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农艺节水措施下非充分灌溉对春小麦产量及耗水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覆盖春小麦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比地膜覆盖春小麦提高1.14%和16.25%;在地膜覆盖条件下,充分灌溉春小麦比非充分灌溉春小麦增产3.76%~11.62%;在非充分灌溉条件下,出苗期、分孽期、孕穗期及抽穗开花期土壤水分调控在田间持水量的40%~50%,拨节期和成熟期为田间持水量的60%~65%时,秸秆覆盖春小麦水分利用效率最高,比地膜覆盖春小麦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7.17%~43.01%.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日光温室黄瓜自动化种植适宜的水肥管理参数,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土壤水分灌溉下限对设施黄瓜养分吸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水分灌溉下限为70%田间持水量时,黄瓜产量最高,节水节肥效果明显;植株和果实氮、磷、钾养分吸收量较高,黄瓜品质改善明显;与土壤水分灌溉下限为95%田间持水量的处理相比,增产7.19%,节水33.33%,节肥55.56%;硝酸盐含量降低4.77%,VC含量增加9.18%,可溶性总糖含量增加19.28%。综合来看,土壤水分灌溉下限为70%田间持水量时,既能确保黄瓜高产,又能提高黄瓜植株和果实中养分吸收量,提高黄瓜品质。因此,土壤水分灌溉下限为70%田间持水量可以作为秋冬茬黄瓜自动化水肥管理的理想灌溉参数。  相似文献   

3.
为了提高张家口市坝上地区西兰花灌溉水利用效率,在膜下滴灌条件下,在西蓝花全生育期内以不同的土壤含水率下限为灌溉依据,对不同处理的西兰花田间水分动态、亩产量和耗水量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全生育期内,降水丰富的年份下,苗期灌水下限为田间持水量的50%、莲座期灌水下限为田间持水量的60%、结球期灌水下限为田间持水量的50%的产量和水分生产率最大,全生育期耗水量为204.1 mm,日均耗水量为3.35 mm。  相似文献   

4.
干旱区不同水分指标下限对成龄红枣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明新疆成龄红枣主要生育期的适宜水分范围.[方法]通过控制土壤不同水分下限的田间正交试验,研究土壤不同水分下限对成龄红枣的生理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不同水分下限灌溉对成龄红枣的新梢增长量、叶宽等生理生长影响不明显,但随着土壤水分下限的提高果实膨大速度也随之提高.产量比较表明,处理1(土壤水分下限占田间持水量75;)产量明显高于其它两处理,而处理2、处理3产量之间差异不显著.总体来讲75;田间持水量处理对红枣的生理生长、产量及其它各生理指标都优于其它处理.[结论]依据合理的水分指标进行灌溉,可以有效提高红枣的产量.  相似文献   

5.
为探明地下滴灌条件下灌水下限与灌水器流量对冬小麦生长的影响,采用3种灌水器流量(0.1、0.9和1.5 L/h)与2种灌水下限(试验地土壤田间持水量的80%和60%)的全因素试验,分析不同试验处理对土壤水分分布及冬小麦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处理下较高流量的地下滴灌灌溉水分下渗量较大,使得40~8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提高,较小流量的地下滴灌水分主要保存在上层土壤;灌水下限为80%田间持水量较60%田间持水量能够促进冬小麦株高、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的增加,同时能够减缓灌浆期旗叶叶绿素含量的降低;不同灌水器流量处理以0.9 L/h处理冬小麦叶面积指数最高,提高灌水器流量能够减缓灌水下限为60%田间持水量处理下灌浆期旗叶叶绿素含量的降低。综合作物生长、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本试验条件下最优灌溉制度为,灌水下限80%田间持水量,灌水器流量0.9 L/h。  相似文献   

