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为研究宣城市寒露风发生特征及其对晚稻产量的影响,利用宣城市7个国家级气象站1980—2018年9月逐日平均气温、日最低气温、日降雨量等气象数据,对宣城市的寒露风发生特征进行分析,得到宣城市寒露风天气发生的基本规律,同时结合宣城市晚稻的生长发育期,研究寒露风对宣城晚稻的影响。结果指出:宣城市发生寒露风天气的平均时间为9月21日,最早发生时间为9月9日,出现的概率达到52.6%,其中湿冷型寒露风占75%,重度和中度等级寒露风分别占20%和80%;宣城市晚稻产量减产年均有中等强度以上寒露风天气过程,9月发生的寒露风天气对晚稻产量的影响较明显。  相似文献   

2.
提前喷施叶面肥对增强翻秋晚稻抵御寒露风能力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翻秋种植(早稻品种作晚稻直播栽培)以其节本高效、缓解双季稻季节矛盾等优势得以迅速发展,但翻秋晚稻抽穗期迟于移栽晚稻,更易受寒露风影响而减产。本研究以始穗期寒露风来临前2d设置喷施清水(CK)、喷施宝(T1)、寒露风来临当天施喷施宝(T2)3个处理,研究提前喷施叶面肥对翻秋晚稻抵御寒露风能力的影响及其机理,以期为提高翻秋晚稻应对寒露风的避灾减灾能力提供技术支撑及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与CK及T2相比,提前喷施叶面肥(T1)可促进翻秋晚稻安全齐穗,缩短生育期3~4d;有利于增加灌浆期的净光合速率,促进后期叶片SPAD值与净光合速率的正常衰减,提前喷施叶面肥后植株的C、N营养更协调,干物质运转更通畅,从而显著提高籽粒灌浆速率,增加结实率9.5~13.9个百分点,增产15.8%~23.7%;提前喷施叶面肥还可改善翻秋晚稻稻米的外观品质及加工品质。可见,通过气象预警,提前喷施叶面肥可有效增强翻秋晚稻抵御寒露风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寒露风是双季晚稻抽穗扬花期间,因低温造成抽穗扬花受阻、空壳率增加的一种灾害性天气。为了解寒露风研究现状、继承和完善寒露风研究成果并加以突破提供借鉴和参考,本文通过对有关寒露风文献的分析和梳理,总结了寒露风研究的主要成果。大气环流异常是引发大范围寒露风的根本原因,地形、地貌、海拔等因素能引起小范围寒露风。寒露风对晚稻的危害主要在抽穗开花期,其次是孕穗期。寒露风指标研究大多基于田间试验、气象要素模拟试验、生产实践以及历史数据、文献的分析,应用比较广泛的指标是“寒露风等级”和“水稻冷害评估技术规范”。寒露风预报以天气学方法较为常见、数理统计法不可或缺、神经网络等新方法的运用是一种趋势。在南方双季稻区,寒露风主要出现在9月中下旬或以后,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寒露风初日呈推迟趋势、天数呈减少趋势,但存在连续多年提前和天数增加的案例。单点(站)观测、3S技术是寒露风监测常用的技术。合理安排晚稻播种期、选择耐低温品种、以水调温等多技术并举,对防御寒露风有较好效果。本文还针对寒露风研究存在的指标因子不全面、指标标准不统一、预测预报和监测评估精度达不到精细化服务的需求等主要问题,展望了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深化寒露风多因子致灾机理及多气象要素指标研究,构建指标体系;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强化农业气象智能化精准预报技术研究;加强气象观测、卫星遥感及作物模型等相融合的精密监测评估技术研究;重视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寒露风新规律研究;开展与气候变化及农业科技进步相适应的防灾减灾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4.
湖南双季晚稻寒露风初日的气候演变特征及其预测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寒露风为9月日平均气温≤20℃且持续3d或以上的低温天气过程,是影响湖南双季晚稻生产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利用1961-2013年湖南19个气象站的日平均气温资料,将湖南分为湘北、湘中、湘南3个区域,统计各区历年第一次寒露风的开始日期,构建各区寒露风初日时间序列,分析其变化特征并利用均生函数方法建立各区寒露风初日预测模型。结果表明:近53a湖南各区域寒露风初日年代际变化特征显著,寒露风初日平均在9月下旬中后期;最早出现日期为:湘北、湘中在9月上旬初,湘南在9月上旬末;最迟出现日期为:湘北在10月中旬前期,湘中、湘南在10月中旬后期。影响双季晚稻产量的寒露风发生频率为:湘北约3a两遇、湘中约2a一遇、湘南约5a两遇。基于均生函数建立的湖南寒露风初日预测模型,历史拟合率为:湘北、湘中92%、湘南94%;2011-2014年预测结果表明模型对湖南寒露风初日具有较强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5.
本文系“袈业气象 Fuzzy 系统工程初探”的续篇。应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方法,对广西桂林晚稻开花期间冷害天气,即所谓晚稻寒露风天气,进行了 Fuzzy 动态系统分析与预报,且获得一些有积极意义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正> 桃源县地处湘西北,长期以来以双季稻生产为主,晚稻播种而积占稻田总面积的85%以上。9月正是晚稻抽穗开花时期,当北方有强冷空气侵入,造成气温急剧下降,出现日平均气温≤20℃、连续3天以上的寒露风天气时,水稻容易形成“障碍型冷害”,从而影响到晚稻的开花结实,致使水稻空秕  相似文献   

