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验设置N 472.5 kg/hm2(N1)、N 236.3 kg/hm2 (N2)两个施氮水平和甘蔗单作、甘蔗/大豆间作压青、甘蔗/绿豆间作压青三种种植模式,研究减量施氮间作豆科绿肥压青对甘蔗农艺性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土壤氮水平较高的条件下,减量施氮对甘蔗生长及产量没有影响,相反,氮肥减量处理甘蔗平均产量比常规施氮量处理增产13590 kg/hm2 。氮肥减量可提高甘蔗蔗糖分含量,氮肥减量处理平均蔗糖分含量比常规施氮量处理提高1.02个百分点。甘蔗间作绿豆压青可促进甘蔗生长,甘蔗产量比甘蔗单作增产10.27 %,而甘蔗间作大豆压青对甘蔗生长有一定影响,甘蔗产量比甘蔗单作甘蔗减产1.45 %。甘蔗间作豆科绿肥压青有利于甘蔗蔗糖分积累,间作绿豆压青比甘蔗单作蔗糖分含量提高0.89个百分点,间作大豆压青比甘蔗单作蔗糖分含量提高0.59个百分点。综合甘蔗农艺性状、产量、甘蔗蔗糖分含量、经济效益等方面分析,本研究以甘蔗/绿豆-N2处理最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寻甘蔗间套种大豆的最佳模式,为生产上进行甘蔗间套种大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1年利用桂春8号和桂糖29号进行甘蔗与大豆不同间种模式(甘蔗行距设常规行距1.0 m和宽行距1.2、1.4 m,间种大豆行数设0、1、2行)试验,调查甘蔗生长、收获性状及甘蔗、大豆产量等指标并进行分析.[结果]甘蔗间种大豆后,甘蔗分蘖率和有效茎数有所降低;对甘蔗茎径、株高影响不大,在适合的甘蔗行距(1.4 m)下不会造成甘蔗减产;可提高甘蔗地总利润,其中以在1.4 m行距下间种2行大豆总利润增加最为明显.此外,宽行距种植甘蔗较常规行距种植甘蔗可提高甘蔗分蘖率、茎径、株高和大豆产量;在间种适合的大豆行数(2行)下不仅会造成甘蔗减产,还可提高蔗地的总利润.[结论]1.4 m宽的甘蔗行距下间种2行大豆为最佳甘蔗间套种大豆的模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寻甘蔗间套种大豆的最佳模式,为生产上进行甘蔗间套种大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1年利用桂春8号和桂糖29号进行甘蔗与大豆不同间种模式(甘蔗行距设常规行距1.0 m和宽行距1.2、1.4 m,间种大豆行数设0、1、2行)试验,调查甘蔗生长、收获性状及甘蔗、大豆产量等指标并进行分析。【结果】甘蔗间种大豆后,甘蔗分蘖率和有效茎数有所降低;对甘蔗茎径、株高影响不大,在适合的甘蔗行距(1.4 m)下不会造成甘蔗减产;可提高甘蔗地总利润,其中以在1.4 m行距下间种2行大豆总利润增加最为明显。此外,宽行距种植甘蔗较常规行距种植甘蔗可提高甘蔗分蘖率、茎径、株高和大豆产量;在间种适合的大豆行数(2行)下不仅会造成甘蔗减产,还可提高蔗地的总利润。【结论】1.4 m宽的甘蔗行距下间种2行大豆为最佳甘蔗间套种大豆的模式。  相似文献   

4.
《广西农学报》2008,23(2):F0004-F0004
广西甘蔗研究所成立于1956年,是一个以新品种、新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为主要研究方向的国内最大的省级甘蔗专业研究所。设有育种研究一室、二室、三室、生物技术研究室、农艺研究室、植保研究室、甘蔗良种繁殖中心、甘蔗试验场、国家糖料改良中心广西甘蔗品种改良分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中心、农业部甘蔗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南宁)等。现有研究员(教授)19人,副研究员20人,博士13人等。主要的研究方向有甘蔗常规育种、生物技术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创新、甘蔗高产高糖栽培新技术、甘蔗病虫综合防治、甘蔗生物固氮、甘蔗脱毒健康种苗技术等。  相似文献   

