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海洋放线菌Streptomyces sp.WQ-2固体发酵产物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利用质谱、核磁共振谱及文献比对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表明:从Streptomyces sp.WQ-2固体发酵产物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被鉴定为D-阿洛醇(1)、胡萝卜苷(2)、5-oxo-pyrrolidine-2-carboxylic acid(3)、麦角甾醇(4)和lumichrome(5)。其中,化合物1、3和5首次从Streptomyces sp.发酵产物中分离获得。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真姬菇次生代谢产物的化学成分。[方法]真姬菇通过大米培养发酵、乙酸乙酯提取后,获得提取物。提取物经硅胶柱、Sephadex LH-20凝胶柱、RP-C18反相硅胶柱等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与文献对比解析化合物结构。[结果]从真姬菇大米发酵的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羟基大黄素(1)、1,8-二羟基蒽醌(2)、大黄素(3)、大黄素甲醚(4)、1-羟基-2-甲基蒽醌(5)、2,4-二羟基苯甲酸甲酯(6)、4-羟基苯甲酸甲酯(7)、(2ALPHA)-A′-新伽马蜡烷-2,22-二醇(8)、β-谷甾醇(9)、豆甾醇(10)、麦角甾-4,6,8(14),22-四烯-3-酮(11)、麦角甾-7,22-二烯-3-酮(12)、硬脂酸(13)、油酸(14)。[结论]化合物1~14均为首次从玉蕈属真菌次生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竹子内生真菌Fusarium oxysporum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竹子内生真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分离与鉴定。[方法]运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色谱、制备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技术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鉴定。[结果]从该菌的次级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3, 4-二甲氧基苯基)-乙酮(1)、吲哚-3-乙酸乙酯(2)、吲哚-3-乙酸(3)、吲哚-3-乙酮(4)、吲哚-3-乙酸甲酯(5)、latifolicinin C(6)、白僵菌素(7)、1, 3-diamino-1, 3-dimethylurea(8)和2, 3-丁二醇(9)。[结论]除化合物3、7、9外,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竹子内生真菌Fusarium oxysporum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研究西藏龙胆内生真菌Leptosphaeria sp.YY-B4的次级代谢产物。采用硅胶、C-18反相硅胶、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及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对西藏龙胆内生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系统研究,采用波谱分析及与文献比对等方法进行化合物结构鉴定,采用比色法测定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从西藏龙胆内生真菌的发酵提取物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Tetrahydroaltersolanol E(1)、巨孢子素(2)、Leptosphaerin D(3)、ravenelin(4),5,6,8-三羟基-4-(1′-羟乙基)-异香豆素(5),3,4,5-三羟基甲苯-6-甲基邻苯二甲醛(6)。这些化合物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不明显。实验第1次从西藏龙胆内生真菌中分理出Tetrahydroaltersolanol E(1)、巨孢子素(2)、5,6,8-三羟基-4-(1′-羟乙基)-异香豆素(5)和3,4,5-三羟基甲苯-6-甲基邻苯二甲醛(6)等次级代谢产物。  相似文献   

5.
采用反复硅胶柱色谱法、Sephadex LH-20凝胶色谱法等进行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Gx-4c的代谢产物分离纯化,并通过理化常数测定和光谱分析鉴定其化学结构。研究结果:从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Gx-4c的菌体中分离得到4个代谢产物,经波谱解析,分离得到的4个化合物分别为:5,7-二羟基-2-甲基色原酮(1)、3-羟基-2-甲基苯酸(2)、3,4-二氢-8-羟基-3-甲基-1H-2-苯吡喃-1-酮-5-羧酸(3)、3,4-二氢-8-羟基-3,5-二甲基-1H-2-苯吡喃-1-酮(4);初步药理活性显示化合物1对口腔癌细胞KB、KBv200的抗肿瘤活性值分别为7.5和11.2 Mol。