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中国是水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大国。近年来,由于重金属能够在动物体内富集,从而通过食物链对人体造成危害,水产品中的重金属含量超标已经成为限制中国水产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简要介绍了仪器分析技术,主要包括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石墨炉原子吸收法、原子荧光光谱法、红外光谱法在水产品重金属含量检测中的应用进展、使用效果及其优缺点等,以期为水产品生产及质量监督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随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用水产品的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追求味美、营养,而且要求无公害。由于重金属可在生物体内大量积累,而人摄食重金属富集的食物后,会严重影响身体健康,因此,水产品重金属超标问题日益引起关注。目前国内外对背角无齿蚌、河蚬、罗非鱼和南美白对虾等进行了重金属富集的研究,但对铅(Pb)、镉(Cd)、铜(Cu)、锰(Mn)、铁(Fe)在紫贻贝(Mgtilusedulis)、红螺(Rapana bezoar)、锥螺(TurriTella)、微黄镰玉螺(Lulmtia giva)、扁玉螺(Neverita didyma)等贝类体内的富集及其食用安全状况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主要对盐城滨海滩涂的5种常见贝类体内的5种重金属含量进行测定及比较,并分析其食用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利用食用菌菌丝处理重金属污染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以这3种食用菌为材料,测定其菌丝对Pb、Cd、As和Hg等重金属富集能力,以期探讨利用食用菌菌丝去除环境中重金属污染物的可行性。结果表明,3种供试的食用菌的菌丝能有效富集Pb、Cd、As和Hg等有毒重金属,随着培养基添加重金属的浓度的增加,菌丝富集倍数也相应增加。其中,姬松茸菌丝对Pb的富集能力在3种食用菌、4种重金属中是最强的,其富集倍数达到481.52。本研究可为土壤、废水中有毒重金属的治理提供一个新途径。  相似文献   

4.
采用ICP-OES测定柳杉、白玉兰、紫薇、鹅掌楸、毛竹等5种主要绿化树种叶和根中5种重金属(Cu、Mn、Ni、Zn、Cr)的含量,比较5种绿化树种对土壤重金属的富集和转运能力。结果表明,5种绿化树种体内重金属质量分数表现为MnZnCrCuNi。不同树种叶对重金属的综合富集系数表现为白玉兰紫薇鹅掌楸柳杉毛竹,除白玉兰叶对Mn和Zn的富集系数1外,其他树种叶对重金属的富集系数均1;根对重金属的富集系数均1。综合分析可知,白玉兰对重金属的富集和转运能力最强,具有土壤重金属植物修复的潜力,可作为城市绿化对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的备选树种之一。  相似文献   

5.
以株洲市清水塘工业区的5种优势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植物体内重金属含量,并采用植物重金属有效态富集系数来比较5种植物对土壤重金属Cd、Pb、Cu、Zn的富集特性.结果表明,5种植物对4种重金属的积累量都较高,对Zn的富集能力都很强.其中,何首乌对4种重金属的吸收量具有超富集植物的一般特征,对重金属Pb、Zn具有较强的富集能力;野芋对Cd、Cu的吸收量具有超富集植物的一般特征,且对Cd、Cu的富集能力也较强;蓖麻对Zn的吸收量具有超富集植物的一般特征,黄独和薏米对Zn有一定的积累能力,3种植物对Zn的富集能力都很强.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以这3种食用菌为材料,测定其菌丝对Pb、Cd、As和Hg等重金属富集能力,以期探讨利用食用菌菌丝去除环境中重金属污染物的可行性。结果表明,3种供试的食用菌的菌丝能有效富集Pb、Cd、As和Hg等有毒重金属,随着培养基添加重金属的浓度的增加,菌丝富集倍数也相应增加。其中,姬松茸菌丝对Pb的富集能力在3种食用菌、4种重金属中是最强的,其富集倍数达到481.52。本研究可为土壤、废水中有毒重金属的治理提供一个新途径。  相似文献   

7.
国内湿地重金属污染及植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近年来国内湖泊、河流和滨海等的湿地重金属污染研究情况进行了回顾,重点对重金属的种类、含量、形态、存在形式、空间分布等进行介绍.污染物危害评价主要采用地积累指数、潜在生态危害系数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进行.对于重金属污染的植物修复技术进行了探讨,建议对湿地中本土生长的植物的重金属富集能力进行分析,经过筛选从而得到适合本地生长且重金属富集能力较强的富集植物,并对污染的治理等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农作物中的重金属含量是影响其品质与安全的重要方面。为了探讨山东省弥河流域不同条件下重金属在冬小麦根系-茎叶-籽粒中的富集特征,该文采用实地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研究,用电感偶合等离子光谱仪(ICP-AES)分别测定了研究区所采集样点的土壤和植物样品中的重金属Cr、Cu、Ni、Zn、Mn和V的全量,用数理统计法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冬小麦对重金属Cr、Cu、Ni、Zn、Mn和V的富集能力差异明显,根系对重金属富集能力由强到弱的顺序是:Zn〉Cu〉Ni〉Mn〉Cr〉V,茎叶对重金属富集能力由强到弱的顺序是:Zn〉Cu〉Mn〉Cr〉Ni〉V,籽粒对重金属富集能力由强到弱的顺序是:Zn〉Cu〉Mn〉Ni〉Cr〉V;冬小麦不同器官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不同,Cr、和Mn富集能力的顺序是:根系〉茎叶〉籽粒;重金属Cu、Ni、和Zn富集能力的顺序是:根系〉籽粒〉茎叶;而重金属V只有在根系富集,茎叶和籽粒均不富集重金属V。  相似文献   

