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全龄保鲜膜覆盖一日二回育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龄保鲜膜覆盖一日二回育试验海盐县农林局蚕桑站林葵芬随着改革开放,近年来我县乡村办工业和家庭工商业的蓬勃兴起,农村劳力日趋紧张,特别是年轻劳力大多是利用早、晚搞农业,挤点时间搞蚕业。为适应目前农村劳力结构的变化,积极发展“一优二高”蚕桑生产,在我县蚕...  相似文献   

2.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大批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养蚕共育劳力十分紧缺,广大蚕农迫切需求省力化养蚕新技术。小蚕一日二回育不但缓解了农村养蚕缺劳动的矛盾,而且节约了桑叶和消毒药物等,缩短了工期,提高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巩固蚕桑基地,促进蚕桑生产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值得大力推广的一项新型养蚕新技术。  相似文献   

3.
小蚕一日二回育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永康 《蚕桑通报》1995,26(2):44-46
小蚕一日二回育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湖州城区农技站沈永康养蚕生产是一项劳力密集型产业、劳动强度较大,又是手工操作技术要求较高的生产,随着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农村劳力逐步转移,广大蚕农迫切要求有一种适合当前农村经济形势的比较简化的养蚕技...  相似文献   

4.
小蚕规模饲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屠天顺 《蚕桑通报》1995,26(1):36-37
小蚕规模饲养的探讨桐乡市蚕业公司屠天顺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乡村工业迅速发展,为振兴农村经济,注入了新的实力和活力。但给蚕业生产带来新问题:一是大量农村劳力转移,按一九九二年年报统计:全市农村劳力为353925人,其中务工、经商等占40.19%;乡...  相似文献   

5.
随着工业及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和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力迈出农村前往城市打工,使劳动密集性产业的蚕桑生产丧失了许多劳力,加上养蚕的技术性强、劳动强度大,使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蚕桑生产竞争力明显削弱.面对如此严峻形势,提倡省力化养蚕成为当代蚕业发展的主要课题之一.笔者长期从事蚕桑生产技术工作,在实践中不断应用总结省力化养蚕技术,现就农村小蚕木框叠式二回育省力化技术的应用谈谈个人体会.  相似文献   

6.
<正> 一日二回育是一项省力高效,适宜于目前农村养蚕劳力不足的实用新技术。目前已从多方面对二回育技术进行了研究报道。但从饲育温度与蚕儿生长发育关系方面尚未见报道。本试验是从高温27℃,常温24℃对桑蚕五龄施行一日二回育。称量调查蚕儿体重增长变化情况,食桑量,消化量,以比较蚕儿生长发育差异,结茧后调查茧质。旨在给不同温度条件的蚕区推广二回育时作为参考。  相似文献   

7.
大蚕少回育试验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金启明 《蚕桑通报》1998,29(2):34-36
针对余杭市经济较发达,农村劳动力紧缺,蚕农年龄结构老化的特点,春秋两期开展了大蚕薄膜覆盖一日二回育试验,取得良好效果,节约劳力40%左右,蚕茧产量,质量与普通育没有差异,准备推广这项省力化养蚕技术。  相似文献   

8.
<正>栽桑养蚕属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农村劳力向城市转移,留在农村养蚕多数俗称"386199"部队,即妇女、儿童、老人。同时养蚕属季节性用工,在春蚕、秋蚕还与农忙逗工,蚕业生产费工费时,特别是上蔟环节尤为突出。因此要扩大户营养蚕规模,劳动力是一大瓶颈。为此,兴文县蚕业工  相似文献   

9.
前言为发展蚕业生产,节省劳力,降低成本是革新技术的目标之一。目前,国内外在养蚕生产过程中,熟蚕上簇是花劳力较多的环节,致使成本提高,影响蚕丝业的市场竞争力。在我省蚕区,上簇技术处理多采用蜕皮激素作催熟剂,使老熟蚕一致,可节省一些捉熟蚕的用工。但节省劳力还不够显著。因此,一些劳力不足的蚕户,由于劳动强度繁重,常常因捉熟蚕上簇不及时,造成“窝边茧”增加,影响了蚕茧的质量。为改良当前的上簇技术,达到省力化养蚕的目的,我们进行适熟蚕自动登簇剂生产中间试验。  相似文献   