6.
确定新疆滴灌春玉米不同生育期的适宜水分下限,可为该地区滴灌春玉米高产高效生产制度建立提供技术依据。以郑单958为试材,采用宽窄行覆膜种植,井水滴灌方式灌溉,分别在玉米拔节—抽雄期、扬花—灌浆期、乳熟—完熟期均设置3个不同的土壤水分下限水平,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水分处理对春玉米生长发育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滴灌春玉米不同生育阶段的适宜灌水下限不同,拔节—抽雄期、扬花—灌浆期、乳熟—完熟期土壤水分水下限分别为田间持水量的60%、90%和70%时,玉米生长发育最好,产量(15.61 t/hm~2)和水分利用效率〔29.14 kg/(hm~2·mm)〕最高,该处理(T_3)下全生育期总灌水量为464.2 mm。利用试验结果分别拟合产量与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关系曲线,结果显示,耗水量为540.27 mm时水分利用效率最高〔27.97 kg/(hm~2·mm)〕,耗水量为570.68 mm时玉米产量最高(15.58 t/hm~2),该拟合结果与T_3处理的实际测定结果相近。滴灌条件下,春玉米拔节—抽雄期、扬花—灌浆期、乳熟—完熟期的适宜土壤水分水下限分别为田间持水量的60%、90%和70%。  相似文献   

7.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土壤水分下限对番茄苗期、初花期和结果期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及果实品质、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当土壤水分下限控制在苗期45%、初花期55%、结果期75%田间持水量范围内,可以提高果实品质,获得较高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8.
不同灌溉处理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棉花的各生育阶段设置不同的灌溉处理,分析了不同灌溉条件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棉花产量和耗水水分生产率均与棉花耗水量呈二次抛物线关系;(2)灌三水时产量最高,灌二水时耗水水分生产率最高,在可利用水资源量一定的情况下,要获得最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必须兼顾产量与水分生产率两者;(3)就棉花水分利用效率而言,苗期、蕾期、花铃期、吐絮期对应的1m土体适宜土壤水分下限分别为1m土体田间持水量的74%、68%、65%、67%。  相似文献   

9.
不同水分处理对冬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寻求适合于黄淮海地区冬小麦需水规律的灌水模式。[方法]以郑麦98为供试品种,对冬小麦6个不同生育期进行不同程度的干旱处理,研究不同水分处理对冬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不同生育时期、不同程度的水分亏缺对冬小麦株高、分蘖、叶面积及干物质累积量影响不同。冬小麦生长前期(苗期、越冬期和返青期)亏水后恢复正常灌溉,对株高、最终的分蘖、叶面积及干物质累积量的影响不大。在冬小麦生长前期灌水控制下限为45%田间持水量,在拔节期、抽穗扬花期和灌浆成熟期的灌水下限分别控制在田间持水量的65%、70%和65%,是适合于黄淮海地区冬小麦需水规律的灌水模式。[结论]该研究提出的灌水模式显著提高了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0.
日光温室甜瓜节水灌溉土壤水分上限指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对日光温室厚皮甜瓜进行不同灌溉土壤水分上限处理,结果表明日光温室甜瓜苗期在灌溉土壤水分下限为60%(占田间持水量的百分比)的条件下,最适灌溉土壤水分上限为90%,此时壮苗指数、根系活力、净光合速率较高;定植至拉秧在灌溉土壤水分下限为75%的条件下,最适灌溉土壤水分上限为95%,此时温室甜瓜产量高、水分利用率高、品质好.  相似文献   

