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以动态监测湖北省土壤侵蚀为例,采用三要素(即植被覆盖度、地形坡度和土地利用)专家规则模型,应用MODIS遥感影像进行土壤侵蚀强度快速估测。首先,利用MODIS数据和植被指数模型提取省内的植被覆盖度信息;其次,利用人工解译的TM影像获取土地利用图;然后,利用DEM数据生成坡度图;最后,结合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指标,将这3图叠加,判断和计算侵蚀强度等级,获得省内土壤侵蚀强度等级图。运用GIS技术,通过对2004年和2005年的土壤侵蚀强度等级图分析比较,从而实现动态监测。  相似文献   

2.
在地理信息系统(Arcgis10.0)的支持下,运用修正水土流失通用方程(RUSLE),分析评估河北省矿业大县——涞源县土壤侵蚀现状及土壤侵蚀等级分布状况。在此基础上,叠加土壤侵蚀强度分布图和地形图,分析了土壤侵蚀强度对于坡度、高程、坡向等地形因子的分布特征。研究表明:涞源县土壤侵蚀现状主要为微度侵蚀,面积约为98570 hm~2,占县域总面积的41%;不同坡度和高程下的土壤侵蚀强度均先增大后减小,呈单峰分布趋势,最大值分别出现在坡度15~25°、高程900 m~1100 m处,坡向的土壤侵蚀强度最大值出现在东南坡向上;不同侵蚀强度在各坡度范围内所占面积比峰值随着侵蚀强度等级的增加呈规律性的出现在坡度级别较高的地方,侵蚀强度等级越高,土壤侵蚀面积比峰值出现处的坡度级别也越高。  相似文献   

3.
<正> 当前,在小流域土壤侵蚀编图方法上,还没有规范可循,编土壤侵蚀图件的评价指标也是逐渐由定性向半定量、定量化过渡。由于缺少径流观测资料,加之影响土壤侵蚀量的因素众多,各因素之间交叉作用、相互影响,致使小流域土壤侵蚀定量化编图有一定困难。本文旨在探索小流域土壤侵蚀图的一种新的编图方法。该方法针对小流域的特点,采用大比例尺,以图斑为制图单元,在充分采集地理信息的基础上,提取影响侵蚀的主要因素,利用专家系统打分确定各因素对侵蚀强度的影响,建立侵蚀强度定量评价模型,评价图斑侵蚀强度等级,然后编绘土壤侵蚀图。  相似文献   

4.
基于GIS的延安市土壤侵蚀强度等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延安市为例,应用GIS技术依据水利部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进行土壤侵蚀强度等级评价.分析了延安市2006年土壤侵蚀强度等级及各县市侵蚀差异性,定量研究坡度衰减对土壤侵蚀评价结果的影响并将土壤侵蚀强度评价结果与2002年土壤侵蚀强度进行比对分析.结果表明:2006年延安市各县市中吴起县土壤侵蚀最为强烈,黄龙县最弱;经过坡度变换,延安市约68%的地区侵蚀增强;与2002年相比,2006年延安市轻度侵蚀和剧烈侵蚀面积减小,其它各侵蚀强度等级面积增大.  相似文献   

5.
川中小流域丘坡耕地土壤侵蚀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放射性元素Cs-137土壤侵蚀调查方法,对川中红壤地区五洞桥小流域丘坡耕地土壤侵蚀进行了研究,揭示了丘陵坡耕地土壤侵蚀特征,推算了不同样点下的年土壤侵蚀模数和侵蚀量,划分了小流域土壤侵蚀强度等级。研究结果为,五洞桥流域年土壤侵蚀总量为57560t,年均土壤侵蚀模数为3597t/km2,属中度侵蚀区,整个流域可划分为微度侵蚀、轻度侵蚀、中度侵蚀、强度侵蚀等六个侵蚀强度等级。  相似文献   

6.
哥伦比亚东部平原上侵蚀风险绘图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蚀日益受到全球人们的关注。侵蚀风险图是大面积的土地使用及保护计划的依据。应用侵蚀模型是绘制该图的典型方法 ,但侵蚀模型的建立地区与应用地区往往不一致。美国哥伦比亚州土壤侵蚀专家A .Vrieling等人研究了大面积地区上绘制土壤侵蚀风险图的一种新的定性方法 (QUERIM)。它是一种运用各因子间的相关关系为侵蚀控制因子分配等级的灵活方法 ,这些各因子间的相关关系是建立在专家知识基础上 ,能反映特定地区影响侵蚀风险的重要特性 ,控制因子的等级组合在一起 ,构成了每一个点位的潜在风险和实际风险图。将QUERIM法应用到哥伦比亚东部平原的PuertoLopez市 ,得到的侵蚀风险图与地面观察结果一致。由此表明 :类似于QUERIM的简单的定性方法在土壤侵蚀风险绘图方面比缺乏针对性的模型更有效。  相似文献   

