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在一提到创业,往往让人想到农村人到城市先打工后创业,最终走上成功之路;或者是城市下岗职工开店办厂,由小到大,最终富甲一方。而农村人一般不会想到利用农村特有的资源创业,而是一味"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不惜千山万水而进城寻找打工和  相似文献   

2.
现在一提到创业,往往让人想到农村人到城市先打工后创业,最终走上成功之路;或者是城市下岗职工开店办厂,由小到大,最终富甲一方. 农村人一般不会利用农村特有的资源创业,而是一味"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不惜千山万水而进城寻找打工和创业门路;而城里人看到农村人都外出打工,觉得农村不会有什么商机,更是想不到去农村创业.  相似文献   

3.
李菲菲 《油气储运》2011,(19):47-48
现在一提到创业,往往让人想到农村人到城市先打工后创业,最终走上成功之路,或者是城市下岗职工开店办厂,由小到大,最终富甲一方。而农村人一般不会想到利用农村特有的资源创业,而是一味地以为"外面  相似文献   

4.
2004年2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千政策的意见》全文公布。《意见》提出了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政策措施.将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农业和农村工作产生重大影响。这是时隔18年后中央再次把农业和农村问题作为中央一号文件下发.也是建国55年来中央首次就农民增收问题出台文件.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形势下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意图。 事隔不到一年。2005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公布.中央再次作出承诺:明年各项支农政策要继续稳定、完善和强化.已经实行的政策不能变,已经给农民的实惠不能减.一系列要“加大……力度”的指示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中共中央两年间连续发出一号文件都是针对农村工作,足见中央对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重视。更是让人见识了新一届政府关注“重中之重”的鲜明立场。 说起农村、农业.也就不能不提起农村、农业中的主体——农民.中国社会问题研究专家陆学艺教授有一个形象的说法:“中国城市化就是要了你的土地,要了你的树、你的粮食却不要你的人.中国的城市化一直很粗暴地把农民排除在外面。”陆学艺分析现在许多城市暴力频增时说:“大量的农民因为没有任何知识积累.在被水泥化的土地里他们找不到经济来源.他们试图去融入城市。可是城市和农村之间存在发展的巨大鸿沟.许多城市都需要现代技术.而大量农民只懂得简单的手工。因为国家特殊的户口体制.农民也没有所谓的低保.吃饭也就成了问题.再加上土地是被城市剥夺的,他们会对城市抱有敌意.这就是为什么这几年城市治安问题突出的原因了。” 广州最新的调查显示.仅有两成的人对城市治安表示放心。“不只是这些问题.我们担心的是集体情绪的仇恨城市。”“从道义说,中国的农村养大了城市,城市应该反哺农村.但是现在没有.这成了关系紧张的根本。” 春节如约而至。生活于华灯霓虹中的都市人开始盘点这一年劳动的收获.精心绘制着明年的宏伟计划。而对于终日辛苦劳作为城市建设增光添彩的广大打工者来说.这一刻最渴望的就是回家,和父母、爱人、孩子一起过个团圆年!匆匆的脚步、沉重的行李,在大大小小的汽车站、火车站里,来来往往的人潮中.农民工们的身影随处可见。 不论这一年,他们给予了这个城市多少汗水、泪水。得到了多少理解和认同,甚至受到了多少歧视和伤害,这一刻,他们要做的就是回家.安顿自己.养精蓄锐.鼓足勇气以使自己明年面对城市人异样的目光时不再怯懦和回避。不知道没有了农民工身影的城市是否繁华依旧、光彩依旧,但有一点毋庸置疑:中国的农村养大了城市,中国农村的打工者创造了城市! 那么.作为让一些农民羡慕不已的城市人他们叉是如何看待这些进城农民和农村的呢?对于那些梦想融入城市至今仍在城市边缘挣扎的进城农民来说。他们眼中的城市、城市人又是怎样的呢?对此.本刊记者春节期间随机采访了一些相关人士.记录如下:  相似文献   

5.
胡赟 《农家顾问》2006,(10):71-71
19岁的河南永城人梁某与蒋某到浙江宁波打工.因无一技之长.终日与一些无业人员厮混。今年3月他们听信一个叫阿比的青年的话。将自己见过面的网友——在江苏苏州打工的两安徽女孩——骗来宁波。她们先后采用威胁利诱等手段对两女孩实施了强奸并威逼她们做“小姐”。8月23日,陈某(阿比)、梁某、蒋某因犯强奸罪被宁波镇海区法院判处3-6年有期徒刑。  相似文献   

6.
《当代农业》2014,(9):63-63
在我国.虽然土地快速完成了城镇化.但农村人口却没有同步融入城市.1亿多进城打工的农民“钟摆”于城乡之间.形成“城乡两栖人群”.没有落地生根、没有享受到市民待遇.没有城市户口和社会保障……他们告别农民工身份还要多久?欢迎各位读者朋友们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我国土地现状,一是农村宅基地大量闲置,二是城市用地指标紧张。同时,农村人拼命往城里挤,也造成了城市公共设施的更大压力。”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武义县更香有机茶叶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俞学文说,“如今大量年轻农民进城打工就业,  相似文献   

