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 毫秒
1.
油绿80天菜薹航天诱变后变异株系的RAPD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RAPD技术对油绿80d菜薹种质航天诱变后的3份优良株系及其原始对照种进行遗传变异性分析,结果表明:3份优良株系在分子水平上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遗传变异,其中优良变异株系B的差异带最多,变异程度最大,其次为株系C,株系A变异最小.  相似文献   

2.
利用空间诱变处理福田菜心种子的试验结果表明,其在SP2代群体中出现了广谱性变异,变异幅度大,频率高,其性状变异频率达6.7%;通过调查植株的株高、株幅、叶长、叶宽、叶形指数,发现在株系间、单株间均有较大的差异;福田菜心在SP3代群体中出现性状变异频率相对下降,为1.7%,群体性状表现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质子辐射(PR)的白马牙玉米M2代的生长发育、形态和基因组DNA水平上的变异情况。[方法]对白马牙玉米干种子进行5种不同剂量的辐射处理,研究M2代玉米生长状况,采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研究M2代损伤和变异。[结果]发芽率随着剂量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20、30 Gy处理的发芽率均高于对照,20 Gy处理最高;空秆率随着剂量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再降低的马鞍型曲线,其中20 Gy和50 Gy处理最低,40 Gy处理空秆率最高,达29.4%;光合速率PR组显著低于对照,随着剂量的增加呈马鞍形曲线;籽粒千粒重随着剂量的增加呈马鞍形曲线,10、20和40 Gy处理显著高于对照,50 Gy处理低于对照。综合考虑发芽率、空秆率、千粒重,对白马牙玉米M2代产量的有益变异多的辐射剂量依次为20、10和30 Gy。RAPD试验分析中16条随机引物扩增出142条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71条,多态性比例达57.3%,各PR组变异率为20.2%~32.3%;各组在遗传相似度0.73附近处聚为2类,10Gy组与50 Gy组聚为1类,表明其变异程度较大,其他组与对照聚为1类。[结论]该研究可为今后辐射诱变玉米产生有益变异和培育新品种提供辐射剂量的指导和参考,也为拓展玉米种质奠定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采用改进的CTAB法,探讨了菜心DNA的提取质量及其对RAPD扩增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CTAB浓度为2%和EDTA浓度为15 mmol/L时提取的DNA质量以及DNA模板量范围在20~30 ng之间的RAPD扩增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5.
空间诱变后的水稻SSR标记变异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经过卫星搭栽的水稻品种抗倒丝苗种子及后代进行了微卫星标记分析和有关性状研究.随机选用151对分布于水稻12条染色体上的微卫星引物对抗倒丝苗及其21个突变株系进行分子标记检测.结果发现突变株系与原种相比都存在多个标记座位的突变.突变标记座位的多少随突变系与原种间差异大小而变化.试验结果表明,空间诱变可使水稻的DNA分子在多个区段发生重复或缺失等结构性变异,从而使水稻的表型及生理指标发生变异.  相似文献   

6.
春小麦空间诱变SP2的SSR标记变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考察空间搭载对小麦的诱变效果,以实践八号育种卫星搭载的小麦品系为试材,对SP2的DNA分子标记突变频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对SSR引物共扩增出3种突变类型:扩增片段增多、扩增片段减少和扩增片段长度有差异。出现的单一突变类型居多,在同一品系的个体上同时出现多类型突变的情况很少。突变频率在供试的品系之间以及SSR染色体位点都存在差异。该研究又以7个EST-SSR标记对上述SP2个体的扩增结果显示,与一般的SSR位点相比,EST-SSR标记检测到的突变类型单一,仅有扩增片段增多一种类型,且突变频率普遍较低,大部分基因位点无突变发生。表明空间搭载对小麦基因组产生的诱变主要发生在重复序列区,基因表达区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7.
对籼稻品种"籼小占"、"胜巴丝苗"经空间诱变后的SP2代单株进行了品质测定.分析结果表明,空间诱变可以有效地创造品质性状变异,特别是降低直链淀粉含量,提高胶稠度级别,但对碱消值并未显著影响.还对空间诱变水稻品质性状变异与育种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目的】明确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处理菜心种子的最佳浓度和处理时间,为EMS诱变技术在菜心种质资源创新利用方面及丰富菜心种质资源选育提供支持。【方法】设4种不同浓度的EMS溶液(0.2%,0.4%,0.6%和0.8%)和3种不同处理时间(8、12和16 h)共12个组合,诱变处理2个菜心自交系(C40和小80天)的种子,并对诱变后代出苗率和结籽株比例进行分析,筛选EMS诱变菜心种子的最佳处理条件。【结果】随着EMS浓度的增加,菜心种子成苗率和结籽株比例逐渐降低。诱变处理8 h,EMS浓度为0.6%时,C40和小80天菜心的成苗率分别65%和70%,结籽株比例分别为13%和31%;EMS浓度升高至0.8%时,C40菜心的成苗率降至50%,2个菜心材料的结籽株比例均低于20%。随着EMS处理时间的延长,菜心种子成苗率和结籽株比例逐渐降低。EMS处理浓度为0.4%时,诱变12 h,2个菜心材料(C40和小80天)的成苗率均为75%,结籽株比例分别为30%和45%;诱变16 h,C40和小80天菜心的成苗率分别降至60%和55%,结籽株比例均低于20%。EMS诱变处理不仅抑制成苗率,还严重影响结实情况。根据成苗率和M1群体植株的结籽株比例,并保证最大诱变效率和突变体群体,确定菜心种子EMS诱变处理的最佳条件为0.4% EMS诱变处理12 h。不同基因型菜心材料对EMS的耐受性不同,生长势强的菜心材料EMS处理的时间或浓度可适当增大或降低。采用最佳诱变条件处理3000粒小80天菜心种子,在M1群体中出现黄化、白化、皱缩、矮化及嵌合等变异性状,M1群体包含500个突变株系。随机选取种子量大的M1群体中176个家系,构建包含2110个单株的M2群体,在M2群体中发现94个突变单株,总的突变频率为4.3%。其中,叶片叶色或形状突变的单株61株,株型变异的单株共31株,花色突变的单株2株。【结论】利用EMS诱变菜心种子有明显效果,构建的菜心EMS突变体库表型变异丰富,尤其是出现株型紧凑,叶色浓绿的有益突变,可用于菜心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和育种。  相似文献   

