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禽流感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禽流感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鸡、火鸡、鸭、鹅、鹌鹑等家禽的传染病。禽流感病毒H5N1亚型于1997年、H9N2亚型于1999年、H7N7亚型于2003年和H5N1亚型于2004年先后发生感染人的事件,人们不得不重新认识禽流感的公共卫生意义。本文综述了禽流感病毒的基因组、主要蛋白及其功能、毒力分子学基础、分子生物学诊断和疫苗研究等。  相似文献   

2.
正1禽流感的症状与传播途径1.1症状。禽流感病毒,属于甲型流感病毒,根据禽流感病毒对鸡和火鸡的致病性的不同,分为高、中、低/非致病性三级.目前研究发现,人感染禽流感的传染源为携带病毒的禽类。既往确认感染人的禽流感病毒有H5N1、H9N2、H7N2、H7N3、H7N7、H5N2、H10N7,症状表现各不相同。1.2传播途径。研究认为,人感染H5N1亚型禽流感的主要途径是密切接触病死禽,高危行为包括宰杀、拔毛和加工被  相似文献   

3.
禽流感与人类健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禽流感(avian influenza,AI)是由A型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引起的一种禽类感染征或疾病综合症,高致病性禽流感(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HPAI)可引起禽类100%的死亡。由于抗原转变和抗原漂移,禽流感病毒是高度可变的。人禽流感是指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跨越物种界限,引起人类感染的一种新发传染病。目前,全球已发现H5N1、H7N7、H9N2等亚型禽流感病毒可感染人类。但目前还没有发现禽流感病毒具有在人群中相互传播的能力。对禽流感必须采用积极的预防策略。在加强监测的基础上,对家禽采用扑杀和免疫相结合的措施,可以有效地控制禽流感的流行。研制人类流感疫苗,是预防新的流感病毒株的流行的可靠保证。  相似文献   

4.
<正>近日,从农业部获悉,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成功研制出重组禽流感病毒灭活疫苗(H7亚型,H7N9/PR8株),并通过了新兽药评价,作为应急技术储备。为进一步做好H7N9流感疫情应对工作,及时发现、剔除家禽H7N9流感病毒,保障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农业部制定并实施《全国家禽H7N9流感剔除计划》。在实施剔除计划的同时,农业部积极组织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研制H7N9流感疫苗,以  相似文献   

5.
<正> 高致病性禽流感主要是由A型流感病毒H5和H7两类亚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烈性传染病,人主要是接触了发禽病后感染禽流感的。 普通人如何预防禽流感。加强  相似文献   

6.
H7N9的真身     
<正>短短数日,一个新名词—H7N9型禽流感进入民众的视野。这个最新发现的病毒传染源到底是什么?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病毒可分为甲(A)、乙(B)、丙(C)三型。其中,甲型流感依据流感病毒特征可分为HxNx共135种亚型。H7N9是禽流感的一种亚型,是一种新型禽流感,于2013年3月底在上海市和安徽省两  相似文献   

7.
什么是甲型H1N1流感甲型H1N1流感(Swine In-fluenza)是甲型(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猪或人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墨西哥和美国等先后发生甲型H1N1流感,其病毒为A型流感病毒,H1N1亚型猪流感病毒毒株,该毒株包含有锗流感、禽流感和人流感三种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断,是一种新型猪流感病毒,可以人传染人。  相似文献   

