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浙皮1号和浙皮2号是浙江省农科院作物所大麦育种组育成的优良新品种,为进一步了解它们在不同播种期下的灌浆特性,为生产服务,特进行了本试验。一、材料与方法试验在杭州浙江省农科院试验场进行。试验田的前作均为甘薯,土壤肥力中等。1983~1984年,供试材料为浙皮1号,分10月28日,11月7日、11月17日和11月27日四期播种。1986~1987年,供试材料为浙皮2号,分11月1日、11月11日、11月21日和12月1日四期播  相似文献   

2.
渐皮3号(原名86-166)是浙江省农科院作物所1979年春用79-1050为母本,浙皮1号为父本进行杂交,后经多年选择,于1986年育成,为二棱皮大麦品种。1994年5月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被列为优良大麦推广品种。该品种表现早熟、高产、干粒重高而稳、易脱芒脱粒。品质优良。主要特点:(1)届春性,成熟早,产量高。在我省种植平均生育期162天,与沪麦4号相仿,适于麦稻稻一年三熟制定口搭配种植,大田生产一般亩产223—273公斤,最高可达40O公斤以上。(2)穗型中等,千粒重高而稳。穗长5.2—5.5厘米,每穗可结实20-23粒,…  相似文献   

3.
浙皮2号(原名83—122)是浙江省农科院作物所育成的一个大麦新品种,具有生育期短,分蘖性强,矮杆抗倒和耐迟播的特点。1984年引入我市试种并参加市大麦品试,1985年进行繁殖,1986—1989年全市累计种植面积2360亩。据1984—1985年度5个试点汇总:浙皮2号平均亩产313.5公斤,比对照浙皮1号增产4.29%,仅次于秀麦1号和浙农大3号,据11个参试材料的第三位;1987年市原种场种植浙皮2号146.8亩,在生育中后期屡遭冷害的不  相似文献   

4.
浙皮 7号经 2 0 0 1年度和 2 0 0 2年度浙江省大麦区域试验 ,平均每公顷产量分别为36 72 75kg和 390 6 0kg ,比对照种浙农大 3号分别增产 15 4 7%和 9 2 3% ,均增产极显著。二年区试平均全生育期 16 2d ,与浙农大 3号相仿 ,有效穗数中等 ,大穗大粒 ,株高 83 6cm ,每穗实粒数2 5 7粒 ,千粒重 4 7 1g ,茎秆粗壮 ,抗倒性强 ,青秆黄熟。中抗赤霉病 ,高抗黄花叶病。  相似文献   

5.
浙皮7号经2001年度和2002年度浙江省大麦区域试验,平均每公顷产量分别为3672.75kg和3906.0kg,比对照种浙农大3号分别增产15.47%和9.23%,均增产极显著。二年区试平均全生育期162d,与浙农大3号相仿,有效穗数中等,大穗大粒,株高83.6cm,每穗实粒数25.7粒,千粒重47.1g,茎秆粗壮,抗倒性强,青秆黄熟。中抗赤霉病,高抗黄花叶病。  相似文献   

6.
用 0 4g/L的秋水仙素溶液处理分蘖盛期的二棱皮大麦 (浙皮 1号 )的植株 ,在M1代即获得四倍体类型 ,同时还获得许多早熟、大穗、高秆等性状变异的二倍体大麦植株 ,并从这些变异株中选得一优良株 ,经加速培育 ,闽诱 3号即在生产上示范推广 ,且很快通过了省级审定  相似文献   

7.
<正>浙皮9号(原代号浙08-104)是浙江省农业科学院选育的高产抗赤霉病大麦新品种。2004年以浙03-9为母本、沪98087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采用系谱法连续选株选系,同时进行赤霉病抗性鉴定,2008年定系代号为浙08-104进入鉴定圃,2008-2012年参加浙江省大麦区试及浙江省大麦生产试验。2012年12月该品种经浙江省非主要农作物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审定编号:浙  相似文献   

8.
一、来源和主要特点: 闽诱3号大麦新品系是1985年稻麦所用化学药剂处理浙皮1号大麦品种,经过四年五代选育而成,1991年试种500多亩。闽诱3号在福州地区,一般11月中下旬播种,3月下旬至4月上旬成熟,全生育期约130天左右,比莆大麦4号早熟2-3天;在莆田种植生育期更短,3月下旬即可收获,生育期仅125天左右,比莆大麦4号早成熟1-2天。穗层整齐,穗长6.0-7.4厘米,每穗结实20.0-29.4粒,千粒重43.8-45.3克。株型紧凑,叶片比莆大麦4号稍窄,上部叶片功能期较长。基部节间较短而粗,茎杆弹性  相似文献   