7.
晚稻季节推迟导致秧龄老化,秧苗发根力减弱,分蘖节位升高,分蘖发生推迟,有效分蘖期变得更短,光合产物积攒不足,有效穗、穗粒数减少,产量低,同时面临"早穗"和遭遇寒露风为害风险。实践证明:推广"抢季节、延秧龄、促早发"等一系列措施,可确保晚稻稳产、高产。  相似文献   

8.
基于寒露风时空特征的湖南双季晚稻抽穗扬花安全期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湖南省地方标准,以连续3d或以上日平均气温≤20℃、≤22℃分别作为常规稻和杂交稻的寒露风指标。利用湖南省96个气象站1951年(建站)-2010年每年9月的日平均气温资料,统计寒露风发生最早初日、50%保证率初日、80%保证率初日和9月份的逐日发生频率。结果表明,≤20℃寒露风的初日比≤22℃初日迟7~10d,≤20℃寒露风在9月上旬的逐日发生概率5%、中旬发生概率10%,下旬发生概率明显增加;≤22℃寒露风在9月8日前的逐日发生概率5%,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概率呈线性增加。综合安全齐穗期80%的保证率和逐日频率分析,湘北、湘中双季晚稻齐穗期可在原定日期基础上适当后延3~5d,不论是常规稻还是杂交稻,均可由原来的早熟品种改为中迟熟品种。  相似文献   

9.
江南红黄壤丘陵区水稻生产中的几个农业气候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南红黄壤丘陵区的气候条件虽然适宜种植双季,量要使该地区的双季稻取得稳定产、高产、高效、首先要做到不同热量地区早、晚稻熟性的合理搭配,其次应重视寒害(倒春寒、五月寒、寒露风)、高温热害以及季节性干旱发生对双季稻危害等问题的研究和防御措施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基于全国2433个气象台站2023年实时和历史同期(1991-2020年)观测资料、农业气象观测站和试验站作物发育期观测资料,利用农业气象评价指标、作物气候适宜度模型、农业气象灾害指数等方法,综合评估2023年主要秋收作物生长季内农业气象条件、生长适宜度、农业气象灾害等对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23年秋收作物生长季大部农区光温适宜、降水充沛,农业干旱、低温冷害、南方高温热害、寒露风等灾害影响偏轻,总体上利于秋收作物产量形成。但京津冀和东北等地强降水导致部分农田发生较重渍涝灾害,华北、黄淮和新疆等地夏季高温极端性强,北方地区春季阶段性低温,湖北湖南部分晚稻遭受寒露风灾害,西南地区南部春旱持续时间长,北方部分农区夏季阶段性干旱,部分农作物生长受到一定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1.
<正> 1991年秋季,我国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见图1),冷空气强度偏弱,北方无大范围秋霜冷害,季内降温平缓,利于冬小麦抗寒锻炼;南方寒露风危害不明显,双季晚稻安全齐穗、灌浆.大部地区季降水偏少(见图2),且分布不均.从季内变化看,秋季前期光温条件好,降水适宜,利于秋熟作物的产量形成;后期农区大部降水不足,普遍有程度不同的旱  相似文献   

12.
CERES-Rice模型在江汉平原的验证与适应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江汉平原武汉、荆州农业气象试验站双季早、晚稻及单季中稻多年田间试验数据和同期逐日气象数据,在利用GLUE参数估计模块结合"试错法"对模型参数标定基础上,对CERES-Rice模型叶面积指数及生物量动态、发育期、成熟时地上部生物量、产量等的模拟能力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模型对水稻发育期模拟较好,开花期和成熟期的模拟误差在3d以内,其中对感光性较弱的早稻模拟最好,感光性较强的晚稻模拟最差;生育期内叶面积指数和生物量动态模拟良好,一致性指数分别达0.98和1.0;模拟产量和地上部总生物量的相对均方根误差分别为8.72%和5.91%,总体效果较好,其中生殖关键期遭遇寒露风的晚稻产量NRMSE为11.16%,模拟效果偏差。说明CERES-Rice模型在无明显异常天气条件下对江汉平原地区水稻模拟具有较好的适应性,CERES-Rice模型可为江汉平原水稻生育期预测提供技术支撑,在考虑极端天气条件胁迫产量形成过程的基础上,可应用于该地区气象影响评价及产量预报业务。  相似文献   