研究结果表明:所有化合物均首次从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Gx-4c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离鉴定梨黑斑链格孢菌次生代谢产物,比较分析梨链格孢菌利用库尔勒香梨、苹果、西红柿、马铃薯、大米、燕麦等不同营养基质后的毒素含量。采用硅胶柱色谱、制备高效液相色谱、1D2D NMR技术等方法,分离鉴定梨黑斑链格孢菌次生代谢产物,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毒素含量。从梨链格孢菌中分离鉴定了6个次生代谢产物,分别为交链孢烯(1)、链格苝醇(2)、交链格孢酚(3)、交链格孢酚单甲醚(4)、土曲霉酮(5)和7-氨基-1,3-二羟基-苯丙酮(6);发现梨链格孢菌利用不同营养基质所产生物毒素(化合物1-4)结构种类相同,但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对梨链格孢菌生物毒素成分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明确了毒素成分的主要结构,揭示了该菌利用不同营养基质所产生物毒素含量差异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通过多种色谱分离方法对角果木根部真菌Fusarium sp.JG13代谢产物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从其发酵液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利用波谱等方法分别鉴定为Sorbicillin(1),2′,3′-Dihydrosorbicillin(2),Sohirnone A(3),5′-hydroxyprenyl salicylate(4),N-(2-Hydroxyphenyl)-acetamide(5),2-(E-3-heptneyl)-3,6-dihydroxy-5-(3-methyl-2-butenyl)benzaldehyde(6).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角果木真菌发酵产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红树林镰刀菌属真菌Fusarium sp.R5的代谢产物。【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分离纯化代谢产物,波谱技术鉴定结构,滤纸片扩散法测试抗植物病原真菌活性。【结果】分离鉴定5-羟甲基-2-呋喃甲醛(化合物1),(3R,4R)-顺-4-羟基蜂蜜曲菌素(化合物2),(3R,4R)-顺-4,7-二羟基蜂蜜曲菌素(化合物3),Clavatol(化合物4),酒渣碱(化合物5),麦角甾-4,6,8(14),22-四烯-3酮(化合物6),β-谷甾醇(化合物7)、3β-胆甾-5-烯-3-醇(化合物8)、丁二酸和顺丁烯二酸10个化合物。在250μg·m L~(-1)时,化合物5对香蕉炭疽菌Colletotrichum musae高度抗菌,化合物5和6对番茄枯萎菌F.oxysporum、小麦赤霉菌F.graminearum中度抗菌。【结论】从Fusarium属分离得到化合物1~8,其中,化合物5、6可作为相应农药抗菌先导化合物开展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瑞香科沉香属植物柯拉斯那(Aquilaria crassna)沉香的化学成分,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等进行分离纯化。结果表明:从其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运用波谱学方法分别鉴定为:2-(2-苯乙基)色酮(1),6-甲氧基-2-(2-苯乙基)色酮(2),2-[2-(4-甲氧基苯)乙基]色酮(3),6-甲氧基-2-[2-(4-甲氧基苯)乙基]色酮(4),6,7-二甲氧基-2-(2-苯乙基)色酮(5),5-羟基-6-甲氧基-2-[2-(4-甲氧基苯)乙基]色酮(6),6-甲氧基-2-[2-(3-甲氧基-4-羟基苯)乙基]色酮(7),6-甲氧基-2-[2-(3-羟基-4-甲氧基苯)乙基]色酮(8),6-羟基-2-[2-(4-甲氧基苯)乙基]色酮(9)和6-羟基-2-[2-(3-羟基-4-甲氧基苯)乙基]色酮(10)。化合物2~10为首次从柯拉斯那沉香中分离得到。活性测试结果显示化合物4,5,7和8对乙酰胆碱酯酶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10.
采用ODS、硅胶、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技术从瑞香科(Thymelaeaceae)拟沉香属(Gyrinops)植物柳叶拟沉香(Gyrinops salicifolia Ridl)分离得到9个2-(2-苯乙基)色酮类化合物,运用波谱学方法鉴定其结构,并采用Elman比色法对全部化合物进行活性测试。结果表明,柳叶拟沉香中分离的化合物结构分别为:6-羟基-2-(2-苯乙基)色酮(化合物1)、6-羟基-2-[2-(4-甲氧基苯)乙基]色酮(化合物2)、6,8-二羟基-2-[2-(4-甲氧基苯)乙基]色酮(化合物3)、6-甲氧基-2-[2-(3-甲氧基-4-羟基苯)乙基]色酮(化合物4)、6-羟基-7-甲氧基-2-[2-(4-甲氧基苯)乙基]色酮(化合物5)、(5R,6R,7S,8R)-5,6,7,8-四氢-5,6,7,8-四羟基-2-(2-苯乙基)-4氢-色酮(化合物6)、5α,6β,7β-三羟基-8α-甲氧基-2-(2-苯乙基)-4氢-色酮(化合物7)、(5S,6S,7S,8R)-2-[2-(4-甲氧基苯)乙基]-5,6,7,8-四羟基-5,6,7,8-4氢-色酮(化合物8)和8-氯-6-羟基-2-(2-苯乙基)色酮(化合物9)。从拟沉香属植物所产沉香中分离得到以上化合物均未见报道。化合物2,4,8,9对乙酰胆碱酯酶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11.