8.
流感病毒分为A(甲)、B(乙)、C(丙).目前,从禽分离到的流感病毒均为A型流感病毒,有17种H亚型(H1~H17)和9种N亚型(N1~N9),它们可以组合成153种不同的病毒亚型组合,例如H5N1、H7N2、H7N9、H9N2等.从世界范围内分离的禽流感病毒来看,绝大部分H5亚型禽流感都是对鸡呈高致病性的,H7亚型禽流感病毒对鸡致病性从低到高都有,而H9等其他亚型禽流感病毒基本都是低致病性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 AIV)根据其表面糖蛋白血凝素(hemagglutinin, HA)和神经氨酸(neuraminidase, NA)的不同,可分为16种HA和9种NA亚型。根据其致病力的差异可分为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 virus, HPAIV)和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low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 virus, LPAIV)。虽然H4亚型禽流感病毒为低致病性AIV,感染家禽表现为无症状感染,但其对禽类甚至是哺乳动物是一个潜在的威胁,因此必须要加强对H4亚型禽流感病毒的调查监控。【方法】为了探讨H4亚型禽流感病毒的分子特征及遗传演化规律,对2010年在中国华东地区某活禽市场进行流行病学监测时分离到的一株H4N8亚型禽流感病毒A/duck/Nanjing/1102/2010(简称DK/NJ /1102)进行了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及遗传进化分析。通过常规的血清学试验确定其HA亚型,提取病毒总RNA,并通过RT-PCR方法分别扩增出其各基因片段,连接 pGEM-Teasy载体上后进行序列测定。利用GenBank中的BLAST工具进行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分析,并与GeneBank 中的H4亚型流感病毒及其它相关序列进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DK/NJ/1102的HA基因与Mongolia 分离株A/duck/Mongolia/274/2007(H4N3)的核苷酸同源性最高,为98.9%。推导的氨基酸剪切位点序列为“P-E-K-A-S-R-G”,符合典型的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特征;NA基因与华东地区分离的鸭源毒株A/Duck/Eastern China/n91/2009(H3N8)核苷酸同源性最高,达99.4%;PB1、PA和NP基因均与H1亚型禽流感病毒亲缘关系最近;M基因与A/wild duck/Korea/CSM4-12/2009(H5N1)核苷酸同源性最高,高达99.9%;NS基因与韩国2009年分离的H7N7亚型流感病毒遗传距离最近。NS1蛋白的80-84处氨基酸没有发生氨基酸缺失。【结论】该H4N8亚型禽流感病毒基因组构成比较复杂,可能是一株多基因重组病毒。  相似文献   

10.
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RT-PCR检测方法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2013年3月,中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宣布在上海、安徽地区发现了人感染H7N9亚型流感病毒事件,由于这种新型重组H7N9流感病毒未曾有过感染人或者动物的报道,因此出现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引起了全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根据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 HA和NA核苷酸序列,设计并合成靶基因为HA和NA的2对引物,建立快速检测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的一步法RT-PCR检测方法。【方法】根据测序结果,用DNAStar生物软件进行同源性分析比较,选出H7和N9基因中高度保守且特异的核苷酸区域,用oligo6.0软件设计针对H7和N9基因的引物。用Trizol LS提取RNA,采用一步法Access RT-PCR扩增反应液,建立了一步法检测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RT-PCR 方法。以H7N9亚型流感病毒为阳性对照,其他亚型流感病毒以及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法氏囊等其他禽病病原作为阴性对照,按所建立的反应体系和反应程序进行RT-PCR反应,验证所建立方法的特异性。对病毒含量为 106.5 EID50·mL-1 的 H7N9 亚型禽流感病毒尿囊液依次进行 10 倍倍比稀释,提取RNA用RT-PCR 方法检测,评价其敏感性。另外,采取双盲试验用荧光定量RT-PCR对该方法进行了比对验证。【结果】用H7亚型特异性引物检测 H1-H15 亚型禽流感病毒和鸡新城疫病毒等其他禽病病原,除H7亚型流感病毒外,其他样品均为阴性;用N9亚型特异性引物检测N1-N9 亚型禽流感病毒和其他禽病病原,仅当前流行的H7N9 亚型 AIV 样品有特异性目的条带,与其他N1-N9 亚型禽流感病毒和鸡新城疫病毒等其他禽病病原均无交叉反应。通过对 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尿囊液进行10倍倍比稀释检测,证实该方法最低检出量为 1.4×102.5 EID50·mL-1,并可以从阳性棉拭子浸出液中扩增出目的基因片段。【结论】该RT-PCR 方法具有特异性强和准确率高的特点,可以作为H7N9亚型AIV核酸检测的一种有效候选方法。  相似文献   

