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1 毫秒
1.
茶叶多糖的组合及免疫活性研究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16  
汪东风  李俊 《茶叶科学》2000,20(1):45-50
用粗老茶制备要多糖(TPS)的粗品(TPS1)经脱蛋白处理过凝胶柱纯后得TPS的纯品(TPS2),然后用UV、IR、HPLC、GC及常规成分分析等方法比较了TPS1和TPS2之间的组分差异;用AA(佐剂性关节炎)大鼠和正常小鼠为对象。比较TPS1和TPS2对动物免疫活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以糖苷酶溶液为工具酶,研究酶法修饰茶多糖对环磷酰胺抑制的免疫低下模型小鼠的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原多糖TPS与改性后的茶多糖ETPS在免疫低下模型小鼠的细胞免疫功能、体液免疫功能、单核-巨噬细胞功能和NK细胞活性4个方面的实验中,结果均呈阳性,说明它们均具有明显的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酶法修饰改性能显著提高绿茶多糖的免疫活性。在同等剂量下,ETPS与TPS相比能提高脾指数、腹腔巨噬细胞吞噬率和吞噬指数,能显著提高DTH试验耳肿程度、血清HC50、NK细胞活性。绿茶多糖通过酶法修饰免疫活性得到增强。  相似文献   

3.
安吉白茶多糖对实验性糖尿病小鼠的降血糖作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于淑池  苏涛  杨建民  彭忠  林静 《茶叶科学》2010,30(3):223-228
通过制备去甲肾上腺素致糖尿病小鼠模型及四氧嘧啶致高血糖小鼠模型,给正常小鼠、去甲肾上腺素致高血糖小鼠及四氧嘧啶致糖尿病小鼠连续灌胃安吉白茶多糖14 d后,取血测定血糖水平,以探讨安吉白茶多糖对正常小鼠、去甲肾上腺素致高血糖小鼠及四氧嘧啶致高血糖小鼠血糖水平及糖耐量(GT)的影响。结果显示,灌胃2周后,安吉白茶多糖对正常小鼠血糖水平影响较小,低、中、高剂量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意义(P>0.05);安吉白茶多糖能明显降低去甲肾上腺素所致糖尿病小鼠的血糖水平,低、中、高剂量组的血糖值与肾上腺素模型组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且高剂量组降血糖效果优于低剂量组;安吉白茶多糖明显降低四氧嘧啶所致高血糖小鼠的血糖水平,三剂量组的血糖值与四氧嘧啶模型组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三剂量均能降低实验性高血糖小鼠血糖,且随剂量增大,降血糖作用增强,以高剂量降糖作用最强。安吉白茶多糖在缓解糖尿病小鼠糖耐量降低方面作用显著,达到了药物组的治疗水平,但并不影响正常小鼠的血糖和糖耐量。  相似文献   

4.
茶多糖对小鼠血糖、血脂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6,自引:5,他引:36  
周杰  丁建平 《茶叶科学》1997,17(1):75-79
研究了从粗老茶中提取的茶多糖对小鼠血糖、血脂和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腹腔注射50mg/kg·bw茶多糖有明显降低血糖的作用(P<0.01);对血清胆固醇和血清甘油三酯影响不大,但有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效果;每天连续口服25mg/kg·bw茶多糖,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急性毒性试验表明,24h内腹腔注射总量1.0g/kg·bw,未发现小鼠对茶多糖有中毒反应  相似文献   

