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鲿科鱼类是一类高度多样化的类群,一些具有高度相似特征的物种难以通过形态进行识别,系统分类关系混乱,因此,选择一种更为有效、便捷的鱼类鉴定和分类方法十分必要。对5属36种共214条鲿科鱼类线粒体COⅠ基因序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6种鲿科鱼类的种内和种间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016和0.158,种间平均遗传距离是种内平均遗传距离的9.875倍;大多数鲿科鱼类的种内遗传距离小于种间遗传距离,在种内、种间重叠较少,能形成的一定的DNA条形码间隙。ABGD结果将36个物种定义为25个运算分类单元,运算分类单元的划分与距离法结果大体一致,种间遗传距离较小的物种被划分为同一个运算分类单元,种内遗传距离较大的物种分化为多个运算分类单元。聚类树结果显示:黄颡鱼属、拟鲿属和■属的鱼类聚成一大支;鳠属和半鲿属中各有1个物种聚类到对方的分支中,这两属之间存在不完全的谱系分选。在本研究中,DNA条形码在大部分鲿科鱼类中能进行有效的鉴定,但对一些近缘种,条形码鉴定存在局限性,同时,COⅠ条形码也阐明了鲿科鱼类的系统进化关系,可为鲿科物种的系统分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利用种群途径、统计作为整体系统的种群作用特征是有现实的意义。众所周知,因分化使鲟科鱼类种群范围内形成各种生物类群一一冬季型和春季型。基于伏尔加河俄国鲟种群中存在冬季型和春季型、闪光鲟和鳇种群内分化方面的资料,改变捕捞制度,目的在于以防捕捞上述几种在春季进入河中后很快就繁殖的早春型鱼类。然而在固定的压力机捕捞下,  相似文献   

3.
《广西水产科技》1980,(4):41-42
种群:又称种族、群体。是种以下的分类单位。生存在同一生态环境中的鱼类,或某一水域生态系内的某种鱼类,由于生态环境的限制,不可能同时成长、同时繁殖,而是分成不同的群到水域的不同场所索饵、产卵或形成不同产卵期,这种在分类学上的特征相同而生态特征有异的同一种鱼的不同群体,称为种群。  相似文献   

4.
生态调度是缓解水电工程对鱼类不利影响的有效措施之一,确定生态调度目标鱼类是制定生态调度方案的基础和前提。在野外调查和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运用物种濒危系数、遗传价值系数和物种价值系数对金沙江乌东德坝址至白鹤滩坝址之间分布的53种土著鱼类进行生态调度需求次序的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处于生态调度需求1级的鱼类有4种,为圆口铜鱼、长鳍吻鮈、中华金沙鳅和齐口裂腹鱼,这些鱼类均属长江上游特有鱼类,也是受水电开发影响较为显著的种类;处于生态调度需求2级的鱼类有14种,包括长江上游特有鱼类11种,这些鱼类产卵繁殖对流水生境均有一定需求;处于生态调度需求3级的鱼类有28种,这些鱼类以广适型种类为主,对水流条件的要求不高;处于生态调度需求4级的鱼类有7种,多为常见的小型鱼类,其产卵繁殖对生境要求不高。评价结果基本反映了乌东德坝下江段鱼类对生态调度的实际需求,考虑到产漂流性卵鱼类和产粘沉性卵鱼类繁殖需求的差异,综合确定圆口铜鱼和齐口裂腹鱼为乌东德水电站生态调度的主要目标鱼类,长鳍吻鮈、中华金沙鳅等作为兼顾目标鱼类。  相似文献   

5.
长江口青草沙水库正式供水前的鱼类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胡忠军  吴昊  陈立侨  刘其根 《水产学报》2012,36(8):1234-1241
为研究上海青草沙水库的鱼类物种组成、多样性及其空间变化,2010年7--10月在该水库共捕获鱼类993尾,隶属5目,18种,其中淡水鲤形目鱼类最多,占总物种数的72.2%.群落优势种为贝氏(鳖)、刀鲚、鲫、光泽黄颡鱼.聚类分析表明,鱼类群落类型存在较显著的空间差异,刺网网目大小对渔获物物种组成有较显著的影响.物种多样性与丰富度和均匀度均显著正相关,但更多地受丰富度的影响.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鱼类物种多样性在空间上无显著差异.4种摄食功能群中,无脊椎动物食性(44.4%)和杂食性(33.3%)鱼类物种数比例较高;4种生态类群中,定居性鱼类占绝对优势(77.8%).青草沙水库鱼类群落表现出淡水或长江口低盐淡水区鱼类区系的主要特征,与以近海鲈形目鱼类为优势的长江口邻近水域的鱼类群落差异巨大,推测水库建设导致的隔离与盐度下降是形成该水库鱼类群落趋于淡水区系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正>近日,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在生物进化领域权威期刊《分子生态资源》上在线发表了题为"许氏平鲉染色体水平的基因组分析揭示了鱼类卵胎生的进化特征"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在国内首次解析了鱼类卵胎生的进化特征。鱼类繁殖方式有卵生、卵胎生和胎生等3种。许氏平鲉俗称"黑鱼",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渤海、黄海和东海,其肉质鲜美,在山东沿海有黑石斑的美誉。但关于许氏平鲉究竟是卵胎生繁殖还是胎生繁殖一直没有定论。该  相似文献   

