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1989~1990年,采用田间小区控制试验方法,研究不同磷钾肥品种对苎麻产量品质的影响,为苎麻高产优质施用何种磷钾肥品种提供科学依据。现将试验结果简报于后。试验材料与方法试验处理:1.过磷酸钙 氯化钾;2.过磷酸钙 硫酸钾;3.钙镁磷肥 氯化钾;4.钙镁磷肥 硫酸钾。按全年每亩纯N15公斤、P_2O_56公斤、K_2O20公斤的配用量,在头、二、三麻苗期分别  相似文献   

2.
稻茬免耕种麦,尤其是连作麦田,一般杂草较多,据调查,每平方米杂草高达732 株以上,是当前小麦丰产栽培上的重要障碍。本文报导免耕麦田应用化学除莠剂的除草技术与效果。一、试验材料与方法 (一)试验处理 1.每亩用25%绿麦隆250克+60公斤喷雾; 2.每亩用60%丁草胺100毫升+水60公斤喷雾; 3.每亩用10%杀草丹(颗粒剂)0.75公斤撒施; 4.每亩用25%绿麦隆150克+60%丁草  相似文献   

3.
供试品种芦竹青。试验地前作为水稻,肥力中等,灌溉条件较好。试验面积一亩,分三个处理,即每亩移栽5000株,10000株、15000株,二次重复,小区面积0.05亩。顺序排列,3月25日播种,5月20日移栽。活蔸后,5月30日浇猪粪尿每亩20担,6月10日施碳酸氢铵10公斤,6月19日开沟埋施过磷酸钙50公斤,益阳产复合肥20公斤,碳酸氢铵25公斤,8月11日破杆,8月20日每亩施入粪尿3担,猪尿水15担,碳酸氢铵15公斤,8月28日浇水抗旱一次,11月1日收三麻。  相似文献   

4.
杂交中粳“六优1号”系由六千辛A与77032-1配组而成。为了摸索其栽培特性,1986年我们就该组合的播插期、施肥量、插植密度等问题做了一些试验,现将结果整理分析如下。 一、试验基本情况 试验田土质为小粉浆土,养分状况较好,有机质含量1.53%。全氮含量0.13%,速效磷10ppm,速效钾54ppm。小区面积0.2亩,随机排列,重复三次。 1.播期试验分5月11日、16日、21日三个处理,秧龄30天,秧田播量14.5公斤/亩,每亩秧田施氮15公斤,施磷25公斤。栽插规格25 × 10厘米,每亩2.67万穴,双本,基本茎率15.5万。每亩大田用肥14.5公斤纯氮。  2.肥料试验分四个水平…  相似文献   

5.
湖南省粮油生产局为了探索杂交早稻“双两大”栽培最佳追肥时期,1991年在7个基点进行了不同追肥时期的试验。在追肥等量的前提下设两个处理。处理1中后期追肥:在幼穗分化时期亩施尿素4公斤,齐穗期亩施尿素2公斤,齐穗后7天用尿素0.5公斤加磷酸二氢钾0.2公斤对水50公斤叶面追肥一次.处理2前期追肥:在分蘖始期追尿素6公斤,破口至始穗用处理1等量尿素磷酸二氢钾液喷施一次。 结果:(l)在基本苗基本相等的情况下,处理1最高分蘖为30.6万比处理2减少2.4万,减少7.1%。(2)处理1比处理2一般提早齐穗1~2天,相应提早成熟I~2天。、(3)处理1每亩有效穗为…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示范采用河北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生产的“巨微牌”生物钾作为试验材料,参试的甘蔗品种为桂糖11号。小区试验安排在上龙乡弄平村的麻风山旱地,土壤类型为第四纪红壤。试验按区糖业公司的设计为四个处理:(A)为不施肥的空白对照区,(B)处理为基肥施钙镁磷肥每亩12公斤,追肥施尿素24公斤,(C)处理的基肥每亩施钙镁磷肥12公斤、氯化钾15公斤,追肥施尿素24公斤,(D)处理的基肥每亩施钙镁磷肥12公斤,生物钾肥3公斤,追肥施尿素24公斤。  相似文献   