9.
为了进一步探索和研究春小麦空间诱变后代的变异,对经返地卫星搭载纯系小麦龙麦26和克丰10号航天诱变种子种植后选育出的7份品系的农艺性状进行了调查,同时对其DNA多态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变异品系较原品种在农艺性状上均有所变异,但差异不显著。变异品系与亲本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微卫星多态性,在有效扩增的27对引物中出现3种突变类型:扩增片段增多、扩增片段减少和扩增片段长度有差异,出现的单一突变类型居多。  相似文献   

10.
离子束诱变桑品种与亲本的同工酶和RAPD比较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试验应用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和RAPD技术对一离子束诱变品种及其亲本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及RAPD指纹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两者间在同工酶酶谱及RAPD指纹上均存在差异,从分子水平上初步证实了育成的鸡变品种确为不同的变异类型,结合形态性状的调查结果推断此变异品种为一颇具潜力的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11.
在多环芳烃(PAHs)人为污染的水稻土上施用不同肥料盆栽菜心,并应用气相色谱-质谱仪(GC-MS)联机检测技术对菜心中的PAHs含量进行分析,探讨不同施肥条件对蔬菜中PAHs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条件对菜心中PAHs含量有明显影响,并与土壤PAHs污染水平、PAHs化合物种类、肥料品种及施用方式(单独施用、混合施用)有关,其中施用有机肥可有效降低菜心中的PAHs含量.  相似文献   

12.
温度对芥蓝幼苗叶片内源多胺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中花芥蓝为材料,设置4个不同温度处理研究了温度对芥蓝多胺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多胺与芥蓝幼苗的生长发育有密切的关系,在温度处理过程中(0-12d),不同温度处理的幼苗生长发育过程中,叶片多胺(PAs)总量和精胺(Spm)、亚精胺(Spd)、腐胺(Put)含量都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单峰曲线变化,并都在温度处理的第9d达到峰值。温度明显地影响着芥蓝叶片多胺的合成。短期(0-6d)的温度处理,高温可促进叶片PAs、Put含量的增加;而随着温度处理时间的延长,适宜的温度有利于PAs、Put的合成,而过高温度则抑制其形成。在温度处理过程中,低温可促进Spm的合成,而高温则有利于Spd含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赤红壤施用Cu,Zn对菜心生长和吸收Cu,Zn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盆栽试验探讨东莞桥头农科园赤红壤中Cu、Zn对菜心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Cu、Zn施用量同时增加,菜心地上部产量随之下降,Cu或Zn含量变化则表现为促进与抑制共存的混合过程;单施Cu或Zn均可抑制菜心生长及提高相应元素含量,并随用量增加先抑制后促进另一元素含量。  相似文献   