5.
甘蔗糖业是广西支柱产业之一。文章概括总结了广西甘蔗产业和技术创新发展的历程、主要成果和经验,阐明了甘蔗种质创新和优良新品种选育应用、旱地甘蔗高产高糖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创建与应用为广西甘蔗产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发展提供重要技术支撑,并指出了当前广西甘蔗产业及甘蔗育种和栽培技术研发应用上存在的问题。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引进国内外甘蔗品种和种质资源,以及野生甘蔗种质资源的收集、研究与利用,创制创新性种质用于杂交育种,同时加强杂交技术和选种技术研究,提高甘蔗育种效率;加强农机农艺配合研究,推进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利用甘蔗的生物固氮特性,减少氮肥施用量;加快甘蔗健康种苗生产技术的应用来提高种苗质量;选用宿根性强的甘蔗品种及加强管理,延长甘蔗宿根年限,降低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6.
为推进海南甘蔗生产机械化水平,降低甘蔗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通过扶持广大农民种植高效甘蔗来实现产业脱贫。2月28日,海南省甘蔗学会和海南省糖业协会联合举办了2019年甘蔗生产机械化技术现场观摩会,现场演示甘蔗机械化收获、甘蔗宿根机械化管理和甘蔗新品种展示。  相似文献   

7.
在新种植甘蔗和宿根甘蔗地上研究施用硅肥对甘蔗生产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硅肥可提高甘蔗质量和产量,同时增强甘蔗的抗病性,提高甘蔗的含糖量,说明硅肥对甘蔗增产增值是有效、可信的。  相似文献   

8.
甘蔗的起源和进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总结近20年来有关甘蔗属分类、地理起源、栽培起源与传播、甘蔗进化以及甘蔗基因组进化等的研究结果,全面分析了甘蔗的起源和进化进程,分析结果支持Brandes于1958年提出的假说。建议今后应对割手密种、大茎野生种和热带种之间的相互关系展开深入研究,以便更全面了解甘蔗的起源和进化;同时应开展甘蔗全基因组测序研究、甘蔗叶绿体基因组学研究及构建甘蔗遗传连锁图谱,全面深入剖析甘蔗的遗传结构和驯化进程。  相似文献   

9.
甘蔗是用途广泛的经济作物,按用途的不同,甘蔗主要可分为糖蔗和果蔗两大类。作为水果种植和消费的甘蔗称果蔗,即果蔗是一种作水果使用的专用甘蔗,糖蔗是用于制糖的专用甘蔗。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能源甘蔗、饲料甘蔗的研究已成为甘蔗研究的新内容。甘蔗作为经济作物,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管理较粗放、耗工较少、抗灾能力较强的一种高产作物。水田旱地都可种植,而且产量比较稳定。因此,甘蔗的种植对社会,  相似文献   

