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研究弱筋小麦产量和品质协同提高的最佳施氮量和种植密度,以优质高产弱筋小麦长麦8号为试材,设计大田双因素裂区试验,设置120kg/hm2(N1)、180kg/hm2(N2)和300 kg/hm2(N3)3个施氮水平以及180万株/hm2(D1)、270万株/hm2(D2)和360万株/hm2(D3)3个种植密度,分别调查氮密互作对小麦物候期、株高、穗长、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及产量的影响,并系统分析氮密互作对籽粒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弱筋小麦长麦8号的生长发育、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籽粒外观性状与品质性状均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该条件下,实现长麦8号产量和品质协同提高的最适氮密组合为180kg/hm2施氮量和360万株/hm2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旨在探讨单粒精播花生生理性状和产量性状对种植密度和施氮量的响应,选择山东省烟台市招远鲁东丘陵地,作物两年三熟。2018和2019年,以出口大花生品种‘花育22’为试验材料进行了大田试验。设置了3个种植密度(12万、20万、28万株/hm2)和4个施氮量(N 0、50、115、180 kg/hm2)。不同生育时期调查分析了花生植株和产量性状。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均显著影响花生干物质量、植株性状和产量性状,且两者互作效应显著。在D2密度(20万株/hm2)条件下,花生荚果产量较D1密度(12万株/hm2)和D3密度(28万株/hm2)分别增加了24.31%~45.04%和10.57%~15.13%,成熟期干物质量分别增加了7.31%~32.34%和10.65%~34.59%,且差异性均达到了显著水平。在D2密度(20万株/hm2)条件下,施氮量在50~180 kg/hm2范围内的花生荚果产量和干物质量均显著高于无氮处理,各施氮处理表现为N115>N180>N50>N0,以施氮量为115 kg/hm2时花生荚果产量最大,较N50和N180处理分别提高了6.83%和3.90%,干物质量和植株性状也协同提高。综合考虑生理性状、产量性状等因素,在本试验条件下,单粒精播花生栽培在低密度12万株/hm2下,花生主要产量性状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以种植密度为20万株/hm2,施氮量为115 kg/hm2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河南省夏谷区谷子对种植密度和氮肥施用量的响应情况,以郑谷3号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设计试验,以种植密度为主区、氮肥施用量为副区,分析不同种植密度(40万、60万、80万株/hm2)和施氮(纯N)水平(0、60、120、180 kg/hm2)对谷子产量及相关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和氮肥施用水平的上升,谷子产量均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不同种植密度以60万株/hm2处理的产量最高,达到5 441.1 kg/hm2;对谷子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变化进行回归分析得出,58万~73万株/hm2为试验最佳密度。不同施氮水平以120 kg/hm2处理的产量最高,达到5 501.39 kg/hm2;对谷子产量随施氮水平的变化进行回归分析得出,100~125 kg/hm2氮肥施用量确定为研究区域最佳施氮量。种植密度和施氮水平对谷子产量有显著的互作效应,以种植密度60万株/hm2配合施氮水平12...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盐碱地燕麦高产栽培技术,在江苏沿海滩涂盐碱地,以白燕3号为试验材料,研究施氮量(N1=180 kg·hm-2、N2=270 kg·hm-2、N3=360 kg·hm-2)和种植密度(D1=120 kg·hm-2、D2=180 kg·hm-2、D3=240 kg·hm-2)对燕麦生长、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全生育期燕麦的株高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除成熟期外,加大种植密度显著增加了燕麦株高。与低密度(D1)和低施氮量(N1)处理相比,增加氮肥施用量和种植密度有利于燕麦生物量的积累。然而,叶片中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及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相同种植密度条件下,中、高氮水平(N2和D3)有利于叶片叶绿素的合成及CAT、POD和SOD活性的提高。此外,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穗长、穗数和穗粒数有极显著影响,但对千粒重无显著影响。不同处理的产量表明,高密高氮处理(D3N3)的籽粒产量最高,达4.90×103 kg·hm-2。由此可见,在沿海滩涂盐碱地采用合理密植、增施氮肥等栽培措施,可促进叶绿素合成、增强叶片光合效率、提高保护酶活性、增加生物产量,最终改良燕麦的抗逆性,提高产量,对缓解江苏沿海滩涂盐碱地畜牧业饲草短缺、改良和开发利用盐碱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了配套烤烟新品种云烟121最优栽培技术,促进该品种的推广应用。选择适宜云烟121种植的贵州西部代表烟区威宁县,设置施氮量、种植密度和留叶数3个因素,采用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利用指数和法及回归分析法分析了不同施氮量、种植密度和留叶数对云烟121的产量和质量的影响,确定了云烟121的最佳施氮量、种植密度和留叶数组合。结果表明,不同施氮量、种植密度和留叶数对云烟121的产量和质量有明显的影响,当施氮量为98.80 kg/hm2、种植密度为15 247株/hm2和留叶数为16片/株时,云烟121有最高产量(1 941.53 kg/hm2);当施氮量为109.9 kg/hm2、种植密度为14 993株/hm2和留叶数为16片/株时,云烟121有最高产值(53 286.36元/hm2);当施氮量为85.72 kg/hm2、种植密度为17 571株/hm2和留叶数为19片/株时,云烟121有最高综合品质值(92.1)。综合...  相似文献   

