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宜红古茶道"是在历史时期形成的茶叶贸易、运输以及人群流动、文化交流路线。从最初的"五峰茶马古道"到"宜红古茶道"有一个逐步认识的过程。"宜红古茶道"的提出,既有历史与现实的延续性,也与"宜红"茶区的实际情况相吻合,能充分体现其特色和固有的历史文化价值,发挥文化遗产的品牌效应。  相似文献   

2.
"宜红古茶道"是万里茶道的茶源地之一。在申遗的过程中,我们选择了"南府土司衙署及连三坡古茶道""采花古茶园及村落""五峰古茶道汉阳桥—梯儿岩段""泰和合茶号遗址"作为代表性遗产点来呈现"宜红古茶道"茶叶产区的茶叶生产与集散。四个遗产点分别从茶产区与市场源头、茶叶原产地、茶叶运输与贸易、茶叶生产组织与加工四个角度来呈现这一遗产区作为万里茶道"茶源地"的历史本来面貌。遗产点在功能上相互支撑,最能简约、真实和完整地呈现文化线路遗产的要素、功能及整体形象。  相似文献   

3.
卓敏  吴晓蓉 《农业考古》2012,(5):113-117
从神农尝百草而发现了茶到现在,中国人对茶的认知已经延绵了6千年左右。[1]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茶文化热渐渐兴起,随之复兴的还有茶艺。"茶艺"是个新名词,古书中有"艺茶"一词的记载,意思却为种茶、做茶之技术。现在的"茶艺",源于中国"古茶道",在唐代兴起后,于宋、元、明、清各朝,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2]  相似文献   

4.
正"一带一路"是国家的大战略布局,"万里茶道"是"一带一路"重要组成部分。九江是历史上的"一带一路",特别是"万里茶道"的起点之一和重要枢纽,对茶叶的集散、加工及茶文化的传播作过重要贡献。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更有责任发掘和传承九江在"一带一路"中的辉煌历史和重要地位,助推九江茶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5.
"万里茶道"被习近平总书记誉为媲美新世纪油气管道的近代中俄"世纪动脉"。梳理万里茶道从供给侧原产地驱动的传统晋商万里茶道,转向供给侧产业生产驱动的近代万里茶道。本文针对万里茶道近代化的历程,梳理这一转向蕴含着自然经济升级至商品经济、经济作物优先于粮食作物被纳入世界市场、盎格、鲁撒克逊治下"和平"殖民主义的经济影响。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用新思想政治话语再诠释"武夷"到"武汉"间的万里茶道近代化转向历程,解读在国际大生产和世界市场结构性变革视域下的贸易变迁与经济依附。  相似文献   

6.
我国有着悠久的饮茶历史,宋代饮茶之风尤盛,在墓葬中留下了丰富的"茶道图",可与文献、实物互证,是考察宋代茶文化的珍贵资料。本文对宋墓"茶道图"进行梳理,剖析其产生背景和表现内容,并力图透过图像,探寻宋人家居饮茶风尚。  相似文献   

7.
茶筅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茶筅的起源日本立命馆大学文学研究科博士研究生关剑平一、茶筅研究的现状在茶道中,茶筅是不可或缺的道具之一,学者们为此而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时至今日茶道已经成为日本代表性的文化,对于茶道的研究具有历史与现实的双重意义。再加上中日茶道的特殊关系,即使对中国茶...  相似文献   

8.
日本茶道精神中的"一期一会"来源于日本的佛教,跟日本人的"无常"观有非常大的关联。"一期一会"代表着人的一生只有一次相遇的机会。在日本安土桃山时代,山上宗二通过从自己的师傅知名茶人千利休的学习而创作了著作《山上宗二记》,该书阐述了一期一会的理论,井伊直弼又将"一期一会"引用发展,从此以后"一期一会"便被世人接纳从而广泛传播,现在作为日本茶道的重要思想概念而被人们熟知。  相似文献   

9.
历史上,有关茶事的记载,可谓是卷帙浩繁,但对茶道的记述,却实在不多。其中较详细的,除唐代陆羽的《茶经》、宋代蔡襄的《茶录》、宋徽宗的《大观茶论》外,就要数明代朱权的《茶谱》了。我们知道,茶道是古代文人为了表达自己的精神追求而创造出来的一种饮茶方式。由于饮茶的文人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文化素养,以及情趣爱好等,所以,自古以来,茶道的形式、内涵、气度、格调等也各不相同。自成流派的就更难以数计。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历史文献并未把这些茶道流派都记传下来,致使今人已难究其概,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明代朱权,由于历史的特殊原因而沉湎于文流道派,遂撰《茶谱》一卷,给后代留下了一份可贵的明代茶道研究资料,使我们得以从中获知明代茶道的一些真实面貌。朱权,据清张廷玉《明史》记载,为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七子,洪武二十四年,太祖分封诸子为王,其封为  相似文献   