11.
调亏灌溉对温室黄瓜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常莉飞  邹志荣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3):7142-7144
[目的]寻找最优的调亏灌溉方案,为节水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06年对温室黄瓜在不同生长时期采用不同的土壤含水量灌溉下限(45%~75%)组合处理,测定不同灌溉情况下植株的部分生理指标、产量、果实品质及植株的水分利用效率。[结果]温室黄瓜初花期土壤水分含量为60% ̄90%田间持水量,结果期土壤水分含量保持65%~90%田间持水量对于提高果实品质最为理想,该处理果实的还原糖、可溶性总糖、维生素C、可溶性蛋白质的含量分别比对照高39.94%、31.34%、3.14%、5.47%,且水分利用效率比对照高9.75%,保持60%~90%田间持水量节水效果最显著,比对照高18.84%,但果实品质明显不如65%~90%田间持水量。[结论]不同时期的水分亏缺有利于增强植株抵抗干旱胁迫的能力,结果期的适度干旱可以显著提高植株的水分利用效率,减少灌水量,且产量并无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12.
中国水资源贫乏,尤其是吉林省西部半干旱区,水资源更少。为了合理利用水资源,实施丰产节水灌溉技术,提高玉米产量,增加经济效应,试验玉米在盆栽试验条件下,采用回归旋转正交组合设计,建立了各生育期土壤水分与产量关系的数学模型。试验结果表明:各生育期土壤水分影响玉米产量大小的顺序是灌浆期〉孕穗期〉拔节期〉开花期〉苗期,指出灌浆、孕穗期是影响玉米产量的关键期,其田间持水量分别不能低于49%、52%。通过计算机优选出高产玉米各生育期土壤水分条件的组合。  相似文献   

13.
<正>番茄品质指标除了受品种遗传特性的影响外,还受环境因子的影响,因此不同条件对番茄品质的影响是不同的。前人研究了亏缺灌溉对番茄果实品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亏缺灌溉提高了果实可溶性固形物、有机酸、维生素C含量以及水分利用效率,但随着土壤水分的降低,单果质量和产量逐渐减少。前人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土壤水分下限对番茄果实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当土壤水分下限控制在苗期45%、初花期55%、结果期75%田间持水量范  相似文献   

14.
余青  张和喜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5):17048-17049,17053
[目的]探求适合西南山地地区的的玉米节水灌溉制度。[方法]在玉米各个生育期设计不同的土壤含水率上下限值,通过测坑试验测量玉米在不同水分处理下的灌溉定额及水分生产率。[结果]玉米的需水敏感期为抽雄期,在抽雄灌浆期保持较高的水分可以提高玉米的产量。玉米的产量和灌水量呈明显的二次抛物线关系,当耗水量小于某一临界值时,产量会随着水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当超过最大之后,产量反而会随着水量的增加而减少。[结论]该研究可为农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棉花非充分灌溉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棉花物理性状株高及叶面积对水分的亏缺表现明显,在非关键期灌水下限较大的情况下,植株物理性状越大,且至关键期下限75%以上呈下降趋势;在同一非关键灌水下限的情况下,关键期灌水下限控制60%的情况下,物理性状表现明显,呈上升趋势。通过产量对比,以非关键期灌水下限60%、关键期灌水下限75%的处理组合产量最高;以非关键期灌水下限70%、关键期灌水下限60%的处理组合产量最低。  相似文献   