9.
闽诱3号大麦新品种于1985年用浙皮1号大麦品种进行化学药剂处理,经过四年五季(代)选育而成。该品种为二棱皮大麦,春性偏冬,大麦1988年和1989年在莆田市涵汪安仁和棣里村试种表现良好。1989年在棣里村试种半亩,经测产折亩产303.4公斤,比莆大麦4号223公斤增产36.13%;同年参加福建省大麦新品种预备试验,福州点比对照品种莆大麦4号增产13.6%;夏季在黑龙江省赵光农场加速繁殖,亩播量7.5公斤,在发芽率较低、基本苗较少的情况下,亩产仍达216公斤,籽粒较大而饱满,千粒重达43.8克。  相似文献   

10.
浙皮4号(原名89—179)是浙江省农科院作物所1983年春用沪麦8号为母本,浙皮1号为父本进行杂交,后经多年选育,于1989年育成,为二棱皮大麦品种,1996年5月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并定名,列为优良大麦推广品种。据省种子公司统计,该品种1996年收获面积10万亩以上。1主要特征特性(1)属春性,成熟早,比浙农大3号迟熟1.3天.适于麦稻稻一年三熟制搭配种植。(2)丰产性好。1993年、1994年两年中省大麦区试,亩产分别为266.25、209.4kg,比对照渐农大3号分别增产12.27%、4.7%。1995年省大麦生产试验,亩产258.gkg,…  相似文献   

11.
用0.04%的秋水仙素溶液处理分蘖盛期的二棱皮大麦(浙皮1号)的植株,在M1代即获得四倍体类型,同时还获得许多早熟、大穗、高植等性状变异的二倍体大麦植株,并从这些变异株中选得一优良株,经加速培育即在生产上示范推广.且很快通过了省级审定,定名为闻诱3号。  相似文献   

12.
1 选育经过大麦新品种浙皮 6号系浙江省农科院用92 0 34与浙皮 4号杂交经系谱选育而成。1 990年配置杂交组合 ,1 996年定系 ,编号浙96 - 1 1 3。 1 997~ 1 998年参加品比和多点试验 ,1 999~ 2 0 0 1年参加浙江省大麦区域试验 ,2 0 0 2年通过浙江省品审会鉴 (审 )定。已在海盐累计示范推广近 1万公顷。2 品比表现1 997~ 1 998年连续两年参加浙江省农科院品比试验 ,单产 (公顷产量 ,下同 )分别为350 4 0kg和 32 85 0kg ,分别比对照品种浙农大 3号增产 1 6 34%和 7 6 % ,增产显著。 1 998年嘉兴市区试比对照种秀麦 3号增产 2 59%。3 …  相似文献   

13.
赣大麦1号是以秘鲁引进的Lima黑大麦为母本,舟麦2号(81-C1)为父本,进行二棱大麦亚种间杂交,采用系谱法经过12年选育而成.赣大麦1号系春性,属二棱皮大麦,幼苗直立型,叶色浓绿,生长势强,分蘖力中等,成穗率高,株高96~100cm,穗和芒、籽粒品质极佳,并富含硒成份,麦芽品质极优,是研制生产名啤酒和开发系列特色营养保健品、饮品、麦片、咖啡、大麦茶等优异的特种新品种资源.  相似文献   

14.
嘉兴市从80年代起建立正常的皮大麦品种区域试验。目的是寻找科研单位育成的优良新品种,在生产上应用,不断地提高皮大麦单产水平。种子公司在组织市区域试验17年间,先后引入皮大麦新品种167个,经过试验筛选出早熟三号、沪麦四号、沪麦10号、浙农大二号、浙农大三号、秀麦一号、秀麦二号、秀麦三号、浙皮三号、浙皮四号等优良品种,在生产上推广应用。本文所阐明的是从我们嘉兴市建立皮大麦品种区域试验以来,经过多年试验筛选,成功推广历代主要当家品种的产量、经济性状的选择过程。从中看出今后皮大麦品种的追求目标和发展趋势。本文…  相似文献   

