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再生稻是中稻收割后利用其稻桩上存活的休眠芽,使之发苗成穗,再收一季稻谷的作物。再生稻生产具有时间短、投资投劳少、经济效益高、米质优、口感比头季稻更好等优点。目前富顺县再生稻总产量已超过6万吨。中稻-再生稻生产已成为富顺县的一种比较稳固的稻田耕作制度。富顺县地处四川盆地东南部,属浅丘地区,常年种植水稻面积47万亩左右,再生稻有收面积稳定在35万亩以上。2013年再生稻有收面积达40.16万  相似文献   

2.
<正>再生稻是构成我镇粮食总产量不可缺少的一季作物,已成为我镇重要的耕作制度。现在杂交中稻常年蓄留再生稻面积20 000亩左右(全镇种植水稻面积24 000亩),已占水稻种植面积的84%,收获总产量4 200t,已占中稻产量的42%。如2012年在我镇韩嘴村五组的科技示范基点上推广应用该技术,种植了杂交中稻135亩,100%蓄留再生稻,经调查测产统计,亩产100kg以下的面积8亩,占总面积的5.9%;亩产  相似文献   

3.
富顺县是农业大县,是生产水稻和再生稻的适宜区域,是四川再生稻发源地之一,已获准农业部产品地理标志保护认证。常年水稻面积47万亩,再生稻收获面积42万亩。一、再生稻温光资源富顺县地处四川盆地南部浅丘区,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秋季光温资源丰富。全年日均气温18℃,年均降雨量1 028mm,年日照总数1 275小时。9月份日均温23℃,稳定通过21℃的终止期为9月20日,连续3天低于20℃的低温9月15日前出现频率小于3%。适宜再生稻生产。  相似文献   

4.
再生稻是中稻收割后利用其稻桩发苗成穗,再收一次稻谷的作物.再生稻生产具有时间短、投资投劳少、经济效益高、米质优、口感比头季稻更好等优点.目前富顺县再生稻总产量已超过50000 t."中稻一再生稻"生产已成为富顺县的一种稻田耕作制度.  相似文献   

5.
富顺县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大面积推广普及再生稻,24年来全县再生稻累计收获面积691.46万亩,新增稻谷85.57万t。其中:2009年全县再生稻收获面积40.16亩,单产165.0kg/亩,总产6.6万t,面积、单产、总产“三超”历史水平。“杂交中稻一再生稻”已成为我县稳固的稻田耕作制度,目前,全县再生稻面积占全省再生稻面积1/10左右,  相似文献   

6.
来安县地处皖东,位于江淮分水岭南部,是全国水稻生产大县,常年水稻种植面积5万hm~2,水稻常年单产500 kg/亩左右。推广“一种两收再生稻”新技术的目的是减少小麦种植风险,提高水稻种植效益。通过3年的技术示范,笔者总结出来安县水稻“一种两收再生稻”配套栽培新技术,可获得第一茬水稻单产600 kg/亩,第二茬单产200 kg/亩,合计单产800 kg/亩的较高产量,实现节本增效,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相似文献   

7.
再生稻是指在一季中稻或早稻收割后,给予良好的生长发育条件,使稻桩上的休眠芽萌发生长、抽穗结实再收一季稻谷的栽培方法。种植再生稻,具有省工、省种、省肥、省秧田等优点,对农民增收致富起到积极作用。浦城县地处闽、浙、赣3省7县市结合部,是福建省的北大门,县域面积3383平方公里,总人口41.01万,农业人口34.72万,耕地面积50.8万亩。地理位置属中亚热带风湿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7.4℃,年均降雨量1780.2毫米,日照时数1893小时,无霜期254天。全县农业主产稻谷,是全国首批商品粮基地县,常年水稻播种面积76.9万亩,适宜再生稻种植的水田面积有10万亩以上,发展再生稻有很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8.
川南浅丘区晚秋季温、光、水资源丰富,头季中稻收割后利用晚秋季气候资源蓄留再生稻,经过10余年的发展和探索,其基本技术已被广大农民群众较好掌握并日趋完善和较好推广。以泸县为例:常年中稻栽插面积58万亩,再生稻蓄留面积则达到40万亩左右。中稻种植田块除去部分种植秋菜、秋  相似文献   

9.
当前确保粮食生产安全所面临的问题很多:一是随着人口的增长和非农业用地的增加,以及蔬菜、水果、退耕还林等非粮食作物面积的逐渐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必将进一步减少;二是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大,复种指数高,进一步提高复种指数相当困难和有限;三是在粮食生产中占重要地位的水稻生产已徘徊多年,传统栽培技术和现有组合已无法满足进一步大幅度提高水稻单产的要求。因此,我县于2002年开始研究适合我县推广应用的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当年小面积试验取得了两季(中稻和再生稻,下同)亩(1亩=1/15公顷,下同)产近800公斤的较好效果,初步证明水稻超高产强化…  相似文献   