7.
根据2012—2014年长江口的渔业资源调查数据,采用概率模型、网络分析方法对长江口鱼类群落物种空间共现模式及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长江口鱼类群落模式主要为物种的随机共现,群落构建中以中性元素的影响占主导地位,环境变化驱动的随机因素对种间共现的影响大于种间相互作用;种间共现模式有显著的季节差异,这种季节差异主要与海洋洄游型鱼类和河口定居型鱼类的季节更替有关;高物种权度和中间中心性种类的季节性更替影响种间共现模式的随机性;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对群落内信息交换的控制能力较强,在长江口鱼类群落中处于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8.
为建立篮子鱼科鱼类物种快速鉴定方法,该研究扩增获得了篮子鱼科10种鱼类的46条线粒体COⅠ基因序列,结合从BOLD和GenBank上筛选出的12种27条篮子鱼科COⅠ基因序列,分析篮子鱼科鱼类的COⅠ基因片段序列特征、种间和种内遗传距离及分子系统进化关系。结果表明,19种73条篮子鱼科COⅠ基因序列的平均碱基组成为T:28.9%、C:28.7%、A:24.6%、G:17.8%。G+C的含量(46.5%)低于A+T的含量(53.5%),碱基组成表现出明显的偏倚性;篮子鱼科鱼类的种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098,是种内平均遗传距离(0.002)的49倍;基于19种篮子鱼科鱼类的COⅠ序列的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19种篮子鱼中仅单斑篮子鱼(Siganus unimaculatus)和狐篮子鱼(S. vulpinus)聚类在一起,形成1个分支,剩余17种(89.5%)篮子鱼相同种内个体各自聚为一支,形成17个独立的分支。结果表明基于COⅠ基因的DNA条形码技术可应用于篮子鱼科物种鉴定。  相似文献   

9.
在河流生态学研究中河流等级是一种用于评价河流生物多样性及环境特征的重要分类标准。有研究表明不同河流等级中鱼类群落结构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但鱼类群落结构是否与河流等级及其影响的环境因子有明显的内在关联性还有待深入研究。本文以太子河流域为研究区域探究河流等级与鱼类群落分布之间的关系以及鱼类群落分布特征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响应关系,并将太子河主要支流作为独立流域单元进行相同等级河流之间鱼类群落分布差异的比较。对太子河流域125个点位鱼类群落和水环境理化特征的调查结果显示,太子河流域鱼类群落结构在不同河流等级之间有显著差异,而且鱼类多样性与丰富度在三级河流最高,指示种分析表明洛氏鱥与北方条鳅是上游河段的指示种,短须颌须鮈与东北雅罗鱼是中游河段的指示种,?、大鳞副泥鳅及鰕虎鱼类是下游河段的指示种;摄食功能群在各级河流也有显著差异,杂食性鱼类的比例及物种数在三级河流和五级河流较高,昆虫食性的鱼类在一级河流和二级河流比例较高,昆虫食性鱼类的物种数在五级河流较高。 各等级河流之间总氮和氨氮有显著差异;相同等级河流之间鱼类群落结构也有显著的差异性,其电导率、水温和氨氮等环境因子具有显著差异性。本研究结果表明,太子河流域不同河流等级鱼类群落结构有显著的差异,相同等级河流的鱼类分布特征也有显著差异,但这种鱼类群落结构的空间差异性不受水环境理化因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为建立长江中游常见鱼类的快速鉴别方法,文献调研了7目11科50属64种鱼类名录,GenBank共获取168条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I (COⅠ)序列,分析了序列特征、不同阶元Kimura-2-paramater(K2P)遗传距离及系统进化关系。结果显示,64种鱼类的种间遗传距离(平均值为0.084)明显大于种内(平均值为0.0079),NJ树上不同物种均能以较高支持度聚类成独立分支,以线粒体COⅠ序列作为DNA条形码可准确鉴定所研究鱼类;综合利用分子生物学软件筛选物种特异性探针,最终43种鱼类可筛选出112条物种特异性探针,物种识别率为67.2%。本研究验证了DNA条形码芯片技术在长江中游鱼类物种鉴定的可行性,可为该地区鱼类物种多样性保护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1.
生殖是一切动物生命周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动物为了种族延续的一种本能。鱼类同样具有这种本能,每种鱼类发育到一定阶段和年龄之后,就要进行生殖活动。从养鱼生产的角度来说,了解一些鱼的生殖和发育知识,很有必要。解决养殖鱼苗的来源,必须懂得养殖鱼类的繁殖和鱼卵的孵化;从鱼苗培育成鱼种、由鱼种养成大鱼(商品鱼),在鱼类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机体在构造上有不同的特点,对外界环境条件有一定要求,就需要有相适应的饲养方法。达到生殖年龄的鱼,人们将它们中适宜养殖的种类用来繁殖鱼苗,这种鱼称为“亲  相似文献   