5.
为比较春石斛栽培品种Dendrobium Second Love‘Tokimeki’与金钗石斛的粗多糖、精多糖(除蛋白多糖)和多糖水洗组分(过层析柱分离的水洗组分)的免疫活性差异,分别对昆明小鼠灌胃上述6种不同纯度的多糖,观察其对小鼠脏体指数、迟发性变态反应、抗体积数和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百分比与吞噬指数等免疫学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石斛的免疫活性随多糖纯度的提高而增强,纯度最高的多糖水洗组分免疫活性最强,且各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D.Second Love‘Tokimeki’和金钗石斛同等纯度的多糖在胸腺指数、脾脏指数、小鼠耳肿胀率及小鼠抗体积数上均无显著差异,而D.Second Love‘Tokimeki’的3种不同纯度多糖的吞噬指数均达到了与金钗石斛多糖水洗组分无显著差异的水平。综合来看,栽培品种D.Second Love‘Tokimeki’的多糖免疫活性与金钗石斛多糖相近,具有良好的药用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6.
从人参叶和根中分离出了水溶性(GL—2)和碱溶性(GRA—2)多糖粗品,能有效地预防HCl/乙醇诱发的小鼠溃疡的形成。GL—2进一步分成四个多糖部分,其中GL—4对胃损伤的形成有最强的抑制作用。用阴离子交换层析和凝胶过滤法将GL—4进一步提纯可得到更具活性的纯多糖GL—4Ⅱb_1Ⅲ(平均相对分子量为16000d),其果胶多糖的性质。它主要由半乳糖,半乳糖醛酸及少量鼠李糖、阿拉伯糖、甘露糖、葡萄糖醛酸组成。GL—4Ⅱb_1Ⅲ能预防HCl/乙醇诱发的小鼠溃疡的形成井具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7.
茶多糖对肉仔鸡免疫功能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AA肉鸡的饮水中分别加入0%、0.2%和0.4%的茶多糖,研究其对肉仔鸡免疫功能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茶多糖能显著促进肉仔鸡胸腺的生长发育(P<0.05),可以明显升高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gG的含量(P<0.05),提高T-淋巴细胞数和淋巴细胞转化率(P<0.05),增强白细胞吞噬功能(P<0.05),但对法氏囊的生长发育没有明显作用;同时,茶多糖能显著提高肉仔鸡血清中SOD活力(P<0.05)、GSH-Px活力(P<0.05)和CAT活力(P<0.05),并能明显降低血清中MDA含量(P<0.05)。  相似文献   

8.
以六堡茶为原料,利用水提醇沉法制得茶多糖粗品,经脱蛋白纯化后用30%、50%、70%的乙醇溶液进行分段,得到3种六堡茶多糖LTPS-30、LTPS-50和LTPS-70,并分析了其化学组成、分子量分布等理化性质;以自由基清除法(ABTS)和铁离子还原法(FRAP)评价其抗氧化活性;并以Na2S2O3损伤的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为模型,探讨了它们对HUVEC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3种六堡茶多糖样品均为主要含有2个组分的非均一酸性多糖,平均分子量和总糖含量均为LTPS-70LTPS-50LTPS-30;而在蛋白质和总酚含量及两种抗氧化体系下的抗氧化活力均为LTPS-70LTPS-50LTPS-30,且LTPS-70表现出最强的细胞保护作用。说明茶多糖粗品经70%乙醇纯化后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茶多糖和茶多酚的降血糖作用研究   总被引:24,自引:7,他引:17  
目的:研究茶多糖、茶多酚对四氧嘧啶致糖尿病SD大鼠的降血糖作用和机制。方法:饲喂SD大鼠茶多糖、茶多酚3周后,观察大鼠血糖、葡萄糖耐量、血胰岛素以及小肠糖降解酶(淀粉酶、蔗糖酶、麦芽糖酶)变化。结果:茶多糖、茶多酚都有显著抑制糖尿病大鼠血糖升高的作用;与对照组比较,茶多糖组大鼠血胰岛素水平有显著提高(P<0.05),蔗糖酶和麦芽糖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茶多酚组的血胰岛素水平有升高趋势,小肠各降解酶活力也有下降趋势,但与对照组比较均未达到显著水平。结论:茶多糖对高血糖大鼠有显著的抑制血糖升高的作用,茶多糖的作用机制可能是抑制小肠糖降解酶活性。  相似文献   

