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宗义  李植动 《食用菌》1995,17(3):31-32
室内床架稻草栽培草菇,是揭阳县1985年立项研究的科研课题,现已获得成功。目前揭阳市的揭东和榕城,常年草菇栽培面积达25万m~2以上,年产鲜菇400~500t,创利200多万元。该成果的推广应用,使稻草室内栽培草菇的生物效率达12%~16%,高产的可达25%~28%,比1985年以前的6%~8%提高了1倍以上。现将其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我县栽培草菇历史悠久,但过去都采用堆畦栽培,单产较低。1984年开始大面积推广利用蘑菇床架室内栽培(适当增加天窗),培养料配方为:干稻草100公斤,碳酸钙1公斤,麸皮5公斤,石灰粉5公斤,牛粪粉5~8公斤,草木灰2公斤。每米~2约用稻草  相似文献   

3.
平菇生料床栽往往由于污染而造成减产或无收。而采用熟料袋栽,则成本提高,效益降低。为此,我们从1981年起,对平菇生料大床栽培的高产技术进行探讨,现已取得明显效果。例如1986年在四川资阳、南充种植了631米~2,产菇10458.7公斤,生物效率达108.7%,平均每米~2单产达16.6公斤。  相似文献   

4.
草菇的传统栽培是利用稻草,产量低而不稳。60年代末,台湾省吴培烟首先利用废棉栽培草菇,生物效率达50%,轰动了当地的种菇业。广东、香港、上海等省市和地区,先后用废棉和棉籽壳栽草菇获得成功,生物效率在20~35%。现将废棉、棉籽壳栽草菇的技术介绍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嘉善县蘑菇栽培面积已稳定在22.2万米~2以上,但产量不能达到稳产、高产,尽管不断采用新技术,引进新品种,年产量的起伏仍较大。如1984年全县秋菇平均单产达5.4公斤/米~2,总产值277.7万元;而85年秋菇则明显减产,单产3.38公斤/米~2,比84年  相似文献   

6.
我县蘑菇栽培已有27年历史,但覆土一直沿用粗、细土分开两次覆的工艺,不仅花工量大,且蘑菇产量不稳定。为此,我们从1983年开始进行河泥砻糠一次覆土试验,现已获得成功。由于改革后的覆土新工艺,备料简易,操作方便,省工省本,蘑菇的产量高质量好,所以深受菇农欢迎。1985年,在全县16个种菇乡(占全县栽培面积的40%)推广26万多米~2,当年的秋菇平均单产达5.7公斤/米~2。现将有关技术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7.
为解决菇房不足和老菇房病虫害多等问题,我们于1983年在冬闲水稻田搭简易草棚种菇180米~2。在投料量偏少(40斤/米~2)的情况下,单产也达到11斤/米~2,接近我区室内栽培水平。1984年全乡栽培面积5770米~2,投料量增至54.2斤/米~2,平均单产达13.5斤/米~2,纯收入6.90元/米~2。其中有25%的菇房单产达到17.3斤/米~2,纯收入10元/米~2。现将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8.
为了使草菇能在北方室外栽培,近年来,我们进行了草菇阳畦栽培试验,并于1984年1月通过技术鉴定,当年即在本省的中、南部20个县设点示范推广,栽培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成功率达95%,每百斤棉籽壳产鲜菇20~30斤,最高达45.2斤;每百斤麦秸产  相似文献   

9.
朱建标 《食用菌》1993,15(3):31-32
南汇县栽培草菇是从1983年开始的。近年来结合种植业结构调整,创造了独具一格的油菜——草菇——后季稻的粮经型模式,迅速推广了草菇大田畦式小环棚栽培,1991年全县共投料3600余吨,生产鲜菇1357吨,平均生物学效率37%。且将草菇栽培期从原来的7、8两个月延长到5~9月。1992年仅6月份投料150吨,生产鲜菇总量60吨,延长了草菇生产期。  相似文献   

10.
草菇因其特有的种性和生态习性使得人工栽培的产量低且不稳定,生物效率一般在15%左右。近年来,通过反复栽培摸索,我们总结出一套在室内塑料拱棚内床栽草菇的技术,使生物效率提高到20%~25%。本文就栽培中的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草菇袋栽高产技术曹征贵(江苏省灌南县科委223500)目前,栽培草菇多采用畦栽法或堆栽法,生物转化率较低。为提高草菇产量,增加经济效益,笔者经两年试验探索,用塑料袋栽培草菇获得了高产,生物效率达65%。现将其技术简介如下:1原料处理选用干燥、无霉变的...  相似文献   

