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家蚕微粒子与野外昆虫交叉感染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家蚕微粒子Noseum bombycis通过胚种和食下传染使家蚕发生微粒子病。通过人工添食试验发现家蚕微粒子经桑叶传染能引起桑毛虫、桑尺蠖、野蚕、桑螟、褐刺蛾、白毛虫、甘蓝夜蛾、菜粉蝶等多种野外昆虫发生微粒子病。再从接种发病的野外昆虫桑尺蠖、野蚕、桑螟、菜粉蝶中抽提出微粒子,回接至家蚕,能再使家蚕发生微粒子病。但桑叶(?)人工添食N.b后不发病。 在桑田野外昆虫中检出多种形态的微粒子,但主要是家蚕微粒子。野外昆虫和家蚕间微粒子的交叉感染有二种情况:—是野外昆虫的微粒子感染给家蚕;二是家蚕微粒子传染给野外昆虫,反过来再由野外昆虫传染给家蚕。在生产上,后者是主要的。在多年饲育原蚕的地区发现,野外昆虫中的家蚕微粒子病有多发的倾向。  相似文献   

2.
全面净化环境提高防微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蚕微粒子病是一种毁灭性蚕病,它有经口食下传染和经卵胚种传染两种途径,但必须先有食下传染才能显现其胚种传染的特点.因此,在通过母蛾检查、补正检查、预知检查等手段淘汰带毒原(母)种而控制胚种传染的前提下,严防食下传染是预防微粒子病的关键.而蚕儿随桑叶食下微粒子孢子致病是食下传染的主要途径.比如带毒的蚕粪污染桑叶,野外昆虫患有微粒子病污染桑叶,各龄用桑接触到被微粒子孢子污染的蚕具、饲养人员的手、养蚕用水等均可使蚕食下微粒子孢子而感染致病.由此可见,全面净化生产生活环境、桑园环境、饲育环境和原蚕区环境,消灭微粒子病原是种场控制微粒子病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3.
家蚕微粒子病主要是通过食下和胚种两种途径传染,随着蚕桑生产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胚种带毒传染,已经可以通过母蛾检测和补正检查来得以有效的控制。而食下传染途径的杜绝,目前在蚕种生产过程中,仅对养蚕环境严加消毒是不够的,因为通过调查证明,带毒的野外昆虫对桑叶的污染,是导致家蚕食下传染微粒子病的主要的传染途径。因此,切实抓好漂白粉叶面消毒工作,是预防家蚕微粒子病发生的有效措施。1我分场质检部门对野外昆虫感染微粒子病情况调查几年来春蚕期各桑场及原蚕点驻点人员,通过人工捕捉野外昆虫,送场检毒室统一进行分类镜检,结果见表…  相似文献   

4.
彭仕培 《蚕学通讯》2008,28(4):57-60
昆虫微粒子孢子种类发现已达800多种,其病原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其中家蚕微粒子(Nosema.bombycis)是家蚕的主要病原,另一方面野外昆虫微粒子孢子与家蚕可以相互交叉感染,其病原存在于病蚕的尸体、排泄物和脱出物中,可通过蚕事活动污染地表面、用具或物品等;通过人为携带到桑园、蚕室等环境;通过清洗用具污染水池、河流等;野外昆虫的尸体、排泄物污染养蚕环境和桑园环境等。由于微粒子孢子的广泛存在,如果思想上麻痹大意,技术上不到位,选择药物不科学,将给蚕桑产业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和不良影响。因此,养蚕制种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加强微粒子病防治工作。在思想上高度重视,防微工作常抓不懈,认真贯彻防微技术要求,加强淘汰,切断传播源头,科学用药,严格消毒防病,净化养蚕环境.防止食下传染,确保桑叶无毒,保证蚕种场能制造无毒蚕种,蚕农安全养蚕,促使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5.
正家蚕微粒子病主要是通过胚胎和食下传染。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胚胎带毒传染,可以通过母蛾检验和补正检查来有效加以控制。而食下传染,必须在生产过程中预防,特别是在饲养环节,保持桑叶清洁更为重要。目前在蚕种生产过程中,仅对养蚕环境严加消毒是不够的,因为调查证明,带毒的野外昆虫对桑叶的污染,是导致家蚕食下传染更为重要的传染途径。因此,切实抓好全龄叶面消毒工作,是预防家蚕微粒子病发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正>家蚕微粒子病是由微粒子原虫感染引起的,养蚕生产中最为严重的一种毁灭性传染性蚕病。其传染途径包括食下传染和胚种传染,是目前蚕种生产中唯一的检疫对象。近年来,四川省阆中蚕种场采用原蚕区养蚕、场部收茧的方式制种。但原蚕区森林面积逐年增大,桑园间套种其它作物,野外昆虫微孢子虫交叉感染机会增加;外出  相似文献   