10.
影响蚕业生产发展的原因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省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适中,滩涂及山坡地很多,且劳力资源比较充足,发展蚕业生产,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级政府十分重视蚕业生产,不少县(市)已将此列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发展势头喜人。但近两年蚕桑生产发展速度缓慢,甚至有些地方出现萎缩趋势。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90年代以前,海盐县沿袭的是一年五期即春蚕、夏蚕、早秋蚕、中秋蚕、晚秋蚕的生产布局。随着社会及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生产环境恶化,养蚕劳动力流失严重。为适应农民对养蚕生产变革的需求,该县1999年停止了早秋蚕饲养,2009年又停止了夏蚕的饲养。这对简化养蚕劳作、减少蚕农从事养蚕生产与从事二、三产业之间劳力矛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小蚕片叶立体育推广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村劳力逐步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从事家庭副业的劳力相对减少,致使部份农户养蚕操作粗放,影响了蚕农的经济收入,不利于蚕桑生产的巩固发展,因而推行省力化养蚕技术已成为农村推广工作的迫切课题。中国农科院蚕研所李奕仁等同志研究成功的“稚蚕片叶立体育”是一种省力化饲育小蚕的新型式。为了掌握并在农村推广这项技术,摸索饲育新方法,我们于1988年春、中秋二期进行农村试养,效果较好。现将材料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3.
吴健  付肃厚 《蚕桑通报》1995,26(4):45-46
介绍一种新的小蚕饲养技术──小蚕水缸二回育义乌市农业局吴健,楼赛庆后宅镇农业综合服务站付肃厚为了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和当前农村单家独户养蚕的实际情况。多年来、我们通过大胆探索创新,不断完善,研究成功了小蚕水缸二回育。所谓小蚕水缸二回育,就是因地制宜利用家...  相似文献   

14.
溧阳蚕桑样板示范推广新法养蚕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蚕桑是江苏省主要副业生产。近几年来,由于蚕室、蚕具不足,给继续发展蚕桑生产带来了困难;加上群众养蚕习惯使用多回育,每日给桑回数,小蚕一般8—10回,大蚕5—6回;由于给桑回数多,桑叶与劳力都很浪费,群众迫切要求技术革新。  相似文献   

15.
加快蚕业产业化的步伐已经成为蚕桑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一条必经之路。农科教相结合加速推进了现代蚕业园区建设;加速了蚕桑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和辐射;提高了蚕业科技推广的到位率,加速实现了蚕桑生产的规模效益;能充分发挥科技和教育紧密结合的优势,提高厂蚕区蚕农的整体素质;通过建立蚕桑科技户和养蚕示范大户,促进了高效蚕业的发展和蚕业产业化的进程。因此,以农科教相结合为手段。走产,学,研和农业科技推广,农村教育相结合的道路,是一条初步实现蚕业产业化的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16.
随着农业生产责任制进一步落实与完善,本场原蚕区各点今春全面推行以重点户为主体的原蚕生产责任制,而重点户除粮食及山林生产外,一般都兼二业至三业(蚕桑、茶叶、茉莉花等),所以都显得劳力紧张及养蚕物材料紧缺,迫切需要在生产上省力化及在节约物材料等方面实行一些改革,以提高经济效益.今春根据重点户的要求,在上簇工具方  相似文献   

17.
提高蚕业生产经济效益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蚕业是淳安县农业经济的传统优势产业 ,农民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 ,但随着名茶、菊花、珍稀食用菌等一批新生产业的兴起 ,蚕业生产面临竞争和挑战 ,要持续稳定地发展蚕业生产 ,必须要提高的经济效益。本文从淳安县蚕业生产发展实际情况出发 ,提出几点提高蚕业生产经济效益的措施。1集中成片 ,适度规模要选择土壤肥沃、水源方便、无污染的良田好地集中成片建设桑园种植。桑园立地条件好 ,是桑叶优质高产的基础 ;连片发展 ,可减少因大田治虫对蚕作安全的影响。蚕业生产的规模大小应适度 ,要兼顾土地、房屋和劳力等因素 ,在目前条件下 ,一般有2…  相似文献   

18.
蚕业生产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小规模、低效益的蚕业生产经营方式已不能适应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降低生产成本,增加蚕业收益,是蚕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其中,蚕业的适度规模经营,是降低生产成本,增加蚕业收益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9.
蚕业老区现阶段的生产经营模式和传统的技术,不能适应其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蚕业经营主体和蚕业技术的落后,严重影响着蚕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产业的稳定。而蚕桑生产经营主体是现代蚕业的核心,是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导力量。但目前传统的经营方式和技术,使其蚕业经营主体也难以转型和培育。且蚕桑产业存在着"三老"现状,即:桑园老、劳力老、技术老,如不采取相应措施,老区蚕业将会快速萎缩。  相似文献   

20.
前言自从中央大力发展蚕丝方针以后,接着又发表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原来有蚕业基礎的省份,纷纷拟定二个五年计划的蚕桑发展规划;没有蚕桑或者蚕桑很少的省份,也在进行以蚕桑为农村副业的远景规划,今后各省新蚕种业将会如雨后春筍般的有计划兴建。按照浙省蚕种业的发展有两个途径:一个是栽桑造房屋、成为很集约的蚕种场;一个是选择有条件蚕区利用民间房屋设备、桑叶、劳力,適当将旧有房屋酌加修理改建,加强技术指导,进行原蚕饲育,成为原蚕区种场。这一途径是投资省、效果大的一个新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