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土地资源是人类从古至今一切活动都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和基础条件,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对土地的利用和改造,土地生态健康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以系统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构建了一套包含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及社会因素在内共18个指标的特克斯县土地生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指数法对特克斯县土地生态健康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2006年、2009年、2012年特克斯县土地生态健康状况良好,2006年至2012年期间,土地生态健康评价值持续升高,表明特克斯县近年来土地生态环境状况越来越好。2012年土地生态健康评价值达到0.9086,土地生态健康状况为很健康,预警级别为安全。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保障特克斯县土地生态健康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采用2005年、2009年、2013年长沙市统计年鉴数据,从生态环境协调性、经济可行性、社会可接受性等方面建立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SPSS数据分析软件,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计算长沙市不同年份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程度。结果表明,长沙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3.
基于PSR模型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项晓敏 《江西农业学报》2014,(7):118-123,127
基于当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的目标及任务,将PSR分析框架引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指标体系中,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建立了评价模型,以长沙市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PSR分析框架的规划实施评价指标体系具备较强的系统性和层次性,可依据评价目标有针对性地选取评价指标;(2)模糊综合评价法可有效弥补因评价指标的不确定性所造成的不足,体现了规划实施过程的模糊不确定性;(3)2006~2010年长沙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总体实施情况较好,基本实现了规划的预期目标,但在土地整治、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以及社会影响方面尚需加强。  相似文献   

4.
基于当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的目标及任务,将PSR分析框架引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指标体系中,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建立了评价模型,以长沙市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PSR分析框架的规划实施评价指标体系具备较强的系统性和层次性,可依据评价目标有针对性地选取评价指标;(2)模糊综合评价法可有效弥补因评价指标的不确定性所造成的不足,体现了规划实施过程的模糊不确定性;(3)20062010年长沙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总体实施情况较好,基本实现了规划的预期目标,但在土地整治、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以及社会影响方面尚需加强。  相似文献   

5.
分析确立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中不确定性因素存在的原因和种类,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建立基于不确定性的模糊层次综合评判模型,构建包含生态特征指标、整体功能性指标和社会环境影响指标3大要素的城市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以长沙市河流生态系统为例,按照"健康、较健康、一般病态、疾病"4级评价标准,进行健康评价.结果表明,湘江长沙段的健康状况(0.51)接近警戒值的下限,说明目前的生态环境中度退化.对生态系统恢复和管理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长沙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以长沙市为例,对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最后,根据评价结果,提出经济发展水平和宏观政策是影响长沙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重要因素,并结合长沙市的实际情况提出促进其集约利用的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7.
从经济可行性、社会可接受性和生态合理性3个方面出发,构建了包括21个指标的长沙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根据《长沙市统计年鉴2010~2014》数据,运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极值法、熵权法,对长沙市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情况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2009~2012年,长沙市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情况得分不高,且伴有下降趋势,总体上处于可持续利用的起步阶段;2013年的可持续利用水平最高,并摆脱可持续利用的起步阶段,进入到可持续利用的发展阶段;2009~2013年,其可持续利用水平并不稳定。长沙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总体上仍处于可持续利用起步阶段,可持续利用水平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8.
以土地生态系统健康的内涵为基础构建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模型,运用熵权优劣解距离法(Topsis模型)对2008—2017年江苏省土地生态系统健康进行诊断,探讨人类活动对土地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城镇化率、人口密度、单位GDP废水排放强度、单位农用地一产业增加值、单位GDP能耗、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环保投资占GDP比例、土地经济密度等是江苏省土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改善的主要影响因素;(2)2008—2017年江苏省土地生态系统健康水平总体呈现逐步上升趋势,由较不健康状态上升到了较健康状态,但距离健康状态还有一定的差距;(3)从各子系统进行分析,江苏省土地生态系统健康的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和响应系统的健康状况虽有不同程度的波动但都在向较好水平发展.基于DPSIR模型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揭示人类活动和土地生态系统之间存在的问题,适用于土地生态系统健康诊断.  相似文献   