15.
切离处于分蘖盛期二棱皮大麦 (浙皮 1号 ,申麦 1号 ,莆 6 0 0 8,闽麦 0 2 )植株的各个分蘖 ,将其基部浸泡于 0 4g/L的秋水仙素溶液中 2 4h ,可诱发产生大量性状变异 ,在M2 代 ,对5个性状的考察结果显示 ,4个品种 (系 )处理的株高 ,主穗长 ,千粒重 ,均产生显著到极显著的变异 ;主穗粒数和单株有效穗数 ,有 3个品种 (系 )处理产生显著到极显著的变异。选择结果表明 ,这些变异在M1代可进行有效选择 ;有些变异在M2 代就可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6.
闽麦02系稻麦所干1987年用浙皮1号作母本,S096作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多代选育而成的大麦新品种,属二棱皮大麦。目前巳在莆田、惠安大面积示范推广。一、特征特性株高90cm左右,茎杆较粗壮,植株整齐,长势较好,为二棱皮大麦。穗长方形,长芒有锯齿,茎杆、穗、芒、颖完成熟时均为黄色,穗长7.0cm左右,一般每穗结实20~25粒,籽粒较大,粉质,一般千粒重45~5g。中熟,在福州生育期148d,莆田140d左右,惠安135~140d。分蘖力较强,成穗率较高,有效穗较多,一般大田亩有效穗可达25~30万。较耐肥抗倒,冷害轻,抗白粉病,网斑病较轻…  相似文献   

17.
1 闽诱 3号的选育和产量表现闽诱 3号大麦新品种系福建省稻麦研究所利用秋水仙素药剂处理浙皮 1号大麦品种 ,诱发变异 ,经过 4a 5代选择育成 ,为二棱皮大麦。1989~ 1990年在福建省稻麦所农场参加新品种预备试验 ,比莆大麦 4号增产 13 5% ,1991~1992年参加省区域试验 ,单产为 14 4 9kg (单产面积为 6 6 6 7m2 ,下同 )。平均比对照品种莆大麦 4号增产 9 4%。 1992~ 1993年参加省区域试验 ,单产为 185 5kg ,平均比莆大麦 4号增产 5 8%。1989年在莆田涵江埭里村试种 334m2 ,测单产 30 3 4kg ,比莆大麦 4号 2 2 3 0kg增…  相似文献   

18.
人们对作物遗传育种理论的实践不断深化时,必将设计出比现有栽培品种更具高产潜力的新品种。80年代以来,我国南方冬大麦区域内的育种单位先后育成一批二棱大麦新品种,如盐辐矮早三、苏啤1号、沪麦4号、沪麦6号、沪麦10号。浙皮1号、浙皮2号、浙皮3号、浙农大2号、浙农大3号、黄大麦4号、莆大麦5号,这些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抗病性都超过了生产上原有的品种。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及啤酒工业、麦芽工业、畜牧业的发展,期望在大麦的产量、品质、抗性等主要的目标性状上比现有品种有所突破,为此需采取相应的对策,首先要拓宽育种途径,在…  相似文献   

19.
浙皮2号(83—122)系浙江省农科院作物所1978年春用78—843为母本,78—932为父本进行杂交,经多年选择,于1983年育成。1990年3月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列为优良大麦品种。产量表现该品种一般亩产240公斤,比早熟3号增产。1986、1987年两年省大麦区域试验,折亩产217.2、237.3公斤,比早熟3号分别增产5.6%、5.93%。其中1987年省区试浙北片(包括杭加湖宁绍地区)10个点试验,折亩产282.46公斤,比早熟3号增产9.87%,达显  相似文献   

20.
大麦新品种浙原18系浙江省农科院原子能所用伽玛射线辐照(朝日19/G11)杂交当代种子的方法育成。1991年秋引进我市,经二年区试和二年大区生产示范试验平均亩产分别为259.55kg和225kg,比对照浙农大3号增产9.2%和8.7%。王家井镇种粮大户俞德的攻关田2.8亩,平均亩产高达对7kg。1995年冬种面积扩大到万余亩,并将成为我市的主栽品种。据各地试种,该品种表现耐肥抗倒,生长清秀,分美力中等,成穗率高,穗大粒多,千粒重高,皮薄色淡,适应性广,丰产性好,增产潜力大,是一个较受农户欢迎的大麦新品种。1主要特征特性浙原18为二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