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绿化与生活》2006,(5):4-4,47,4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65号经2006年4月12日国务院第131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6年9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管理条例》第一条为了加强对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的进出口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履行《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制定本条例。第二条进口或者出口公约限制进出口的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应当遵守本条例。出口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依照本条例有关出口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的规定办理。  相似文献   

2.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的进出口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履行《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制定本条例。  相似文献   

3.
《新疆林业》2006,(6):12-13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的进出口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履行《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同际贸易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制定本条例。  相似文献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管理条例》9月1日起施行。9月20日,自治区林业厅举行《中华人民共国和濒危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管理条例》座谈会,自治区及乌鲁木齐市法律、林业、工商、海关、公安、司法等有关部门领导和专家出席座谈会。  相似文献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管理条例》已经2006年4月12日国务院第131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6年9月1日起施行。第一条为了加强对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的进出口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履行《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制定本条例。第二条进口或者出口公约限制进出口的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应当遵守本条例。出口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依照本条例有关出口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的规定办理。第三条国务院林业、农业(渔业)主管部门(以下称国务院野生动植物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主管全国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的进出口管理工作,并做好与履行公约有关的工作。  相似文献   

6.
2006年10月23~24日,自治区林业局与国家林业局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中心南宁办事处在南宁市举办学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管理条例》培训班,各市林业局分管领导、野生动植物保护(林政)科(站)长,边境县(市)林业局分管领导,海关系统有关业务人员共70余人参加了《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培训。我国是《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简称《公约》)缔约国。为履行《公约》义务,国务院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管理条例》(简称《条例》),该条例已于2006年9月1日起施行。我国是野生动植物资源大国,也是进出…  相似文献   

7.
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工作作为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8.
《濒危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管理条例》9月1日起实施我国第一部专门规范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进出口管理活动的重要行政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管理条例》自今年9月1日起实施。由于《条例》是继《野生动物保护法》、《森林法》、《野生植物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后,我国制定发布的一部专门规范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进出口管理活动的重要行政法规,因此,这部法规的施行,标志着我国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管理工作全面步入法制化轨道。专家认为,这必将促进濒危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管理和履行《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工作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濒危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管理条例》经国务院批准,于2006年9月1日起实施。《条例》明确了国家濒管办代表中国政府履行公约的职能,也进一步明确了核发允许进出口证明书的程序等管理规范内容,奠定了我们开展进出口管理和履约工作的法律基础。这次《条例》的正式颁布实施,是我国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管理和履约发展历程的重大里程碑。一、我国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管理和履约的发展历程根据我国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管理和履约的发展过程,我们将这段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建国至1981年——粗放管理阶段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程度有限,野生动植物进…  相似文献   

10.
2006年10月30日,以越南农业与农村发展部林业局副局长阮友勇为团长的濒危物种管理官员代表团一行4人到我区访问。越南濒危物种管理官员代表团是应国家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办公室的邀请访问我区的,座谈会上,罗副局长简要介绍了我区濒危物种管理情况及相关政策法规、保障边境野生动植物正常贸易所采取的措施,通报了我区今年查处的3起边境走私大案要案情况。  相似文献   

11.
《绿色大世界》2010,(7):56-56
我国野生动植物进出口国际贸易有序开展,每年核发进出口证明书和物种证明约5万份,涉及到的野生动植物进出口贸易额在300亿元以上。近年来,我国野生动植物进出口产业继续健康发展。一是组织编制了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管理指南,强化了对企业的进出口指导;  相似文献   

12.
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管理作为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外贸经营权进一步放开,从事进出口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大量增多,进出口的野生动植物种类、数量以及贸易国别也相应增加,使野生动植物进口管理难度加大。为更好地保护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野生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林业》2012,(12):47
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是《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II物种、珍贵药用植物——肉苁蓉的主要自然分布区。近日,中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授予阿拉善盟"中国肉苁蓉之乡"称号。中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在《关于授予内蒙古自治区阿拉  相似文献   

14.
黄群 《森林公安》2007,(4):34-35
建立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相依共存,协调发展的和谐社会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保护野生动植物尤其是濒危野生动植物是森林公安机关义不容辞的职责。国家林业局森林公安局野生动植物刑事物证鉴定中心(以下简称鉴定中心)是全国森林公安系统唯一  相似文献   

15.
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管理进程与前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在国际范围和国家双边等层面上,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管理主要采取国际公约和加强国家立法(执法)等措施。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管理还存在发展不平衡、各国政策不一致、各类别贸易物种无区分、非法走私严重、危机物种增多等问题。随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第13届缔约国大会的闭幕,出台了严格管制和便利贸易等新措施。  相似文献   

16.
野生动植物是宝贵的自然资源 ,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基础。野生动植物的国际贸易对野生动植物的生存影响仅次于栖息地的丧失和破坏。当今 ,不少物种濒临灭绝甚至已经灭绝 ,正是由于过度开发利用造成的。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管理是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的重要环节。加强进出口管理 ,能够有效防止因过度贸易对资源造成的破坏 ,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 山东省野生动植物进出口概况山东省是沿海省区 ,野生动植物进出口贸易量比较大 ,主要从事野生动植物贸易的进出口企业有 40多家。近几年…  相似文献   

17.
CITES是《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的英文名缩写,是世界近代所实施的国际四大生物保护公约中涉及面较广、执行最严格的一个,其宗旨是通过严格的控制和监督措施,防止因过度的国际贸易和开发利用危机物种在自然界的生存。最基本措施是实行野生动植物进出口许可证和证明书管理制度。目前世界上共有33900多个野生动植物种,并分别将濒危物种列入附录一(A)、附录-(B)和附录三(c),按照这“三种基本控制方式”的标准对其国际贸易进行管理。现已有160个缔约国。我国于1980年12月25日,加入该《公约》,1981年4月8日《公约》对我国正式生效。我国的《公约》履约管理机构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办公室(简称国家濒管办)和科学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中国作为世界上野生动植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动植物资源的主要进口国、出口国和利用国。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列入《公约》附录的野生动物有400多种野生植物有1300多种。  相似文献   

18.
2005年12月20日在孟加拉国召开了由华盛顿的《濒危野生动植物贸易国际公约》和肯尼亚内洛比非法捕杀大象监测组织共同资助的保护濒危亚洲大象的国际会议,来自南亚5个国家的75位专家出席了大会。大会提出了保护濒危亚洲大象的纲领,各国专家表示要采取措施保护本国森林中的大象。  相似文献   

19.
要闻     
近日,中国会同有关方面,组织亚洲和非洲22个国家,开展代号为“眼镜蛇行动”的濒危物种联合缉私活动,缴获42吨紫檀、6.5吨象牙及其制品、1.55吨藏羚羊绒等大量野生动植物及其制品。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实行的野生动植物进出口证明书有三种,分别为《公约进出口许可书》、《国家允许进出口证明书》、《非监管物种证明》。今后为了方便公众,特别是出入境旅客、进出口公司等有关部门和相关管理人员,根据《国务院关于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