10.
甘蔗螟虫是常见的甘蔗害虫之一,其幼虫的危害会造成甘蔗大量减产.长期以来,主要依赖农药防控甘蔗螟虫,造成农药面源污染严重,螟虫抗药性增加,严重影响了甘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该文综述了甘蔗螟虫生态防控的主要技术手段,介绍了甘蔗螟虫物理调控、性诱、生物制剂和生物防治的具体措施,以及应用该模式替代农药防控甘蔗螟虫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并提出了全方位、全时空的甘蔗螟虫生态防控模式,以期为甘蔗螟虫防控提供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加强甘蔗养分管理,降低甘蔗生产成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甘蔗生产成本中,肥料投入所占比重最大,因此,加强甘蔗养分管理,是降低甘蔗生产成本、提高甘蔗效益的有效途径.综述了我国甘蔗产业发展现状和国内外甘蔗生产养分管理情况,分析了我国蔗区土壤中主要养分状况和我国甘蔗生产中养分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甘蔗养分利用率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甘蔗是世界最重要的糖料作物,但日益严重的虫害给甘蔗产量及品质造成了重大损失.目前甘蔗抗虫转基因育种已成为甘蔗抗虫育种最有效的途径之一.近年来,美国、澳大利亚、巴西、南非、古巴、泰国、印度、新加坡、中国及一些国际大型公司等都相继开展了甘蔗抗虫转基因研究,主要集中于转Bt基因、GNA基因、PI基因等甘蔗材料的筛选,并获得一批抗蔗茎螟的CryIA(b)转化植株、抗Chilo infuscatellus的转Cry1Ab基因甘蔗植株、抗绵蚜的转CNA基因甘蔗植株、抗甘蔗白螟的转PI基因甘蔗植株、抑制蛴螬幼虫生长的转PiⅡ和GNA基因甘蔗无性系G87、UP87及600多份转cry1C*基因甘蔗无性系,部分学者还对转Bt基因甘蔗植株的生理、抗虫性和农艺性状进行了研究.由于抗虫转基因甘蔗研究起步晚,受抗虫基因来源及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限制,其研究进展缓慢,目前尚未培育出优良的甘蔗抗虫品种并推广种植.今后需对外源基因在转基因甘蔗无性后代中的整合、遗传表达特性及甲基化修饰等影响表达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研究,提高外源基因在甘蔗无性繁殖中遗传和表达的稳定性;此外,还需对抗虫转基因甘蔗的抗虫机理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为筛选出优良的、稳定遗传的抗虫甘蔗品种并在生产中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13.
甘蔗是世界上重要的食糖生产原料,广东省地处我国的南端,气候和土地条件非常适宜甘蔗的生长,甘蔗种植面积全国第3位,是全省较为重要的农业产业之一。在简要介绍我国甘蔗种植情况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了2014年广东省甘蔗产业发展现状,包括甘蔗的区域分布、种植品种、产量和甘蔗糖业发展现状等,并对2013/2014榨季广东甘蔗收购价格和种植成本进行分析,总结了广东甘蔗产业亟需解决的共性关键技术,最后从甘蔗良种良法推广、科技创新、科技服务、机械化进程、监测预警机制的建立和风险保护等6个方面对广东甘蔗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甘蔗-绿豆间作压青还田和施氮水平对甘蔗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绿豆Vigna radiata间作和不同施氮水平对甘蔗生长、产量及氮素营养的影响,为甘蔗合理间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试验设计3种种植方式(绿豆单作、甘蔗单作、甘蔗–绿豆间作压青还田)和3个施氮水平(不施氮、减量施氮、常规施氮),测定甘蔗不同时期的生长性状。【结果】种植方式和施氮水平都显著影响甘蔗的分蘖数、干物质量、氮素吸收量、有效茎数和蔗茎产量;种植方式显著影响甘蔗的出苗数;施氮水平×种植方式显著影响甘蔗的有效茎数、成茎率、收获期干物质量和氮素吸收量。与甘蔗单作处理相比,间作处理使甘蔗出苗数和分蘖数分别降低了9.61%~10.52%和10.30%~11.05%,使有效茎数、干物质量、氮素吸收量和蔗茎产量分别提高了0.15%~14.28%、14.28%~34.76%、24.00%~29.58%和15.88%~20.16%。对于间作处理,甘蔗生长80 d的土地当量比为1.47~1.53,甘蔗收获期的土地当量比为1.76~1.94,甘蔗的竞争能力大于绿豆。与常规施氮的单作甘蔗相比,减量施氮的间作处理不会降低甘蔗的蔗茎产量和土壤氮素营养。【结论】甘蔗–绿豆间作处理能提高土地当量比和土壤氮含量,促进甘蔗生长,提高甘蔗产量和氮素吸收。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指导我国甘蔗生产奠定理论基础。[方法]对1971~2005年广西、广东、海南、云南等我国甘蔗主产区原料蔗产量与气温、雨量、湿度、日照等气象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确定了影响我国甘蔗主产区甘蔗产量的气象因子和关键时段。[结果]各气象因子与我国甘蔗主产区原料蔗产量的相关性有较大的差异,部分丰欠气象指标跟甘蔗生理气象指标并不完全吻合。降水量是我国甘蔗主产区的共同关键气象因子。广东和海南甘蔗主产区热量条件好,广西甘蔗主产区雨热条件配合比较好,云南甘蔗主产区温光水条件配合比较差。[结论]该研究划分了我国甘蔗主产区甘蔗产量的丰欠气象指标。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甘蔗资源极为丰富,主要表现在:分布范围广泛;气候条件适宜;宜蔗土地较多。目前,我国的甘蔗资源利用已形成“六化”的特卢、,即区域化、适宜化、集约化、立体化、综合化和价值化。所谓甘蔗资源利用区域化,就是甘蔗资源利用遵循地域分异规律,形成若干个各具特色的甘蔗区。甘蔗资源利用适宜化,就是甘蔗生产利用相对更适宜的甘蔗资源来发展。甘蔗资源利用集约化,就是甘蔗资源利用以内涵开发为主,即以提高单位甘蔗资源面积的甘蔗产量和蔗糖产量为主。甘蔗资源利用立体化,就是单位甘蔗资源空间.既用来发展甘蔗生产,也同时用来发展其他生产,以提高甘蔗资源利用率和效益率。甘蔗资源利用综合化,就是多种途径利用甘蔗资源,以提高单位甘蔗资源数量的利用率和效益率。  相似文献   