7.
前三年连续进行催芽肥试验,肯定了最高施肥量为每亩尿素18公斤,最佳施肥期是头季稻齐穗后18天施2/3肥料,成熟收割后施1/3肥料。本次以3种元素4种化肥再作对比,以期摸清NPK元素和N素不同品种化肥作催芽肥效应。材料方法本试验1991年在武夷山黄村示范片进行。设5个处理: a.每亩尿素12.5公斤,纯量5.25公斤; b.碳铵43.75公斤,纯量5.25公斤; c.碳铵+过钙各21.87公斤,纯量各2.625公斤,计5.25公斤; d.碳铵21.87公斤+氯化钾5.25公斤,纯量各2.625公斤,计5.25公斤;  相似文献   

8.
<正> 高锰酸钾溶液喷施春马铃薯的茎叶,不仅对当季有一定的增产作用,而且,所收获的薯块留作秋播种用,对秋马铃薯的增产效果极为显著。现将试验结果初报于下:1 试验概况供试品种为巫峡4号,属中早熟种。高锰酸钾溶液浓度分3个处理:即0.1%、0.3%、0.6%,分别在现蕾期,开花初期,开花盛期各喷施茎叶1次,对照喷清水。小区长5米,宽2米,重复4次,对比排列,3月9几种播,株行距各33厘米,每亩6000株,底肥渣滓粪每亩1500公斤,水粪3000公斤,净  相似文献   

9.
1984—1985年作者在中等肥力的荒漠灰钙土上,进行了甜菜氮磷营养规律的研究,即每生产1吨甜菜需要吸收氮5.4公斤,磷0.617公斤,土壤中速效氮的消耗量为4.96公斤,速效磷的消耗量为1.1公斤.氮磷化肥的适量试验,每亩单施氮肥2.5—2C公斤处理的,分别比对照增产7.5—24.3%.增糖率4.7—32.5%,氮磷配施的处理,即每亩NP各2.5—20公斤,分别比对照增产16.2—34.8%,增糖率3.7—27.6%,单施氮的,每亩不得超过10公斤.氮磷配比,以1:0.25,1:0.5,1:1,其产量和产糖量差异不大.不同施期的试验以磷肥为种肥,氮肥为追肥,追肥期以5月中旬和6月中旬一次追为最好.经济效益.以每亩单施氮肥10公斤,亩收益85元,每亩施氮磷各2.5公斤和氮磷各5公斤,每亩增益40元.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探索了红麻品种、播种期、收获期、肥料和密度等因子对造纸用红麻干茎产量、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上述因子对红麻干茎产量与质量均有一定影响。如从4月30日至6月19日,每推迟10天播种,每亩减产干茎88.4公斤,且其细浆得率随之降低;从9月15日至10月15日,每推迟10天收获,每亩可增收干茎83~139公斤。研究还明确了每生产1吨红麻干茎需累积干物质1.288吨,需吸收 N13.2公斤、P_2O_53.402公斤、K_2O21.5公斤;在每亩留苗1~3万株范围内,红麻群体的增产作用大于麻株个体的增产作用。  相似文献   

11.
1990年,我公司对2200亩制种田普遍施用硼肥。我们在作好大田调查的同时,还设计了几个试验处理。实践证明,硼肥确有提早母本花时的良好效果。 试验组合为汕优63,以始穗期。 亩喷“九二O” 13克(连续 3天上牛喷施,用量依次为每亩2、5、6克)为对照,在此基础上,设喷硼两次(每次50克/亩,连续两天下午喷完)和喷硼一次,50克/亩,下午喷施)处理。 试验结果表明:1.喷硼的处理花时明显提早。9点首次观察,未喷硼的开花数为0,、而喷硼的处理已有0.5%开花;10点20分时,喷硼的开花量达到6.5%,接近始花期,而未喷硼的开花量仅有1,7%Ill点20分时喷硼的处理累计…  相似文献   