10.
不同酶法提取工艺对茶多糖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采用果胶酶、胰蛋白酶以及复合酶等3种提取法和不加酶水浸提法为对照,提取崂山粗老绿茶中的茶多糖(TPS)。结果表明,复合酶提取法的提取率最高,达到5.17±0.17%。对4种工艺获得的TPS用SepharoseFF阴离子交换柱进行分离纯化,收集主要的含糖组分,分别测定其多糖含量、单糖组成、氨基酸组成。结果表明4种工艺对提取的TPS的单糖组成种类影响不大,但对各单糖组分之间的比例稍有影响。4种工艺获得的TPS的总糖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果胶酶法、复合酶法、胰蛋白酶法以及不加酶水浸提法,其中果胶酶法获得的TPS总糖含量高达95.26±4.09%,但其糖醛酸含量比其他3种工艺显著降低。4种工艺对提取的TPS的氨基酸组成种类影响亦不大,但对各氨基酸的含量有较大的影响。果胶酶法、胰蛋白酶法提取的TPS的各氨基酸含量与不加酶水浸提法的相比有较大的减少。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茶多糖对氟的吸附特性,分析了不同温度、不同加氟量条件下,多糖吸附氟的能力,并对多糖吸附氟的等温吸附模型进行了拟合,分析了多糖结构和组成可能对吸附氟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多糖结合氟的影响较大,40℃下多糖表面空松,吸附氟的能力最强,随着温度的升高,多糖表面逐渐变得致密,结合氟的能力下降,温度高于70℃后,多糖吸附氟量又会有所增加;40℃下,随着氟添加量的增加,多糖吸附氟量增加,当添加量达到多糖量1.8倍后,多糖吸附氟量不再增加。多糖吸附氟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分配因子RL均大于0小于1,属于有利的吸附。粗多糖脱蛋白脱色后,结构和组成发生较大变化,表面变得光滑平整,F~-、Al~(3+)、Mn~(2+)和Fe~(3+)的含量都急剧下降,吸附氟的能力也下降。说明多糖吸附氟的能力与多糖的组成、结构有关,蛋白质及Mn~(2+)、Fe~(3+)、Al~(3+)在多糖结合氟中起到较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茶叶多糖食品功能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分离制备出了含量分别为27.4%和57.8%的茶多糖:TPSⅠ和TPSⅡ,并对它们的溶解性、起泡性、泡沫的持久性、吸油性、吸湿性能、保湿性能和表观粘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它们能溶于水,不能溶于高浓度的有机溶剂,随着纯度的提高,溶解性能降低;它们还具有吸油性、起泡性和泡持性,在湿润和干燥的环境中具有吸湿和保湿性能,纯度的提高增强了茶多糖的表观粘度,TPSⅡ的粘度是TPSⅠ的4倍。  相似文献   

13.
不同茶类多糖对实验型糖尿病小鼠治疗作用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比较绿茶、乌龙茶、红茶、黑茶、白茶茶多糖(TPS)对四氧嘧啶诱导的糖尿病(DM)小鼠模型的降血糖效果。结果表明:在所设定的低、中、高剂量(200 mg/kg.d、400 mg/kg.d、800 mg/kg.d)下,各种茶叶TPS对DM小鼠都有显著或极显著的降血糖效果,其中绿茶具有明显的量效关系,而其它茶类量效关系不明显。在低、中剂量下,乌龙茶、红茶、黑茶、白茶TPS降低血糖的作用明显优于绿茶TPS,但在高剂量下差异不明显。TPS经木瓜蛋白酶水解后的降血糖效果优于未经水解的TPS ,灌胃酶解TPS的DM小鼠  相似文献   

