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刺参南移南麂岛(27°27′N,121°05′E)生长良好,发育正常。成参夏眠从6月上旬开始,11月中旬结束,历时约160d,水温28℃以上持续时间约30d;繁殖盛期在4月底至5月中旬,水温18~20℃,自繁稚参度夏期间摄食和活动正常,生长良好,成活率50%。本文分析了刺参在浙闽沿海养殖的可行性,提出了利用闲置育苗设施和开发近岸低位坑道养殖刺参及刺参、鲍鱼混养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为揭示南麂岛岩礁潮间带软体动物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及其演替状况,于2013年11月,2014年2月、5月、8月,共4次对南麂岛的潮间带7个断面进行了定量和定性调查,并对软体动物的种类、数量和优势种变化及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共鉴定出软体动物种类63种,隶属于3纲113目34科52属,其平均栖息密度和生物量为506.5个/m2和801.54 g/m2;条纹隔贻贝(Septifer virgatus)是4个季节共有的且优势度最大的优势种;软体动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平均值为冬季(1.73)春季(1.69)夏季(1.58)秋季(1.40);与历史资料对比发现,其物种数及生物量有一定程度的减少。研究表明,南麂岛岩礁潮间带的软体动物发育较好,栖息密度和生物量远高于邻近的其他岛屿,但与此前调查结果相比却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3.
2001年5月~2002年12月对南麂列岛紫海胆进行周年调查,并进行筏式笼养试验.结果表明:紫海胆集中分布在海藻繁茂的岩相岸段大干潮线附近,向下可以分布到-3m~-4m浅海岩礁上,米岸段个体密度4.75枚,生物量114.3 g,测算南麂列岛紫海胆资源量约27万枚,6.5 t;性腺指数0~8.2%,年平均为4.37%,丰满度高峰出现在春末夏初;棘刺长大尖锐,笼养互相倾扎致伤致死,并毁坏网笼.讨论了南麂列岛紫海胆资源开发利用,提出低潮带围塘进行人工养殖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铜藻Sargassum horneri(Turn.)Ag.系一种经济褐藻,是藻胶工业的优质原料.它富含有益的生源要素而被广泛地应用于医药、食品、饲料和有机肥料等方面.作者结合南麂列岛铜藻资源状况,提出保护性开发南麂列岛铜藻资源,值得大家关注.  相似文献   

5.
作为我国最早建立的五个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之一,南麂列岛有着独特的特点,在该海域进行海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应科学合理。文章结合南麂列岛的生态环境现状及其他相关特征,对在该海域建设海洋牧场的意义和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作为我国最早建立的5个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之一,南麂列岛有着独特的特点,在该海域进行海洋资源开发应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文章结合南麂列岛的生态环境现状及其他相关特征,分析了在该海域建设海洋牧场的意义和可行性,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铜藻Sargassaum horneri(Tum. )Ag.系一种经济褐藻,是藻胶工业的优质原料。它富含有益的生源要素而被广泛地应用于医药、食品、饲料和有机肥料等方面。作者结合南麂列岛铜藻资源状况,提出保护性开发南麂列岛铜藻资源,值得大家关注。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南麂列岛海洋保护区浮游动物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多样性指数、浮游动物与浮游植物动态变化及浮游动物数量变化与营养盐的关系。经鉴定:共发现浮游动物98种,主要有暖温带近海类群和暖水性外海类群;8月份南麂列岛浮游动物生物量和丰度出现最高值,9、10月份逐渐减少,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1.78~4.38,平均3.99;保护区内浮游动物数量与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呈良好的正相关关系,与氮含量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了望塔     
南麂列岛将成为我国第一个海洋自然保护区南麂列岛位于浙江省平阳县南部海面,由大小23个岛屿组成,面积12平方公里,是浙南重要渔业基地。列岛所处海域地理环境独特。岛上贝类达300余种,藻类200余种,种类之丰富,区系之复杂,为全国罕见。尤其在不同  相似文献   