11.
 高承压水地层中深大基坑的开挖多采用井点降水的方法。由于影响降水的因素较多,使高承压含水层中的降水设计和实施的难度加大。为此,文章利用了FLAC3D的渗流功能模块和正交试验方法,着重分析了隔水帷幕插入深度、降水井深、抽水量、降水井的平面布置、含水层承压水头高和土层渗透系数对井点降水的影响以及各个影响因素的重要性,建议了基坑降水设计的优化步序,研究结果可为深基坑开挖时的降水设计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2.
 石斛属植物具有兼性景天酸代谢植物特征,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是该类植物碳代谢的关键酶。本研究选用3种石斛为材料,测定了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活性。结果表明,报春石斛晚间黑暗条件下酶活性较强,凌晨高达25μmolCO2/(m2·s),而在中午光照最充足时,酶的活性相对较弱;金钗石斛酶活性日变化特点与报春石斛相似,但是活性比较弱;鼓槌石斛的酶活性很弱,通常在8μmolCO2/(m2·s)以下,昼夜变化幅度很小,表现为黑暗状态下比光下更强。  相似文献   

13.
美凤蝶滞育期间水溶性蛋白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深入了解美凤蝶滞育机理,利用毛细管区带电泳对滞育期间蛋白质特征进行了研究。电泳结果显示,滞育期间蛋白质吸收峰在25~42个之间, 3月中旬最少为25个,12月下旬最多为42,其余时期相近,在28~34个之间;同时,滞育期间蛋白质峰面积和迁移时间上存在差异。结果表明,滞育期间进行着一定程度的蛋白质代谢,其种类、数量和含量发生了变化,但除12月下旬变化较大外,其余时期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4.
 采用水培的方法,研究UV-B辐射(5.0kJ/m2)和氮素互作情况下灯盏花(Erigeron breviscapu)生长和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UV-B辐射会使灯盏花植株的生物量减小, 在氮浓度为3.0×10-3mol/L时,生物量在90d 时下降了13.7%;植株矮化,根冠比减小,叶绿素和可溶性糖含量降低,却能够增加总黄酮产量,氮浓度为3.0×10-3mol/L时,总黄酮产量在90d时增加了28.9%,而适当增加氮素含量会补偿甚至提高灯盏花的生物量。相较自然光下的1.0×10-3mol/L氮素处理而言,水培条件下,UV B辐射(5.0kJ/m2)和3.0×10-3mol/L氮处理会使灯盏花总黄酮产量增加263.1%  相似文献   

15.
马麝(Moschus chrysogaster, Alpine Musk Deer)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麝属动物资源,属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级野生动物。其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及周边区域,包括青海、宁夏贺兰山、甘肃祁连山及肃南山地、四川西部地区、云南北部高山地区及西藏东南部,其中以甘肃兴隆山马麝种群密度较大。20世纪90年代初,兴隆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马麝人工驯养基地。但随着基地养殖规模的扩大及马麝种群生活方式的改变,疾病亦开始侵扰圈养马麝种群,并逐步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统计资料表明,在1998-2005年因病死亡的马麝中,呼吸系统疾病占26.8%、运动系统疾病占16.5%、消化系统及营养性疾病占14.6%、心血管系统疾病占13.0%。在马麝种群内发生严重传染性疾病流行的案例并不多见。 2008年以来,兴隆山自然保护区内人工圈养马麝种群中开始流行一种以马麝心、肝、脾、肺、肾、小肠、脑等组织和器官的充血、出血和坏死为主要特征的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该病以1岁内的马麝多发,以6月龄左右幼麝最为易感且致死率极高。绝大多数病例无症状急性死亡,个别病程稍长者,表现精神沉郁、采食和饮水停止且死前有角弓反张等神经症状。多年来,该病给兴隆山马麝养殖产业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但其真正的病原始终未能确定,以致难以对该病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甘肃农业大学研究团队采集病死马麝的心、肝、脾、肺、肾等内脏器官,匀浆并反复冻融后离心,取上清经过滤除菌后接种鸡胚、羊睾丸原代细胞、兔肾原代细胞、兔肺原代细胞、MDBK细胞、Hela细胞、Vero细胞、MDCK细胞等不同动物源性细胞和绵羊、山羊、家兔、鸡、鸽、小鼠等不同实验动物,对该病病原进行分离,并结合电镜观察、血清学试验和核酸序列分析对该病病原进行鉴定。电镜观察结果显示,该病病原为一种杯状病毒,其病毒粒子呈球形、直径约35 nm,20面体对称,无囊膜,表面有短的纤突。该病毒暂被定名为马麝出血症病毒(Moschus chrysogaster hemorrhagic disease virus, McHDV)。基因组测序结果证实,McHDV基因组全长为7 437 bp,其核酸序列与GenBank中兔出血症病毒(RHDV)的基因组核酸序列同源性高达89.2%-98.7%,且McHDV基因组结构与国内外经典RHDV的基因组结构相同,5'-端非编码区为1-9 bp,有两个编码区分别为ORF1(10-7 041 bp),ORF2(7 025-7 378 bp),3'-端非编码区为7 379-7 437 bp。鸡胚感染试验结果表明,McHDV对鸡胚的发育无不良影响,亦不能在鸡胚上增殖。不同细胞感染试验结果显示,该病毒在所有试验细胞中均不能有效增殖。动物感染试验表明,在所有受试实验动物中,唯有家兔对其易感且致死率极高,而且病死兔肝、肺等内脏器官中有大量的病毒粒子。因此,可用家兔进行该病毒的扩增培养和传代。研究者认为,该病为杯状病毒科的兔出血症病毒疑似毒株感染马麝所致的马麝病毒性出血症(Moschus chrysogaster viral hemorrhagic disease, McVHD)。此研究是兔出血症病毒对其他动物致病的首个实证案例,为该病的诊断和防控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6.
根构型分析在豆科作物磷效率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根构型的概念、根构型的研究方法及豆科作物根构型与磷效率的关系进行了论述.初步研究表明,豆科作物根构型的一些指标(根重、根长、根吸收面积等)与磷效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建议拟合具有普遍意义的根构型综合指标,指导豆科作物磷效率遗传性状改良.  相似文献   

