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玉米是天津市种植面积最大的农作物,在天津农业生产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玉米机械化收获是多年来制约天津市农机化发展的瓶颈,目前全市可机收玉米的机械化收获水平仅为10%。因此,没有玉米收获的机械化,就没有全市的农业机械化。  相似文献   

2.
我省今年玉米机收面积要达到种植面积的6%,3年之后要力争达到25%,完成玉米机械收获作业面积1000万亩。 近几年,我省玉米收获机械化快速发展,去年全省玉米收获机保有量2000多台,辐射87个县(市、区),完成玉米机收面积117万亩,玉米机收水平近3%。  相似文献   

3.
王强 《现代农业》2010,(4):68-68
<正>近年来,建平县玉米生产机械化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玉米生产机械化程度仍然不高,全县玉米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仅为40%,其中玉米机播面积占玉米播种面积的63%,玉米机收面积只占玉米收获面积的2.1%。玉米机械收获已成为玉米生产机械化乃至粮食生产机械化中最突出、最薄弱的  相似文献   

4.
1、玉米机械化收获发展现状 玉米、小麦、水稻三大作物机械化生产是我国农业机械化的主攻重点,近几年,机械化收获成为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小麦和水稻的机收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突破,玉米是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近3000万ha,在玉米的生产过程中,玉米机械化收获率不足5%,已成为玉米生产全面机械化的薄弱环节,因此提高玉米机械化收获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玉米是保定市的第二大粮食作物,2003年种植面积596万亩,而机收水平却仅为0.1%。因此,提高玉米收获机械化水平,是保定市今后相当大一段时间内农机推广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关于发展玉米机械化收获的思考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书溢 《农业科技通讯》2014,(3):16+256-16,256
目前我国玉米机械化种植水平较高,而机械化收获水平较低。除黑龙江、山东、河北的机收面积较大外,其他地方主要还是以人工收获为主,费工、费时、又费力。因此推进玉米机械化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介绍了玉米机械化收获的优越性,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玉米机械化收获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正>当前我国已形成三大玉米生产区,玉米机械化收获已成为制约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瓶颈,为此加快玉米收获机械化的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一、玉米收获机械市场难以形成的原因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机化水平快速提高,但玉米收获机械化水平却长期裹足不前。造成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困难的原因既有基础理论、技术和政策的因素,也有研发企业软、硬件方面的缺陷和不足。1.农业技术与农机技术不相匹配。我国玉米种植范围  相似文献   

8.
杨维宇 《吉林农业》2011,(3):187-187
玉米是我国第二大种植作物,分布广泛,常年种植面积约0.27亿hm2,产量占我国粮食总产量的30%左右。但玉米收获机械化较为滞后,机收水平仅为16.9%,成为制约玉米机械化的"瓶颈"。近年来,玉米收获机械化成为各地农机化工作的重点,制定倾斜政策,列入农机购置补贴目录,加大玉米收获机械推广力度。但问题是,由于耕种方式不一、种植地块分散等因素,玉米收获机陷入推而不广的境地。为此,科研部门及生产企业下大力气,力求解决玉米收获机作业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提高适应性。  相似文献   

9.
为加快推广夏玉米籽粒机械化收获技术,实现更高水平的玉米机收,改良传统夏玉米收获模式,探索完善的籽粒机械化收获技术,本研究对不同夏玉米籽粒收割机收获玉米的生产效率、籽粒含杂率、籽粒破碎率和籽粒损失率等作业性能指标进行测试,并对夏玉米籽粒机械化收获技术与传统收获技术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夏玉米品种迪卡653、伟玉618和联美853均适宜夏玉米籽粒机械化收获,可以作为夏玉米籽粒机收主要品种;谷王4LZ-BZ1收割机籽粒损失率、果穗损失率和籽粒含杂率高于谷王TB60,谷王TB60更适宜开展夏玉米籽粒机械化技术推广;夏玉米籽粒机械化收获模式较人工摘穗收获模式收益更高,推广应用前景广阔。为了更好地推广玉米籽粒机械化收获技术,提出加强技术人员培训、农机农艺的深度融合和加大机具研发力度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省是全国商品粮食重要生产基地,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玉米收获机械化水平比较落后,玉米收获机械化严重阻碍着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同时,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也迫切需要大力发展玉米收获机械化。市对玉米收获机械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工作迫在眉睫。其主要原因是:一、制约玉米机械化收获的主要因素1.农机与农艺不相融合。本地区玉米种植大多密植,行距大部分在400-500厘米之间,而国内生产的玉米收获机的行距在500-650厘米之间,从而造成农业的种植与玉米收获行距的不融合。2.分散经营多、集约化经营程度低。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对10个适宜三江平原地区种植的玉米新品种进行筛选,通过对其生育期、抗性、收获时籽粒含水量及产量等多项指标进行调查,筛选出5个适合三江平原地区机械化收获的品种。该研究为筛选出适合三江平原地区机收的玉米品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已形成三大玉米生产区,一是北方玉米区,包括东北三省、内蒙、河北、山西及津京地区等,播种面积约占全国40%;二是黄淮平原玉米区,包括山东、河南、江苏等地区,播种面积约占全国25%;三是西南丘陵玉米区,包括云南、贵州地区等地区,播种面积约占全国15%.若接50%机收率计算,全国需要玉米收获机10万台以上.而现实情况是我国玉米机收率不到2%,远远低于小麦70%和水稻20%的机收水平.玉米机械化收获已成为制约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瓶颈,为此加快玉米收获机械化的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3.
玉米是喀左县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玉米机械化收获水平相对较低,玉米收获已成为制约喀左县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瓶颈。影响玉米机收水平提高的原因主要是土地经营规模小,农机、农艺融合度不高,机具价格偏高,机械设计制造有缺陷。建议加速土地流转,促进农机、农艺相融合。  相似文献   

