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低芥酸油菜的低芥性状是受两对没有明显显隐性而有加性效应的基因所控制,与高芥酸油菜产生生物学混杂,其低芥酸性状当代就会消失,品种品质迅速变劣。因此研究不同隔离条件、不同隔离方法对低芥酸品种芥酸含量的影响,从中总结出低芥酸良种的保纯技术,是  相似文献   

2.
甘蓝型油菜种子中几种主要脂肪酸含量的遗传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通过对甘蓝型油菜杂交组合(华油8号×Altex)正反交 F_1、F_2、回交一代以及相应的杂交亲本种子中几种主要脂肪酸含量的气相色谱测定,研究了芥酸、廿碳烯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的遗传以及这几种脂肪酸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种子中的芥酸、廿碳烯酸和油酸含量都是由胚基因型决定的,这三种脂肪酸含量受到一个共同  相似文献   

3.
甘蓝型油菜脂肪酸成分的基因作用形式和效应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刘定富  刘后利 《作物学报》1990,16(3):193-199
对4种纯合芥酸基因型双列杂交所产生的9种芥酸基因型的6种主要脂肪酸的含量配适二基因模型,分析结果表明:芥酸含量的加性遗传方差占总遗传方差的99.5%以上,A 和 C 两染色体组中基因座位的加性效应基本上相等,F_1代和 F_2代的 d_a 分别为14.19和13.90,d_c 为13.81和13.38。廿碳烯酸以加×加互作为主,在 F_1和 F_2代中,该分量占  相似文献   

4.
本文用扩展三重测交设计研究了甘蓝型油菜芥酸及其他脂肪酸含量的遗传。结果表明,芥酸的上位性效应不显著,主要受加性效应控制,显性作用较小。显性方向为正,一级统计量分析不显著,二级统计量分析达显著水平。方差分量 D,H 和 F 的估值分别为358.15—362.22,8.74—18.00和51.77—53.26。平均显性度为0.1553—0.2242,优势比为0.  相似文献   

5.
黄瓜黄色线与瓜长比的主基因+多基因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选用2个性状稳定的自交系黄瓜,配成正反2个组合,测定结果表明,正反交组合黄色线与瓜长比的差异不大,表明黄色线遗传受核基因控制。应用主基因 多基因混合模型分析方法对黄瓜组合(M25×M67)的6个家系世代(P1,P2,F1,B1,B2,F2)的黄色线和瓜长比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黄色线比例遗传受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 加性-显性多基因(D模型)控制。分离世代中,B1,B2,F2世代的主基因遗传率(h2mg)为95.8%,93.39%和14.99%;多基因遗传率(h2pg)在1.36%~54.04%。主基因加性效应(d)和显性效应(h)值分别为-41.78和-35.96。黄色线的遗传可能是受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 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6.
丁安林 《作物学报》1989,15(2):189-192
<正> 目前已证明在大多数环境下有4对基因影响大豆对接种根瘤菌(Rhizobium japonicum)的不同反应。大豆在显性(Rj1)基因控制时对大多数根瘤菌的反应为结瘤,在受隐性(rj1)基因控制时为不结瘤。其他三对基因中,显性等位基因(Rj2、Rj3和 Rj4)都能控制某些慢生型大豆根瘤菌引起无效结瘤反应。1979年在北美地区大豆统一区试中发现,  相似文献   

7.
叙述了甘蓝型油菜白花性状的遗传研究和白花胞质不育系的选育。采用白花突变体与黄花品系杂交和回交研究白花性状的遗传,利用白花品系G95150与白花不育突变体测交,选育白花胞质不育系7600A。结果表明,白花对黄花由一对不完全显性基因控制。7600A在农艺性状上与其保持系G95150完全一致:叶色浓绿,植株较矮(163.5cm)、生育期较长(243天)、抗寒能力较差(冻害率100%,冻害指数33.8)。7600A花色纯白、花瓣皱缩、花药小、低温存在微量花粉。G95150和7600A的芥酸含量为0.8854%,硫甙含量70.5461μmol/g。7600A与1141A胞质不育系的恢保关系不完全一致,是一种新型甘蓝型白花胞质不育系。因此,白花性状受一对共显性基因控制,可用于选育白花品种和白花胞质不育系和鉴别真假品种。  相似文献   