17.
世界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重点介绍世界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的多样性状况、原生境与非原生境保存、研究利用,以及培训、资金和利益分享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专题导读:中国超级稻育种技术创新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是世界特别是亚洲地区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为保障粮食安全,多数亚洲国家将高产作为水稻育种的首要目标。日本于20世纪80年代初率先开展水稻超高产育种研究。1989年,国际水稻研究所开始了水稻新株型育种,后被媒体宣传为超级稻。为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借鉴中国水稻超高产育种及国际水稻研究所的新株型育种经验,农业部于1996年正式启动旨在提高水稻产量潜力的“中国超级稻研究”重大项目,明确超级稻是通过理想株型塑造与强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培育的单产大幅度提高、品质优良、抗性较强的新型水稻品种,包括了超级常规稻和超级杂交稻。     中国超级稻育种技术路线首先是产生强杂种优势。传统的籼籼交或粳粳交因亲本间遗传距离过窄,难以产生强大的杂种优势。因此,需要扩大双亲的遗传距离。但由于籼与粳属2个亚种,杂交子一代营养优势很强,株高和生育期超亲,存在部分生殖障碍,表现花粉部分败育,结实率低下,无法直接利用。大量的测交结果表明,用籼粳中间型作亲本能最大程度协调杂种产量潜力的提高与株型理想配置的统一。     在株型塑造方面,由于中国幅员辽阔,气候生态各异,各地在实施超级稻育种计划时,均因地制宜地提出了理想株型模式,如东北稻区的直立大穗型、华南稻区的早长根深型、西南稻区的稀植重穗型、长江中下游稻区的后期功能型。从狭义的株型概念看,株型主要指地上部的叶形和穗形,而从广义的株型概念来看,根系的形态及功能属于株型的一部分。由于根系生长环境的复杂性及根系研究方法和手段的局限性使水稻根系性状的遗传研究相对滞后。近年来,随着超级稻育种的深入,大穗早衰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根系的重要性及根系遗传育种的迫切性引起了育种家极大的关注,而且往往将其独立于地上部株型开展研究。     项目实施20年来,中国科学家已在超级稻技术创新、品种培育与应用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截至2015年农业部根据《超级稻品种确认办法》先后10批次确认了146个超级稻品种,其中,籼稻品种95个约占65%,粳稻品种51个约占35%。通过超级稻技术示范推广,实现了超级稻单产和效益“双增一百”的目标,并不断带动全国水稻单产和效益显著提高。据统计,超级稻迄今全国累计推广面积超过7亿亩,带动水稻全国平均单产跃上新台阶,1996年超级稻项目启动年全国水稻平均亩产414.1 kg,2015年达到了459.5 kg,平均单产增加了45 kg,增幅达11%。超级稻研究与推广为保障中国的粮食安全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     近年来,超级稻育种技术得到不断提升,有2个明显的趋势:一是籼粳杂种优势利用途径从“籼不粳恢”向“粳不籼恢”发展;二是分子技术被广泛用于超级稻育种中。本专辑列入的论文,既有超级稻研究的历史回顾,又有超级稻育种技术研究的新进展。