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三道河水库大眼鳜的年龄和生长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依据大眼鳜鳞片上的疏密切割等特征鉴定年龄。渔获个体以Ⅱ龄鱼为主占86%。鳞长与体长关系L=121326S10508。体长与体重关系W=1238×10-2L31989。体长、体重与年龄的关系适用VonBertalaufy生长方程拟合:Lt=L∞(1-e-05083(t-0399));Wt=W∞(1-e-05083(t-0399)31989。拐点年龄为256a,与生长指标陡然下跌年龄和性成熟年龄基本一致。为了资源的持续利用应限捕体重530g、相应体长283cm以下个体  相似文献   

2.
首次将史氏鲟从黑龙江南移至长江流域人工条件下驯养,培育成1龄幼鱼,11月龄的个体最大体重为1053克,均重606克;最大体长为898毫米,均长569毫米。幼鱼的最适生长水温为19.8℃在17—21℃水温条件下,生长迅速。1龄鱼全长与体重的关系式为W=0.001302L3.2268(r=0.9996),体重生长曲线公式为W=6.777892e0.3855t(r=0.9935)。  相似文献   

3.
史氏鲟南移驯养及生物学的研究 I.1龄鱼的生长特性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首次将史氏鲟从黑龙江南移至长江流域人工条件下驯养,培育成1龄幼鱼,11月龄的个体最大值重为1053克,均重606克,最大体长898毫米,均长569毫米,幼鱼的最适生长水温为19.8℃,在17-21℃水温条件下,生长迅速,1龄鱼全长与体重的关系式为W=0.001302L^3.2268(r=0.9996)体重生长曲线公式为W=6.777892e^0.3855t(r=0.9935)。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的鳜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黑龙江水系鳜鱼的年龄与生长、产卵繁殖.食性等生物特性。通过鳃盖骨上形成的年耗测定年龄和推算:L1=13.1cm;L2=22.6cm,L3=29.1cm……L12=53.9cm。体重与体长相关式为,W=0.03604L2.8811,r=0.998。根据Von.Bertalanffy生长方程理论公式拟合的生态学参数:L8=62.8cmW8=5817g;t0=-0.12,K=0.17:r=0.995;tip=6.3龄,tmax=17.5龄。黑龙江鳜鱼的生殖期为每年6月中旬至7月末,成熟个体的成熟系数:雌体平均为5.58±1.97;雄体体平均为2.12±0.38,生殖后的成熟系数,雌体平均为1.60;雄体为0.71。30—60cm体长的怀卵量平均为184097粒,卵径为1.35mm。鳜鱼的食供,解剖27尾胃中有食的标本,有8种鱼类和1种虾。1984年与1963年相比,黑龙江鳜鱼的资源量出现衰退趋势。  相似文献   

5.
褐菖Yiu为肉食性、暖水性底栖类,体长范围10-28.7cm优势组15.0-19.0cm,体重范围46-500g,优势组120-200g,体长与体重关系为W=0.2875L^2.9163;褐菖Yui为多次产仔垢卵胎生鱼类,一尾重300-400g亲鱼可产仔3-5万尾;褐菖Yiu资源呈季节性分布,不同季节,出现密度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许明海 《海洋渔业》1999,21(4):159-162
褐菖You为肉食性,暖水性底栖鱼类,体长范围10-28.7cm,优势组15.0-19.0cm,体重范围46-500g,优势组120-200g,体长与体重关系为W=0.2857L^2.9163;褐菖You为多次产仔型卵胎生鱼类,体重300-400g亲鱼可产仔3-5万尾褐菖Your资源呈季节性分布,不同季节出现密度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该水库乌鳢在4 ~6 月形成年轮,鳞片上以环片的切割为主要年轮特征。渔获物以2 龄个体为主,体长和体重关系式为 W = 0 .02505 ×L2 .8232 ,von Bertalanffy 生长方程中主要生物学参数为:L∞= 62 .96cm ,W∞= 3006 .2 g,k= 0 .2750 ,t0 = 0 .0108 ,ti= 3 .8 a,Wi= 874 .7g 。总体上看,金沙河水库乌鳢的生长较慢  相似文献   

