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研究药物对雏鸡血液中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方法]将不同剂量的马杜霉素和泰妙菌素添加到雏鸡的饲料和饮水中,比较雏鸡血液中K、Zn、Cu元素含量的变化。[结果]正常推荐剂量的马杜霉素和泰妙菌素联合使用时,雏鸡血液中K、Zn、Cu元素含量变化不大。加倍剂量的马杜霉素会产生中毒反应,与正常或加倍剂量的泰妙菌素联合应用时,雏鸡血液中K、Zn、Cu元素含量升高,使中毒反应显著加强。[结论]高剂量马杜霉素和泰妙菌素联合应用,会使雏鸡产生毒性反应。  相似文献   

2.
野兔养殖户常使用马杜霉素防治野兔球虫病,但由于用药不当常出现野兔中毒的现象.现将马杜霉素中毒情况及预防和救治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将18日龄雏鸡口服接种柔嫩艾美球虫卵囊5万个/羽,接种后即开始给药马杜霉素铵与地克珠利,连续7 d,结果表明:马杜霉素铵与地克珠利的抗球虫指数分别为176.60、165.59分,属中效抗球虫药;马杜霉素铵组增重差异显著,两者的抗球虫效果均较好,且马杜霉素铵对雏鸡具有良好的促生长作用。  相似文献   

4.
马杜霉素是一种新型聚醚类离子载体抗生素,通过猪病例的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及生物学复制试验,用马杜霉素治疗猪球虫病应该注意使用剂量,生产实践中使用不当,会造成猪马杜霉素中毒。中毒解救时可用抗氧化剂、补液、保肝、广谱抗生素。  相似文献   

5.
马杜霉素是一种新型特效抗球虫药物,它具有高效,价廉的特点,因此深受广大养鸡户的青眯。但由于此药应用剂量小,在一些养鸡专业户中盲目加大剂量使用,经常发生中毒现象,现就一起成年鸡马杜霉素中毒病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马杜霉素是近几年广泛应用的一种聚醚类抗生素型抗球虫药,使用时应严格控制剂量,否则很容易发生中毒现象.  相似文献   

7.
猪“马杜霉素”中毒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玉华  姜水 《饲料博览》1996,8(3):28-28
猪“马杜霉素”中毒一例王玉华,姜水,孙守信,于晓东,卞克明(哈尔滨市饲料科学研究所150070)马杜霉素是美国氰氨公司最早开发的一种抗球虫剂。其特点是高效、安全、低毒、不残留,不产生抗药性。饲料中的用量为5~6mg/kg,且要拌均匀后方可饲喂。某饲养...  相似文献   

8.
肉鸡组织中马杜霉素残留检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用混合酸酐法和活化酯法合成5种马杜霉素结合抗原。用其中2种免疫家兔制备出对马杜霉素具有极高亲和性和特异性的抗体;用其余3种作包被原,发现马杜霉素分子羧基上连接一个6个碳分子后再与卵清蛋白结合成的包被抗原(M-C#-6-OVA),能大大提高ELISA检测灵敏度。首次制备针对马杜霉素的特异性高容量免疫亲和色谱柱(Ⅰ柱动态柱容量为3750ng/ml胶,Ⅱ柱为7160ng/ml胶)。组织样品用甲醇提取,经免疫亲和色谱(IAC)柱分离纯化,ELISA检测,即建立IAC-ELISA方法。检测时,只需制备PBST-10%甲醇为介质的标准曲线即可,组织样品添加回收率测定结果证明了这一点。以不同剂量马杜霉素添加于饲料饲喂肉鸡,测得马杜霉素主要残留于脂肪,其次是肝脏,最少是肌肉。以5.0mg·kg#+(-1)剂量马杜霉素混拌料饲喂肉鸡,停药2~3d,鸡组织中马杜霉素的残留量就低于最高残留限量的规定。  相似文献   