超级稻育种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赋予了超级稻在中国水稻生产中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土壤易分解氮库和耐分解氮库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分,其矿化能力的大小可反映土壤有机氮的周转性能。论文旨在研究长期不同施肥制度下土壤易分解氮库与耐分解氮库的矿化特性,为了解不同培肥措施及其氮素供应提供依据。【方法】以中国长期不同施肥处理的2种旱地土壤(黑土和潮土)为例,选取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化肥配施秸秆(NPKS)和化肥配施有机肥(NPKM)4个处理,采用颗粒密度法,将土壤有机氮分为易分解氮和耐分解氮2个组分,室内培养分析不同组分氮的矿化特性。【结果】筛分及培养结果显示,黑土和潮土的平均质量回收率和氮回收率均超过97%,易分解和耐分解氮组分矿化量之和占原土矿化量的平均比例为99.91%(99.89%-99.93%),是一种研究土壤易分解和耐分解氮组分矿化特性的可行方法。2种旱地土壤NPK、NPKS和NPKM处理易分解氮组分净氮矿化潜势(除黑土NPK处理差异不显著)较CK处理显著提高26.82%-137.10%;不同施肥处理对旱地黑土、潮土易分解氮组分净氮矿化潜势影响显著,其中,黑土NPKM处理易分解氮组分净氮矿化潜势为1.48 mg?kg-1?d-1,显著优于NPKS(1.02 mg?kg-1?d-1)与NPK(0.75 mg?kg-1?d-1)处理;潮土NPKM处理易分解氮组分净氮矿化潜势为1.17 mg?kg-1?d-1,显著优于NPKS(0.89 mg?kg-1?d-1)与NPK(0.76 mg?kg-1?d-1)处理;旱地土壤各处理耐分解氮组分净氮矿化潜势之间差异不显著,其中,黑土各处理耐分解氮组分平均净氮矿化潜势为0.58 mg?kg-1?d-1(0.52-0.63 mg?kg-1?d-1),潮土为0.51 mg?kg-1?d-1(0.40-0.62 mg?kg-1?d-1)。不同施肥处理旱地黑土、潮土易分解氮组分净氮矿化潜势均显著大于同处理耐分解氮组分净氮矿化潜势,NPKM处理两者显现出最大差异,其中,黑土易分解氮组分净氮矿化潜势是同处理(按CK、NPK、NPKS、NPKM顺序)耐分解氮组分的1.41、1.39、1.75和2.35倍,潮土易分解氮组分净氮矿化潜势是同处理(按CK、NPK、NPKS、NPKM顺序)耐分解氮组分的1.22、1.33、1.56和1.87倍。土壤矿化过程中易分解组分对原土矿化贡献率受施肥措施显著影响,其大小按CK、NPK相似文献   

20.
 为了进一步研究云南省烟草赤星病病原的系统发育关系,提取28份供试菌株的菌丝基因组DNA,进行rDNA ITS序列及两侧ITS序列扩增。28个供试菌株与GenBank中登录的链格孢属7个种(包括5个小孢子种Alternaria citri,A.alternata,A.longipes,A.mali,A.gaisen和2个大孢子种A.porri,A.solani)14个菌株的序列进行聚类分析:42个菌株明显地分成两支,供试菌株与5个小孢子种聚为一个分支,序列同源性高达99%~100%,没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异;但另2个大孢子种聚为单独的一支,明显地与供试菌株和其他5个小孢子种区分开。rDNA ITSl 58S ITS2序列在相对保守的基础上又存在一定变异,在一些菌物属的研究中可作为分类鉴定、分子标记、系统发育的重要依据,但通过对世界各地Alternaria菌株序列的分析发现,rDNA ITS1 58S ITS2仅能将大孢子种和小孢子种分开,还不能作为区分不同地域不同来源菌株的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