7.
怎样防止野外鳞翅目昆虫与家蚕微粒子病的交叉传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介绍蚕种场如何防止野外鳞翅目昆虫与家蚕微粒子病的交叉传染。  相似文献   

8.
通过野外昆虫微孢子虫的发生率调查、疫区桑叶浸渍消毒对比试验和微孢子虫的形态观察等试验研究表明,湖南省蚕种生产中发生的家蚕微粒子病与野外昆虫的微孢子虫交叉感染密切相关,野外昆虫微孢子虫已成为湖南省蚕种生产中微粒子病的最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9.
<正>家蚕微粒子病防治工作,牵及栽桑、养蚕、制种的全过程.下面就家蚕微粒子病防治工作中的重要一环——蚕种场桑园微粒子病防治谈一下个人的体会.一代杂交种感染微粒子病主要是由于食下传染而引起,故蚕种场在一代杂交种生产中应十分重视微粒子孢子污染桑叶而感染此  相似文献   

10.
龙眼裳卷蛾微孢子虫对家蚕致病性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概述微粒子病,是广泛地寄生在昆虫体内的一种原生动物病,已知昆虫纲的十二个目中都有此病发生。在微粒子属(Nosema)中发现:家蚕、柞蚕、蓖麻蚕、蜜蜂等经济昆虫中都有微孢子虫。特别是家蚕微粒子病与野外昆虫的关系以往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据资料,桑园害虫中的野蚕、桑螟、桑青尺蠖、桑蓑蛾、桑毛虫等都可直接传染给家蚕,同时,它们的微孢子虫还能互相传染。另外,还有二化螟、灯蛾、芜青夜蛾、夜盗虫等害虫的微孢子虫也能传染给家蚕。据报道,玉米螟、甘蓝菜粉蝶、苹果蛾、棉钤虫、小蛱蝶、褐尾毒蛾、舞毒蛾、  相似文献   

11.
家蚕微粒子病是一种对蚕业生产危害非常严重的蚕病,具有食下和胚种两种传染途径。该病容易大面积暴发,严重影响和制约着蚕种业和茧丝生产的发展。在蚕种生产中采取母蛾检疫、蚕业消毒、防止野外昆虫微孢子虫交叉传染以及治疗药物应用等措施控制家蚕微粒子病发生。通过对各种家蚕微粒子病防治措施进行分析,以期为促进家蚕微粒子病防治技术创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关于菜粉蝶导致家蚕微粒子病发生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1991—1995年通盐地区是微粒子病发生的重灾区。通盐地区蚕种产量占全省60%以上,每年有近10—30%的蚕种因毒率超标而淘汰,其损失惨重,致使许多蚕种场经济困扰频临倒闭。省主管部门十分重视,组织了省“防微”小组攻关,采取了若干措施,但其效果并不十分明显,微粒子病尚不能在短期内得到有效控制。 据有关资料报道,家蚕微粒子病的发生,除胚种遗传外,主要与野外昆虫带毒污染桑叶有关,使蚕儿食下传染发病。各场虽然采取了桑园地面、桑叶叶面消毒,蚕室蚕具加大力度消毒隔离,桑园狠抓治虫,但其效果甚微,使我们和从事蚕病研究多年的专家们深感困惑。主要是有几个“迷”使人不解:一是既然是  相似文献   

13.
家蚕微粒子病是由原生动物微孢子虫寄生而引起的蚕病,传染途径主要是胚种传染和食下传染,传染源有鳞翅目昆虫(桑蚕、野蚕、桑螟、桑尺蠖等)及菜粉蝶等的尸体、排泄物(粪、尿)、脱离物(病卵壳、蜕皮壳、鳞毛及茧)。近年来,由于受环境条件和人为因素影响,在局部地区有为害成灾趋势,有必要进一步贯彻微粒子病的综合防治措施,加强桑园管理,  相似文献   

