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石彩糯1号是河北省石家庄市农科院玉米研究室选育的糯玉米新品种,2004年通过国家审定。鲜穗产量为600~700千克/667平方米,2003~2004年参加国家黄淮海鲜食甜、糯玉米区试,专家评价结果为鲜食品质一级,在参试品种中居首位。石彩糯1号穗型整齐,  相似文献   

2.
石彩糯1号是石家庄市农科院玉米研究室选育的糯玉米新品种,2004年通过国家审定。鲜穗产量一般在600~700公斤/亩,2003~2004年参加国家黄淮海鲜食甜、糯玉米区试,专家评价结果为鲜食品质一级,在参试品种中居首。自2001年开始开展速冻保鲜加工技术研究,以常年供应市场,速冻保鲜的石彩糯1号深受消费者的特殊青睐。  相似文献   

3.
石彩糯1号是河北省石家庄市农科院玉米研究室选育的糯玉米新品种,2004年通过国家审定。鲜穗产量一般在600~700公斤/亩(1亩=1/15公顷),2003~2004年参加国家黄、淮海鲜食甜、糯玉米区试,专家评价结果为鲜食品质一级,在参试品种中居首。自2001年开始开展速冻保鲜加工技术研究,以  相似文献   

4.
石彩糯1号糯玉米选育技术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石彩糯1号是石家庄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以自选系石糯2为母本、自选系石糯1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鲜食糯玉米杂交种,2004年通过国家审定。2a国家区试结果表明:石彩糯1号平均产鲜穗9228.8kg/hm2,田间生长一致,高产且品质好,综合农艺性状优良,适宜在山东、河南、河北、陕西、北京、江苏北部和安徽北部夏玉米区推广,矮花叶病和茎腐病高发区慎用。  相似文献   

5.
不同播期对糯玉米石彩糯1号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石彩糯1号在河北石家庄地区的适宜播期。[方法]以糯玉米品种石彩糯1号为供试品种,研究不同播期对石彩糯1号鲜穗收获期、农艺性状、产量、品质和抗性的影响。[结果]石彩糯1号在河北石家庄地区适宜播种期为6月10日以前;在地温允许情况下,播种越早,鲜穗产量和1级穗率越高,种植收益越大。[结论]该研究为石彩糯1号在河北省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石彩糯1号糯玉米不同种植密度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8年在石家庄对糯玉米品种"石彩糯1号"分7个不同密度进行试验,通过对不同密度的株高、穗位、鲜果穗性状、产量、效益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若以收获鲜穗为目的,石彩糯1号适宜种植密度为4.50万~5.25万株/hm^2。该研究结果为今后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南农紫玉糯1号是2002年通过江苏省审定的.它的特点是高产、优质,其鲜穗市场前景好,是农作物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理想鲜食糯玉米品种.  相似文献   

8.
正鲁星糯1号是糯玉米新品种,莱州市鲁丰种业有限公司选育。该品种产量高、商品性好、抗逆性强、适应性广。鲜食口感黏甜清香,干籽粒产量突出,适合淀粉加工,市场前景广阔。该品种2009~2011年参加了山东省的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2012年通过了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后,2013~2014年参加黄淮海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2015年通过了国家农作  相似文献   

9.
石家庄地区几种糯玉米品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进一步鉴定石彩糯1号和其他新组合在国内糯玉米品种中的竞争力。[方法]通过随机区组试验对8个鲜食糯玉米品种的产量、农艺性状、品尝品质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结果表明:石家庄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选育的石彩糯1号、新组合红丝彩糯及万全种子公司选育的彩糯2号表现较好,其产量高、品质优、抗逆性强,适宜在石家庄地区推广应用。[结论]改良品种红丝彩糯有可能成为石彩糯1号的换代品种。  相似文献   

10.
‘连玉糯1号'是连云港市农业科学院、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和上海农科种子种苗有限公司选育的优质、高产、多抗鲜食糯玉米杂交新品种,苞叶包被完整,新鲜嫩绿,籽粒饱满,排列整齐,籽粒白色,有光泽,秃顶少,商品率高,还具有风味好、色泽佳、糯性高、皮薄渣少、抗倒性强等特点。2013年参加多点异地品比试验,平均鲜穗12 600 kg/hm~2,比对照‘苏玉糯5号'增产15.6%;2014年上海市鲜食糯玉米区域试验平均鲜穗12 991.5 kg/hm~2,比对照‘申糯2号'增产12.2%;该品种生育期89.4 d左右,品尝品质综合评分85.5分,适合上海及周边地区栽培。  相似文献   