14.
安阳市夏玉米机械化收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研究分析安阳市夏玉米机械化收获的现状,探讨玉米机收发展缓慢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推进安阳市和周边地区夏玉米机械化收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建平县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全县玉米种植面积达120万亩,占耕地面积219万亩的55%。玉米生产各环节机械化发展不平衡,机械耕整地、播种水平分别达到90%和60%,玉米机械化收获发展缓慢,机械收获水平很低,仍主要以人工收获为主。玉米收获水平低是制约玉米生产机械化的瓶颈,势必影响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6.
付艳华  徐强 《吉林农业》2011,(11):65-65
舒兰市地处吉林省东北部,地处长白山余脉白松嫩平原过渡地带,是国家重点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市)之一,也是吉林省玉米生产的重要县,是我市种植面积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粮食作物。全市玉米种植面积占总耕地面积38%左右,有着得天独厚的玉米生产自然条件。但就玉米生产机械化作业而言,玉米种植的机械化水平还比较高,整地、播种、中耕和脱粒等生产环节已基本实现机械化作业,但玉米收获机械化水平还很低,严重地制约着舒兰市玉米生产机械化的发展。为此,如何加快玉米收获机械化已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7.
我国玉米收获机械化起步晚,收获主要靠人工,机械化收获程度很低,玉米种植机播水平达到58.7%,而机收水平不足5%,是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中最突出、最薄弱的环节,严重制约了玉米产业的发展.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缓慢的原因很多,既有玉米种植行距不统一、收获工艺不同以及玉米价格偏低、机收成本高等原因,也有机器可靠性和适应性差等农业机械方面的因素.  相似文献   

18.
玉米是开原市第一大作物,常年播种面积72万亩,居各类农作物之首;总产量5亿多公斤,占粮食总产量的70%以上.玉米在开原市粮食生产中占有主导地位,但玉米收获机械化水平明显滞后,收获环节80%以上还是靠手工操作,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极低,占用了大量的劳动力,成为玉米全程机械化发展的薄弱环节.解决玉米收获机械化问题,提高玉米生产机械化水平,已成为开原市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19.
玉米机械收获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平县是全国商品粮食生产基地之一,全县玉米种植面积达120万亩,占耕地面积219万亩的55%。玉米生产各环节机械化发展不平衡,机械耕整地、播种水平分别达到90%和60%,玉米机械化收获发展缓慢,机械收获水平很低,仍主要以人工收获为主。玉米收获水平低是制约玉米生产机械化的瓶颈,势必影响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们黑龙江省的玉米生产过程中的整地、播种、中耕、脱粒等环节已基本实现机械化,但机械化收获水平仅为7%左右(我县仅为4%左右),水平相对滞后,严重制约着玉米生产的经济效益。因此,就如何加快玉米收获机械化技术的进程谈一下个人看法。 一、正确认识土地流转与机械化的关系 当前,农村一家一户经营土地分割零散,种植品种不同,不连片,制约了玉米收获机械化技术的发展。土地流转将促进玉米收获机械化技术的发展,降低玉米生产成本,玉米收获机械化技术的发展也将加速土地流转。2008年我县农村人工收获一公顷玉米需要800~1000元工时费,而机械化收获只需600~700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