14.
汪忠康 《江苏蚕业》2001,23(2):19-21
由于检测手段的改进,七十年代初,在日本蚕种生产过程中,发现了一些与家蚕微粒子虫孢子(Nosema bombycis)形态不同的微孢子虫以来,国内外众多学者开展了异型微孢子虫的分离和鉴定工作,发现了许多异形微孢子虫。且多数研究者和蚕种生产者认为,家蚕中分离到的异形微孢子虫主要来源于野外昆虫的交叉传染,我国家蚕微粒子病发生率的上升与野外昆虫的交叉传染关系密切。本文就有关方面的研究作一综合,期望对家蚕微粒子病的防治有所助益。二 异型徽抱子虫 根据目前分舟到的微抱子虫的形态结构、血清学特点、增殖特点、对家…  相似文献   

15.
冯昱 《四川蚕业》2015,(2):36-37
<正>家蚕微粒子病一直是困扰蚕种生产的难题,其传染途径分为胚种传染和食下传染。我场自上世纪末以来,便对场内的选原种生产实行桑叶全程消毒,实践证明,通过桑叶消毒控制食下传染能有效地防止家蚕微粒子病的发生,较大幅度提高蚕种的母蛾镜检合格率。同时,桑叶消毒还能够抑制其他蚕病的发生,为蚕种的优质高产打下  相似文献   

16.
野外昆虫与蚕种生产中的微粒子病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家蚕体内分离发现的 5种微粒子虫中 ,除家蚕微粒子虫 ( N osema bombycis)外未发现对家蚕具有较强致病性和胚传性的微粒子虫。野外昆虫中已有大量微粒子虫被发现 ,其中有些对家蚕也有很强的致病性和胚传性 ,但其原始寄主尚有诸多不明之处。所以 ,蚕种生产中防止野外昆虫微粒子虫对生产影响的根本途径在于控制家蚕微粒子虫污染的扩散和桑园治虫  相似文献   

17.
都勇  黄传书 《蚕学通讯》2009,29(1):48-50
本文针对预防家蚕微粒子病,在野外昆虫防治方面提出,除了加强桑园害虫的防治外,还要注意桑园清园及桑园外昆虫的测报与防治,并在害虫测报与防治上特别提出注意黑光灯的使用,减少种场外来害虫污染蚕种生产环境。  相似文献   

18.
家蚕微粒子病是危害蚕种生产的主要传染性蚕病。为综合防控家蚕微粒子病危害,江苏蚕种行业多措并举加强蚕种生产过程控制和蚕种产品质量检疫,较好地维护了丝茧生产安全。但近年来由于蚕种生产方式、生产人员、生产环境、生产条件变化及野外昆虫消长等因素,家蚕微粒子病对江苏蚕种生产的危害依然严重。本文就规范蚕种质量检疫,有效控制家蚕微粒子病胚种传染谈点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19.
紧外昆虫与蚕种生产中的微粒子病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蚕体内分离发现的5种微粒子虫中,除家蚕微粒子虫(Nosema bombyeis)外来发现对家蚕具有较强致病性和胚传性的微粒子虫。野外昆虫中已有大量微粒子虫被发现,其中有些对家蚕也有很强的致病性和胚传性,但其原始寄主尚有诸我我不明之处。所以,蚕种生产中防止野外昆虫微粒子虫对生产影响的根本途径在于控制家蚕微粒子虫污染的扩散和桑园治虫。  相似文献   

20.
用消特灵全程浸消桑叶对原蚕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蚕微粒子病的传染途径:一是胚种传染二是食下传染。法国著名生物学家巴斯德发现微粒子病以后,现在各蚕种生产单位都进行了蚕期迟眠检查及各项预知检查,再经省蚕种公司集团母蛾镜检合格方可发种,即胚种传染途径已基本被切断。但是,目前部分蚕种场在原蚕区生产的蚕种毒率有上升趋势,形势非常严峻,究其根源,农村原蚕区环境污染是主要因素,特别是桑叶被污染,各种桑螟、野蚕、毛虫、菜粉煤等鳞翅目昆虫与家蚕微粒子原虫相互感染。当家蚕食下桑叶上的微粒子病原后,便很容易传染。近几年来,一些种场采取叶面消毒措施,并已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