13.
秋季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普遍偏低,初霜期早于常年,热量条件较差,导致大秋作物成熟期推迟;越冬小麦冬前积温明显不足;南方双季晚稻区出现了“寒露风”天气,部分迟熟晚稻遭受危害.季内降水量分配不均,前期雨水丰沛,北方麦区大部墒情较好,小麦播种基本适时,出苗顺利.但陕南、关中棉区由于秋雨连绵,影响了棉花的吐絮收花.中、后期降水稀少,特别是南方农区大部多秋高气爽天气,光照充足,虽利于秋收秋种,但长时期连晴少雨使农田墒情下降明显,部分地区出现干旱,对越冬小麦、油菜生长和华南冬种不利.季内有一个热带风暴和一个台风在我国登陆,受其影响,华南夏旱得到缓解,而东部沿海出现大暴雨过程,部分农田受淹.  相似文献   

14.
2020年在湖南大通湖区按照裂区设计进行大田试验,以水稻品种泰优390和H优518为材料,设常规机插秧(T1)、人工手抛秧(T2)和精量有序机抛秧(T3)三种处理,观察测定不同种植模式下的秧苗素质、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茎蘖动态和生育期,以探究不同种植方式对寒露风影响下晚稻生长发育特性、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找出在寒露风影响下更具有稳产减灾效果的种植方式,并对其减灾机理进行探究,为水稻生产和防灾减灾策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采用钵苗育秧技术培育秧苗的精量有序机抛种植模式的秧苗素质相对较好,与采用毯苗育秧技术育秧的机插种植模式的秧苗素质差异显著。(2)移栽后,精量有序机抛秧返青最快,分蘖发生最早。(3)精量有序机抛秧的水稻生育期较手抛秧、机插秧显著缩短,品种泰优390可缩短生育期4~12d,H优518可缩短生育期3~8d。(4)在寒露风影响下,精量有序机抛秧的水稻成穗率、结实率、收获指数、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千粒重及产量较手抛秧、机插秧高,且与机插秧处理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品种泰优390和H优518精量有序机抛秧的产量分别比手抛秧、机插秧增产21.7%、273.5%和12.9%、19.6%。研究结果说明使用精量有序机抛方式育出的秧苗素质较高,移栽大田后返青较快,分蘖速率较快,后期分蘖下降幅度小,有效穗数、结实率、千粒重较高,比人工手抛秧、常规机插秧更能促进水稻产量的提高。综合气候条件考虑,使用精量有序机抛方式能缩短晚稻生育期,在冷害严重的年份具有明显减灾效果。  相似文献   

15.
2022年秋季(9-11月),全国平均气温10.9℃,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高;全国平均降水量107.5mm,较常年同期偏少8.5%;全国平均日照时数575.2h,接近常年同期。全国大部农区秋季光热条件较好,东北地区初霜期较常年偏早但持续时间短,南方晚稻区未出现大范围寒露风天气,气象条件总体利于秋收作物灌浆成熟、收晒和秋播,秋收秋种总体进展顺利。但是,江西、湖南和贵州东部等地农业干旱发生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导致部分地区油菜播种出苗困难,部分在地作物及经济林果产量和品质也受到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6.
2015年秋季(9-11月)全国平均气温为12.7℃,比常年同期偏高0.3℃;平均降水量为214.7mm,比常年同期偏多72.3mm;平均日照时数为425.3h,比常年同期偏少80.3h。秋收区大部时段天气较好,初霜期与常年同期接近或偏晚,南方晚稻受寒露风影响范围较小,气象条件总体利于作物灌浆成熟及收晒;秋播区大部水热条件较好,农业干旱发生范围小、影响轻,冬小麦和油菜播种出苗顺利、长势较好。但南方部分地区出现暴雨洪涝灾害,局地损失较重;秋季后期中东部阴雨寡照突出,设施农业及南方秋收秋种作物受影响较大,华北、黄淮局地设施农业和畜牧业遭受雪灾。  相似文献   

