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郁娇  史亚军 《农学学报》2016,6(8):75-80
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运用现场调研的方法,就北京市乡村旅游的利益共享机制模式进行了调查。研究表明:北京乡村旅游经长期发展,已逐渐成为北京市郊区旅游业的新增长点。但随着多方参与以及合作的加深,不同相关利益者间因不同的利益诉求出现了矛盾冲突,导致出现利益分配不合理的现象,需建立利益平衡机制使分配趋向合理,促进乡村旅游的利益共享。基于此,以北京乡村旅游现状以及相关文献与理论研究为基础,分析了北京乡村旅游开发中的利益相关者各自地位与功能,并根据各方的利益来源,梳理了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根据当前的共享机制存在的不足,总结出改进方法并提出建议,从而促进北京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实现乡村资源利益共享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运用现场调研的方法,就北京市乡村旅游的利益共享机制模式进行了调查。研究表明:北京乡村旅游经长期发展,已逐渐成为北京市郊区旅游业的新增长点。但随着多方参与以及合作的加深,不同相关利益者间因不同的利益诉求出现了矛盾冲突,导致出现利益分配不合理的现象,需建立利益平衡机制使分配趋向合理,促进乡村旅游的利益共享。基于此,以北京乡村旅游现状以及相关文献与理论研究为基础,分析了北京乡村旅游开发中的利益相关者各自地位与功能,并根据各方的利益来源,梳理了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根据当前的共享机制存在的不足,总结出改进方法并提出建议,从而促进北京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实现乡村资源利益共享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农村闲置宅基地旅游化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闲置宅基地所产生的农民财产性收入受损、人地矛盾激化、生态和社会等问题凸显,亟待解决。从闲置宅基地旅游化利用的视角出发,分析出现有旅游化利用中存在着旅游用地流转不畅、信息流通受阻、改建利用较难等问题,从宏观层面上提出未来闲置宅基地的旅游化利用可以从探索设立旅游用地专项标准、构建共享平台、注重规划管理、完善利益协调等方面开展相关工作,以期为农村地区土地经济的有效发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
乡村旅游以其强大的市场优势、新兴的产业活力和巨大的带动作用成为精准扶贫的重要载体。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均是开放运行的系统,两者能够形成共荣良性互动格局,农民与产业、市场形成利益共享机制。探讨了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模式、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联动作用机制、精准扶贫下乡村旅游发展对策,为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提供了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5.
乡村要振兴,产业为核心,共享农庄是依托互联网和“共享经济”,整合农村资源,实现农村里各产业联动的一 种农村领域的产业经济模式,是实现农民增收、农地增值、农村增美的有效抓手。海南省的共享农庄旅游凭借其得天 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得到了许多游客的青睐,然而海南省共享农庄如何进一步发展仍是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将分 析海南省共享农庄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障碍,并提供相应的规划建议,以期助力海南共享农庄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互联网+农业"背景下,剖析电商化农地流转运营过程,探究多主体视角下的模式形成机制,提出模式现存问题和优化思路。采用嵌入式单案例研究方法。结果表明,电商化农地流转是"公司+合作社+农户"经典模式的升级版,各利益主体参与意愿强,利益联结紧密;电商化农地流转存在的现实问题与未来隐忧,可以从内部设计和外延发展着手进行优化。电商化农地流转不仅是一种农地流转新形式,还是具有较强推广价值的农业新型业态,有利于化解新常态下的"三农"困境,并助推农业现代化。  相似文献   

7.
保护被征地农民利益,关键是要建立科学的农地征用制度。而我国现行的农地征用制度不合理,不利于保障被征地农民利益。完善现行农地征用制度,关键是要严格控制土地征用范围;完善土地征用补偿机制;完善征地程序,赋予被征地农民知情权、参与权和起诉权;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8.
胡芬  李季 《安徽农业科学》2016,(10):219-221
界定了农村土地旅游化流转的基本含义,分析了农村土地旅游化流转为农村和农民群体带来的影响:农村土地旅游化流转提升了农村产业结构,创新了农村就业形式并提高了农村土地的利用效率,但同时也带来了农地过度非粮化、土地价格上涨、土地流转收益分配不公、农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诸多不利影响。提出了农村土地旅游化流转的优化策略,为农村土地旅游化流转的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一定理论依据,进一步优化乡村旅游中土地流转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9.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中国大都市远郊区的乡村绅士化现象兴起,研究该现象能够拓展乡村绅士化的内涵和外延,也为乡村高质量发展提供路径参考。本文以北京市北沟村为例,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分析大都市远郊区乡村绅士化的阶层主体和景观变迁表征,探索大都市远郊区乡村绅士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乡村绅士化进程中,中产阶层不断壮大,暂未发生置换现象,参与主体包括外来绅士群体(创业移民群体、舒适移民群体)和内部绅士群体(自我绅士群体、绅士代理人)两大类。乡村绅士化带来闲置资产的盘活、个体建筑杂糅化和公共空间旅游化等方面的乡村景观变迁。全球化时代,人员、资本和文化等要素的流动,多元群体基于乡愁与租差的互动是解释乡村绅士化的重要运行机制。研究表明,大都市远郊区乡村绅士化是旅游驱动下,政府支持和引导,外来绅士群体自发参与,村委会和村民能动参与的过程。因此,提出建立政府、村委会、外来绅士和农民的利益协调机制,完善农村宅基地退出制度与优化农村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严格资本下乡准入与监管制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乡村旅游不断发展,企业与农户在乡村旅游开发中成为主要角色。乡村旅游经济的利益共生关系中,制度保障、利益共享以及利益分配都是企业和农户双方进行合作的重要条件,利益趋向的双方主体欲达成合作,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必须针对乡村土地制度、农户利益需求、乡村旅游开发的本地特色、市场现状等方面深入了解分析,从农村土地、农村产业、农民生活三个方面着手促进企农合作。本文通过多案例对比,分析袁家村与龙头村、绥阳鸣村、塘山村的乡村开发实例,探究乡村旅游开发中企业与农户间的合作机制,为促进乡村开发,企农合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以英国East Hall and Bury家庭农场为例,重点介绍该农场践行农田生物多样性的农地利用方式,并对其得以实现的根源进行剖析。对比中国践行农田生物多样性的农地利用方式现状,建议在保障农业经营规模的适度化、长期性和稳定性的前提下,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尤其是建立完善的激励与监督机制来助推农民践行农田生物多样性的农地利用方式;创新践行农田生物多样性的农地利用的技术模式和管理模式,放宽农地利用功能及考核指标;通过引领示范和全社会多元参与,树立保护农田生物多样性的长期意识和发展基调。希冀为中国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转型背景下的农田生物多样性的实现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陈丽军 《湖北农业科学》2016,(16):4330-4334
依托大别山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加快产业化扶贫开发是促进地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结合国内外旅游扶贫开发实践,提出"以政府为主导,搭建旅游产业发展的平台;以社区参与为主线,构建旅游扶贫的利益共享机制;以当地居民为主体,提高社区居民从事旅游业的专业化水平;以大旅游为主业,提升旅游扶贫的整体效益"的大别山旅游扶贫开发路径。  相似文献   