14.
四川边茶中茶多糖提取条件的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巩发永  齐桂年  李静 《茶叶科学》2005,25(3):229-236
运用四因素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研究了温度、时间、茶水比、pH值对四川边茶中茶多糖(TPS)提取率的影响,结合影响TPS生物活性的因素,确定了TPS较优提取范围。试验结果通过贡献率法计算表明,在试验范围内各因子对TPS提取率作用的大小依次为pH值>温度>茶水比>时间;数学回归模型通过降维分析可知在试验范围内温度和pH值处于较高水平时,TPS提取率有明显增加,并且二者的交互作用显著一致,时间和茶水比的水平变化对TPS提取率影响较小;频率分析得到TPS提取率>8%的优化条件:温度为74.06~80.74℃,时间为69.56~79.58min,茶水比为38.49~42.59倍,pH值为7.411~8.284的范围内;所建立数学回归模型在试验范围内能较准确的预测TPS的提取率。  相似文献   

15.
尹学哲  许惠仙  金花 《茶叶科学》2007,27(4):299-301
研究绿茶多糖体外清除氧自由基与抗脂蛋白氧化作用。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绿茶多糖对ROO·、O2-·及OH·的清除作用,采用比色法测定对H2O2的清除作用。给20名健康受试者空腹食用绿茶多糖前和2βh后抽取静脉血,采用序列超速离心法分离血浆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并观察各血浆脂蛋白过氧化程度以及氧化易感性的变化。结果表明,绿茶多糖对ROO·、O2-·、OH·及H2O2均有清除作用;食用绿茶多糖后受试者血浆及VLDL、LDL和HDL过氧化脂质水平明显降低;在体外进行氧化修饰时,LDL氧化延滞时间明显延长,提示LDL氧化易感性下降。研究结果提示,绿茶多糖可增强血浆及脂蛋白抗氧化能力,能够起到预防心血管疾病和延缓衰老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A simple method 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the intercalation from solution and melt-processing preparation methods was used to prepare highly exfoliated and compatible thermoplastic starch (TPS) and montmorillonite clay (MMT) nanocomposites. The effects of the MMT content on the thermal, structura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nanocomposites were investigated. XRD diffraction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MMT exfoliation/intercalation degrees in the TPS matrix. Data from 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 and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revealed that the addition of MMT increased the thermal stabilities of TPS nanocomposites. Young's modulus and tensile strength increased from 8.0 to 23.8 MPa and 1.5 to 2.8 MPa with an increasing MMT content from 0 to 5 wt% without diminishing their flexibility. The improvement in such properties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good dispersion/exfoliation of MMT in the TPS matrix. Combining both methods, it was possible to obtain homogenous and transparent nanocomposites with excellent therma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for application as packaging materials.  相似文献   

17.
选取来自同一茶园且具有代表性的黄金桂、铁观音、祁门种、六堡茶、大红袍、槠叶齐、龙井43、白叶1号、中黄1号和福鼎大白茶10个茶树品种鲜叶为原料,直接进行微波干燥固样,通过水提法制备10个不同茶树品种的多糖,采用化学分析、高效液相色谱、红外光谱、凝胶色谱层析、扫描电镜、测量粒径和Zeta电位等方法比较分析10个茶多糖的主要理化性质,并测定其1,1-二苯基-2-苦肼基(DPPH)、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和铁离子还原能力等体外抗氧化活性。理化性质结果表明,茶多糖是一类水溶性的酸性糖蛋白,主要由糖醛酸、中性糖、蛋白质和多酚构成;10个茶多糖的单糖组分主要由半乳糖醛酸、葡萄糖、半乳糖和阿拉伯糖组成;主成分分析(PCA)表明,白叶1号和龙井43与其他茶树品种在多糖的基本组成上具有较大差异。体外抗氧化研究表明,不同茶树品种多糖的体外抗氧化能力存在显著差异,但均随其浓度增加而呈线性增加,其中白叶1号多糖的抗氧化活性整体表现最为优异。理化性质与抗氧化活性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不同茶树品种多糖的抗氧化能力可能与其所含的多酚和蛋白质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