10.
南麂列岛人工鱼礁生态休闲渔业设计与初步实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求得南麂列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区和国家级海洋类型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与开发协调发展,作者提出了建立人工鱼礁生态休闲渔业设计的基本思路、总体目标和原则、建设方案和主要研究课题,并介绍了初步实施的情况。  相似文献   

11.
浙江6个列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分类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浙江6个重要列岛(嵊泗列岛、中街山列岛、渔山列岛、台州列岛、洞头列岛、南麂列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分类多样性和更好地养护大型底栖动物资源。根据调查文献,按中国海洋生物名录构建大型底栖动物种类名录,对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分类多样性指数、G-F多样性测度指数和相似性系数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这6个重要列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差异较大。其中,南麂列岛最高(330种),台州列岛最低(133种)。平均分类差异指数?+嵊泗列岛最高,达84.76,台州列岛最低,仅70.89,而分类差异变异指数?+值洞头列岛的最高,达846.94,嵊泗列岛最低,仅630.25。南麂列岛的G-F多样性测度指数最高,达0.87,这表明在科级分类阶元多样性(F指数)一定的前提下,属级分类阶元多样性(G指数)将会变高。科级和目级相似性结果显示,科级相似性最高的是洞头列岛与台州列岛,达0.651,渔山列岛与嵊泗列岛最低,仅0.480;目级相似性最高的仍是洞头列岛与台州列岛,达0.781,台州列岛与渔山列岛最低,仅0.623。本研究分析了浙江6个重要列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分类多样性,以期为浙江海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资源的养护、开发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温州市人工鱼礁研究工作,在农业部水产局关怀下,由浙江、省水产局、市水产局主持,于1984年11月,组织科技人员对浙南沿海开展本底调查,历时一年多,经验证、筛选,确定在南麂列岛上马鞍海区开展试验。1986年4月28廿日至5月2日,逐个抛置了四座价值五万元的人工鱼礁,以钢筋混凝土为构件、船型有翼自沉式空礁体(每座高度4.5米,  相似文献   

13.
南麂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的虾类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13年11月、2014年2月、5月、9月在南麂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开展渔业资源调查所获得的虾类调查资料,将生物量作为虾类资源分布的数量指标,对南麂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的虾类种类组成、数量分布、优势种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等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1)调查海域共鉴定出虾类25种,隶属于9科17属,虾类生物量各季节由高到低依次为夏季(32358.0 g)、秋季(13033.0 g)、冬季(3938.6 g)、春季(3635.6 g);(2)虾类数量分布季节变化明显,且岛礁区偏外的开阔海域虾类生物量比较高;(3)不同季节优势种更替较显著,春季优势种为日本鼓虾、鲜明鼓虾和细巧仿对虾,夏季优势种为哈氏仿对虾和中华管鞭虾,秋季优势种为中华管鞭虾、细巧仿对虾和哈氏仿对虾,冬季的优势种为细巧仿对虾、脊尾白虾、鲜明鼓虾和日本鼓虾;(4)水深对虾类生物量分布影响明显,各季节虾类生物量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关系变化较大。结论认为,南麂列岛调查海域的虾类种类以季节性的广温广盐性种类为主;主要优势种生物量夏秋两季明显高于冬春两季,可能是因为大量虾类冬春季离开该海域去其他海域越冬繁殖,而到了夏秋季则回到该海域产卵、育肥和栖息;在夏、秋、冬季沿岸区虾类生物量高于岩礁区,可能因为虾类一般生活于有利于索饵、成长的泥沙底质沿岸区;优势种更替显著与主要优势种生长周期与虾类个体大小特征有关;南麂列岛海域虾类生物量与环境因子关系复杂与该海域多变的温度盐度、复杂区系特点有关;虾类生物量分布随水深变化分布明显,这主要是由于调查海域主要优势种虾类活动范围与水深有关。  相似文献   