12.
通过探究瀑布沟水电站建成后鱼类物种结构与建库前的相应变化,为有针对性的生态补偿措施提供参考,还可为西部地区水电开发与自然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提供宏观决策依据。基于1985年、2002年和2012年在瀑布沟库尾至坝下河段的调查数据,研究了瀑布沟水电站水库形成前后库区鱼类物种组成、渔获物结构以及保护物种分布的变化趋势。2012年库区调查共采集到鱼类14种,相比1985年和2002年分别减少了53种和51种,群落组成中定居性鱼类物种比例及渔获物比例均显著上升,适应流水环境的鱼类所占比例大幅下降。渔获物中优势物种为鲫(Carassius auratus),占渔获总重量的比例为61.59%,而在前2次调查中占据优势的齐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prenanti)和重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davidi)几近消失。研究结果显示,水库形成后鱼类组成已发生显著改变,适应流水生境的鱼类在库区难以捕获,而静水性鱼类比例则显著升高;重口裂腹鱼等保护物种以及四川白甲鱼(Onychostoma angustistomata)等特有鱼类因水文条件的变化总体上表现为资源量下降,同时分布区域向坝下或库尾等流域生境迁移。针对成库后鱼类物种的变化特征,提出了实施生态保护、规划过鱼设施以及开展增殖放流等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由于气候条件不同,广东地区有很多生物的生活习性、生理周期、繁殖习性与我国除广西以外的其它地区都有很大区别,不但不同于长江以北地区,与长江以南的近邻湖南、江西也有差异。在鱼类繁殖方面,差异有时表现在节气提早,有时不仅仅如此,一一些北方的物种,至今还不能成功地在广东繁殖成功。金鱼繁殖方面,广东地区存在不仅仅是节气的差异,下面就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2010年11月、2011年5月对四川省九寨沟勿角自然保护区及其邻近水域鱼类物种多样性进行调查,共采集到鱼类6种,共182尾,隶属于3目4科。其中,土著鱼类5种,外来种1种;鲤形目4种,占鱼类物种数的66.67%,鲇形目和鲑形目各有1种,均占鱼类物种数的16.67%。保护区鱼类主要组成为老第三纪原始类群和青藏高原类群,兼有少量的北方冷水类群。其中长江上游特有鱼类3种,占鱼类物种总数的50%;属于四川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有2种,占鱼类物种总数的33.33%。保护区鱼类在食性和栖息习性等方面分别属于不同的生态类型。掠夺性获取,水环境破坏,以及外来种入侵是保护区鱼类资源面临的最大威胁,针对以上威胁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5.
乐清湾口海域春秋季鱼类群落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乐清湾口海域鱼类群落结构动态变化趋势和渔业资源现状,对该海域鱼类物种组成、种类数、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进行调查分析。共鉴定出鱼类49种,隶属于10目26科39属。结果显示,春季物种数较秋季少,春季在瓯江口水域物种明显较少,秋季物种数空间分布大致为东西走向;春季种类重量多样性低于秋季,但尾数多样性高于秋季,鱼类种类数与多样性指数之间有较强的相关性。研究表明,乐清湾口海域的鱼类种类类型以近岸河口性鱼类为主,且大多为广温、广盐性种类;该海域位于河口,受瓯江径流影响较大;受地理位置和水文环境影响,该海域暖水性种类较多;种类数平面分布特征主要是春季受瓯江径流淡水水团影响,而秋季受交汇水团影响,物种丰富;两季鱼类多样性不同,是因为鱼类个体大小、数量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16.
长江中游湖泊鱼类物种多样性结构及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2年7月~2003年4月,通过对长江中游6湖(西洞庭湖、黄盖湖、西凉湖、斧头湖、涨渡湖和赤湖)的实地调查,分析了各湖泊不同时期鱼类物种多样性结构及变化.结果表明:6湖鱼类物种数都有不同程度下降,但西洞庭湖损失的物种数最少;从各科减少的物种数来看,鲤科减少最多,为7~27种,其次是鳅科和鮠科.经聚类分析,通江湖泊与阻隔湖泊有着明显差异.各湖鱼类物种与高级分类阶元在数量上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各湖鱼类在属水平上的物种频次分布均具规律性,随着物种数/属的增加,频次迅速减少,且乘幂模型拟合较好.认为长江中游湖泊的野生鱼类资源已经严重衰退,当前急需采取有效措施保护野生鱼类.  相似文献   