8.
《分子植物育种》2021,19(17):5688-5695
脂肪酸延伸酶1基因FAE1和Δ~(12)-脂肪酸脱饱和酶基因FAD2是植物脂肪酸生物合成途径中的两个关键酶基因,在同一甘蓝型油菜品种CY2中对这两个关键酶基因进行单表达和双表达遗传调控获得五种不同类型的具有相同遗传背景的转基因株系。本研究分析比较了种植于相同环境条件下的五类转基因株系及野生型对照的种子脂肪酸组成和含油量,结果表明,两基因单独和双重调控可显著改变油酸、亚油酸、亚麻酸、花生烯酸和芥酸等多种脂肪酸含量,其中两个内源目标基因同时沉默种子中的油酸含量从20.5%提高到了82.8%,拟南芥FAE1基因籽粒特异表达种子中的芥酸含量由43.9%增加到了60.2%。与野生型对照相比,五类转基因种子中的十八碳不饱和脂肪酸相对比率和油酸脱饱和比例均发生了显著变化。此外,增强FAE1基因表达后种子含油量有所提高,而沉默两个目标基因的表达则使种子含油量降低,表明两个关键酶基因调控对油脂合成与积累也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9.
高油酸玉米突变体的诱导和遗传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刘治先 Wrig.  AD 《作物学报》1998,24(4):447-451
油酸,亚油酸及饱和脂肪酸含量决定玉米油的品质,研究结果表明,利用EMS花粉诱变技术,可获得高油酸等玉米突变体,高油酸含量的遗传受部分显性生效基因控制,基因的显性方向指向增效,但是,在同一基因位点上,可能受一些微恢复等位基因累加作用的影响,卡平方检验符合1对部分显性基因的遗传规律,与同类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优质油玉米育种,不仅要提高玉米的含油量,还应提高油分中的油酸含量,降低饱和脂肪酸含量,改善玉米的  相似文献   

10.
《分子植物育种》2021,19(10):3392-3399
随着中国农村产业结构和种植模式调整,早熟油菜在油菜产业链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但油菜早熟性与丰产性和抗逆性存在较大矛盾,使得早熟品种的选育受到极大制约,挖掘早熟种质资源对早熟品种的选育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前期获得一个丰产性好的早熟甘蓝型油菜品系GRG177,以GRG177 (P_1)与甘蓝型油菜品系GRD328 (P_2)为亲本,构建六世代遗传群体(P_1, P_2, F_1, B_1, B_2和F_2),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完成了花期性状的多世代联合分析。结果表明,初花期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花期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终花期受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花期性状在分离世代中具有较高的遗传率(51.79%~96.80%)。本研究为早熟油菜品种选育、GRG177花期性状基因定位与克隆提供较好基础。  相似文献   

11.
采用同源序列法对6个芥菜型油菜(Brassica juncea)品种(高芥酸、中芥酸、低芥酸)、2份白菜型油菜品种(高芥酸和低芥酸)和1份黑芥品种的FAE1基因进行克隆和测序表明,9个品种的FAE1基因编码区全长均为1522bp,不含内含子,均编码507个氨基酸残基。序列比较表明,芥菜型油菜中有两种FAE1基因序列(BjFAE1.1和BjFAE1.2),其亲缘种白菜型油菜和黑芥中各有一种FAE1基因序列(BrFAE1和BnFAE1),BjFAE1.1对应于白菜型油菜的BrFAE1,BjFAE1.2对应于黑芥的BnFAE1;BjFAE1.1和BjFAE1.2之间存在71bp处核苷酸变异和Hind III不同的酶切位点(第1415位和第1144位),蛋白质水平上存在15处氨基酸变异。比较不同芥酸含量品种的FAE1基因序列表明,BjFAE1.1基因存在2个SNP位点(第968位和第1265位),BjFAE1.2基因也有2个SNP位点(第49位和第237位),这4个SNP位点中有3个位点(第49位、第968位和第1265位)导致蛋白质水平上氨基酸的差异。其中BjFAE1.1基因第968位的碱基变化(C→T)引起的第323位氨基酸变化(Thr→Ile),能够解释芥菜型油菜和白菜型油菜高芥酸到低芥酸(中芥酸)的转变;第1265位的碱基变化(T→C)引起的第422位的氨基酸变化(Phe→Ser),能够部分解释芥菜型油菜的高芥酸到低芥酸(中芥酸)的转变,白菜型油菜的高芥酸和低芥酸品种在该位点的碱基没有变化。BjFAE1.2基因第49位的碱基变化(T→C)引起的第17位氨基酸的变化(Phe→Leu),可以解释芥菜型油菜的中芥酸变成高芥酸(低芥酸)。陕北黄芥低芥酸突变株1278-3的FAE1基因序列和国外低芥酸品种比较,只在第1265位出现变异。  相似文献   