对海绵共附生真菌FWZ0415进行固体发酵培养,并对其发酵培养物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等方面的研究。运用常压硅胶柱层析、葡聚糖凝胶柱(Sephadex LH-20)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手段,从该菌株固体发酵培养物的提取物中分离纯化得到两个化合物,并运用核磁共振1H NMR、13C NMR等手段鉴定这两个化合物的结构为violaceol-I和violaceol-II。测试这两个化合物对肿瘤细胞系K252、MCF-7、SGC7901的细胞毒性,violaceol-I未见显著的细胞毒性(IC_(50)30μmol),violaceolII对3株肿瘤细胞系的IC_(50)分别为16.7、16.3、15.8μmol。  相似文献   

12.
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夹竹桃的内生真菌,对1株分离自夹竹桃茎部链格孢属内生真菌的代谢产物进行研究。利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等方法对该菌株的发酵产物进行分离,再经过重结晶纯化,得到5个生物碱类化合物。对所得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1H-NMR、~(13)C-NMR数据进行分析,确定这5个化合物的结构。采用最小抑菌浓度法和DPPH自由基法对所得化合物进行抑菌活性和抗氧化活性测试。结果表明,这5个化合物分别为次黄嘌呤(1)、腺嘌呤(2)、尿囊素(3)、胸腺嘧啶脱氧核苷(4)、尿嘧啶核苷(5)。其中,化合物1、3、4、5为首次从链格孢属真菌的发酵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尿囊素)具有一定的抑菌活性和抗氧化活性,化合物2(腺嘌呤)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夹竹桃链格孢属内生真菌具有一定的开发和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将来自南海红树林的内生真菌E33和K38混合发酵共培养,从菌丝体中分离到9种代谢产物,利用波谱技术确定它们为:24-甲基胆甾-5,24(28)-二烯-3β,15β,19-三醇(化合物1)、24-甲基胆甾-5,24(28)-二烯-3β,19-二醇(化合物2)、3β,11α-二羟基麦角甾-8,24(28)-二烯-7-酮(化合物3)、(22E,24R)-麦角甾-5,22-二烯-3β-羟基-7-酮(化合物4)、(22E,24R)-6β-甲氧基麦角甾-7,22-二烯-3β,5α-二醇(化合物5)、22E,24R-25α,6α-环氧麦角甾-8(9)22-二烯-3β,7α-二醇(化合物6)及麦角甾醇、过氧化麦角甾醇和(22E,24R)-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其中化合物1、2为首次从海洋红树林真菌里分离得到.化合物1~6以往未从单独发酵的两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将一株踝节菌属真菌Talaromyces wortmannii LGT-4活化并接种在改良马丁氏培养基上进行发酵,通过色谱技术分离纯化,运用酶标法及体外激酶检测试剂盒的方法对单体化合物的乙酰胆碱酯酶、磷脂酰肌醇3-激酶的抑制活性进行测定,并对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共分离到10个已知化合物,分别鉴定为Cyclo-(Pro-Ile)(1)、Cyclo(L-Tyr-L-Leu)(2)、Cyclo-(L-Pro-L-Phe)(3)、Aspergillumarin B(4)、Deacetylisowortmin(5)、Chaetominine(6)、(E)-2-(Hydroxymethyl)-3-(2-Hydroxypent-3-enyl)phenol(7)、N-(2-Phenylethyl)acetamide(8)、4-Hydroxynaphthalide(9)、1,2-Benzenedicarboxylic acid,dibuty ester(10)。Cyclo-(Pro-Ile)(1)具有较好的抗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其IC50为11.76μg/mL。10个化合物均无明显抗磷脂酰肌醇3-激酶的活性。且化合物1、2、3、6、8为首次从该真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将混合发酵技术应用于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E33和K38代谢产物的培养,从该提取物中分离到5个化合物,利用波谱技术确定其结构分别为2-甲酰基一3,5-二羟基-4-甲基苯甲酸(化合物1)、6,8-二羟基-4-乙酰基异香豆素(化合物2)、5-羟基-6,8-二甲氧基-2,3-二甲基-4H-萘-[2,3-b]-吡喃-4-酮(化合物...  相似文献   

16.