17.
南海珊瑚礁海域鱼类分类多样性大尺度分布格局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珊瑚礁区生物多样性是当今生态学研究热点之一,为更全面地了解南海诸岛珊瑚礁海域鱼类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系统整理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南海东沙、西沙和中沙及南沙群岛珊瑚礁海域鱼类资源调查的历史资料,研究了南海珊瑚礁鱼类分类学多样性.种类统计结果表明,目前东沙记录鱼类种类514种,西沙和中沙632种,南沙548种;各礁区记录鱼类物种数目少于预测数目,也少于全球其他生境相似的海域记录的鱼类种数.估算了南海珊瑚礁鱼类平均分类差异指数△+和分类差异变异指数∧+,结果显示,东沙△+和∧+分别为55.1、121;西沙、中沙△+为60.2,∧+为164;南沙△+为56.6、∧+为150;各礁区海域鱼类△+值均小于东海陆架海域,而∧+值均高于东海陆架海域.在种和科的分类水平上,计算了南海珊瑚礁海域与卡拉棉群岛、米尔恩湾、南沙群岛西南陆架和南海北部陆架海域鱼类的相似性系数,结果表明,西、中沙群岛与其他礁区海域鱼类在种级分类阶元上的相似性系数相差较大,所有珊瑚礁海域鱼类在科级分类阶元上的相似性系数较为接近;另外,所有珊瑚礁海域鱼类种(科)间相似性均高于其与陆架海域鱼类种(科)间相似性.对南海珊瑚礁、卡拉棉群岛和米尔恩湾等海域典型礁栖性鱼类的科的物种相对丰富度进行了Kruskal-Wallis检验,结果表明,其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论认为,物种多样性较高而分类多样性较低是南海珊瑚礁鱼类多样性大尺度分布格局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8.
神农架由于地理位置独特,被称为"天然物种基因库",多年来有众多中外动植物专家到神农架考察.1981~1982年华中农业大学水产系鱼类组在神农架考察野生鱼类资源,证实神农架有野生鱼类35种,均有长江、汉水上游河源区鱼类的显著特征,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及物种保护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金沙江下游现有鱼类资源可能发挥的替代生境保护作用,在对金沙江下游鱼类进行多次实地采样调查基础上,结合历史文献记载,梳理了金沙江下游的鱼类名录,并与“保护区”内的鱼类物种多样性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分布于金沙江下游的鱼类共有194种,其中土著鱼类162种,隶属于5目15科79属;分布于“保护区”内的鱼类197种,其中土著鱼类187种,隶属于6目21科94属。进一步分析显示,既见于金沙江下游又见于“保护区”的土著鱼类129种,反映出两者在鱼类种类组成上有较大的相似性;“保护区”内未能包括的仅见于金沙江下游的鱼类多为金沙江下游支流或附属高原湖泊中生活的种类,“保护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发挥金沙江下游替代生境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讨线粒体COI基因作为DNA条形码在中国鲿科(Bagridae)鱼类物种鉴定中的有效性,以及系统发育中的适用性,本研究对4属11种鲿科鱼类进行PCR扩增,获得48条线粒体COI基因序列,同时从Gen Bank筛选获得8种鲿科鱼类的12条COI基因序列进行分析。19种鲿科鱼类的COI基因序列特征显示:长度为674 bp的COI序列片段平均碱基组成为24.82%A,30.44%T,27.10%C和17.64%G,碱基组成呈现明显的AT偏倚性(55.26%),具有硬骨鱼类的线粒体COI基因的碱基组成的典型特征。核苷酸位点中有变异位点226个,简约信息位点195个,单一信息位点31个,转换颠换比为3.35。19种鲿科鱼类的种内、种间和属间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0041、0.1136和0.1268,种间遗传距离平均为种内遗传距离的27.7倍。在本研究中,鲿科鱼类所有的物种均形成单系,在物种鉴别上与形态学分类结果基本一致,然而鲿科的4个属中只有鱯属形成单系,黄颡鱼属、属和拟鲿属均未形成单系,其进化地位需要进一步研究。线粒体COI基因作为条形码可有效对鲿科鱼类进行物种鉴定,也为鲿科的系统发育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