10.
摘要:四川省泸县耕地面积68万亩,其中中稻种植面积59.92万亩,蓄留再生稻46万亩,水稻是我县主要的粮食作物。为了选择适合中稻-再生稻两季都高产的杂交品种,2015年实施了杂交中稻-再生稻品种大区对比试验,其中选取的内香8514、内5优828、宜香优2115、泰优99、川香优3203、蓉优908、T优6135、旌优127、川农优445、泸优137共十个杂交品种作为实验品种。实验结果表明中稻-再生稻两季都高产的杂交品种有川农优445、川香优3203、泰优99、泸优137、内香8514等,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种子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1.
富顺县是川南水稻生产大县之一,全县常年水稻种植面积55万亩(1亩=1/15公顷,下同),总产33万余吨,约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的66%.我县从70年代末开始进行再生稻栽培的探索,到80年代中期以后逐渐向大面积推广,至90年代末期,全县再生稻平均亩产达114.3公斤,产量最高的田块达294公斤,对促进我县粮食产量稳定增长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修水县位于赣西北山区,是一个以种植水稻为主的农业大县,常年水稻种植面积54万亩,其中中稻36万亩。2008年,修水县水稻发生了一种新的病毒性病害——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  相似文献   

13.
<正>2015年四川省水稻生产由于各级农业部门以水稻高产高效创建为抓手,积极主动,抢时抓早,大力推广水稻良种和旱育秧、机插秧、强化栽培等高产栽培技术,不仅夺取了头季中稻的丰收,头季稻成熟期普遍提前5~7d,也为再生稻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全省今年再生稻蓄留面积达29.34万hm2,比去年扩大7267hm2,预计有收面积达26.41万hm2,比去年增加1.55万hm2。预计总产量将超过4500  相似文献   

14.
<正>四川水稻主要为一季杂交中稻,常年种植面积3 000万亩左右,总产1 500万吨以上。实行旱育秧集中育秧,既是提高秧苗素质、打好丰产基础的关键措施,也是推进水稻生产方式新变革的重要举措。通过开展托管式社会化服务来完成这一技术措施,既可促进水稻标准化生产,更有利于推进规模化经营。全省从2011年开始实施集中育秧,2012年重点示范县实施面积270万亩,2013年实施了416.7万亩。据各地统计,水稻  相似文献   

15.
为筛选适合富顺县“中稻—再生稻”种植模式的水稻新品种,2013年进行了富顺县中稻—再生稻新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参试品种以内香8518两季合计产量最高,其头季与再生季产量均较高,生育期适中,抗逆性强,综合形状优良,田间表现较好,建议可作为中稻—再生稻品种在富顺地区加以推广应用,红优527、N优2号、内5优306等3个品种再生稻产量较高,两季合计产量均在11 500kg/llhm^2以上。  相似文献   

16.
为选择出适合富顺县生态条件和耕作制度种植的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2014年富顺县农牧业局从科研院校和种业公司引进28个水稻新品种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天优华占、内5优39、蓉18优662、川优6203、宜香优2115、蓉18优198、川香优37、冈优169、泸优908、蓉18优447等10个中稻和再生稻品种,产量高,米质优,可以在富顺县的大面积生产上使用。  相似文献   

17.
正近几年来,针对信阳市光热资源生产一季水稻有余、两季不足、水稻收割留茬高、农民有焚烧习惯以及冬闲田面积较大等现状,信阳市农业及科研部门确定以发展再生稻生产作为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秸秆禁烧工作的抓手。目前,再生稻生产已成为新的种植模式,在信阳市商城县、光山县等县区大面积推广,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一、再生稻的特点再生稻,就是利用中稻收割后的稻桩,通过高留桩、灌溉、施肥  相似文献   

18.
正再生稻是一种资源节约型的稻作,具有生产成本低、效益高、生育期短、稻米品质好等优点,适合一季光温资源富余而两季不足和双季只种一季中稻的区域进行种植。机收再生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每667平方米(1亩)可降低水稻生产成本400元,减少水稻生产用工70%,再生稻年产量900千克以上,实现水稻生产利润500元以上。应用该项技术对于提高种植效率,减轻劳动强度,破解农村劳动力转移、水稻种植人工劳动  相似文献   

19.
再生稻是晚秋生产的大头,也是四川省粮食生产的优势和特色。2012年再生稻主产区加大工作力度,积极规划和动员农民多蓄留再生稻。据农情调度,全省再生稻蓄留面积493万亩,预计有收面积将超过418万亩,目前全省再生稻发苗普遍较好,田间长势喜人,如九、十月份光温匹配正常,再生稻有望夺取丰收。预计再生稻总产将达到7亿斤以上,与正常年景相当,实现恢复性增产(2011年因遭遇干旱影响再生稻几乎绝收)。  相似文献   

20.
生产实践证明,种植再生稻具有种一季收两季,省工、省种、增产、经济效益高的特点。宁德市在海拔300-500米,种两季不足、一季有余的中稻区,可以发展再生稻的稻田有4万多亩,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经过几年的示范推广,总结出再生稻高产栽培的八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