9.
综述了汞、铅、砷、镉、铜等重金属在食用菌栽培中的富集情况,以及对食用菌生长、抗氧化系统影响的研究现状。食用菌对汞、铅、硒等重金属都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富集现象,但是随着重金属浓度增大,对食用菌生长抑制作用增大,从而降低了食用菌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食用菌的抗氧化系统是抵抗重金属胁迫的重要机制,但目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较少。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水体中的重金属污染物越来越多,深受人们青睐的小龙虾体内的重金属富集量水平不断提高,进入人体的重金属总量也随之增多,增加了蓄积人体的风险,危害身体健康。本文通过综述小龙虾等水产品重金属污染风险暴露评估研究,深入分析了小龙虾重金属污染风险暴露评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工业的快速发展使包括重金属在内的大量污染物进入水体,从而导致水生生态系统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并加剧了水产品的重金属污染。因此,对水产品重金属检测方法的研究迫在眉睫。介绍了鱼类重金属离子检测技术,并讨论了现存重金属检测技术的优缺点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为筛选或研制出灵敏度更高、准确度更好、速度更快的检测方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水生植物对土壤重金属的吸附与富集能力。[方法]选用美人蕉、黄花鸢尾、旱伞草、再力花4种湿地植物进行盆栽试验,比较其对土壤中4种重金属Cu、Zn、Pb、Cd的富集特性,分析4种水生植物体内重金属的富集与迁移特征,研究4种水生植物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重金属的动态分布,评价其对土壤中重金属的综合去除能力。[结果]干湿交替处理不仅降低了植物的迁移系数也改变了重金属的富集能力;干湿交替处理促进了美人蕉、黄花鸢尾、再力花对Cu、Zn、Pb、Cd的富集,抑制了旱伞草对4种重金属的富集;水淹处理4种水生植物对重金属的迁移系数明显高于干湿交替处理。[结论]对于Cu、Zn、Pb、Cd污染的土壤利用美人蕉、黄花鸢尾和再力花进行修复时适合水淹种植,利用旱伞草进行修复时水淹和干湿交替均可。  相似文献   

13.
水生植物对水体重金属污染的监测和生态修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惠峰  王良桂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5):2234-2236
水生植物对水体重金属污染具有良好的监测和生态修复功能。苔藓植物是重金属污染良好的生物监测器,可用于水体重金属污染状况的监测和评价。同时,4种生活型的水生植物(挺水、浮叶、漂浮和沉水植物)对重金属都有一定的富集能力,对重金属污染水体有生态修复作用。利用水生植物对水体进行生态修复具有简便易行、成本较低、不易形成二次污染的优势,在修复水体重金属污染的同时还可以美化环境,并可产生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从养殖投入和环境带入两个方面综述了淡水养殖鱼类产品中主要危害物质的来源途径,论述了主要危害物质包括重金属、农药和抗生素等的迁移转化规律。最后提出了危害物质在淡水养殖水产品中的安全控制策略,即以防为主,实时监控关键的风险控制点;开展有效的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研究和风险交流工作。  相似文献   

15.
为了治理氮、磷浓度过高造成的水体富营养化和工业过程中产生的重金属污染问题,水生植物有去除效果较显著、易于获得、有良好景观改善作用等优势而被广泛地应用于水体净化中。通过文献查阅和野外调查,综述了不同生活型水生植物的常见种类,阐释了其对氮、磷及重金属等消减作用的机制和差异性表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水生植物在水体净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研究展望。文章对于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中水生植物的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为了全面评价珠江河网水产品重金属残留及食用安全风险,对鱼、虾和河蚬重金属的含量进行了检测分析,同时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Pi)、综合污染指数(MPI)和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其污染程度、食用致癌和非致癌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水产品中重金属的含量(以鲜质量计)范围(均值)分别为Cr 0.031~0.264(0.131)mg·kg-1、Ni 0.077~0.742(0.170)mg·kg-1、Cu 0.199~22.575(2.318)mg·kg-1、Zn 3.422~36.764(7.939)mg·kg-1、As 0.112~4.192(0.339)mg·kg-1、Cd 0.004~1.269(0.095)mg·kg-1、Hg 0.012~0.048(0.026)mg·kg-1、Pb 0.028~0.253(0.096)mg·kg-1。鱼类和虾样品重金属残留均在安全值以内,但河蚬As和Cd残留略超标准值。水产品重金属污染程度评价结果表明,单因子污染指数排序为Cd > As > Pb > Hg > Cr > Zn > Cu。MPI值表明,不同水产品的污染程度依次为贝类(1.038) > 虾类(0.353) > 鱼类(0.101~0.292)。不同水产品重金属残留量的差异主要与它们不同的摄食习性、生活环境和对特定重金属的富集能力有关。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水产品复合重金属总目标危害系数(TTHQ)的高低顺序依次为河蚬 > 虾 > 鳢 > 鲶鱼 > 鲫鱼 > 翘嘴红鲌 > 鲈鱼 > 麦鲮 > 鲤鱼 > 餐条 > 罗非鱼 > 鲢鱼 > 广东鲂 > 鲮鱼 > 草鱼 > 赤眼鳟 > 鳙鱼。复合重金属TTHQ大于1,其中As的贡献比例最高,平均贡献率为51.7%。研究表明,当地居民若长期食用河蚬存在一定致癌风险。  相似文献   