8.
张勇  粟锦鹏 《内陆水产》2000,25(7):29-30
1999年7月从北京引进俄罗斯鲟鱼苗种在广西水产学校名特优水产实验场(武鸣基地)进行了南移人工养殖实验,在室外水泥池中投放鲟鱼苗4500尾,平均体长为7cm(5~10cm),经153d饲养,得鲟鱼种3150尾,平均体长为37.8cm,均重215g。其中最大个体体长为50cm,体重378g,养殖成活率为70%。  相似文献   

9.
泥河水库梭鲈池塘养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梭鲈鱼苗平均全长3.0cm,平均体重0.13g,采取自然繁殖饵料鱼与投喂碎野杂鱼的方法,经120d饲养,出塘时平均全长11.54cm,平均体重11.0g,成活率100%。肥满度K=1.32,体长与体重的回归方程为:W=0.0001319L^5.0179。本文还讨论了梭鲈在高寒地区水产养殖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池养大鲵生长发育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1995~1998年在卢氏县大鲵繁育场对池养大鲵的生长发育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Ⅰ~Ⅵ龄大鲵体长的增长较为均衡,年平均增长12524cm,Ⅶ龄后变慢。体重的增长明显快于野外种群,符合Logistic生长曲线方程^Y=3583561+182572e-1.5272x(r=0992),V龄前后是大鲵生长的关键时期。体长和体重之间的关系符合幂函数曲线方程^Y=000684X3.0257(r=09997)。池养大鲵休眠期变短,性成熟年龄与野外种群相似。  相似文献   

11.
流水池塘饲养史氏鲟初报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在流水鱼池中首次进行史氏鲟生产性养殖试验,结果表明:经人工饲料驯化的史氏鲟幼鱼在池内继续饲养345天,平均体重由9.4克增至619克,最大个体达1050克,成活率95%;在流池池中直接驯化养殖的史氏鲟幼鱼189天,平均体重由1.5克增至23.8克,成活率29.44%;本文对饲养中的密度、生长、饲料利用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在专用鲟鱼苗培育池内,以水蚯蚓为饲料,对俄罗斯鲟稚鱼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性培育实验。从开食起培育期25d,稚鱼由全长15cm、均重003g,增至51cm、083g,成活率91%,饲料系数401。实验发现,俄罗斯鲟稚鱼摄食凶猛、食量大,在供饵不足时,互食现象较严重。  相似文献   

13.
史氏鲟、达氏鳇的资源现状与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史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达氏鳇(Huso dauricus)属鲟科鱼类,是黑龙江的主要经济鱼类之一。由于近年来过度捕捞,资源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本主要通过对黑龙江某江段上的捕捞生产调查统计,评估其现有资源状况,并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建议。同时介绍了我国目前对鲟鱼研究方面的进展情况。1957年黑龙江水产研究所成功地进行了史氏鲟的人工繁殖试验,以后除了五十年代和七十年代的一些调查工作外,基本上中断了对这条鱼的人工繁殖试验工作。1989年,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在勤得利农场建立了第一个史氏鲟放流试验站,当年就进行了人工繁殖和放流工作。四年中,向黑龙江放流鲟鱼苗累计达107万尾。在此期间有关的科研和生产单位利用这一条件开展对鲟鱼的研究,本还介绍了正在进行的“史氏鲟活体取卵手术技术研究”、“鲟幼鱼人工饲料研究”和“人工养殖技术研究”等。  相似文献   

14.
为解决水库投放异育银鲫鱼种的需要,利用自繁的异有银鲫夏花在10个共4.27hm2池塘中进行了高密度育种技术研究。经60d饲养,在467250-520710尾/hm2的高密度下,成活率80%,饵料系数22,平均单产2445kg/hm2,最高单产3800kg/hm2,平均个体重6.3g,平均体长5.7cm,最大个体重18.5g,最大体长8.4cm。对高密度饲养条件下异育银鲫体长和体重关系作了分析,关系式为:W=0.011L3.62。  相似文献   