12.
澳洲坚果开花授粉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试验基地观察澳洲坚果花的生长动态及访花者的访花规律;琼脂法测定澳洲坚果花粉的萌发率;联苯氨-过氧化氢法测定柱头可授性。结果表明:柱头与花药之间的距离为(5.1±1)mm,开花后花粉堆积在柱头上;5个品种中D的花粉萌发率最高,为66%;开花前1天与开花第1天的花粉萌发率最高、花粉管长度最长,平均分别为63%和64.1μm;澳洲坚果的柱头可授期可达10d,最佳可授期是开花前1天和开花第1、2天。澳洲坚果访花昆虫在访花期有2个活动高峰期,即11:00~12:00和15:00~17:00,开放当天的花序和盛花期树上的访花者最多。访花者以膜翅目、双翅目昆虫为主。  相似文献   

13.
试验于1990年9月—1991年5月在郴县农民中专实习基地进行。试验地肥力中等,前作玉米。供试品种;359(早熟)、320(中熟)、湘油11号(迟熟),由湖南农学院油料研究室供种。播种期分为:9/10、9/20、9/30、10/10、10/20共5期,每隔10天播一期,采用直播方式。三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13.4m~2。每小区205株,合每亩1万株。  相似文献   

14.
1 试验概况 本试验示范采用河北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生产的“巨微牌”生物钾作为试验材料,参试的甘蔗品种为桂糖11号。小区试验安排在上龙乡弄平村的麻风山旱地,土壤类型为第四纪红壤。试验按区糖业公司的设计为四个处理:(A)为不施肥的空白对照区,(B)处理为基肥施钙镁磷肥每亩12公斤,追肥施尿素24公斤,(C)处理的基肥每亩施钙镁磷肥  相似文献   

15.
杂交水稻种子收获前在母株上大量发芽(穗发芽)是杂交水稻制种中的一个突出的问题,正常年份穗发芽率为5%左右,特别年份如成熟期间遇阴雨天气,可超过20%。穗发芽后的种子生活力降低或失去利用价值,造成经济损失,也影响种子的耐藏性,增加浸种催芽难度。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于1987年进行了抑制杂交水稻种子穗发芽的研究。 一、材料和方法 (一)试验在威优35制种大田进行,在抽穗10%时(1987年7月8日)用每亩10克“九二○”的用量对威优35喷施一次,喷后10天用不同方式和浓度的多效唑( EMT)处理,各处理如下: 1.对照:喷清水;2.EMT每亩100克拌土撒…  相似文献   

16.
<正> 纹枯病是水稻主要病害之一,用井岗霉素大水量(每亩40~75公斤)喷雾,费工费力,不易大面积推广,至使纹枯病逐年加重,如不防治,据调查每亩可减产25~70公斤。据北京杨家林同志报道,北京南郊农场从1985年起,试验应用井岗霉素低容量法(每亩10公斤水)防治水稻纹枯病,试  相似文献   

17.
在大田设立小区进行了两个试验,以研究稻草和肥料处理策略对小麦吸收土壤氮和标记氮的影响.第一个试验以~(15)N标记硫酸铵,施用量折合氮素113公斤/公顷,稻草按以下4种方式处理:①焚烧,免耕;②小麦播前6周,稻草混入土壤;③小麦播种时,稻草混入土壤;④稻草置于地面,免耕.结果是:处理①使小麦吸收氮量增加47%,吸收水稻茬地残留氮(~(15)N示踪)的量从1.2增加到2.1公斤/公顷.处理④使水稻茬地残留氮吸收量增加到2.5公斤/公顷.第二个试验设120个小区,其中60个施氮100公斤/公顷;另外60个不施氮.施氮小区的稻草产量为21吨/公顷,不施氮小区为11.5吨/公顷.这两种稻草产量水平与5种处理方式(上述四种处理方式加上焚烧后翻耕处理)组成联合因子试验.~(15)NH_4~(15)NO_3在播种期或分蘖期一次全量施用,或两期各半施用.不论是否焚烧稻草,翻耕比免耕减产0.7吨/公顷,土壤氮吸收量减少了12公斤/公顷,化肥氮吸收量减少了10公斤/公顷.小麦播种时,将稻草混入土壤的处理,对小麦长势明显不利,但却增大了吸收化肥氮素的比例.延迟施肥亦可增大吸收化肥氮素的比例.在稻麦轮作制度下,不论是否焚烧稻草,免耕都可促进小麦吸收土壤氮和化肥氮的活性,增加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18.
辽宁省铁岭市农科所、辽宁省农科院于1992年10月初,特邀中国大豆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胡明祥同志、黑龙江省东北农学院张瑞忠教授、农业部大豆专家顾问组副组长王彦丰同志,黑龙江省农业厅大豆专家以及辽宁省大豆专家,共同对铁岭市农科所在辽宁省辽中县茨梅坨镇偏堡子村徐殿国责任田大豆进行现场实打实收。其中辽豆10号二亩地高产田亩产达到290.7公斤;而铁84018—13品系也是二亩,亩产达到276.7公斤。能获得如此高额产量的技术措施主要为:1.辽豆10号高产田。前茬为菜园地,地势平坦肥沃,亩施农肥1500公斤。春季采用三犁起垅合成新垅,垅距61厘米,亩施碳酸二铵15公斤,硫酸钾15公斤合在垅内。5月2日播种,采取人工摆籽方法,亩保苗  相似文献   