11.
‘申科糯1号'是适合上海及周边地区生态条件的早熟、抗病及抗倒性强的鲜食糯玉米杂交新品种,具有品质优良、苞叶包被完整、新鲜嫩绿、果穗秃顶少、商品率高、籽粒纯白色、饱满且排列整齐有光泽、风味好、甜糯香软、皮薄渣少等特点。2011年参加多点异地品比试验,平均鲜穗产量10260 kg/hm~2,比对照增产5.6%;2012年参加上海市鲜食糯玉米区域试验,平均鲜穗产量10982 kg/hm~2;鲜果穗生育期80d左右,比对照‘苏玉糯5号'早4 d;品尝品质综合评分为89.2,高于‘苏玉糯5号'。  相似文献   

12.
南农紫玉糯1号是2002年通过江苏省审定的。它的特点是高产,优质,其鲜穗市场前景好,是农作物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理想鲜食糯玉米品种。  相似文献   

13.
为筛选出适合上海地区推广应用的优质鲜食黑糯玉米新品种,对11个鲜食黑糯玉米新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分析比较,从中筛选并确定"沪紫黑糯1号"和"黑糯301"2个品种适合在上海地区推广应用。这2个黑糯玉米新品种,不仅富含花青素等营养保健成分,且鲜食口感品质好,其中,"沪紫黑糯1号"穗型较大、穗棒短粗、产量高,"黑糯301穗型小巧、穗棒锥形、产量稍低,但适合加工包装。  相似文献   

14.
“珍珠糯8号”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以自育自交系“皖糯自HNA8001”为母本,自育自交系“皖糯自HNB3058”为父本杂交选育出的鲜食黑糯玉米新品种。该品种2017~2018年参加国家南方(东南)鲜食糯玉米组品种区域试验,2020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玉20200525。“珍珠糯8号”综合抗性好,口感软糯香甜,富含花青素,适宜在东南鲜食玉米类型区种植。阐述“珍珠糯8号”的选育过程,并对其配套栽培技术进行总结,以期为推广“珍珠糯8号”的种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佳糯26于2015年通过河北省品种审定,审定编号冀审玉2015021号,经过两年的试验研究,制定了鲜食糯玉米佳糯26生产技术规程。本文对该品种种植基础条件、栽培技术、田间管理、鲜穗采收等技术进行阐述,为该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技术保证。  相似文献   

16.
浙凤糯2号(糯213×衡选99)是浙江省农科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所和浙江省农业厅农作物管理局合作选育而成的早熟优质高产、鲜食和加工兼用型白糯玉米新组合,经春、秋两委试种表现出综合性状优良,整齐度好,适应性强,糯性好,鲜食醇香,风味独特.该品种2001年12月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7.
优质白糯玉米杂交种——鲁白糯1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白糯1号是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以白糯玉米自交系A394为母本,3185为父本杂交选育成的高产、优质、多抗白糯玉米杂交种.2000~2001年完成山东省特种玉米区域试验,2002年4月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鲁农审[2002]008号).经审定,可在全省适宜地区作为鲜食型白糯玉米品种推广利用.  相似文献   

18.
1 晋单(糯)41号玉米特征特性 晋单(糯)41号(原鲜糯1号)玉米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选育而成。2001年3月山西省审定,同年起作为该省糯玉米生产试验对照品种.4年来,在众多参试品种中,从外观、色泽、商品性、风味食味等综合评价均为第一。2004年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该品种株高212cm,穗位高80cm.雄穗发达,花粉量大,雌穗苞叶长;果穗长筒形,  相似文献   

19.
李君 《新农业》2012,(7):32
鲜食糯玉米风味独特,营养丰富,蒸煮食用方便,深受人们的喜爱,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加。选育出一个品质好、株型好、外观商品性好、产量高的杂交糯玉米新品种,对满足市民生活和生产需要、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有重要意义。1.选育经过东糯120是辽宁东亚种业有限公司2007年以自选系B73为母本、自选系B76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白糯玉米单交种。母本B73是以沈糯三号杂交种为基础材料经多代连续自交选育而成的自交系,幼苗叶鞘紫色,第1叶长椭圆形;成株半披散,株高173厘米,穗位65厘米,穗长18.2厘米,穗粗4.5厘米,穗行数为14~16行,果穗长筒形,籽粒白色硬  相似文献   

20.
糯玉米陕白糯11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专用玉米研究室,1998年用自选系Y89作母本,自选系Y90为父本杂交育成。经过2002—2004年陕西省糯玉米区试。2004年省特用玉米生产试验,表现出籽粒容重749g/L,粗蛋白10.91%,粗脂肪5.41%,粗淀粉70.08%,支链淀粉占粗淀粉99.49%,赖氨酸含量0.31%,鲜食穗感官及蒸煮加工品质评分90,达到国家糯玉米一级指标,三年区试16点次11点增产5点次减产,干籽率产量6238.5kg/hm2较中糯1号增产20.3%,抗倒,农艺性状优良,可作速冻加工、鲜食上市或专用淀粉加工的原料,2005年3月7日通过陕西省第36次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