6.
以不同筋型小麦品种为供试材料,探究迟播条件下施氮量和基本苗处理对小麦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筛选适宜江苏淮南迟播小麦高产栽培的施氮量和基本苗组合。结果表明,基本苗和施氮量及其互作对迟播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有极显著影响。随基本苗数量的增加,宁麦13、农麦88产量呈先增后减的趋势;随施氮量的增加,宁麦13产量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农麦88则呈递增趋势。基本苗和施氮量主要通过影响穗数、穗粒数而影响迟播小麦产量,对千粒质量的影响较小。宁麦13、农麦88这2个品种2年平均产量最高的处理组合分别为M3N3(基本苗375万株/hm2,施氮量270 kg/hm2)、M2N4(基本苗300万株/hm2,施氮量315 kg/hm2),产量分别达7 905、8 088 kg/hm2。  相似文献   

7.
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桂育11号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以水稻优质常规种桂育11号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设置施氮量(主区)分别为0(N1)、75(N2)、150(N3)、225(N4) kg·hm-2,栽插密度(裂区)分别为27(D1)、30(D2)、33(D3)万蔸·hm-2,测定不同施氮量和栽插密度下桂育11号的产量和品质。结果表明,施氮量对有效穗数、千粒重、产量、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和蛋白质含量有极显著影响;栽插密度对有效穗数、产量、糙米率和垩白度有极显著影响,对整精米率有显著影响;氮密互作对结实率、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有显著影响。当施氮量为150 kg·hm-2时,桂育11号的穗粒数、结实率和产量最高。当栽插密度为30万蔸·hm-2时,桂育11号的有效穗数和产量最高。氮密互作下,N3D2处理的产量及构成因素均与最高值无显著差异; N3D1、N3D2和N4D2处理的稻米品质指标均与最优值差异不显著。由此可见,实现优质常规稻桂育11号高产与优质的适宜施氮量为150 kg·hm-2、栽插密度为30万蔸·hm-2,为科学制定桂育11号高产、优质的高效栽培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旨在明确夏玉米形态指标、氮肥利用及抗倒特性对密度与氮肥耦合效应的响应,为河南省玉米生产中合理的种植密度与氮肥施用量提供理论依据。以驻玉216、郑单958为材料,2019年和2020年进行大田试验,采用裂区试验设计,分别设置3种种植密度(6.75万、7.50万、8.25万株/hm2,分别以D1、D2、D3表示)与3种氮肥施用量(0、150、300 kg/hm2,分别以N1、N2、N3表示)。试验结合2个品种、3种密度、3种氮肥水平,研究了夏玉米形态指标、氮肥利用及抗倒特性对密度与氮肥耦合效应的响应。结果表明,D1密度条件下,施氮提高2个品种的茎粗,过度施氮反而显著降低了郑单958的株高(P<0.05);D3密度条件下,施氮降低了驻玉216的株高和茎粗,而郑单958的茎粗差异不显著。驻玉216的LAI以D2N2处理最大,郑单958以D2N3、D3N3较大。密度与氮肥耦合下,驻玉216的穗上叶、穗位叶叶倾角在D3N2处理最大,穗下叶叶倾角在D1N1处理最大,而郑单958穗三叶叶倾角均在D2N2处理达到最大值,在适宜密度下适当增加氮肥可降低叶倾...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不同种植密度对不同小麦品种干物质累积和抗倒性能的影响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于2021—2022年以安麦1241和安麦1350为研究对象,设150 kg/hm2(D1)、225 kg/hm2(D2)、300 kg/hm2(D3)、375 kg/hm2(D4)4个种植密度,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小麦群体变化、植株形态、干物质累积分配、产量构成及茎秆机械强度、抗倒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小麦株高、重心高、穗下节间长大体上呈上升趋势,成穗率、SPAD值呈下降趋势,叶面积指数(LAI)先升高后降低,种植密度为300 kg/hm2时达到最大;籽粒产量、穗粒数、千粒质量、容重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有效穗数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粒容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安麦1241在种植密度300 kg/hm2时达到最大,安麦1350在种植密度为225 kg/hm2时达到最大;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小麦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干物质累积量、花前...  相似文献   