8.
木匠的回归     
打工是为了挣钱.如果既挣了钱.还赚了手艺.岂不让人感觉收获更大?陈代友说,打工要用心去打.这样才能真正挣到大钱。  相似文献   

9.
安心 《农村百事通》2007,(15):50-51
打工姐妹在外来打工者中占了很大一部分,从农村来到城市,打工姐妹们一定会发现城市里的交往规则跟农村有着很大的差别.以致于不知如何做才适合自己的身份。下面我们就来说说打工姐妹应注意的社交礼仪。  相似文献   

10.
《百姓》2003,(2)
近些年,在浩浩荡荡的农村外出打工队伍中,姑娘媳妇占了较大比重,她们不懂什么女权主义,也不是寻求政治独立的“妇解积极分子”,他们只是经过再三权衡,既不能让家里的责任田荒芜,又能外出挣一份工钱。最终,男的留守在家,女的外出打工,形成了男主内,女主外的“市场农村”新格局。当然,让女的外出打工,也是迫不得已的办法。因为在劳务市场上,适合40岁以下的年轻女性岗位较多,女性比男性找工作稍微容易些。所以,一些家庭,女的常年在外打工,男的一直在家守着几亩责任田,这些在家的男人,就成了典型的留守丈夫。当城里人还在为究竟是做个“小资”还是“BOBO”族、到底穿“夏奈尔”还是“CD”烦闷不已时,农村留守族们则正为每一餐饭而呕心沥血。对于“小资”或者“BOBO”,各种铜版纸杂志都给们们留下了版位,现在就让我们看看这些农村留守人的生活吧。  相似文献   

11.
在农村与城市的“交接点”上。生活着这样一群人:他们生于农村.长于农村。却竭力脱离农村,跻身于城市,成为城市文明建设与发展中的一分子:他们“走进”了城市.接受了城市文明的熏陶.却始终有意无意地保持着“外来者”的隔阂感,难以完全“融入”城市生活。同时,他们还同农村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通过自身的行为影响、推动着家乡的发展。与大量涌入城市的农民工不同.他们或受过良好的教育。  相似文献   

12.
“国家在城市面向低收入市民大力推进保障房建设,希望我们农民工也能享受到这一好政策,在城里有了自己的窝,才有归属感,才能更好地为城市建设和发展服务。”来自陕西的全国人大代表胡春霞从农村到西安市打工多年,在城里拥有一个自己的家是她最大的心愿。胡春霞是西安饮食股份有限公司德发长饺子馆的点菜师,来自陕西汉中市勉县一个普通农村家庭。胡春霞说:“农民工早已是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群体,安居才能乐业,建议政府把农民工纳入城市保障房体系,让农民工同享城市保障性住房的待遇,改善我们农民工的居住条件,让我们更好地在城市打拼。”  相似文献   

13.
一日,一编辑大叫:“下班时间早过了,大家怎没反应呀?”这一声才让众编辑忽然醒悟过来。原来让编辑们如此入迷的是来自全国各地)片似的读者调查表。读者是我们办刊人的衣食父母,读者还是我们的精神动力。小小一张调查表,却成了编读沟通的大舞台。福建读者傅春贵:农村外出打工的人很多,建议开设“打工百通”、“打工致富”之类的栏目,为这个特殊人群服务。广西读者卓尚坤:“机械设施”栏目应刊登一些家用电器使用与维修方面的知识,让农民在家中就能学到解决家用电器常见小故障的技巧。江苏读者张成权:建议刊登一些可靠的用工信息、相关的法律…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贫困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市、向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转移,许多地方呈现出“打工经济”的景象。宁蒗县亦如此,由于政府的重视和帮助,外出务工人员由每年几百人增加到每年的千余人。事实证明,劳务输出是目前解决“三农”问题特别是增加贫困地区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随  相似文献   

15.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提出要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前,农业平均效益低于社会平均效益,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就是要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上。一直以来,许多地方提法较多的是把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即把农民外出打工作为主导方向.但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还比较低,农村劳动力大量进入城市有较大难度。  相似文献   

16.
勇吃螃蟹,失败威客要做“网络包工头” 25岁的戴欣月是一位容貌出众的太原女孩.虽年纪轻轻.在圈子里却颇有名气.堪称“中国网络包工头”第一人。  相似文献   

17.
能够出人头地,可以衣锦还乡,让家人过上好日子,恐怕是每个在外漂泊打工人的最大梦想。河北邯郸女孩李莹,一直在努力地朝着这个目标奋斗。  相似文献   

18.
万民 《农家致富》2007,(12):13-13
近年来.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不少农民长年在外打工、做生意,农忙时无法回家抢收抢种.需要雇人帮忙,农村“钟点工”走俏起来。  相似文献   

19.
宣炳武是永吉县双河镇苇子沟村高中毕业后回乡的“秀才”。他不是没有外出打工、经商挣现钱的机会,而是他回乡的目的是因为他坚信:“农村富起来后,要比挣现钱的人生活得更好。”  相似文献   

20.
据有关方面统计,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将近1.2亿的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务工。发家致富.过上美好生活是每个人的天性,为了这一目标,广大农民告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模式,背井离乡来到城市。他们的生存状况.家庭状况如何?让我们走近农民工。[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