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黑龙江省近年育成的88个水稻品种,对黑龙江省不同积温带水稻品种主要性状间进行了差异分析。结果表明:第一积温带至第四积温带,品种在株高和穗粒数的农艺性状上有下降的趋势;第一积温带品种穗长极显著高于第二、三、四积温带,且第三、四积温带之间穗长没有显著差异;第四积温带品种的千粒重极显著高于第一、二、三积温带品种;不同积温带品种的产量则表现为第一积温带至第四积温带呈逐渐增加的趋势。第一、二积温带育成品种的出糙率、整精米率、垩白粒米率和垩白度等指标低于第三、四积温带品种,不同积温带育成品种的直链淀粉含量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寒地水稻不同生态类型下优质高产营养障碍因子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的哈尔滨呼兰地区和第三积温带的庆安地区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最佳处理(OPT)和OPT-N、OPT-P、OPT-K、OPT-B、OPT-Zn、CK0 7个处理对寒地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生态类型下,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质量的第一限制因子是氮,其次是钾,在品质方面主要影响出米率、外观品质和食味;对生长发育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两个生态区均表现趋势一致,缺氮显著降低水稻的分蘖、株高、穗长、小穗数、穗粒数,而缺其他元素的处理与全肥区差异不显著。这些营养元素缺乏和不均衡供给对水稻高产、稳产构成严重威胁,成为土壤养分限制因子和潜在限制因子,应该有效地管理好养分资源。  相似文献   

3.
糯稻品种产量构成因素分析及高产育种方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糯稻育种目标的研究报道甚少。本研究通过连续两年对我省近年来选育的11个糯稻品种(系)的产量构成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株高、生育日数、穗长与产量负相关;时产量形成贡献最大的依次是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与千粒重。因而糯稻高产育种中,应以恰当的生育期、中矮杆株高、增加有效穗数和每德实粒数为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4.
中籼迟熟水稻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应用灰色关联度法对14个中籼迟熟水稻品种的7项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中籼迟熟水稻的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联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千粒重、生育期、结实率、株高、穗长、有效穗数和每穗总粒。因此,在中籼迟熟水稻高产育种和高产栽培中,应当侧重千粒重、生育期和结实率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为了明确氮肥施用方式对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水稻产量和倒伏的影响,选用2个主栽水稻品种,设置3个施氮量和4个基蘖肥与穗粒肥比例处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施氮水平较高(161 kg/hm2)时,后期施氮比例适当增加(基蘖肥与穗粒肥比例为6.5∶3.5),可以提高水稻产量。增产原因主要是穗粒肥施用比例增加能增加穗粒数,从而提高了群体颖花数和群体库容量。施氮量增加使株高变高、弯曲力矩增大,抗折力降低,倒伏指数增大;而后期穗粒肥施用比例增加能使水稻茎秆抗折力增大,倒伏指数减小。减少施氮量或增加后期穗粒肥比例,能使水稻倒2节间及其叶鞘长度减小、节间横切面积增大、节间干物质重增加、茎壁变厚,改善茎秆的物理性状。  相似文献   

6.
籼糯稻产量性状及育种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提高常规籼糯稻育种和栽培水平及效率,通过相关和通径分析,研究40个早籼糯以及61个晚籼糯新品系和品种的产量性状对产量的效应及其相互关系,并结合育种实践探讨籼糯稻高产育种的主攻方向。结果表明:早籼糯各产量性状除生育期、结实率外均与产量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株高、穗长与每穗粒数之间的相关分别达极显著、显著水平,有效穗数对产量贡献最大(46.41%),其次为每穗粒数(34.16%);晚籼糯的每穗粒数、有效穗数与产量的正相关分别达极显著、显著水平,株高与每穗粒数、穗长之间的相关也达显著水平,每穗粒数对产量贡献最大(38.80%),其次为有效穗数(33.80%)。并根据试验结果和育种实践,提出早籼糯稻的育种主攻方向是在一定千粒重基础上重点提高有效穗数,并通过适当提高株高、穗长来增加每穗粒数;晚籼糯稻育种主攻方向是在一定有效穗数的基础上着重提高每穗粒数,并通过增加植株高度来提高穗长和每穗粒数。  相似文献   

7.
优质粳稻垦稻12、绥粳4按4:6的比例混合种植的栽培方法,已经在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大面积推广应用。试验研究了不同播种量对混种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种量的增加,水稻秧苗株高增高,叶片数减少,根数减少,茎基宽与充实度减小,秧苗地上部、地下部百株鲜质量与干质量均呈减小趋势,而根系盘结力增强,秧苗立枯病病株率及病情指数也随之增高,水稻产量以110g/盘干籽处理最高,达9292.47kg/hm~2。  相似文献   

8.
根据2011—2021年安徽省小麦新品种审定公告,分析了211个小麦新品种的育种特点和199个小麦新品种农艺及产量性状,找出其中的规律和问题,以期为以后的育种工作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品种间杂交仍是安徽省小麦育种的主要方法,系谱选育占比达到93.84%;种子企业已经成为安徽省小麦育种的中坚力量;育成品种在不断增加,但是种质资源利用较为集中,品种同质化相对严重,烟农19、济麦22、周麦16、扬麦158、淮麦20等亲本利用频繁;生育期缩短、株高降低、穗数减少、穗粒数减少、产量降低,其中半冬性品种的生育期缩短7.7 d、穗数减少9穗/m2、穗粒数减少2.4粒,春性品种的生育期缩短12.1 d、穗数减少16.5穗/m2、穗粒数减少1.6粒、株高降低3.4 cm、产量减少207.75 kg/hm2。  相似文献   

9.
张洪权 《作物杂志》2007,23(4):105-105
合玉20号于2005年4月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经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下限和三积温带上限多点试验示范,具有产量高、品质优、抗逆性强、适应范围广的特点,通过良种良法相结合,促进当地玉米高产稳产。1特征特性1.1植株性状合玉20号幼苗早发性强、幼苗叶鞘绿色;全株18片叶,雄穗一级分枝较多,花粉量较大,株型为半紧凑型,整齐度好,株高285cm,穗位高121cm。果穗长柱形,不秃尖,结实饱满,穗长22.4cm,穗粗4.9cm,每穗14~16行,每行44粒,千粒重350g,黄粒,子粒为中齿型。该品种在适宜种植区,生育期约115d,生育期间需≥10℃活动积温2335℃左右。1.2品质与抗性……  相似文献   

10.
为探明川西平原水田两熟区基础土壤地力与水稻产量的关系,以2个杂交籼稻为试验材料,在四川省绵竹市选取2个乡镇高、中、低不同基础地力田块进行试验,研究基础地力和施肥对水稻生育期、生长动态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后各地力田块水稻有效穗、穗粒数显著增加,施肥处理较CK大幅增产,增产幅度为低产田中产田高产田,高、中、低产田的基础地力贡献率分别为84.4%、82.0%和77.4%。试验地高、中、低产田施肥后分别增产19.8%、22.0%、30.2%。施肥处理有助于水稻提早分蘖,显著增加水稻株高及分蘖数,施肥后总生育期略微延长,高、中、低产田生育期延长程度差异不明显。高产田有效蘖数略高于中、低产田。总体上,水稻产量随基础地力的提升而升高,肥料贡献率为低产田中产田高产田,相同施肥处理下低产田增产潜力更大。从产量构成要素看,施肥显著增加水稻有效穗数,是产量提升的主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