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用高温与常温两种温度进行一日两回育试验。调查蚕儿生长发育及饲料效率的差异。结果,高温区蚕儿生长快,叶丝转化率高;常温区生长发育较高温区慢,与四回育相同,但蚕茧质量优。  相似文献   

2.
董有春 《蚕学通讯》2008,28(3):10-11
通过壮蚕一日二回育与四回育的对比试验表明:在加强技术管理的前提下,壮蚕采用一日二回育,对家蚕幼虫体质及茧质影响不大,可节省劳动力、节省桑叶.在我县推广壮蚕一日二回育省力化饲养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乐波灵 《广西蚕业》2003,40(3):53-54
家蚕的幼虫老熟后,吐丝结茧,是它的本性,“春蚕到死丝方尽”就是对这一本性的真实描述。但在生产上经常看到有些蚕不能吐丝结茧。众所皆知,丝茧育是以获取茧丝为主要目的,为了减少经济损失,希望广大蚕农朋友了解不结茧蚕发生的原因,采取措施加以避免。经过笔者调查,总结有以下几种原因可造成家蚕不吐丝结茧。1蚕儿发育不良1.1温度:催青期胚子发育在30℃以上的高温或20℃以下的低温,以及饲育期温度过高或过低都对蚕儿的丝腺发育造成影响,丝腺发育畸形,便可产生不结茧蚕。1.2营养:稚蚕期用叶过老或5龄蚕食下大量的嫩叶或喂叶不足,蚕儿常常处于…  相似文献   

4.
为探索少回育对贵蚕9号经济性状的影响,开展了不同饲育回数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二回育区病弱蚕数要显著高于三回育区和四回育区,四龄蚕结茧率显著低于四回育区;二回育区饲养管理用工时间最少,分别比三回育和四回育节约用工15.8%和29.4%;二回育区用叶量较少,分别比三回育和四回育节约用叶10.0%和14.01%。二回育区公斤茧用叶量最少,产茧量、克蚁收茧量和蚕茧产值最低,但公斤桑叶经济产值最高。  相似文献   

5.
桑蚕人工饲料育实用化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缪云根  徐俊良 《蚕桑通报》1994,25(2):13-14,12
小蚕人工饲料育,大蚕桑叶育中间试验的情况表明:前期蚕儿生长发育欠齐,发育经过延缓,3龄饷食始转换桑叶育后,生长发育趋于整齐,至4龄时已与全龄桑叶育无明显区别。小蚕人工饲料育较之全龄桑叶育.其张种产茧量、万蚕收茧量、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等茧质指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答:原因是温度太低。影响蚕儿生长发育的气候环境主要有温度、湿度、空气和光线,其中温度对蚕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最大。蚕儿在不同的龄期需要不同的温度:一、二龄蚕为27~28℃,三龄蚕为26~27℃,四龄蚕为25~26℃,五龄蚕为24~25℃,温度合适才能  相似文献   

7.
小蚕一日二回育技术是当前大力普及推广的一项新型养蚕技术,它具有省工、节本、保持桑叶新鲜的特点,能使蚕儿发育齐一、壮健,提高经济效益.我们根据小蚕一日二回育技术标准,通过在生产实践中试验、摸索,整理成小蚕一日二回育实用操作,介绍给大家,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韦廷秀 《广西蚕业》2007,44(A02):29-29
答:原因是温度太低。影响蚕儿生长发育的气候环境主要有温度、湿度、空气和光线,其中温度对蚕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最大。蚕儿在不同的龄期需要不同的温度:一、二龄蚕为27~28℃,三龄蚕为26~27℃,四龄蚕为25~26℃,五龄蚕为24~25℃,温度合适才能保证蚕儿正常的生长进度。而在正常的温度条件下,一、二龄蚕眠中经过20~22小时,  相似文献   

9.
稚蚕人工饲料育农村实用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人工饲料育在农村实用化试验结果表明,前期蚕儿生长发育欠齐,发育经过延缓,三龄饲食转换桑叶育后,生长发育趋于整齐,至四龄时已与全龄桑叶我明显区别,稚蚕人工饲料育较之全龄桑叶育,其张种产茧量,万蚕量,茧量等茧质指标均无差异。  相似文献   