9.
长沙市芙蓉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系统建设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界定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内涵的基础上,结合长沙市芙蓉区城市土地利用的各项指标数据,确定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得出评价指标的权重,对原始资料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采用相适应的评价模型,最终得出芙蓉区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结果,并对评价结果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根据长沙市土地利用状况,建立了适于该市的土地利用系统协调评价指标体系和土地利用协调度评价模型,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确定了各评价指标的权重;根据模型计算出长沙市2003~2009年土地利用系统的综合因子得分,并对评价结果的协调程度进行简单分析.结果表明:长沙市土地利用协调度由2003年的-1.29增加到2009年的0.83,呈逐年增长的趋势,说明长沙市土地利用系统正朝着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崔宇  张素文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0):4654-4655,4658
借助系统论、信息论思想,运用信息熵方法,计算分析长沙市市区2005~2009年城镇基准地价的熵值特征和演化规律。研究表明:长沙市在2005和2009年的2次基准地价更新中,信息熵和均衡度增加,表明地价分布的均衡程度在不断增加,地价结构的优势度在下降,从总体上说明长沙市城镇基准地价体系正向相对无序状态演变,结构趋于稳定。城镇基准地价信息熵可以反映某区域基准地价的结构特征,对基准地价的调整和更新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也可为区域土地利用和宏观调控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2.
范双云  邓楚雄  胡倞  陈志刚 《安徽农业科学》2013,(21):9091-9092,9094
以长沙市中心区为例,采用Rs和GIS技术对1991、1998、2004年3期TM数据进行处理,得到研究区土地利用现状图;在分析土地利用现状的基础上,采用Markov模型对研究区未来一段时期内土地利用变化格局进行了预测与分析。结果表明:2004~2017年,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趋势为:建设用地增加90.00%,林地增加9.25%,水域减小19.16%,耕地减小25.89%,未利用地减小0.91%。  相似文献   

13.
利用长沙市城市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从建成区面积变化总体特征、建设用地内部结构变化特征以及城市扩展形式3个方面对长沙市2000~2008年用地扩展状况进行分析,并结合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对长沙市城市用地扩展的驱动力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得出经济发展是长沙市城市用地扩展的核心要素,近年来的房地产热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基于DPSIR模型的长沙市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变化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DPSIR模型框架,构建起低碳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专家打分法、熵权法、线性加权法相结合的方法,对长沙市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变化进行定量评价,探讨长沙市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结果表明,长沙市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变化过程中,驱动力子系统评价指数呈稳步上升的发展态势,由2000的0.040 6上升到2013年的0.166 5;压力子系统评价指数个别年份有小幅下降,但总体增长趋势明显;状态子系统评价指数持续降低,2013年下降趋势得以遏制;影响子系统评价指数经历先降后升的发展阶段后,2013年再次回落;响应子系统评价指数经前期的波浪式增减后快速稳步提升。2000-2005年系统综合评价指数基本稳定在0.36左右,长沙市经济低碳化经过前期低水平均衡阶段后,系统综合评价指数由2005年的0.380 6持续稳步增长到2013年的0.680 5。研究表明,长沙市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尽管实现了等级跨越,但目前尚处于中高碳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仍有极大的提升空间。因此,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倡导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增加碳汇能力,是长沙市低碳经济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以长沙市"社区融合园艺"为例,介绍了"社区融合园艺"在长沙市社区可持续设计的营造过程,对长沙市示范社区的参与主体和可持续运营策略进行了研究。从社区空间和形态、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生态循环可持续发展等角度入手,提出适应当前城市社区发展、农居一体的社区公共生活空间模式。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问卷调查、分户现场调查的方式,收集和整理了相关调查数据,结合这些数据,分析了长沙市芙蓉区东岸乡合平村失地农民的生活现状及社会保障情况,得出本区域失地农民主要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对失地农民的技能培训、促进家庭养殖业发展等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以期为相关部门更好地解决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定量化评估不同地区耕地利用效益水平并识别其障碍因子,选取分别处于我国东部、中部、西部的上海市青浦区、长沙市长沙县和固原市彭阳县三地为研究对象,从生态、经济、社会等3个方面构建耕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模型对不同地区2001—2018年耕地利用效益水平进行评价和比较分析,并采用障碍度模型识别各地区障碍因子。结果表明:1)青浦区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总体较高;长沙县生态效益较高,但经济效益低于青浦区;彭阳县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均处于较低水平;社会效益方面,各地区总体呈上升趋势。2)经济水平较高和自然条件较好的东部青浦区耕地利用效益水平最高,而经济水平较低和自然条件恶劣的西部彭阳县最低,中部的长沙县则处于中间水平。3)东部青浦区的社会效益是制约其耕地利用效益提升的主要因子,其2016—2018年耕地利用效益的主要障碍指标为人均农业产值、人均粮食产量和土地生产力;长沙县和彭阳县主要影响因子为经济效益,长沙县2016—2018年主要障碍指标为农业机械化效率、劳动生产率等和人均粮食产量,彭阳县则为农业机械化效率、灌溉指数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因此,东中西地区应做到因地制宜,采取针对性措施克服自身主要障碍因子对耕地利用效益水平的影响,从而促进耕地资源合理利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长沙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长沙市1996~2007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资料,从时间和空间视角对长沙市的土地利用及其动态变化状况进行分析,并对影响其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进行剖析。结果表明,12年间长沙市农用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大幅减少,建设用地面积大幅增加,后6年的变化幅度明显大于前6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