19.
硫酸钾与氯化镁组合对甜菜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不同浓度的硫酸钾与氯化镁无机盐组合对甜菜种子引发的影响,为甜菜种子包衣药剂的筛选提供依据,本研究选用甜菜品种‘TD802’为试验材料,以0.2、0.5、1 g/L硫酸钾与0.5、1、1.5 g/L氯化镁9个组合处理(以未经药剂处理为对照),浸泡种子,处理8 h后,检测其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结果表明,硫酸钾与氯化镁9个组合处理的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几乎都高于对照。处理后种子的发芽势与对照组相比,增加-3.33~12.33个百分点(平均6.52个百分点),发芽势最高的处理(0.5 g/L K_2SO_4+1 g/L MgCl_2)比最低处理(0.2 g/L K_2SO_4+1.5 g/L MgCl_2)高15.66个百分点;处理后种子的发芽率与对照组相比,增加1.00~5.66个百分点(平均3.69个百分点),发芽率最高的处理(0.5 g/L K_2SO_4+0.5、1 g/L MgCl_2)比最低处理(0.2 g/L K_2SO_4+1.5 g/L MgCl_2)高4.66个百分点;处理后种子的发芽指数与对照组相比,提高了0.64%~83.85%(平均32.59%),发芽指数最高的处理(0.5 g/L K_2SO_4+1.5 g/L MgCl_2)比最低处理(0.2 g/L K_2SO_4+1.5 g/L MgCl_2)高82.69%;处理后种子的活力指数与对照组相比,提高了5.05%~104.00%(平均41.00%),活力指数最高的处理(0.5g/L K_2SO_4+1 g/L MgCl_2)比最低处理(0.2 g/L K_2SO_4+1.5 g/L MgCl_2)高94.20%。不同浓度硫酸钾与氯化镁组合对甜菜种子引发均有促进作用,但引发效果不同,0.5 g/L硫酸钾+0.5~1.5 g/L氯化镁对甜菜种子引发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0.
利用人工气候箱,在人工控制的五种昼夜温度下,对中国北纬25—52°的野生大豆(Glycine soja)22份,中间型大豆11份和栽培大豆(G.max)15份进行了昼夜温度反应的研究.结果表明:1.三种类型大豆均表现在低于30/20℃的昼夜温度范围内,随着昼夜温度的升高,发育加速;而当昼夜温度升高到35/25℃时,对大部分野生大豆和部分低纬度的中间型,栽培大豆具有延迟作用。2.昼夜温度对不同类型大豆发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出苗到开花这一发育阶段,对开花到成熟也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较小。3.以20/20℃为对照,不同纬度的大豆表现随着纬度的升高,对昼高温(30/20℃)反应敏感,促进开花明显;对夜低温反应(20/10℃)迟钝,延迟开花较少;对大的昼夜温差(30/10℃)适应性增强。在所有温度处理下,均表现随着纬度的升高,生育期缩短,生育前期(出苗到开花)与整个生育期的比值降低。4.同纬度不同海拔的材料表现,高海拔的材料对昼夜温度的反应类似较高纬度的平地材料。5.通过温度反应的分析,说明野生大豆具有比较敏感的温度生态反应,随着进化程度的提高,对温度适应性增强。中间型大豆对昼夜温度反应的敏感程度介于野生与栽培大豆之间。本结果为大豆的进化提供了生态学方面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