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水文对森林植物群落的类型、结构、生活型谱、排序和动态做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森林植物群落分2个植被型,4个群系,19个群丛组;群落垂直结构分乔术、灌木、草本3层,植物组成分属于34科、76属108种;群落生活型谱反映了气候条件;群落排序结果满意;顶极植物群落为松栎林,山杨、白桦林将为辽东栎林演替,油松林与山杨林、白桦林之间的动态演替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森林群落演替动态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研究国内外森林群落演替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概述森林群落演替研究状况,为进一步推动这方面的工作提供了依据。笔者从植物群落演替的研究、植物群落更新的研究、群落的波动和边缘效应、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的生理生态学研究等4方面作了简单评述;并把演替研究的方法分为传统的以定性描述为主的研究方法和现代的以数学、计算机数值仿真和实验室模拟为特征的定量的研究方法;最后提出了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3.
贵州苏铁自然保护区森林群落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贵州苏铁自然保护区主要森林群落类型为例,选择木荷群落、任豆群落、白栎群落和化香群落为研究对象,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理论,选取物种多样性、M.Godron稳定性值、演替现状、干扰强度和优势种年龄结构5项指标作为构建评判模型的参数,通过计算函数隶属值来评判森林群落稳定性。结果表明:4种典型森林群落稳定性表现为木荷林〉任豆林〉白栎林〉化香林,评判结果符合当地森林群落发育状况。对森林群落稳定性评判旨在为该地区森林培育和经营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4.
在用其他方法效果不佳的情况下,我们采用宫胁造林法进行恢复煤矸石山植被的技术研究,历经十年,森林已经形成。对森林的生长状况、群落特征、土壤养分等的调查、检测结果表明:森林结构合理、生态环境稳定,环境保护功能强,宫胁造林法是植被恢复技术中快速治理煤矸石山的有效方法。宫胁法培育的环保林顶级植物群落,缩短了森林自然演替时间,加快了形成顶级群落进程。  相似文献   

5.
河南省封山育林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植物群落演替理论,结合河南省森林植被的分布现状,将河南省森林植被划分为五个大区,通过分析研究,提出了各区的稳定森林植被群落,并对封山育林典型模式者了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6.
采用样方调查和演替层次法对林芝县芽依泥石流沉积区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和演替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芽依泥石流发生年限100年左右。该区群落植物种类丰富,主要植物共11种;群落组成为川滇高山栎+云南锦鸡儿+西南草莓,优势先锋种糙皮桦开始淘汰。植物群落演替阶段基本进入衰退阶段。  相似文献   

7.
对苏州穹窿山植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穹窿山植被包含紫楠林、栎类林、湿地松林、毛竹林以及短柄袍灌丛等典型群落。森林群落垂直结构较为复杂,在未来的演替中,最终会演替为稳定的地带性植被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对穹窿山植被管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通过实地调查的方法,调查了四川盆地西北部磷矿废弃采石场的植被组成和自然演替情况。结果表明:该地自然定居植物共46种,隶属于20科37属,以菊科(12种)、禾本科(9种)最多。废弃地的初期演替状态可以总结为:裸地→草丛→草灌丛→灌丛,在演替早期(10 a),植被主要物种多为以禾本科和菊科植物为主体的先锋植物群落,演替中期(10 a~20 a)的植物群落构成则较为稳定的草本灌木优势群落,而到了演替后期(20 a~30 a),植物群落则形成了大量的灌丛。随着演替过程的进行,植物的多样性总体呈现逐渐增长的趋势,草本植物多样性相对稳定,而木本植物多样性呈现显著增加的趋势。本研究发现磷矿废弃地自然演替过程和植物多样性变化与其他矿种废弃地的植被演替是类似的,说明不同矿种废弃地的初期植被演替过程是大体一致的。  相似文献   