10.
万里茶道是继丝绸之路后在欧亚大陆兴起的又一条国际古商道。作为一项文化遗产,近几年才刚刚受到沿线各省(自治区)文物部门的重视。本文对万里茶道文化遗产的相关概念与内涵、九江市万里茶道文化遗产调查的线索与调查的初步成果进行了资料整理,目的是为九江市下一步正式启动这项文化遗产的实地调查工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认识滕军教授是在2004年法门寺国际茶文化研讨会上,但读到她著作的时间却很早,大概是在1998年前后吧,当时为了修订文稿,参考阅读了大量有关茶文化方面的书籍资料,其中就有滕军教授的《日本茶道文化概论》.该书可以说是当时唯一一部系统、全面介绍日本茶文化、茶道内容的专业论著.书中除引用大量珍贵历史资料和图片外,还详细介绍了有关日本茶道历史、茶道内容、茶道道具、茶道礼法,以及茶道建筑、茶道美学等方面内容,详细备至,至今尚未有能超逾其上者.  相似文献   

12.
潮州工夫茶是广东省潮汕地区一带特有的饮茶习俗,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历史悠久、形式完整、独具特色而闻名。潮州人不可一日无茶,以茶待客更是其礼仪传统,而潮州工夫茶更是融精神、礼节、沏泡手法、巡茶艺术、评品质量为一体的完整的茶道形式。本文从潮州工夫茶的历史演变、茶道的文化内涵等方面展开论述,为潮州工夫茶在文化领域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正导语:2016年10月,河南省12316热线省级综合平台接到来自新乡原阳县路寨乡西寨村的大棚蔬菜种植户们发来的一封感谢信,有了12316热线专家团的权威技术鉴定书,种植户们有了"主心骨",最终通过法律途径维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一切都要从2010年3月26日说起。在河南省农业厅领导密切关注和大力支持下,河南省12316"三农"服务热线省级综合服务平台在  相似文献   

14.
名闻国内外的上海乔氏中国茶道艺术表演系列 ,曾被国外同行称为“中国会说话的茶道”。其舞之蹈之的独特茶道语汇 ,融千年古茶道的绝技绝艺 ,一经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竟会情不自禁地渐渐将您带入茶文化的深邃境界之中。近年来 ,已有美国纽约丁丁茶道馆、日本大阪樱花雨茶屋 ,澳大利亚盈盈中国茶馆及我国北京、南京、深圳、郑州、银川、大连、武夷山等国内外五十三家较有影响的茶艺馆、宾馆、职业学校、大专院校、艺术团体、航空公司纷纷来接受乔氏中国茶道的培训。许多茶艺馆来电说“有中国茶道的表演 ,茶馆的生意就是不一样 !”深圳有家接受…  相似文献   

15.
蔡洞峰 《农业考古》2019,(2):239-245
中国禅宗的祖师禅推崇的"茶禅一味"影响日本茶道形式与内容,成为茶禅的终极精神追求。南宋时期,日本多名僧侣来径山寺参研佛学和茶道,从而形成日本茶道的最初形式问世,成为日本茶道之源。茶道中体现的是冷寂的审美境界。在"茶禅一味"中呈现的是清寂之美,品味东方流传数千年的优雅和文明。  相似文献   

16.
中日茶道文化之比较观──读《日本茶道文化概论》《茶经与日本茶道的历史意义》有感江苏省茶叶学会李荣林一、茶道文化的源流利发展日本原本没有茶,日本历史上第一次出现茶约在九世纪初。那时正是中国的盛唐时代,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日本派遣大...  相似文献   

17.
中国茶道义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茶道义解安徽农业大学茶业系丁以寿茶道发源于中国。中国茶道兴于唐,盛于宋、明,衰于近代。宋代以后,中国茶道传入日本、朝鲜,获得了新的发展。今人往往只知有日本茶道,却对作为日、韩茶道的源头、具有一千多年历史的中国茶道知之甚少。这也难怪,“道”之一字,...  相似文献   

18.
一.茶艺与茶道的基本概念"茶艺"一词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台湾,指的就是品茶的技艺。而品茶的历史可以远溯1700年前的西晋。茶艺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茶艺是指有关茶叶生产、制造、经营、饮用方法的学问。主此说者甚多。  相似文献   

19.
高红 《农业考古》2008,(6):171-173
日本茶道是日本文化的结晶,也是日本文化的最主要代表.日本茶道集美学、宗教、艺术、文学及建筑设计等为一体,通过茶事活动来修身养性,达到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的精神意境.本文拟从自然关的范畴、日本人与自然、茶庭与茶室等方面入手,探讨自然美在日本茶道中的具体体现.认为日本茶道中除"禅茶一味"的宗教美学思想之外,也体现了人与自然景物融舍为一,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欣赏的审美关系.  相似文献   

20.
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比较略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施由明 《农业考古》2002,(2):317-321
中国茶文化和日本茶道都是东方文化的奇葩 ,在世界文明史上 ,各显风彩、引人深思。要比较深刻地、内在地理解中、日两个民族 ,不了解中国的茶文化和日本的茶道 ,都是难于达到全面地和内在地理解。因为中国的茶文化和日本茶道都深刻蕴含和充分体现了各自民族的特性。日本茶道源于中国的茶文化 ,然而 ,从最初的模仿到不断地改造和不断地注入日本的民族特性 ,而最终成为代表和体现日本民族性的文化。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两种文化作些比较 ,以说明这两种文化所体现的不同民族性和在各自的思想文化中的不同地位及不同的历史作用和未来可能的不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