9.
在试验条件下,雏鸡通过球虫苗免疫抵抗野外球虫攻击。以病变记分减少率和相对卵囊产量为主要耐药指标,检测免疫前后粪便卵囊对马杜霉素的耐药性。结果表明:经过3个饲养周期的球虫免疫,雏鸡病变记分减少率(RLS)由28.6%升到66.7%,相对卵囊产量(ROP)从63.2%降为3.9%,从完全耐药转为敏感。  相似文献   

10.
分别测定了泰妙菌素及其与马社霉素联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体外PAE.当药物以2MIC、4MIC和8MIC浓度作用于金黄色葡萄球菌时,泰妙菌素的体外PAE分别为1.56h、2.15h、3.02h;马杜霉素的体外PAE分别为1.59h、2.44h、3.15h;泰妙菌素与马杜霉素联用的体外PAE分别为3.46h、4.81h、6.48h.结果表明:泰妙菌素和马杜霉素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较长的PAE,且随药物浓度的升高其PAE也相应地延长呈明显的剂量依赖性.联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也有较长的PAE,且呈现相加或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1.
AA鸡禽流感母源抗体和免疫抗体消长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AA鸡的禽流感预防提供依据。[方法]用不同剂量的2种禽流感疫苗免疫8日龄AA鸡,通过血凝抑制(HI)试验研究AA鸡禽流感母源抗体和免疫抗体的消长变化。[结果]AA鸡禽流感母源抗体在1~7日龄时缓慢下降,之后迅速下降,表明其半衰期约为2 d。2种禽流感疫苗均可用于AA鸡的预防接种,免疫后15 d,免疫抗体HI效价达到保护临界值,20 d时达到峰值,然后缓慢下降,43日龄时仍在临界值以上。2种不同剂量的禽流感灭活油乳剂疫苗接种后所产生的HI抗体效价的峰值差异极显著。[结论]选用禽流感灭活油乳剂疫苗,免疫剂量为0.5 ml/只,免疫时间为8日龄,整个饲养期免疫1次,即可预防商品代AA鸡禽流感。  相似文献   

12.
“复方板蓝根制剂”治疗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芳  宋云鹏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3):16384-16385
[目的]观察“复方板蓝根制剂”治疗自然感染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效果。[方法]采用0.33‰、0.67‰和1.33‰ 3种不同浓度的“复方板蓝根制剂”饲喂病鸡,对7 340只自然发病鸡进行治疗,观察该药的治疗效果。[结果]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鉴别、病理剖检变化和实验室检查确诊2个鸡场的7 340只病鸡所患疾病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鸡服用“复方板蓝根制剂”后病情很快得到控制,未经治疗的对照组自愈率为85.18%,症状恢复缓慢;3个“复方板蓝根制剂”组的治愈率均在97%以上,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症状恢复较快;0.33‰“复方板蓝根制剂”组与病毒灵组疗效相当;0.67‰和1.33‰剂量治疗组治愈率显著高于0.33‰剂量组与病毒灵治疗组。[结论]“复方板蓝根制剂”可有效治疗自然感染发病的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推荐剂量为0.67‰。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不同品种鸡肉中的风味物质和基因进行筛选,为开展品种选育及鸡肉产品的开发利用等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首先对消费者购买肉鸡的主要选择因素进行市场调查。其次分别选取上市日龄的地方品种鸡(文昌鸡、鹿苑鸡)、培育品种鸡(817肉鸡、花山鸡)、引进白羽肉鸡(罗斯308),每个品种选取接近平均体重的30只鸡(公母各15只)屠宰,屠宰后迅速取两侧胸肌,用于品尝评定、常规肉品质、肌纤维特性、肌苷酸、脂肪酸、氨基酸含量及相关基因表达的测定。最后通过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 squares,PLS)将品尝评定结果与理化测定结果进行关联分析,挖掘影响品尝评定的风味物质。【结果】(1)风味是消费者购买肉鸡的主要选择因素。文昌鸡肉的甜味、鲜味显著高于罗斯308(P≤0.05)。(2)文昌鸡、鹿苑鸡平均肌纤维面积显著低于其他品种(P≤0.05),平均肌纤维直径显著低于花山鸡、罗斯308(P≤0.05)。文昌鸡肌苷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文昌鸡、鹿苑鸡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罗斯308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文昌鸡、鹿苑鸡、817肉鸡(P≤0.05...  相似文献   