9.
火,长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互作用,对植物群落的形成,发展和演替起着关键作用。研究林火对加速森林的恢复、缩短复生时间有着重要的作用。一、植物群落被火烧后发生的变化。森林植被,不论是人工的还是天然的一旦被火烧后,植物群落都会发生极大变化,使原来的群落变成另一种类型。但是,这种变化类型的方向却和自然条件的群落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自然发展相反。因此,当火对群落的干扰作用继续进行时,即  相似文献   

10.
本文依据植物群落演替理论,结合河南省黄河中游天然林保护区森林植被的分布现状,将区域内森林植被划分为三个大区,通过分析研究,提出了各区的稳定森林植被群落,并对封山育林典型模式进行了分析评价。探讨了封山育林的规律。  相似文献   

11.
为考察城市公园植物群落稳定性与植被特征的相关性,筛选太原市15个有代表性的公园,设定筛选46个典型样方后,采用M-Godron稳定性测定方法,对所选样方进行稳定性研究。所得稳定性结果与太原市实际情况基本相符,表明所选择的稳定性计算方法可行。可以看出稳定性与群落物种丰富度关系较为密切,稳定性高的样方,其物种丰富度也较高,反之也成立。两者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而稳定性较高的样方内,灌木与乔木的比值接近6:1;稳定性差的样方内,灌木与乔木的比值则远离6:1。较稳定的19号(学府公园)与27号(太原森林公园),这两个样方内植物群落都具有乔、灌、草结构,物种丰富,各层植物种类多样,平面布局密度合理。较不稳定25号(西海子公园)和38号(玉泉山森林公园)样方,群落空间结构只有乔木和草本两层,缺乏灌木层,群落丰富度较差,乔灌比例严重失调,同时游人干扰多,养护频率低,群整体稳定性较低。总之,为确保城市公园绿地群落的稳定性,除了植物群落自身发展演变之外,还需要适度的、合理的人工管理养护。  相似文献   

12.
采用典型样方法,对武汉市10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公园的165个植物群落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所调查植物群落中共有植物219种,分属74科156属;运用组平均法(UPGMA)对165个植物群落进行聚类分析,分为21种植物群落类型;利用Partrick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比较不同群落类型的物种多样性特征,其中群落类型紫玉兰-杜鹃-小苜蓿的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多样性最高,圆柏-八角金盘+山茶的物种丰富度最低,水杉-杜鹃+洒金桃叶珊瑚-早熟禾+车前的多样性指数最低,植物群落的多样性程度表现为乔木层 ≈ 草本层 > 灌木层。在城市公园绿地中人工配置决定了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特征,其他环境和人为干扰因素也影响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建议适当增加观赏价值高的乡土植物,构建物种丰富、层次复杂、结构稳定的近自然植物群落。  相似文献   

13.
在全面路线踏查的基础上进行典型人工群落样地调查,结果表明:梧桐山人工群落主要有台湾相思群系、大叶相思群系、马占相思群系、木荷+油茶群系等;物种组成共有135种54科109属,并以双子叶植物为主,乔木、灌木性植物种类相对草本和藤本状植物较丰富;各群系物种多样性均表现为灌木层〉乔木层,且乔、灌木层的物种多样性总体上以木荷油茶群系为最高,其次为台湾相思群系,而马占相思群系和大叶相思群系为较低。建议遵循地带性群落演替规律并结合景观生态学、森林生态美学等进行阶段性的人工补植主要乡土树种,起到改善小气候环境并促进生态功能强、观赏价值高和发展稳定的城市森林群落形成。  相似文献   

14.
不同植被类型蛾类及植物相似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紫金山不同植被类型植物种类及蛾类群落结构、时空动态进行了调查,运用jaccard相似性分析方法对不同植被类型植物种类、蛾类种的相似性进行了分析,并在植物及蛾类的相似性之间进行了分析探讨。结果表明:紫金山植物种类丰富,植物分布特别是草本植物分布对环境有较强的依赖性。蛾类种亦丰富,有蛾类28科494种,各植被类型植物种类与蛾类种、数量呈正相关,生态环境及植物群落的差异是导致紫金山蛾类群落结构差别的主要因素;紫金山蛾类多食性种较多。紫金山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亲缘关系较近,验证了紫金山针阔混交林是由针叶林衰退的基础上自然演替或是人工干预发展而成的,最后将演替成含有常绿成份的落叶阔叶林,各植被类型处于演替的不同阶段,竹林受人为干扰最大。  相似文献   