12.
高粱籽粒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的基因效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0和1991年以Hayman4×4完全双列杂交方法对高粱籽粒直链淀粉含量和支链淀粉含量的基因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模型。基因的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对两个品质性状均有重要作用,但相对而言前者较后者更重要,属部分显性。直链淀粉含量基因的显性方向指向增效,支链淀粉含量基因的显性方向指向减效。亲本中与两性状有关的隐性基因频率高于显性基因的频率。两性状的狭义遗传力均较高。 亲本高杆牛心红和小粘白高粱含显性基因较少,认为此两品种是提高支链淀粉含量育种的优良亲本材料。  相似文献   

13.
小麦的矮秆基因及其研究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小麦的矮秆基因及其研究方法程治军,吕知敏(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所北京100081)普通小麦中已被命名的矮秆基因有20多个,它们大多由突变产生。小麦最终株高除决定于所带的矮秆基因外,还受矮秆基因所处的遗传背景和环境条件的影响。除显性、半显性的Rht3、R...  相似文献   

14.
甘兰型双低油菜细胞核雄性不育系黔油2AB育性遗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遗传学原理,采用测交、回交、自交及兄妹交的方法,研究黔油2A的育性遗传规律。结果表明:黔油2A属双基因显性“杂合两型系”,其育性是受两对显性基因MsMs和RfRf互作控制的,其中Ms是显性不育基因,Rf是显性恢复基因,同时抑制不育基因性的表达,使育性恢复可育。其不育株基因型为Msmsrfrf,保持株基因型为msmsrfrf,恢复株基因型Ms-RfRf和msmRfRf。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辣椒果实中维生素C(Vc)含量的遗传规律,对辣椒果实Vc含量进行遗传分析。选用Vc含量差异显著的‘L5’(高Vc含量)和‘L158’(低Vc含量)2个品种分别作为杂交的母本和父本,从而构建了3种世代群体。同时测定和分析辣椒果实Vc含量及与其他果实相关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果实中Vc含量呈连续性变化趋势,受多基因控制。Vc含量与单果平均重呈显著正相关,与果肉厚呈显著负相关。Vc含量与可溶性固形物、果横径、果纵径不相关。辣椒Vc含量属于数量性状,受控于多个基因,属于C-O模型,即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  相似文献   

16.
小麦湿面筋含量和面筋指数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7个面筋品质不同的小麦品种(系),按Griffing双列杂交法II配制21个杂交组合,对小麦湿面筋含量和面筋指数进行了遗传分析。在7个亲本中,新麦18的湿面筋含量和面筋指数均较高,一般配合力好,能显著地提高杂种后代的湿面筋含量和面筋指数;周8425B湿面筋含量最高,一般配合力较好,可以较快地提高后代湿面筋含量,但后代面筋指数较差,综合品质不易得到提高。小麦湿面筋含量和面筋指数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不仅受加性和显性效应影响,还存在非等位基因间互作。湿面筋含量的高值受显性基因控制,早代即可表达,容易选择;而面筋指数的高值却受隐性基因控制,早代不宜选择。湿面筋含量狭义遗传力相对较低,而面筋指数狭义遗传力较高,且二者间相关性不强。湿面筋含量和面筋指数具有实验操作简单、方便快捷、需要样品少等优点,可用于指导优质育种和小麦生产。  相似文献   