杨晓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3):7672-7673
[目的]研究拟诺卡氏菌次级代谢产物的化学成分。[方法]应用多种色谱方法进行分离和纯化,并用NMR和MS等方法解析其结构。[结果]得到4个单体化合物,其结构分别鉴定为白鲜碱、6-羟基-4-(4-羟苯基)-7-甲氧基香豆素、4-异丙基苯甲酸、β-吲哚甲酸。[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刺山柑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刺山柑(Capparis spinosa L.)的化学成分。【方法】运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和反相RP-18柱色谱对乙酸乙酯部位进行分离纯化,然后通过现代波谱学鉴定方法 (1H-NMR,13CNMR,MS),结合文献数据分析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刺山柑乙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依次确定为(R)-2-甲基-2,4-二甲氧基-6H-吡喃-3-酮(1),1H-吲哚-3-乙腈-4-O-β-吡喃型葡萄糖苷(2),3-吲哚甲酸(3),尿嘧啶(4),5-(methoxymethyl)-1H-pyrrole-2-carbaldehyde(5),4-羟基-5-甲基呋喃-3-羧酸(6),苯甲酸(7),水杨酸(8),(2R,4a R,8a R)-3,4,4a,8a-tetrahydro-4a-hydroxy-2,6,7,8a-tetramethyl-2-(4,8,12-trimethyltridecyl)-2Hchromene-5,8-dione(9),α-生育酚(10),异槲皮苷(11),芸香苷(12)。【结论】化合物1,3,5,6,9,10均为首次从刺山柑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和保护夹竹桃植物资源,对从秦岭山区夹竹桃茎中分离得到活性较高的内生真菌J14进行鉴定,并对其次生代谢产物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采用形态学特征和ITS序列分析对菌株J14进行鉴定,利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重结晶等方法对该菌株的发酵产物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1 H-NMR、13C-NMR数据鉴定其结构,利用金黄色葡萄球菌、乳酸链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以及小麦赤霉病菌、番茄灰霉病菌、烟草枯萎病菌、白菜黑斑病菌对所得化合物进行抑菌活性测试。结果表明:经形态学特征和ITS序列分析,鉴定菌株J14为链格孢霉(Alternariasp.SPS-04)。从其发酵产物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交链孢甲醚(1)、交链孢酚(2)、malformin A1(3)、胸腺嘧啶(4)、尿嘧啶(5)、黄嘌呤(6)、赤藓醇(7)和甘露醇(8)。化合物3、4、5、6、7首次从链格孢属真菌发酵产物中得到。化合物1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为1.95μg/mL,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为3.91μg/mL。  相似文献   

19.
冠突散囊菌在降糖降脂功能性食品和天然药物的开发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分析冠突散囊菌整体代谢产物信息和产生的降糖降脂活性成分,可以为菌株的开发和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持。以冠突散囊菌菌株Ys-Ec-01为试验材料,采用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静电场轨道阱质谱(UHPLC-QE-MS)技术的非靶向代谢组学,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方法,分析Ys-Ec-01发酵代谢产物谱,寻找降糖降脂活性产物。结果表明:Ys-Ec-01发酵后代谢产物谱发生显著变化。从代谢产物谱中,鉴定出365种发酵产物,进而筛选出205种差异发酵产物和151种主要发酵产物,鉴定到13种降糖降脂活性成分,分别是金圣草黄素、山奈酚、异鼠李素、表儿茶素、辣椒素酯、烟酸、葫芦巴碱、1-脱氧野尻霉素、尿囊素、原儿茶酸、亚油酸、胆碱和L-肉碱。这些活性成分为Ys-Ec-01的降糖降脂功能研究和开发应用提供更多靶点和基本信息。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红树内生真菌高粱附球菌Epicoccum sorghinum L28的代谢产物及其抗真菌活性。【方法】柱层析分离纯化代谢产物,波谱技术鉴定结构;二倍稀释法测试代谢产物对小麦赤霉菌Fusarium graminearum和番茄枯萎菌F. oxysporum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结果】分离鉴定出7-羟基-2,5-二甲基色原酮(化合物1)、Livistone A(化合物2)、Barceloneic acid A(化合物3)、Barceloneic lactone(化合物4)、2′-O-methylbarceloneate(化合物5)、Spirostaphylotrichin R(化合物6)、 Spirostaphylotrichin U(化合物7)、β-谷甾醇(化合物8)、β-胡萝卜苷(化合物9)和β-腺苷(化合物10)。化合物1能强烈抑制小麦赤霉菌和番茄枯萎菌的生长,MIC均为100μg/mL;化合物5对番茄枯萎菌的生长具有中等抑制作用,MIC为200μg/mL。【结论】化合物1和化合物5可作为相应抗菌农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