15.
辽东山区阔叶红松天然次生林经营与稳定性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样地调查,结合森林群落的多样性特征,采用M.Godron的稳定性测定方法,探讨了不同经营方式对辽东山区阔叶红松天然次生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研究表明:比较简单的群落,容易受到外来种的入侵,其整个群落的抗外界干扰力以及在干扰后自身的恢复能力自然要弱一些。然而,多样性最大的群落未必是稳定性最高的群落。基于该理论,认为实施动态择伐经营体系有利于该区域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模拟常熟地区自然群落的植物景观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乡土景观营造运动的兴起,模拟自然植物群落的植物景观设计也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Clark et al.,1998;Kielbaso,2008).通过研究分析某地区自然群落的基本类型、层次结构,从而有目的借鉴该地区自然群落的景观,在提高园林植物配置的科学性及艺术性、体现当地植物景观特色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苏雪痕,1983).  相似文献   

17.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方法建立退化群落自然恢复演替系列,以"最优分割法"划分群落演替阶段,对广西西南部喀斯特植被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森林群落在群落结构上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3个层次,乔木层树木高度多在20 m以下,胸径在12 cm以下个体可达89.85%;灌木层个体高度一般不超过2 m,以乔木层幼苗幼树居多;草本层高度在0.5 m以下。草本、灌木群落所处生境比较恶劣,多为耐旱耐瘠薄单优群落,物种组成单一,群落高度3 m以下。群落生物多样性总体呈上升趋势,而均匀度呈下降趋势。Simpson指数在演替初期为0.76左右;演替中期上升为0.81~0.94;而演替后期下降为0.73~0.94。Shannon-Wiener指数由演替初期的1.59上升到演替中期的2.01~3.47,到演替后期下降为1.31~2.67。群落均匀度指数JD在演替初期为0.029~0.095;到演替中期下降为0.016~0.059;在演替后期群落均匀度上升到0.06以上。研究区域植被群落特征与经典演替理论群落特征变化有所不同,但与生态系统在适度干扰下多样性较高的适度干扰理论相一致,说明桂西南喀斯特生态系统经常受到外界干扰。  相似文献   

18.
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44,自引:0,他引:44  
兰思仁 《林业科学》2003,39(1):36-43
以植物群落调查样地资料为基础,从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指数对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群落多样性进行了分析。本区植物群落多样性的变化规律为: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随该区植被演替趋势从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到常 阔叶林而增加,群落间变幅较大;植物生长型在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等多样性指数上均表现出灌木层>乔木层的规律。毛竹林作为一种重要的植被类型,其灌木层物种多样性高于其它3种森林类型,但由于毛竹是无性繁殖,其在林分中占绝对优势,故乔木层物种多样性明显低于其它3种森林类型。  相似文献   

19.
松材线虫病疫木不同伐除方式对森林植物群落演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标准地调查法,对不同立地条件下松材线虫病除治迹地生态系统的植物种类丰富度、密度、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及垂直结构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立地条件的差异和疫木不同采伐方式对植物群落次生演替的进程和方向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立地条件较好,无论是皆伐、择伐还是不采伐,除治迹地植物群落乔木层和灌木层较受害前纯林的种类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都有一定程度的增加;而立地条件较差的,经皆伐后,植物群落的种类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不仅没有增加,反而降至极低,原有松林群落向灌丛方向退化。  相似文献   

20.
群落结构图解不仅能反映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物种的动态及群落的演替趋势,所以它能较全面地比较天然混交林中各种树种在森林中的作用.用第V级大树结构图解和林木结构图解两种方法分别测定了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乔木层物种在森林组成中的优势度.结果表明:第V级大树结构图解能较客观地反映已进入稳定阶段群落的组成结构特征;林木结构图解能较好地反映处于顺向演替阶段群落的组成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