14.
呼吸系统疾病通常表现为一只或多只鸡食欲减退,眼睛会起泡。在严重的情况下,这些 鸡可以有肿胀的鼻窦(表现为眼睛周围肿胀),停止进食,在极端情况下死亡。如果养殖鸡过程真 的有这些迹象,它是值得咨询的。通常建议使用抗生素治疗。一般来说,兽医会建议整群鸡都应 该接受治疗。通常药物是在水中给药,但在病情严重的注射可能是最好的选择。本研究主要就 鸡呼吸道疾病的特点及其防治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雏鸡免疫柔嫩艾美耳球虫早熟株和毒株的细胞免疫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AA肉鸡雏鸡分别经口免疫柔嫩艾美耳球虫毒株早熟株,用免疫组化ABC法染色检测小肠、盲肠扁桃体、脾脏中CD4^ 、CD8^ T淋巴细胞动态变化;用淋巴细胞转化实验MTT法检测T淋巴细胞活性。结果表明:球虫免疫鸡后,CD4^ T淋巴细胞在一次免疫后迅速增殖,第6天达到第一峰,免疫柔嫩艾美耳球虫毒株的鸡盲肠与脾脏中CD4^ T淋巴细胞占所有淋巴细胞百分率分别达到38%和44%,免疫早熟株的鸡盲肠与脾脏中CD4^ T淋巴细胞占所有淋巴细胞百分率分别达到36%和43%,而二次免疫后和对照相比很少有显著差异。CD8^ T淋巴细胞在一次免疫后比CD4^ T增殖速度慢,第9天达到第一峰。免疫柔嫩艾美耳球虫毒株的鸡在此日盲肠与脾脏中CD8^ T淋巴细胞占所有淋巴细胞百分率分别达到37%和47%,免疫早熟株的鸡在此日盲肠与脾脏中CD8^ T淋巴细胞占所有淋巴细胞百分率分别达到36%和48%,二次免疫后迅速大量增殖,免疫柔嫩艾美耳球虫毒株的鸡在二免后第2天盲肠与脾脏中CD8^ T淋巴细胞占所有淋巴细胞百分率分别达到39%和50%.免疫柔嫩艾美耳球虫早熟株的鸡在二免后第2天盲肠与脾脏中CD8^ T淋巴细胞占所有淋巴细胞百分率分别达到37%和50%。且CD8^ T淋巴细胞总体水平比CD4^ T淋巴细胞多。盲肠扁桃体中T细胞的增殖速度比其他组织更快。免疫早熟株的鸡与免疫毒株的鸡肠道黏膜中的CD4^ 、CD8^ T淋巴细胞变化基本一致。一次免疫鸡比未免疫对照T淋巴细胞活性显著升高;进行二免的鸡免疫后第一、二、三周T淋巴细胞活性均比未进行二免的鸡显著升高;毒株免疫鸡T淋巴细胞活性大多与早熟株免疫鸡无8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IGF1-PI3K-Akt信号通路是调控生长发育的关键通路,选择慢速型的广西麻鸡和中速型的花山麻鸡作为研究对象,探究IGF1-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s, 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 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 receptor, IGF1R)和胰岛素受体底物1 (Insulin receptor substrate1, IRS1)在骨骼肌和肝脏中的发育性表达规律,为阐明黄羽肉鸡生长发育调控机理提供参考。【方法】采用SPSS20.0比较广西麻鸡和花山麻鸡在胚胎期至出生后早期的生长发育差异,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上述3个基因在两个品种鸡胚胎期(9、12、16胚龄)和出生后(0、7、21、35、49和63日龄)胸肌、腿肌和肝脏中的表达差异,并将其与体重和组织重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鸡生长发育早期体重、骨骼肌重和肝脏重变化呈现显著的品种和时间特异性,经过选育的花山麻鸡体重和组织重的增长在胚胎发育后期已经远远超过广西麻鸡。IGF1、IGF1R和IRS1基因表达存在显著的品种、组织和发育时段特异性,总体上,在胚胎期肌肉中的表达量高于肝脏组织,出生后则为肝脏中的表达量高于肌肉组织,广西麻鸡肌肉中的表达量高于花山麻鸡,而花山麻鸡肝脏中的表达量要高于广西麻鸡。