10.
采用两因素不同水平裂区设计试验,通过多元非线性回归分析,探明了不同种植密度、施氮量对通粳981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基本苗为113.8万/hm2、施氮量为327.4 kg/hm2、施氮量为327.4 kg/hm2时,通粳981具有最大的产量潜力12160.74 kg/hm2时,通粳981具有最大的产量潜力12160.74 kg/hm2。产量大于11250 kg/hm2。产量大于11250 kg/hm2的密、肥合理区间为:基本苗82.5万2的密、肥合理区间为:基本苗82.5万135.0万/hm135.0万/hm2、施氮量300.002、施氮量300.00356.25 kg/hm356.25 kg/hm2。  相似文献   

11.
【目的】筛选适宜的施氮量和栽培密度,为广西桂北生态条件下超级稻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超高产早稻Y两优302为材料,探讨2个施氮水平150 kg/ha(N1)、225 kg/ha(N2)和4个栽培密度24.4万蔸/ha(D1)、30.6万蔸/ha(D2)、36.8万蔸/ha(D3)、42.6万蔸/ha(D4)在生育期内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Y两优302产量主要受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的影响,穗长和千粒重对产量影响不明显。在施氮量为225 kg/ha,栽培密度为24.4万~30.6万蔸/ha时,有利于Y两优302增产。【结论】较高的施氮量和较低的栽培密度有利于Y两优302产量的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筛选适宜的施氮量和栽培密度,为广西桂北生态条件下超级稻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超高产早稻Y两优302为材料,探讨2个施氮水平150kg/ha(N1)、225kg/ha(N2)和4个栽培密度24.4万蔸/ha(D1)、30.6万蔸/ha(D2)、36.8万蔸/ha(D3)、42.6万蔸/ha(D4)在生育期内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Y两优302产量主要受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的影响,穗长和千粒重对产量影响不明显。在施氮量为225kg/ha,栽培密度为24.4万~30.6万蔸/ha时,有利于Y两优302增产。【结论】较高的施氮量和较低的栽培密度有利于Y两优302产量的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油菜高产高效种植模式,以“川油36号”为试验材料,设置了3个氮素水平以及4个种植密度水平,3个氮素水平分别为90 kg/hm2、135 kg/hm2、180 kg/hm2,4个种植密度水平分别为30万株/hm2、45万株/hm2、60万株/hm2、75万株/hm2,分析了油菜农艺性状、产量及经济效益。结果表明:氮肥施用量及种植密度会对油菜的生长、产量及经济效益造成较大影响。在氮肥施入量为135 kg/hm2、种植密度为60万株/hm2时,油菜长势良好,产量及经济效益最高,是适宜的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4.
为了明确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区春玉米最佳的施氮量,进一步揭示不同施氮水平下春玉米的光合参数和产量的变化情况,本研究分析了不施氮肥(N0,0 kg/hm2)、常规施肥(N1,225 kg/hm2)、氮肥减施10%(N2,200 kg/hm2)、氮肥减施20%(N3,180 kg/hm2)、氮肥减施30%(N4,150 kg/hm2)5个施氮水平对春玉米农艺性状、光合参数、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氮225 kg/hm2处理相比,在180 kg/hm2和200 kg/hm2的施氮水平下,玉米具有较高的光合能力,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减少氮肥的施用可以提高玉米的光合能力,但当施氮水平在150 kg/hm2时,光合作用水平下降。在200 kg/hm2和180 kg/hm2的施氮水平下春玉米农艺性状和产量均高于常规施氮225 kg/hm2...  相似文献   