12.
草菇的单产一般很不稳定,以棉籽壳为栽培材料,低产者其生物效率不足10%,而高产者能超过50%,平均则在30%左右。草菇生长迅速,栽培期短,对基质的利用程度是比较低的。稳定和提高单产,尚有很大潜力,为此,我们在分析草菇低产除环境因素外,其自身原因主要是菌丝不耐水,易自溶,pH值下降后调正困难,小气候在高温条件下难以保湿等问题,针对性地采用二次接种,复土并添加石灰水等措施,获得了较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前,栽培草菇多采用畦栽法或堆栽法,生物转化率较低。为提高草菇产量,增加经济效益,笔者经两年试验探索,用塑料袋栽培草菇获得了高产,生物效率达65%。现将其技术简介如下:(一)原料处理选用干燥、无霉变的原料,曝晒2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草把堆式老法栽培草菇,占地面积大,菇房利用率低,单产不高,经济效益甚小。据报道,草把堆式栽培的产量,国内一般为稻草重量的7~10%,台湾省为6~7%,香港为3.81%,马来西亚为4.76%。草菇罐头是我厂出口产品之一,为了发展我区的草菇生产,探讨草菇高产的栽培方法,我们进行了巴氏灭菌处理草料床栽草菇试验。  相似文献   

15.
我们县于1973开始种蘑菇,虽不断改进栽培管理技术,但单产仍提不高.始终徘徊在1.4~1.5斤/尺~2。以1983年为例,全县143.5万尺~2面积,其中有13.54万尺~2(188间菇房)平均单产不到0.8斤,还有2730尺~2(3间菇房)平均单产只有0.1。由于经济效益低,影响了菇农积极性。就在这一年,上海市农科院食用菌所给我们送来了优良菌株“101”,经过6400尺~2面积的试种,平均单产达3.348斤/尺~2,其中产量最高的是何林妹专业户,2150尺~2面积,平均单产3.98斤/尺~2,单价4.03元/尺~2,比全县平均产量  相似文献   

16.
麦秆栽草菇一般是沿用短稻草栽培法.由于此法费工、费时,难以大面积推广.1989年我所在吸取外地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的特点,用长麦秆栽培草菇,经1990和1991年大面积试验,生物效率达20%以上,下面简要介绍该技术的要点.(一)菌种选择我们对三个草菇品种进行了比  相似文献   

17.
曾绩 《食用菌》2006,28(3):45-45
草菇栽培历史悠久,传统的室外稻草生料堆式栽培,虽有设备简单、成本低等优点,但产量低且不稳定,生物学效益平均只有7%左右;以稻草为主料,二次发酵床架式栽培草菇的生物学效率一般为10%~20%,比室外堆栽提高2~3倍。但对于大面积栽培,培养料发酵处理需要花大量的劳动力;广东等地推广的室内巴氏消毒处理栽培法,一般以棉子壳、废棉为主料,栽培草菇的生物学效率在25%~35%,但生产成本高、病虫害多、稳定性差。至今为止,不同的地理区域,形成了不同的草菇栽培模式,但因其特有的种性和生态习性使得这些人工栽培模式的产量低且不稳定,仍然没有形成一个产业化、规范化的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8.
龙海县地处祖国东南沿海,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具有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一九八四年全县蘑菇种植面积达500万M~2,鲜菇产量达三万多吨,占全国总产近五分之一。面临着国内外市场蘑菇产销日趋饱和的情况下,龙海县一面开发食用菌新品种,一面提出以销定产,减少蘑菇种植面积,扭转了蘑菇产大于销的局面。去年全县推广室内床栽草菇新技术,栽培面积达114万M~2,喜获丰收,而且由于草菇在目前为畅销货,外地、外省厂家多家争着要货,收购价由原来每公斤2.00左右升至2.60元。今年,全县草菇栽培面积预计可达200万M~2以上。去冬今春,由于蘑菇栽培面积减少,产销形势好转,加上江苏、浙江、广东等省多家要货,蘑菇收购价最高升至每500  相似文献   

19.
曹月婷 《中国蔬菜》2008,1(11):46-47
河北省邱县地处黑龙港流域,地下浅层苦咸水区域占全县面积的一半以上,为充分利用苦咸水资源,河北省邱县农牧局技术人员成功推广了苦咸水栽培平菇、草菇、姬菇等食用菌技术,采用该项技术栽培的食用菌每667 m2纯收入达1.5万元以上,投入产出比达1:3.0~4.5.  相似文献   

20.
张健  丁路 《西北园艺》2000,(2):28-28
草菇属温型菇类,肉质肥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麦秸和玉米芯是丰富易得的作物秸秆,我们自1998年起利用其栽培草菇获得成功,生物效率达25%~30%。现将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1 培养料配方 配方一:麦秸100千克,麸皮5千克,干鸡粪10千克,草木灰5千克,磷酸二氢钾0.2千克,石灰8千克,水200千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