17.
2016年秋季(9-11月)全国平均气温为10.4℃,较常年同期偏高0.5℃,全国平均降水量为164.4mm,比常年同期偏多37%,为1951年以来最多.东北地区初霜冻偏晚,南方晚稻区未出现大范围寒露风天气,气象条件总体利于秋收作物灌浆成熟与收晒.北方冬麦区和南方油菜产区大部墒情较好,秋种工作进展总体顺利,仅江淮、江汉等地10月下旬阴雨天气较多,导致部分地区播种延迟.秋播后大部地区水热适宜,冬小麦和油菜长势良好.但江南和华南沿海频遭台风袭击,造成部分地区农业损失较大.秋季后期中东部地区日照偏少,对设施农业有一定影响.新疆和东北局地设施农业和畜牧业遭受雪灾.  相似文献   

18.
长江中游地区水旱复种轮作模式资源利用率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实现农田资源高效利用,维护农业生态良性循环,优化长江中游地区传统种植模式,本研究于2013年10月—2015年11月,以冬闲连作为对照,分析比较了不同水旱复种轮作模式(冬闲-早稻-晚稻→冬闲-早稻-晚稻、马铃薯-玉米‖大豆-晚稻→蔬菜-花生‖玉米-晚稻、蔬菜-花生‖玉米-晚稻→绿肥-早稻-晚稻、绿肥-早稻-晚稻→油菜-花生-晚稻、油菜-花生-晚稻→马铃薯-玉米‖大豆-晚稻)的光、温、水、土资源利用效率。结果表明:水旱复种轮作模式的冬季、晚季和周年的光能利用率均比冬闲连作处理高,周年光能利用率两年间分别高8.26%~82.50%和2.63%~121.42%,其中均以"蔬菜-花生‖玉米-晚稻→绿肥-早稻-晚稻"轮作模式最高。水旱复种轮作模式的年有效积温利用率均高于冬闲连作模式,两年间分别高12.87%~21.26%和11.17%~25.88%,以"蔬菜-花生‖玉米-晚稻→绿肥-早稻-晚稻"轮作模式最佳。两年间水旱复种轮作模式的冬季、晚季和周年的水分利用率均比冬闲连作处理高,其中周年水分利用率分别高45.36%~83.50%和40.00%~118.75%,以"马铃薯-玉米‖大豆-晚稻→蔬菜-花生‖玉米-晚稻"轮作模式的晚季和周年水分利用率最高,"蔬菜-花生‖玉米-晚稻→绿肥-早稻-晚稻"模式的冬季水分利用率最高。两年间土地利用率均以"绿肥-早稻-晚稻"复种模式最高,平均利用率达96.11%,"蔬菜-花生‖玉米-晚稻→绿肥-早稻-晚稻"轮作模式的土地利用率表现最好。因此,各水旱复种轮作模式的周年光能利用率、年有效积温利用率、水分利用率和土地利用率均高于冬闲对照,其中以"蔬菜-花生‖玉米-晚稻→绿肥-早稻-晚稻"和"绿肥-早稻-晚稻→油菜-花生-晚稻"轮作模式表现较好,适宜在长江中游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2014年秋季(9—11月)全国平均气温为12.8℃,比常年同期偏高0.8℃;平均降水量为166.5mm,比常年同期偏多8.3%;平均日照时数为521.5h,比常年同期偏少25.9h。全国秋季光温水匹配较好,利于农业生产。北方秋收作物正常成熟之前未遭受初霜影响,晚稻产区寒露风影响偏轻,气象条件总体利于秋收作物灌浆成熟和收晒。北方冬麦区和油菜产区大部墒情条件为近3a最好,秋种工作较为顺利,仅江南中部部分油菜产区遭受十旱影响,导致播种延迟。秋播后大部农区水热条件匹配较好,冬小麦和油菜长势好于2013年同期。秋季部分地出现现阴雨寡照、十早、暴雨洪涝、冻害等农业气象灾害,但总体影响偏轻。  相似文献   

20.
<正> 江西省是双季稻种植区,水稻产量历年来受气候因子的影响波动很大。其早稻与春季连阴雨、小满寒、高温逼熟,二晚与伏旱、伏秋旱、寒露风等天气条件密切相关,因而可选择生物学意义明确、关系密切的气象因子,建立产量气象预报方程,预测产量。省级产量气象预报方程建立在气候分区的基础上,早稻分为6个气候区,二晚分为4个气候区。各气候区因地制宜选择气候预报因子,其单产表达式为:Y=Y_t+Y_w+△Y,气象产量表达式为Y_w=sum from i=1 to n (B_iX_i+A)。按以上方程预测我省早、晚稻单产,自1984年以来其结果与统计局年报值相对误差均在±4%以内,且时效比其他部门提早1个月,该成果被评为省科技成果3等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