16.
覆膜后土壤水分对水稻生物学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控制土壤水分盆栽试验,来研究覆膜后不同土壤水分对水稻生物学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土壤水分含量降低,分蘖渐变晚、慢、少,各生育期株高、主要功能叶叶面积降低,叶绿素含量升高,成穗率和收获指数先升高后降低,生物量和产量逐渐降低。与常规水作稻相比,土壤水分较高的覆膜处理(下限为田间持水量±5%)分蘖早、快、多;各生育期株高、主要功能叶叶面积、有效穗数、结实率有所增加,叶绿素含量无差异,生物量和产量有所提高。覆膜旱作分蘖初期应保持富足土壤水分(下限为饱和含水量),促进水稻茎蘖数;分蘖后期应适当控水[(田间持水量~80%田间持水量)±5%],有效控制无效分蘖,提高成穗率;孕穗期应保持充足土壤水分(下限为饱和含水量),利于提高穗粒数;抽穗开花期和灌浆期应保持湿润(饱和含水量左右),可促进千粒重提高,利于覆膜旱作水稻高产。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干旱沙漠区灌溉量对骏枣果实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方法]在分析沙地田间土壤水分动态及田间耗水规律的基础上,探讨不同处理灌水量对滴灌骏枣果实性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研究沙漠区适宜红枣生长的土壤水分下限.[结果](1)骏枣产量与灌溉量之间关系符合Y=-277.5X2+1 114.5X+ 5535,相关系数R2=0.990 6,且灌水量在553 mm左右时,骏枣的水分生产率最高,65;处理灌水量相比对照减少了20.09;,水分生产率提高了23.66;.(2)骏枣果实糖分积累始于膨大前期,积累最快的时期为果实成熟期.(3)灌水量越少枣果实可溶糖含量越高,65;处理可溶性糖含量较对照提高了5.52;,且一级果较对照提高了21.23;.[结论]在干旱沙漠区骏枣的土壤含水量应控制在田间持水量的65;左右,既能保证红枣生长发育过程中对水分的需求,又能使灌水生产率达到最大,红枣的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18.
【目的】给沙化土条件下番茄的合理灌溉制度提供科学、可靠的灌溉技术参数.【方法】以‘863’番茄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试验,共设7个处理,在其初花期及初果期设置不同的土壤水分下限处理,研究番茄初花期及初果期不同土壤水分下限处理对番茄生长指标、生理指标、水分利用率及品质的影响.【结果】随着灌水下限的降低,株高、茎粗都表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说明初花期适当控水可促进番茄根系的发育,对后期植株的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进入初果期后,水分利用率的峰值出现在75%,水分不宜降得过低,否则易造成减产.【结论】初花期45%~100%的田间持水量、初果期75%~100%的田间持水量,可获得最高的水分利用效率及最高的初期产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膜下滴灌条件下土壤水分对棉花光合物质生产、分配的调节效应,揭示不同土壤水分对棉花对产量形成的影响机制,为干旱区发展节水高产高效农业提供依据。【方法】在新疆气候生态条件下,选用对水分反应敏感性不同的新陆早10号和新陆早13号为试验材料。控制0~60 cm土壤相对含水量滴水下限分别为田间持水量55%、70%和85%,滴水上限均为田间持水量,采用气体交换和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花铃期不同土壤水分对叶片光合速率、14C光合产物运转和分配及产量的影响。【结果】滴水下限为55%处理土壤轻度水分亏缺,叶片光合速率低,地上部光合物质累积量少,14C光合产物输出较快、向蕾铃分配比例增加;滴水下限为70%和85%处理叶片光合速率高,地上部光合物质累积量大,但85%处理14C光合产物向营养器官分配的比例过大,最终籽棉产量以70%处理最高,85%处理次之,55%处理最低。籽棉产量水分利用效率为55%>70%>85%;不同品种对土壤水分的响应不同,新陆早10号在55%和70%条件下籽棉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显著低于新陆早13号,85%条件下显著高于新陆早13号。【结论】土壤水分对棉花光合物质生产、分配具有明显的调节效应,花铃期滴水下限在70%~85%有利于实现棉花高产,在55%~70%范围内,棉株能通过适应性调节,有利于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依据不同品种对土壤水分响应的差异,结合滴灌棉田土壤水分可控性强的特点,制定相应的灌溉制度,对实现滴灌棉田节水高产高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为解析甘薯生长的水钾耦合效应,科学调配水分和钾素以提高甘薯的产量和水分利用率,进行了可控的水分、钾素二因子盆栽试验。水分因子设3个水平:田间最大持水量的50%(W50)、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5%(W75)、田间最大持水量的100%(W100);钾肥因子设3个水平(以风干土中施K2O含量计):0 mg/kg(K0)、150mg/kg(K150)、300 mg/kg(K300)。结果表明水分和钾素间表现出显著的耦合效应。在本研究条件下,甘薯在W75-K150下块根产量最大,其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对于水分利用效率,在干旱条件下(W50),钾素与土壤水分表现为拮抗效应,而当正常供水时(W75),施钾可以缓解由于土壤水分提高而造成的水资源浪费现象。在充分灌溉条件下(W100),产量的提高是以水和肥投入为代价的,应该适当控制水肥的投入。结合块根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析,以W75-K150处理的水钾配比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