17.
张宇婷  鲁少平  金诚  郭亮 《作物学报》2019,45(3):381-389
甘蓝型油菜是主要的油料作物之一,种子含油量一般在35%~50%。油脂主要储存于油菜种子胚中,胚主要由子叶[包括外子叶(OC)和内子叶(IC)和胚轴(EA)]组成。低芥酸油菜品种皖油20号(WY20)种子不同部位的含油量存在显著差异。WY20的胚中, OC含油量最高, EA含油量最低。同时,脂肪酸组成在种子不同部位也存在差异, EA中棕榈酸(C16:0)、亚油酸(C18:2)及二十碳酸(C20:0)的比例均显著高于子叶,特别是C16:0在EA中的比例约为子叶的2倍。而油酸(C18:1)及二十碳烯酸(C20:1)在子叶中的比例均显著高于EA。硬脂酸(C18:0)在OC中含量最低,在IC和EA中无差别。亚麻酸(C18:3)则在OC中含量最高,在IC和EA中无差异。对发育34d种子的IC、OC和EA进行转录组分析,将三个部位中基因表达定量分析的结果两两比较后共发掘出7192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OC和IC之间差异表达基因数目较少,子叶和EA间有较多的差异表达基因。子叶和胚轴中的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在光合作用、脂肪酸代谢和叶绿素合成等生物学过程。基因功能注释显示,差异表达基因中有355个和脂质代谢相关,且多集中在质体中脂肪酸从头合成途径。本研究表明油脂合成途径关键基因的差异调控是造成油菜种子不同部位含油量和脂肪酸组成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对冬瓜果肉叶绿素含量遗传规律进行分析,以期为冬瓜果肉颜色控制基因的挖掘和果肉颜色的改良育种奠定基础。以冬瓜果肉白色纯化自交系(LT-1)为P1,果肉绿色纯化自交系(LT-2)为P2,构建四代遗传群体(P1、P2、F1、F2),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模型的遗传分析方法,通过分析主基因和多基因对冬瓜果肉种的叶绿素含量影响,探究冬瓜果肉叶绿素含量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冬瓜果肉中叶绿素含量是由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遗传模型调控,F2分离群体中的主效基因遗传率为82.0696%,第一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da为-1.477,显性效应ha为-1.465,且显性度ha/da接近1,第二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db和显性效应hb分别为-0.835、-0.715,显性度ha/da...  相似文献   

19.
玉米茎秆糖含量的遗传模式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较高的茎秆糖含量有助于提高青贮玉米的饲料品质和适口性,本研究以YXD053和98A-04两个高茎秆糖含量玉米自交系为母本,Y6-1低茎秆糖含量玉米自交系为父本,通过自交、杂交及回交产生2个组合的6个世代(P1、P2、F1、F2、BC1和BC2);运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6个世代联合分析方法,探明控制玉米茎秆糖含量的遗传模型,并进行遗传参数估计。结果表明,玉米茎秆糖含量遗传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共同控制。YXD053×Y6-1及98A-04×Y6-1两个组合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53.50%和52.63%,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7.96%和17.31%,总遗传率分别为61.46%和69.94%,显性度(h/d)均小于1。茎秆糖含量以主基因遗传为主,且主基因又以加性效应为主,但环境因素对茎秆糖含量的遗传有一定的影响。这一研究结果为玉米茎秆糖含量性状的基因定位和育种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前对玉米自交系耐低磷能力评价缺乏统一的指标,为探明耐低磷玉米苗期根性状的遗传机制,为耐低磷玉米自交系的筛选及杂交种选育提供理论支撑,利用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研究了玉米自交系及其杂交和回交世代苗期根系性状的遗传机制.结果表明,总根长受加性-显性-上位多基因控制,在F2世代筛选效率最高,环境对其影响较大;根体积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主基因间存在互作效应,主基因显性效应为负效应,在B2世代筛选效率最高,受环境影响较小;根表面积的遗传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多基因控制,主基因显性效应对根表面积起负向作用,主基因加性效应起正向作用,在F2代筛选效率最高,受环境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