14.
为揭示南麂岛潮间带软体动物多样性及其群落结构的现状,于2013年11月、2014年2月、5月、8月分四次对南麂岛的潮间带7个断面进行了定量和定性调查,采用传统多样性分析、群落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测度、ABC曲线相结合的方法,对软体动物的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共鉴定出软体动物种类63种,隶属于3纲13目34科52属,不同季节的优势种及其优势度都有较大的差别,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分别有4种、4种、5种和3种,条纹隔贻贝(Septifer virgatus)是四个季节共有且优势度最大的优势种;(2)软体动物群落结构组成的季节变化差异显著,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组内相似性分别为30.77%、24.66%、19.58%、39.01%,春季-夏季、夏季-秋季、秋季-冬季、冬季-春季平均相异性分别为39.82%、39.00%、47.64%、48.02%;(3)软体动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四个季度平均值为冬季(1.73)春季(1.69)夏季(1.58)秋季(1.40);(4)经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标度(NMDS)分析,该潮间带的软体动物群落可分为两组,主要是受生境不同的影响;(5)ABC曲线表明,春季、秋季、冬季软体动物群落未受到较大干扰,夏季受到中等强度的干扰。  相似文献   

15.
南麂列岛铜藻增殖技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铜藻藻株高大,枝叶繁茂,是中国暖温带浅海区珍贵植被。2008年4月至2009年9月,在南麂列岛进行铜藻增殖试验。结果表明:1、向目标增殖区投放种藻和喷洒幼孢子体水都可以达到幼苗附着、生长、繁殖、形成野生种群的增殖效果;2、在大干潮线以下浅海区礁石上生长的铜藻幼苗是形成具有自繁能力,向周边拓展的野生种群主体。笔者认为:大型海藻人工增殖是妙用生物技术方法。通过不同的手段进行,并形成自然生长种群的方式来完成,这样的人工增殖对于恢复受破坏的海藻资源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浙江省目前有深水网箱1700多只,养殖水体已达270万m^3。南麂岛作为国家级科技兴海不范基地和浙江省重点海珍品养殖基地,积极投身深水网箱科技成果转化和开发,将深水网箱养殖与鱼类苗种培育确定为南麂岛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已形成一条比较完善的从育苗、养殖、加工到贸易的配套产业链,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7.
自2001年5月5日起,对南麂列岛自然海域22500尾规格为1~2cm的黑鱾(Girella melanichthys)鱼苗进行了12个月的中间培育,至2002年5月5日平均叉长达14.5cm,平均体重达93.7g,成活率59.3%。其中培育出的1800尾中苗再经26个月的养成试验,至2005年7月5日,单养黑鱾均重达397.7g,养殖成活率84.5%;而与鮸状黄姑鱼混养的黑鱾均重达504.4g,养殖成活率93.7%。  相似文献   

18.
<正>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 Selenka)属棘皮动物门动物,为温带种,主要分布于我国黄渤海和日本、韩国沿岸,有极高的营养滋补价值。南麂岛在浙江省最早开始刺参引种试验,并取得一些进展。近几年,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并搜集有关资料后进行总结。结果表明:南麂列岛的贝藻种类非常丰富,共有贝类403种,藻类194种,分别占我国贝类、藻类总数的30%和20%。在保护区核心区,贝类的个体大小、种类和密度显著比其它非核心区大,说明保护区这几年的保护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相似文献   

20.
竺俊全  骆其君 《海洋渔业》1991,13(4):165-166,172
<正> 厚膜藻 Pachymenia carnosa J.A.是隐丝藻科的一种大型暖水性红藻,外观紫红色,片状、膜质、粘滑,藻体呈叉状或掌状的分枝裂片。浙江沿海习称之为红菜,主要产于嵊泗列岛、中街山列岛、鱼山岛及南麂岛等地,尤以嵊泗列岛资源丰富,每年约可收购几万斤干品。此种藻生长于低潮带的岩石上或石沼中,并均匀地散生在其他藻类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