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测定了野生蔬菜龙蒿的主要营养成分,并介绍了龙蒿的植物学特征、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以及栽培技术.龙蒿的人工栽培可以采用种子播种、分株繁殖和组织培养繁殖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龙蒿(Artemisia dracunculus L.)又名狭叶青蒿、蛇蒿、椒蒿,为多年生半灌木状草本植物,在新疆分布范围广,具有耐干旱、耐盐碱、耐寒和耐瘠薄等特征.龙蒿具有独特的香辛味,富含碘、矿物质、维生素A和C以及维生素B6,是一种口味独特、营养价值较高的野生蔬菜兼药用植物、香料植物.其幼嫩部分作为蔬菜食用具有很大的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3.
2014年,蔡甸藜蒿成为武汉市第一个通过我国农业部专家评审的地理标志农产品,使蔡甸藜蒿有了品质和声誉的“身份证”,这对加快蔡甸藜蒿特色优势产业升级、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蔡甸藜蒿是武汉传统名菜,是蔡甸区的传统特色产业,其风味独特,品质纯正,营养丰富,是不可多得的菜中精品,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和浓郁的文化底蕴.现如今,武汉藜蒿九成产自蔡甸,藜蒿已成为蔡甸区一张靓丽的名片.  相似文献   

4.
<正>蒌蒿别名蓠蒿、水蒿、水艾、柳蒿等,为菊科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蒌蒿按其嫩茎颜色可分为白蒿、青蒿和红蒿,其中青蒿是蒌蒿中的珍品①。蒌蒿在古代已  相似文献   

5.
黄石市特色蔬菜生产发展迅速,其中万亩藜蒿已成为黄石市蔬菜产业的一大亮点.与藜蒿茬口相衔接的茬口有晚春南瓜、甜瓜、西瓜、毛豆(菜用大豆)及黄瓜制种等,经比较以黄瓜制种效益最高.春季黄瓜制种配套秋季藜蒿栽培模式,通过几年的摸索,已形成一套周年双季高效模式,现将该模式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香辛植物龙蒿的组织培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龙蒿的茎、叶、花为外植体,将其置于MS附加不同浓度BA和NAA的培养基上,诱导分化、增殖.结果表明,最佳的增殖培养基为MS BA0~0.3mg/L(毫克/升) NAA0~0.04mg/L(毫克/升),增殖率高.在生根培养基筛选中发现,用NAA、IAA、IBA三种激素处理龙蒿之后,激素IBA比IAA、NAA促进龙蒿生根的效果好.  相似文献   

7.
藜蒿(蒌蒿)是野生菊科植物,是以根和嫩茎供食的一种野生蔬菜.近年来,由于国内消费者的不断增多,野生的藜蒿已供不应求.因此,人工栽培藜蒿已在一些地方兴起,并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藜蒿适应性广,再生力强,其栽培技术要点如下;  相似文献   

8.
三种植物源农药对温室白粉虱生物活性的测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狼毒根及茎叶、棘豆、黄花蒿对温室白粉虱的室内生物活性以狼毒根和茎叶较高,其1000倍液校正死亡率分别为81.27%和75.57%,棘豆、黄花蒿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9.
为推动藜蒿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蔡甸区农业农村局结合城郊林果采摘业快速发展实情,开展(黄桃)林下藜蒿栽培试验示范。在分析藜蒿设施栽培与林下半野生栽培各自特点的基础之上,介绍利用(黄桃)林下空闲地种植藜蒿新技术,应用新技术后,在3—4月可收获藜蒿1~2茬,667 m~2可产黄桃750 kg、藜蒿1 500 kg,且所产藜蒿绿色、优质,原始风味浓郁;利用新模式平均667 m~2产值在1万元以上,其中仅藜蒿一项的产值就超过0.7万元;具有低投入、省人工、易操作且产品绿色,效益佳的特点,对比藜蒿设施(常规)栽培,林下藜蒿栽培具有较大优势,为藜蒿产业和乡村采摘旅游发展探索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柳蒿小拱棚早熟栽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蒿在东北是常见的野生蔬菜.野生资源较为丰富,是早春主要野生蔬菜之一,主要食用其嫩芽梢.柳蒿芽梢就是柳蒿植株生产的芽苗菜.其营养丰富,质嫩味香,风味独特.  相似文献   

11.
蒿种子基因组DNA提取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孔红  闫训友  孟凡萍 《北方园艺》2007,(12):197-198
以籽蒿(Artemisia sphaerocephala Krasch)种子为试验材料,采用SDS法、CTAB法及SDS-CTAB法进行基因组DNA提取.结果表明:SDS-CTAB法适于籽蒿(A sphaerocephala)种子基因组DNA提取,SDS法次之,CTAB法不适合.  相似文献   

12.
藜蒿(Artemisia selengensis Turcz.),又名水蒿、蒌蒿、芦蒿、泥蒿、柳蒿、香艾蒿等,为菊科蒿属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是我国南方特色蔬菜作物[1,2].野生藜蒿在我国东北至长江流域各地均有分布,主要生长在低海拔地区的河汊岸边与沼泽地带等比较潮湿的地方,我国于20世纪80 年代开始规模化种植藜蒿[3,4].  相似文献   