13.
为深入了解保护区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利益相关者的矛盾冲突,以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探究保护区旅游发展过程中各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冲突.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构建"兼容性"多方利益相关主体参与机制,以期为保护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参与方面提供可借鉴资料.  相似文献   

14.
当前农地流转效率低的成因与对策——以湖南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湖南省农村土地流转效率较低主要表现在:农地流转规模小;以传统流转方式为主,新型流转方式不多;以农户参与的农地流转为主,企业与机构参与较少。农地流转效率低的主要成因有农地流转机制不完善、流转过程中存在不规范操作、农民流转意识薄弱。提高湖南农地流转效率应从建立完善的土地流转中介体系、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与培育新型农民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5.
利用湖南省和湖北省10个县(区)的20个农地整治项目区的农民问卷调查数据,分析了农地整治过程中农民利益表达渠道的现状及表达意愿,进而提出了农地整治过程中农民利益表达渠道的重构思路和对策建议。研究认为,今后农地整治过程中农民利益表达渠道重构思路,近期以疏通"村干部"、"听证会/座谈会"这两类利益表达渠道为主,远期以完善"信访机构"、"人大代表"、"新型大众媒体"、"政协委员"这四类利益表达渠道为主。农地整治过程中农民利益表达渠道重构应采取措施。加强村委会建设,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整治听证制度,深化信访制度改革,完善基层人民代表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构建新型大众媒体交流沟通平台。  相似文献   

16.
"三农"问题是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农民问题的实质是农民利益问题。而要解决好农民问题就必须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的正当利益。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我们应积极探索和创建农民利益的实现机制,建立利益价值导向机制、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利益监督约束机制、利益冲突化解机制、利益共享实现机制。  相似文献   

17.
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契合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要求,以可持续发展视角关注乡村旅游业的多重价值,为乡村产业融合、经济发展和农民就业增收提供了持久动力。基于一体化乡村旅游(IRT)框架理论,以山东省乡村旅游典型村为研究对象,运用案例分析方法探究乡村旅游协同发展的内在基础与阶段特征,剖析乡村旅游协同发展的驱动机制与实现路径。结果表明,乡村旅游初始发展阶段依赖于资源内生性与利益共享性,市场化运作阶段强调组织化嵌入与规模化经营,快速扩张阶段关注社区赋权与内生性发展,持续发展阶段诉求利益均衡与合作共生。社区参与、多元赋权与价值认同,多利益相关者的参与、联合与协同,持续、有效的制度性供给与规范是乡村旅游协同发展的运行基础。但是,乡村旅游不同发展阶段面临着多元主体利益不均衡、资源内生性不足、乡土文化异化、社区赋权程度低和城乡要素流动不畅等问题与挑战。因此,提出合作网络构建与协作经营机制、多元主体的利益协调机制、乡村社会文化的保护与建构机制、资本嵌入与竞合机制等协同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8.
贵州天龙屯堡"政府+旅游公司+旅行社+农民旅游协会"的乡村旅游产业组织模式充分整合乡村旅游各方资源,有效兼顾了乡村旅游开发中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为北京郊区乡村旅游产业组织化提供了借鉴。北京乡村旅游产业组织创新应注重以下方面:一是提高乡村旅游产业组织认识;二是坚持政府部门的主导地位;三是保证社区居民的参与权利和福利增长;四是兼顾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五是因地制宜进行乡村旅游产业组织创新。  相似文献   

19.
建立工商资本租赁农地监管和风险防范机制,可以引导工商资本有序进入农业,推动农业现代化,还可以规避损害农民利益和耕地"非粮化""非农化"的问题,保障土地有序流转和规模经营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以旅游扶贫长效机制的优化为核心,总结概括了女儿城现有的旅游扶贫模式,并揭示了女儿城在动力机制、保障机制、参与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方面存在着旅游扶贫动力不足、资金、制度及文化保护机制不健全、贫困人口参与机制差、利益分配机制不公平等问题,并提出开拓客源市场、利用各种可能动员的资源、完善规范性机制、突出贫困人口的参与性、利益分配适当向贫困人口倾斜等优化路径,最终增强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增值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