10.
草本化栽培杂交桑在种茧育上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试验以杂交桑“沙2×伦109”为材料,以普通桑园的湖桑32号片叶育为对照,就草本化栽培杂交桑在种茧育上应用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在配合施用叶面肥0.2%PGH-X的情况下,供试杂交桑在原蚕生长发育、茧质及制种成绩方面与对照区相近或持平,说明原蚕饲养采用草本化栽培杂交桑及条桑二回育形式具有可行性。使用叶面肥0.15%PGH-D可使原蚕5龄期经过延长,对家蚕生长发育表现一定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1.
小蚕一日二回育技术是值得当前大力推广的一项新型养蚕技术,它具有省工、节本、保持桑叶新鲜的特点,能使蚕儿发育齐一、壮健,提高经济效益。为此,我们根据小蚕饲育技术标准,并在生产实践中通过试验、摸索、整理成小蚕一日二回育技术操作要点,介绍给大家,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广西蚕业》2021,58(3)
为了解一、二回育对亚热带家蚕品种资源保护饲育的适用性,通过模拟亚热带家蚕品种资源保护饲育的方法,在春、秋季分别进行亚热带家蚕品种资源保护一、二回育试验。结果表明:按现行亚热带家蚕品种资源保护饲育方法,春、秋季一回育的生命力、种茧成绩、母蛾产量质量均与对照相比差异显著,主要原因是单次给桑量过多,堆积过厚,蚕座温湿度偏高,蚕儿食桑不及时,后期桑叶变差,蚕食桑不良,总体发育不良所致。春、秋季二回育的生命力、种茧成绩、母蛾产量质量均与对照相似,二回育满足了亚热带气候地区的家蚕品种资源保育的要求,是一种可试行的品种资源饲育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正> 种茧育用桑其叶质的好坏,不仅影响当代蚕儿生长发育,影响蚕种品质,而且对下一代的生命力,也有很大关系。随着蚕品种的不断改进和更新,对叶质的要求也愈来愈高。因此,如何提高种茧育用桑质量,保证蚕种品质,这是当前蚕种生产上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之一。现就对种茧育培桑问题提出以下看法,供同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平板给饵法进行家蚕全龄人工饲料育试验。结果表明:蚁蚕对平板给饵法摄食反映快,疏毛整齐度达95.5%,各龄蚕儿生长发育正常;5龄期蚕座整洁卫生、蚕体强健、无蚕病发生,各项饲育成绩与桑叶饲养的中秋蚕相当,茧质、丝质调查亦与桑叶育无开差。同时,给饵次数比切削给饵法大为减少,更加节省劳动力,饲料效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5.
夏华×平8稚蚕期用高温、雄蚕饲育标准和常规二回育饲育标准饲养,4龄起蚕开始同时进行32℃、90%高温多湿冲击至5龄第4天,调查其发育情况、眠蚕体重、产茧量、结茧率和死笼率等,结果稚蚕高温适叶和雄蚕标准的适叶区表现最好,为雄蚕饲育技术标准的制定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种茧育与丝茧育就其饲育技术而言,从形式看总体上大同小异,但从本质讲在一些具体技术要求上区别明显。目前,原蚕饲育我省各场主要采用农村合作育种的方式,要获得优质种茧,必须让原蚕饲育人员及蚕农明确种茧育与丝茧育饲育技术上的差异,在饲育过程中能够根据这些差异,主动采取适当措施,保证种茧生产优质高产。现就种茧育与丝茧育之间的差异、种茧育不同于丝茧育的饲育技术要求谈几点粗浅认识。1种茧育与丝茧育之间的差异种茧育与丝茧育间最根本的差异主要在两方面。一是种茧育所饲育的蚕为原种蚕即原蚕,丝茧育所饲育的蚕为杂交种蚕即杂交蚕。…  相似文献   

17.
秋蚕期气候异变、病虫害多、农药污染严重,难于饲养,其效益往往也不够稳定。因此,应根据晚秋蚕期的特点,掌握秋蚕期饲养的关键技术,从而达到优质高产。1控制好蚕室温湿度只有合理的温湿度,才能确保蚕儿生长发育的需要。因此,必须尽可能地使蚕室保持好目的温湿度。小蚕最好控制在27~28℃的范围内饲养,尽可能不超过29℃。日中遇高温时应以通风为主,如室外无风,蚕室中温度比气温高,为了降低蚕座温度,可利用风扇使空气流畅,加速蚕体水分的蒸发,降低体温。同时,谨防大蚕期蚕室温度过低抑制蚕儿食欲,进而影响绢丝腺的形成,出现结薄皮茧或不结茧蚕…  相似文献   

18.
<正>结合生产实际,本人从1996年开始在戴庄乡沥潮村姚长明家采用5龄蚕薄膜覆盖斜面立体条桑二回育初获成功,同时进行了地面条桑二回育试验,之后又在乡蚕桑重点村进行了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材料与方法:供试蚕品种苏5苏6,以普通育为对照进行斜面立体条桑二回育和地面条桑二回育试验,各称取4眠蚕2.5公斤,重复三区,条桑育早晚给2次桑,用薄膜覆盖;普通育每天给桑4次,不覆薄膜条桑育、普通育在相同环境条件下饲养、结茧,采茧后调查分析.  相似文献   

19.
文章报道了续春蚕期蚕品种ZHG×春54饲养的有关情况,认为ZHG×春54比两广二号更加适合小蚕人工饲料育,且比两广二号茧形大、粒茧重、丝长长、解舒良好,续春期推广饲养该品种在清洁、洁净、茧丝纤度、抗病性能等方面尚需进一步调查。  相似文献   

20.
溫度作为一生态因子,直接影响到家蚕的生育及行为。飼育溫度对蚕儿的生理及蚕病方面的影响也是十分深刻的。广东蚕区常因高溫及其他因素的协同作用,釀成暴发生軟化病。制种场亦反映在夏秋季担茧制种量減少,因此,研究高溫对蚕儿摄食、消化及生长发育的关系,刘增强体質预防蚕病有一定作用。飼育溫度与家蚕软化病的关系。藤井(1936)在家蚕軟化病有关生化問題的研究中,曾調查22℃、26℃、30℃三种不同飼育溫度对蚕儿的經过、体重、減蚕率、食下率、消化率及呼吸等的影响。結果認为在30℃时五龄蚕儿对蛋白、碳水化合物的吸收較少;存留在蚕內的糖元及蛋白亦少,因而大量发生軟化病,尤以晚秋蚕为甚。同氏認为高溫直接抑制淀粉酶及胰白分解酶的活性有关。蔣天驥(195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