15.
为探明氮密互作对信优糯721群体质量、产量形成及稻米加工品质的影响,试验利用该品种设置4个氮肥处理水平,分别是A0(对照)、A1施氮180 kg/hm2、A2施氮240 kg/hm2、A3施氮300 kg/hm2,设置3个移栽密度梯度,分别为B1,21.5万穴/hm2、B2,25.7万穴/hm2、B3,29.9万丛/hm2。结果表明:干物质积累量方面,同一氮素水平,随着移栽密度的增加呈现增加的趋势;同一移栽密度处理上,拔节期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干物质积累呈现增加的趋势,SPAD值方面,各处理最大值均在始穗期;产量与氮肥施用量呈正相关,在一定的氮素水平下,有效穗均随着密度的增加呈现增加的趋势;结实率、千粒重随着密度的增加呈现降低的趋势;出糙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最大值均在A2B2处理且精米率和整精率与其他处理表现出显著差异,米粒长宽比受不同氮肥用量和移栽密度影响较小。综上:采用施氮量为240 kg/hm2、密度为25.7万穴/hm2处理,在...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索不同供氮水平对晋荞麦3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得到在晋北地区甜荞种植的最适施氮量。设置了7个供氮水平:0 kg/hm2(N0)、对照45 kg/hm2(N 45)、90 kg/hm2(N 90)、135 kg/hm2(N 135)、180 kg/hm2(N 180)、225 kg/hm2(N 225)和270 kg/hm2(N 270),研究了不同供氮水平下晋荞麦3号的物候期、生长指标、产量及产量性状以及品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增施氮肥会延长晋荞麦3号的生育期;随着供氮量的增加,株高、茎粗、一级分支数、主茎节数和叶面积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和千粒重3个产量性状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也呈先增后降的趋势,晋荞麦3号的产量在供氮量为180 kg/hm2时最高达到1 672.5 kg/hm2,比供氮量为45 kg/hm2的对照增产35.6%;随供氮量的增加,品...  相似文献   

17.
分析谷子光合性能和产量在种植方式和密度影响下的具体表现,以确定谷子的最佳种植方式和密度,进而不断提升谷子的产量。以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的谷子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种植方式,副区为种植密度,种植方式设置2种:种2行空1行(D1)、种3行空1行(D2);种植密度设置3种:低密度为27万株/hm2(P1)、中密度为33万株/hm2(P2)、高密度为39万株/hm2(P3),每个处理重复3次,分析不同种植方式和密度组合下谷子光合性能和产量的表现。结果表明,在种植方式方面,与D2处理相比,D1处理的谷子产量较高;在种植密度方面,P2处理的谷子产量高于P1、P3处理。在相同的种植模式下,叶片的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净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随着密度的增大而逐渐下降,与D2处理相比,D1处理的SPAD值、净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较高;谷子的穗长、穗粗随着密度的增大无显著差异,谷子的株高、穗粒、穗长以及千粒重随着密度的增大存在显著差异。种2行空1行和33万株/hm2是种植谷子的最佳组...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最佳种植密度和施氮量以提高小麦新品种长糯麦1号产量,采用双因素裂区试验,研究了种植密度(A1,180万株/hm2;A2,270万株/hm2;A3,360万株/hm2)和施氮量(N1,120 kg/hm2;N2,180 kg/hm2;N3,300kg/hm2)对小麦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氮量和种植密度互作对长糯麦1号的主要物候期和穗长均无显著影响,但对其株高、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影响显著。在该试验条件下,实现优质专用小麦长糯麦1号高产的适宜种植密度和施氮量组合为A2N3,即:种植密度为270万株/hm2、施氮量为300 kg/hm2。  相似文献   

19.
对“杨科麦20”进行“3414”试验,探究不同栽培措施对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与播种期、密度、施氮量呈多元二次函数关系,产量主效应以施氮量为主,播种期与密度、密度与施氮量互作效应较大。“杨科麦20”高产高效栽培措施包括主茎分蘖成穗并重、增密减氮,宜10月中旬播种,基本苗240万~330万/hm2,施氮量215~225 kg/hm2。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氮磷肥施用量对甜菜生长及产量质量的影响,以甜菜品种Beta796为试验材料,设置了低氮高磷(N∶P2O5=150 kg/hm2∶225 kg/hm2,T1)、高氮低磷(N∶P2O5=270 kg/hm2∶120 kg/hm2,T2)、高氮高磷(N∶P2O5=270 kg/hm2∶225 kg/hm2,T3)、不施氮正常施磷(N∶P2O5=0 kg/hm2∶180 kg/hm2,N0)、不施磷正常施氮(N∶P2O5=210 kg/hm2∶0 kg/hm2,P0)5个施肥处理,研究不同氮磷肥配比对甜菜气体交换、干物质积累、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