7.
1980—2010年间安徽省土壤侵蚀动态演变及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明松  李德成  张甘霖 《土壤》2016,48(3):588-596
基于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和GIS技术,定量分析了1980年、2000年、2010年安徽省土壤侵蚀空间分布及动态变化特征,并利用马尔柯夫模型预测了未来30年土壤侵蚀变化趋势。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进一步探讨了土壤侵蚀强度空间变化与高程、坡度等地形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1980—2010年安徽省土壤侵蚀状况明显改善,平均土壤侵蚀模数由1980年的461.09 t/(km2 a)减少为2010年的245.26 t/(km2 a);相应的侵蚀总量由6 199.92万t/a减少为3 297.84万t/a。全省微度侵蚀面积增加了8 188.65 km2;强度以上侵蚀面积减少了1 576.93 km2。(2)安徽省三个时期的土壤侵蚀强度空间分布规律一致,侵蚀强度由北向南逐渐加剧。淮北与沿淮平原、江淮丘陵岗地以微度土壤侵蚀为主,皖南丘陵山区和皖西大别山区以强度侵蚀为主。(3)1980—2010年全省土壤侵蚀等级减弱面积达11 762.83 km2,侵蚀等级加剧面积仅811.21 km2。土壤侵蚀等级空间变化主要分布在200—500 m和15°—25°区域。土壤侵蚀等级转化逐级进行,主要以向侵蚀程度较弱等级转化为主,仅有少量微度侵蚀向侵蚀强度较强等级转化。(4)根据马尔柯夫方法预测,未来30年安徽省土壤侵蚀状况逐渐减轻,微度土壤侵蚀面积逐渐增加,其他侵蚀等级的面积持续减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全面认识长时间尺度的土壤侵蚀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对土壤侵蚀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探究流域1998—2018年土壤侵蚀和产沙时空变化特征及其空间驱动力因子,为洮河源区流域的水土治理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以洮河源区流域为研究区,基于碌曲站实测输沙数据以及植被NDVI数据,通过WaTEM/SEDEM模型结合重心模型分析流域侵蚀产沙时空变化特征,进一步采用地理探测器方法探究其空间驱动力因子。[结果]洮河源区的土壤产沙模数由1998年的33.81 t/(hm2·a)增加至2018年的48.59 t/(hm2·a);土壤侵蚀强度主要以微度侵蚀为主,其次是极强侵蚀和轻度侵蚀,剧烈、强烈和中度侵蚀占比最小。侵蚀较强区域分布在高山地带;侵蚀较微弱的区域分布在中部的河谷地区和海拔较低的区域。流域内地形等级和植被覆盖度对土壤侵蚀影响最大,q值分别为0.359,0.183,流域侵蚀模数随地形位等级增大而增大,随植被覆盖度的增大而减少。1998—2003年和2008—2013年这两个时段,土壤侵蚀重心向东南方向移动,2003—2008年侵蚀重心向西北方向移动,...  相似文献   

9.
沂蒙山区土壤侵蚀强度的垂直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具北方土石山区的典型特征的沂蒙山区为研究区,以TM影像和地形图为源数据,借助GIS和RS技术,根据全国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获取1986和2004年2期土壤侵蚀强度数据,在垂直分布上分析了土壤侵蚀强度等级间转化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986—2004年期间,土壤侵蚀强度转化以向微度和相邻级别转化为主;土壤侵蚀强度加剧的面积为810.7km2,占总面积7.15%,侵蚀强度减缓的面积为1913.8km2,占总面积16.88%,在海拔150~400m间土壤侵蚀加剧和减缓的面积分别占其总变化面积的81.51%和73.43%。各等级土壤侵蚀强度面积随高程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趋势,且其峰值出现的高程随着侵蚀强度级别的增加而升高。微度、轻度和中度等级发生变化的高程范围随着转向侵蚀级别的增大呈升高趋势;强度、极强度和剧烈转向微度等级的高程范围位置相对较低,极强度和剧烈等级转向轻度和中度侵蚀的高程范围位置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0.
利用卫星影像资料,采用人机交互判读的方法,搜集与土壤侵蚀有关的遥感、气候、泥沙资料及相关专题图件,通过对地形、地貌、地表组成物质、植被、人为活动等影响土壤侵蚀诸因子的野外实地踏勘和分析,以主导因子定性,绘制出土壤侵蚀图斑,在此基础上参考有关侵蚀研究资料及前人所做过的工作,经专家综合评判,赋予各侵蚀图斑侵蚀量值,最终绘制成土壤侵蚀强度分级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