14.
芥兰花芽分化与品种,播种期和春化条件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研究了芥兰(Brassica alboglabra Bailey)花芽形态发育,不同播期和春化条件对芥兰不同品种花芽分化的影响。 芥兰的花芽形态发育可分为6期:1.花芽未分化期,2.花芽将分化期,3.花芽分化始期;4.萼片分化期;5.雌雄蕊分化和形成期,6.花瓣分化发育期。花器官的分化顺序是萼片、雌雄蕊、然后是花瓣。 早、中、迟熟品种同时播种表明,早芥兰的花芽分化期最早,分化叶位最低,迟芥兰的花芽分化期最迟,分化叶位最高,中芥兰则介于两者之间。 芥兰(中迟芥兰品种)在广州7~12月分期播种,以9~10月播种的花芽分化期最早,7~8月播种的较迟,11~12月播种的最迟。随着播种期的延迟,花芽分化时的展叶数逐渐减少,分化叶位逐渐降低。 3±1℃和8±1℃春化处理7、14和21天,对早芥兰的花芽分化期和分化叶位没有明显影响,中迟芥兰则不同程度地提早花芽分化和降低分化叶位。  相似文献   

15.
从20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0个引物,对11份笋子芥材料进行RAPD分析,并对笋子芥遗传多样性和分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0个引物共扩增出93个位点,其中多态性谱带65条,多态性程度为69.9%;平均每个引物产生9.3条多态性谱带,每个引物可扩增出7-13条,谱带大小为100-2000 bp.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遗传距离为0.38时,11份笋子芥可聚成四大类群.  相似文献   

16.
利用RAPD标记研究中国芥菜型油菜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利用RAPD标记,对以我国西北和西南为主的68个芥菜型油菜地方品种和4个加拿大引进品种(系)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通过31个随机引物的RAPD分析,表明选用的72个品种(系)间存在广泛的遗传变异,多态性位点比率达85.31%。经UPGMA聚类分析将它们划分为6大类群,从聚类图可得如下结论:(1)地理差异和生态环境对遗传差异有重要影响,即来自同一省份的品种基本上聚在同一类群中。(2)我国冬播和春播  相似文献   

17.
芥菜型油菜与甘蓝型油菜种间杂种后代的RAPD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揭示芥菜型油菜与甘蓝型油菜种间杂种后代的遗传分离规律 ,用芥菜型油菜四川黄籽作母本与甘蓝型油菜 10 47自交系杂交 ,杂种F1人工自交或用 10 47自交系花粉回交 ,然后将亲本、杂种F1、F2 和BC1代用 16个随机引物进行PCR扩增。共扩增出 98条带 ,其中双亲共有的带 35条 ,四川黄籽特异带 30条 ,10 47特异带 33条。带型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芥甘杂种后代中来自 10 47的遗传物质比来自四川黄籽的遗传物质更能传递给后代 ,这种趋势与杂种后代植株的育性无关 ,在回交后代中四川黄籽的遗传物质比在自交后代中丢失更快。并对造成芥甘种间杂种后代分离扭曲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艳红桃芽变品系彩虹的RAPD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确认芽变性状的可遗传性,对桃品种艳红自然变异原株的变异枝(YC0)及其无性系第一代(YC1)、艳红自然变异原株的正常枝(YY)2个品种(系)3个样品进行了RAPD分析.结果表明:从20个引物中筛选出13个随机引物,其中,共扩增出条带110条,平均每个引物扩增8.5条,其中引物LC17扩增出多态性条带,可用作鉴定...  相似文献   

19.
芥蓝种质资源的多样性和聚类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21份芥蓝(Brassica oleraceavar.alboglabra Bailey)种质资源进行了形态学分析,结果表明,第一侧枝位置、叶柄颜色、花瓣颜色、花蕾颜色等农艺性状存在显著差异,不同的材料之间表现不同程度的多样性,其变异系数分别达到71.95%、57.24%、58.97%和54.76%,花蕾颜色的极差高达6;最特殊的花蕾颜色是绿紫相间,最淡的颜色是黄绿色。子叶长、子叶宽、子叶颜色、果荚长度等性状的变异系数较低。基于形态性状的聚类分析,在遗传距离7.61处,把21份芥蓝种质划分为4类,其中类群G1包括14份材料,其植株的生长势中等,株型较为一致,花瓣颜色均为白色,花薹粗细较为适中,平口时期较早,在遗传距离5.98处自然形成2个亚类,分别以Ba39和Ba35为代表;类群G2包括2份材料,即Ba27、Ba33,其植株的生长势较弱,花薹很细,平口时期相对居中,代表材料为Ba27;类群G3包括4份材料,即Ba05、Ba09、Ba38、Ba43,其植株的生长势较弱,子叶颜色、叶柄颜色、花茎颜色、花蕾颜色均为黄绿色,花瓣颜色为黄色,花薹较细,平口时期较晚,代表材料为Ba43;类群G4包括1份材料,即Ba41,其植株的生长势较强,平口时期很晚,并且叶片数很多。由此可见,21份芥蓝种质资源存在极显著的遗传差异和丰富的多样性,为芥蓝新品种选育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