17.
甘蔗螟虫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商显坤  黄诚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5):20064-20066,20069
甘蔗螟虫是危害甘蔗的重要害虫,对甘蔗的产量和品质造成较大影响,有效防治甘蔗螟虫一直是甘蔗植保领域中最重要的难题。简述了甘蔗螟虫的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四大防治技术,并对各种防治技术的当前研究情况进行了探讨,以期为甘蔗螟虫的有效防治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8.
甘蔗黑穗病及其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蔗是世界上重要的糖料和生物质能源作物,由甘蔗鞭黑粉菌(Sporisorium scitamineum)引起的 甘蔗黑穗病是甘蔗生产上的主要病害 , 严重影响甘蔗产量和质量 , 对我国乃至世界甘蔗生产和蔗糖产业的可持续 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在分子水平上甘蔗鞭黑粉菌致病机理和甘蔗抗病机理研究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深入 的机理研究为甘蔗黑穗病的有效防治和抗病育种提供科学依据。目前,选育和推广抗黑穗病新品种是防治甘蔗 黑穗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而我国在抗病育种的研究基础比较薄弱。综述了甘蔗黑穗病发生与危害、病原特征、 遗传多样性、致病机理、抗病育种及防治对策,并对甘蔗黑穗病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今后的研究思路进行了探 讨与展望。  相似文献   

19.
广西糖业甘蔗原料供给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贤  罗飞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21(1):81-83,46
近年来广西甘蔗种植增长波动幅度较大、蔗农种植甘蔗积极性不高、蔗农收入增长仍未得到根本保障。运用Nerlove模型来分析1996~2007年广西甘蔗供给反应及广西蔗农的农作物种植选择行为。结果显示:甘蔗价格对甘蔗供应有正的影响,甘蔗替代农作物价格有负的影响,且影响都显著;在短期内甘蔗价格弹性系数接近单位价格弹性,在长期内甘蔗价格弹性系数富有弹性;长期内广西甘蔗供给较为稳定。  相似文献   

20.
深入剖析了广东甘蔗产业发展现状,包括甘蔗的区域分布、产量和甘蔗糖业发展现状等,并对广东甘蔗 收购价格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广东甘蔗产业亟需解决的共性关键技术,提出了广东甘蔗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