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贵州喀斯特山区雨水资源化途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雨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是解决喀斯特山区生产、生活、生态用水的有效途径之一。介绍了贵州喀斯特地区雨水开发利用的意义及依据;提出了以通过增加入渗集水、坡面集水、富集雨水叠加利用、开发收集屋顶雨水等作为雨水资源化途径的技术和方法,以解决贵州喀斯特山区生产和生活用水问题。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三水"转化关系及贵州喀斯特地区"三水"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多渠道开源、合理开发地表和地下水资源、围泉建水池、修建集雨设施和地下水库等手段来优化配置贵州喀斯特地区的"三水"资源;最后,就目前贵州喀斯特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喀斯特地区农民增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结合贵州的地理、生态和经济现状.阐述了贵州喀斯特地区农村、农民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4.
基于喀斯特地区的资源特殊性看贵州林业与旅游业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喀斯特资源丰富的地区,往往受制于耕地面积,种植业的发展受到了制约,但林业却具有相对的发展优势.同时,喀斯特地区特殊地质地貌构建的自然景观,使贵州成为我国为数不多的旅游资源大省.在贵州旅游经济和林业经济发展中,二者相辅相成,这对喀斯特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关于我国节水灌溉宏观发展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修桥 《灌溉排水》1998,17(4):53-57
针对我国因人多、水资源少、灌溉发展面临艰难处境的基本国情,提出了紧扣国民经济与农业发展需求;节流与开源并举、节流为主;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社会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选择发展速度与模式;经经济效益为中心等节水灌溉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据此提出了近期节水灌溉发展的重点地区为华北、西北、东北,并提出了工农业用水矛盾突出的地区。用水过量造成环境恶性的地区等,同时建议在发展节水灌溉过程中应处理的几个关系和应注意  相似文献   

6.
针对贵州喀斯特山区降水时空分布不均,蓄水设施缺乏,工程性缺水等问题,研发雨水集蓄利用系统的共性技术,探讨利用集雨装置集蓄雨水解决居民生活及灌溉用水的可行性。通过集雨装置把天然雨水收集、过滤消毒、储存以及利用,实现对水质进一步净化,收集的雨水水质满足生活用水的相关标准,达到喀斯特区在干旱缺水期有水可以用,同时解决了农作物生长发育期缺水的补灌,提高作物产量,形成了低成本、高效益、干净卫生的人畜饮水安全的雨水利用技术系统。雨水集蓄利用是解决喀斯特缺水山区饮水困难和农业补充灌溉,实现喀斯特山区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不可替代的选择,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有效方法和重要途径,对喀斯特山区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着力解决农村突出环境问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基于我国农村污水处理现状及处理模式的分析,从污水收集、污水处理、处理设施及管网维护三个方面阐述了贵州喀斯特地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由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旨在为提高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技术和政策支持提供理论参考,以期促进贵州农村人居环境的建设。  相似文献   

8.
喀斯特流域水资源问题及可持续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已经成为喀斯特流域所面临的严重问题。以贵州省为例,分析了喀斯特流域当前存在的水资源问题,在结合大量翔实数据的基础上,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原则,提出了喀斯特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从而为指导喀斯特地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协调喀斯特地区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喀斯特地区水安全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价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分析现有水安全的概念出发,认为区域性和人的认知能力对水安全有重要影响,在此基础上尝试性地提出了喀斯特地区的水安全概念,结合喀斯特地区水安全特性构建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创建了喀斯特地区水安全评价标准,提出了用于喀斯特地区的水安全评价模型-CRITIC法赋权,采用由下向上求得指标、子系统权重,再通过综合指数法计算子系统及总系统水安全指数。最后以清镇市为例进行了实证性研究,所得结果符合实际情况,证明了选取的指标和模型是可行的,对今后的相关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环境约束下提升农业用水绿色效率对于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和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全局参比的非期望产出SBM(Slack-Based Measure)模型测度中国农业用水绿色效率(Green Efficiency of Agricultural Water, GEAW),采用Dagum基尼系数探究区域差异的来源,运用Markov矩阵分析GEAW的时空演变,通过回归模型检验其收敛性。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及各区域GEAW呈波动上升趋势,东部地区效率水平最高,西部地区效率水平最低;地区间差异的贡献逐渐上升至主要贡献;农业用水绿色效率存在“俱乐部趋同”和“马太效应”,受“邻居”用水效率和自身效率等级的影响;除中部地区外,全国及其他三大区域GEAW均存在σ收敛现象,除东北地区外,全国及其他三大区域GEAW均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据此提出推广农业节水技术、加大区域间协作、发挥市场作用提升整体农业用水绿色效率。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贵州花江喀斯特峡谷石漠化生态治理示范区水资源现状及赋存特点,从资源、经济、技术等不同层面综合评价了示范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指出了示范区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简要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脆弱生态约束下贵州岩溶山区农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岩溶地貌发育,山多地少,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农业生产条件差、水平低,发展可持续农业既是贵州特殊农业生态环境的客观要求,也是兴黔富农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然而贵州岩溶山区脆弱的生态环境束缚着该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对贵州岩溶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成因进行了分析,归纳为:地形的复杂性、地质环境的特殊性、降水的不均匀性和人为因素等4个方面。从土地农业生产、水资源利用和自然灾害等三个方面阐述了该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约束作用,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3.
我国西南地区岩溶广泛发育,其地下水动态特征不同于其他地区,而岩溶山区盆地作为较为普遍的岩溶组合地貌,在大气、地表、地下三水动态联系中有本身的特殊性。该类水文地质单元多分布在黔北、渝南、湘西北地区,且分布广泛,地下富水便于开发,可用以解决盆地周边缺水地区的用水问题。因此研究该类地质单元的水资源评价方法,对于指导岩溶水开发、解决城乡用水有着重要的意义。以四衙坝水源地为例,讨论其特有的地下水径流特点、水源补给、排泄特征等问题。并建立数值方程模拟评价岩溶山区盆地水资源,并与实测结果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14.
黄土高原地区雨水集蓄利用技术发展评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黄土高原地区雨水集蓄利用技术发展现状的全面分析 ,指出了目前该地区雨水集蓄利用技术推广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最后提出了发展本地区先进、高效、适用雨水集蓄利用技术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陕西省节水灌溉的现状、粮食需求目标和水资源供需状况,应用动态仿真模型预测了各分区节水灌溉发展的规模、投资和效益,并优选了最佳投资方案。  相似文献   

16.
根据贵州建国以来水旱灾害情况及水利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从经济社会发展层面总结贵州加强水旱灾害风险管理的战略需求。结合全国水旱灾害情况和水利建设概况,对比总结贵州水旱灾害防灾减灾工作存在的薄弱环节,并提出今后水利防灾减灾的发展重点与方向,以期为贵州水利防灾减灾建设和水旱灾害风险管理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以亚热带丘岗山区的典型区域——衡阳盆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雨水资源利用的必要性、可行性。提出了衡阳盆地雨水资源化的初步设想:一是强化雨水就地利用,构建衡阳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屏障;二是积极推广庭院雨水集蓄,发展庭院经济;三是适当发展雨水集蓄小型灌溉工程,提高农业生产的水分保证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