IGF1基因在两个品种胸腿肌中均在9胚龄即可检测到表达,腿肌中表达量均是9胚龄时最高,除与12胚龄差异不显著外,与其他各阶段差异显著,表达量最低点出现在出雏0日龄时;胸肌中则是12胚龄时表达量最高,63日龄时最低;肝脏中则出现品种差异,广西麻鸡胚胎期未检测到表达,从出雏0日龄开始表达,表达高峰出现在21日龄时,而在花山麻鸡中虽然胚胎期检测到表达但表达量极低,49日龄时达到表达高峰。两品种鸡肌肉和肝脏各个阶段均检测到IGF1R mRNA的表达,在胸肌和腿肌中的表达量均表现为9胚龄最高,广西麻鸡9胚龄与其他各阶段差异显著,花山麻鸡9胚龄除与12胚龄差异不显著外,与其他各阶段均差异显著;肝脏中,广西麻鸡表达高峰出现在21日龄,且与9、12、16胚龄和0日龄差异显著,花山麻鸡则是63日龄时最高,与其他各阶段差异显著。两品种鸡肌肉和肝脏各个阶段均能检测到IRS1 mRNA的表达,在两品种肌肉中的表达量均表现为9胚龄或者12胚龄最高,与其他各阶段差异显著,随后下降,并在出雏后维持在较低水平;肝脏中IRS1的表达模式与IGF1R一致。IGF1、IGF1R和IRS1基因的表达两两之间均表现出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同时,肌肉中3个基因的表达与体重、胸(腿)肌重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而肝脏中3个基因的表达与体重、胸(腿)肌重、肝脏重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结论】IGF1-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基因之间存在一致性趋势,品种间和组织间表达量的差异可能正是不同类型黄羽肉鸡生长发育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西藏山南地区是藏鸡的中心产区,藏鸡饲养已成为当地农牧区发展畜牧业的特色产业之一,是群众饮食消费和收入来源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饲养管理粗放、集约化程度极低、外来品种盲目杂交、轻视选育等原因,造成纯种藏鸡数量逐年减少,群体生产性能良莠不齐,其优质特异性能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在调查藏鸡饲养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藏鸡种质资源的特异性,提出应开展科学保种选育,充分发挥藏鸡在高原地区的饲养优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从发病鸡群中分离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并对其进行鉴定。[方法]从安徽某鸡场发病鸡群中分离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采用鸡胚盲传,观察病毒对鸡胚的致病作用。通过动物回归试验,在SPF鸡上复制出支气管堵塞的症状,扩增分离毒株的S1基因片段,并与IBV疫苗毒株进行比较。[结果]对分离到的毒株进行HA检测,结果表明收获的尿囊液对鸡红细胞无凝集活性,说明分离到的病毒中无NDV、AIV等,但经1%胰酶处理则可凝集鸡红细胞,符合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生物学特征。该毒株的第6代SPF鸡胚尿囊液通过滴鼻接种SPF鸡,可复制出与现场相似的临床症状,其发生了支气管堵塞的现象,初步证实分离的病毒为一株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命名为XZ株。[结论]该研究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