17.
日本扇贝加工废弃物中镉的脱除技术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扇贝是日本的重要水产品之一,其加工废弃物占总质量的30%左右,由于其废弃物中重金属含量超标,通常被焚烧处理,造成了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因此脱除扇贝加工废弃物中重金属的研究非常重要。日本对重金属脱除技术的研究比较重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综述了日本关于扇贝加工废弃物中镉的脱除方法,以期对我国水产品废弃物中的重金属脱除技术的研究及推广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黑藻吸附Cd~(2+)和Cu~(2+)的拓展Langmuir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运用沉水植物修复低浓度重金属污染是一种廉价和清洁的技术。采用摇床振荡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pH条件下,沉水植物——轮叶黑藻鲜样对重金属镉和铜的吸附特征。结果表明,pH值对吸附结果影响较大,黑藻对镉和铜的吸附,最适宜的pH值分别为7.0和5.0。在选用的3个拓展Langmuir模型中,模型A拟合效果最好,模型B大大低估了黑藻对重金属镉和铜的吸附能力,模型C则略偏高,表明沉水植物黑藻对重金属镉和铜的吸附与离子所带电荷关系不大,且没有产生吸附剂-重金属-H+的复合式吸附产物(BMH)。运用模型A的回归参数,绘制的三维吸附网格图清晰阐明了不同H+浓度下,黑藻对重金属镉和铜的吸附曲面特征。拓展Langmuir模型A的计算值与实测值的对比表明:24mg·L-1≤C0≤72mg·L-1时,78%的镉吸附量计算值与实测值偏差控制在22%以内,90%的铜吸附量计算值与实测值偏差控制在10%以内。研究不同pH条件下黑藻对镉和铜的生物吸附特征,将有助于对沉水植物修复低浓度重金属污染技术的理解和规范。  相似文献   

19.
基于水生植物分区的湖泊DOM与重金属离子的结合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乌梁素海龙须眼子菜、芦苇和穗花狐尾藻3类优势种主要分布区上覆水中的溶解性有机质(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DOM)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湖泊不同植物类型区上覆水中DOM与Cu2+、Pb2+、Cd2+的结合特性研究。结果表明,与穗花狐尾藻区相比,芦苇区和龙须眼子菜区上覆水中DOM的芳香度高、分子量低,与重金属的结合率较高,且以Cu2+为最;芦苇区上覆水中DOM与重金属离子的饱和结合量、羟基与羧基峰面积特征揭示,该区上覆水中DOM含有更多可与重金属离子发生结合反应的活性基团;穗花狐尾藻区上覆水中DOM的多脂肪族化合物与分子量较高的特征,影响了与重金属离子的结合特性。来源于不同植物类型区上覆水的DOM在分子量、脂肪性及官能团等结构特征方面的差异是其与重金属离子结合特性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人工沉床技术在水环境改善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人工沉床技术是利用沉床载体和人工基质栽植大型水生植物,对污染水体进行原位修复的一种生物-生态水体修复技术,大型水生植物是该技术的核心。人工沉床技术中大型水生植物对水体的净化作用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其作用机理包括:①直接吸收营养物质和富集重金属;②通过物理吸附去除悬浮物和高分子有机物,提高水体透明度;③释放氧气,提高水体DO含量;④通过植物化感作用抑制藻类和细菌生长;⑤为微生物活动提供附着载体和氧源,形成植物-微生物的协同净化。然而,以往水生植物特别是沉水植物在水底直接栽植易受水体透明度、水深等条件的制约,成为高等水生植物在低透明度和水深较大的重污染水体修复应用的重要障碍。而人工沉床技术可以通过床体升降人为调控植物在水下的深度,克服水深、透明度等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制约,易于实现植物种群优化配置和群落构建,而且有利于植物后期的维护和管理,将为利用高等水生植物修复透明度低、水深较大或水位变化较大的重污染水体提供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