15.
实验采用灌服的方法研究了11种中草药复方制剂对1+龄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生长及免疫指标的影响.实验包括6个复方和5个单方中草药添加组,每组设对照.各方剂按通常添加剂的用量对实验鱼灌服,日灌服量为每100g鱼体重灌服0.3ml药液,每日按鱼体重的2%投喂鱼类基础饲料.结果显示:贯众、方剂四、鱼腥草能显著性增加施氏鲟血浆中NO的含量,方剂五、当归、黄芪、茯苓能显著性降低施氏鲟血浆中NO的含量,鱼腥草、黄芪、甘草能显著性降低施氏鲟肝脏中NO的含量;方剂二能显著性增加施氏鲟血浆和组织样中NOS的含量;除黄芪、甘草、茯苓外其他其它中草药方剂均有降低施氏鲟血浆和组织样中MDA含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将由黑龙江引进的达氏鳇苗种在华中地区养殖并培育成亲鱼。早期苗种培育使用生物饵料,后期转投人工配合饲料。养殖方式采用不同规格的水泥池,流水和循环水养殖。2010年春季,经13年培育,达氏鳇平均体质量达73.25kg,平均全长219cm,经检查1组亲鱼性腺发育成熟至Ⅳ期末。经人工催产,采用活体取卵技术获卵20.4万粒,受精率为95%;人工孵化获水花1.75×105尾;产后亲鱼康复存活良好。全人工繁殖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7.
施氏鲟幼鱼的耗氧速率及窒息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两种不同温度下测定施氏鲟幼鱼的耗氧速率和窒息点,结果表明:施氏鲟幼鱼的耗氧速率随水中溶解氧增减而升降,其呼吸类型属顺应型,耗氧速率还随水温的升高而增大,随鱼体的增大而降低;在溶氧接近饱和值情况下,14℃水温时,平均体重7.8-26.9克鱼的耗氧速率为0.31-0.24mgO2/g/hr,窒息点1.35-1.32mgO2/L,水温25℃时,平均体重8.0-17.2克鱼的耗氧速率为0.61-0.53mg/O2/g/hr,窒息点为2.18-2.10mg/O2/L。  相似文献   

18.
在水温(22±2)℃下,通过8周的生长实验,研究了饲料中添加含药用植物茯苓(Poria)、白芍(Radix Paeoniae Alba)、鱼腥草Herba Houttuyniae)及大黄(Radix et Rhizoma Rhei)的混合添加剂对初始体质量为(137.61±22.26)g的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生长性能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药用植物添加剂配比:茯苓、白芍、鱼腥草、大黄质量比为7:5:4:4(干粉).将施氏鲟饲养在室内圆形水族箱(半径44 cm,水深50 cm)中,每箱8尾,每日3次饱食投喂添加上述药用植物的饲料,添加量为饲料总质量的0%(对照组)、0.5%、1%和2%,每组3个平行.结果表明,当药用植物添加量为0.5%时,施氏鲟的摄食量、增重率、特定生长率以及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最高(分别为385.76 g、241.46%、2.19%/d和75.59%),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当添加量为1%时,施氏鲟血浆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o.05),0.5%及1%添加量可显著提高血浆总蛋白和球蛋白的含量(P<0.05).植物性添加剂使施氏鲟血浆中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当添加量达到2%时,施氏鲟血浆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以及乳酸脱氢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饲料中添加0.5%的植物添加剂可以显著降低施氏鲟血浆中皮质醇含量(P<0.05);0.5%~1%添加量可以显著提高血浆甲状腺素含量(P<0.05).饲料中添加适量的药用植物对施氏鲟具有一定的促生长、缓解应激、提高免疫力及降低血脂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鲟类约有2亿年的历史,是现存脊椎动物中起源最早的生物类群之一,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近年来受水电工程建设、过度捕捞及环境污染的影响,鲟类的自然资源量日益枯竭,70%的种类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濒危乃至极危物种。本文综述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的生物学特性和资源状况,阐述施氏鲟的分布、地理种群、形态特征、食性、年龄与生长、繁殖、洄游、资源现状及其下降的原因,以期为施氏鲟资源的合理利用及我国珍稀濒危鲟类的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