13.
利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探讨了6-BA、NAA、2,4-D和蔗糖对藜蒿丛生芽诱导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6-BA与蔗糖的浓度对藜蒿丛生芽诱导的影响最大,高浓度的2,4-D时于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增殖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但对芽的分化有抑制作用.筛选出的藜蒿丛生芽诱导的最适培养基为Ms 2.0 mg/L 6-BA 1.5 mg/LJ NAA 蔗糖25 g/L 0.7%琼脂,并获得移栽成活的植株.  相似文献   

14.
章胜 《长江蔬菜》2010,(21):24-25
莒蒿(Artemisia selengensis Turcz.)学名狭叶艾,别名藜蒿、芦蒿、蒌蒿、水蒿、柳蒿等,为菊科(Corn—positae)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莒蒿地上嫩茎梢和地下匍匐茎可供食用,营养丰富,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营养元素,除食用之外还有清热、利湿、杀虫、消炎止痛功能。莒蒿属于草滩地上生长的一种野生蔬菜,其地上幼茎和地下白茎鲜嫩,  相似文献   

15.
长江流域塑料大棚藜蒿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藜蒿,又名蒌蒿、芦蒿、泥蒿、水蒿、柳蒿芽等,为菊科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亚洲。我国从东北至长江流域各地都有野生藜蒿分布,常生长在荒滩、荒坡或岸边、沟边及田间地头。藜蒿以根茎和嫩茎供食用,味道清香,肉质脆嫩,营养丰富,可凉拌或炒食。长江流域有歌谣云:正月藜,二月蒿,三月作柴烧。野生藜蒿一般在元宵前后(2月)开始上市,2~3周后就因为开始老化不堪食  相似文献   

16.
 以小麦45S rDNA为探针,通过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研究了45S rDNA在蒿属(Artemisia)5个物种染色体中的分布情况。结果发现,在根尖体细胞有丝分裂中期,中亚苦蒿(A. absinthum Linn.)有1对染色体出现杂交信号;大籽蒿(A. sieversiana Ehrhart ex Willd.)和黄花蒿(A. annua Linn.)各有两对染色体上出现信号;欧亚艾蒿(A. abrotanum Linn.)和牡蒿(A. japonica Thumb.)各有4对染色体出现杂交信号。信号位点除了分布在随体上,主要分布在非随体染色体的端部,而在欧亚艾蒿中发现1对信号位点分布在近端部,而且信号间的强弱也不尽相同。基于FISH技术的核型分析,不仅能够提供稳定、可靠的细胞学标记,而且进一步丰富了染色体分析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7.
齐立强  高生财  柳文斌 《现代园艺》2022,(6):181-182,185
介绍太子山保护区2021年绿绒蒿属植物专项调查情况,通过样线调查和样地调查,发现保护区共分布6种绿绒蒿,其中总状绿绒蒿和川西绿绒蒿在保护区属于首次发现,在一定程度上充实了保护区种质资源数据库,为今后对绿绒蒿属植物的保护和利用规划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8.
以潼关县黄金生产区及附近不同地区生长的6种蒿类植物:叉枝蒿(Artemisia divari-cata(Pamp.)Pamp)、青蒿(Artemisia annua L.)、水蒿(Artemisia selengensis)、茵陈蒿(Artemisiacapillaries)、莳萝蒿(Artemisia anethoides Mattf.)、艾蒿(Artemisia argyi)为试材,测定并分析蒿类植物中的铜含量,以便确定建立人工生态系统的植物种类。结果表明:同种植物对铜的吸收能力会随着根际土壤中铜含量的增加而增加;9个样地中青蒿-XI对铜的吸收效果最好,富集系数为0.92,铜主要储存在叶片中;艾蒿①对铜的富集能力也相对较高,富集系数为0.87;2个样地中的水蒿叶片中富集铜的能力均较强,水蒿-13为78.32mg/kg和水蒿①为69.21mg/kg。  相似文献   

19.
‘桂蒿3号’是从72份种质中通过改良混合选择育成的黄花蒿新品种,青蒿素含量1.08%,药材产量3442.5kg.hm-2,是目前生产中青蒿素含量和产量均优的品种。  相似文献   

20.
《蔬菜》2006,(8):36-37
自2004年初世界卫生组织建议采用青蒿素联合疗法防治疟疾以来,全球青蒿素的需求猛增,青蒿以及青蒿素的价格一路上扬,种植青蒿的经济效益远高于种植粮食等其他作物。我国很多地区的地方政府都在积极推动当地青蒿种植面积的扩大,很多种青蒿赚了钱的农民喜笑颜开,甚至很多城镇人也到乡村去租地种青蒿。但面对近2年的青蒿热,我们提醒广大种植者理性面对,切忌盲目跟风。1.青蒿的种植、采集要求独特,不宜盲目种植。青蒿,又名黄花蒿,喜湿润,忌干旱,怕渍水,光照要求充足。青蒿最适宜生长在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青蒿素含量超过0.5%的青蒿才具备工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