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9 毫秒
1.
连云港市园林植物根结线虫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2.
自日本学者首次报道在赤松枯死木中发现线虫以来,美、法等国相继报道欧洲赤松、黑松、海岸松等松树中发现线虫,1983年7月,中国林科院李广武等人报道,我国浙江、山东、江西等省马尾松、黑松等枯死树上有大量线虫;同年12月,南京农学院程瑚瑞等报道在南京市黑松树上发现松材线虫,拟松线虫。同年7月,我们在洪江市嵩云山马尾松枯死木中发现大量线虫,继而在靖县、会同、通道、怀化、麻阳、芷江、溆浦、黔阳等县市的马尾松枯死树中陆续发现  相似文献   

3.
华东地区根结线虫的调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华东地区6个省104个样本根结线虫区系调查,应用会阴花纹技术和酯酶同工酶技术将65种植物上的根结线虫鉴定为南方根结线虫,花生根结线虫和爪哇根结线虫,南方根结线虫是华东地区的优势种群,3种线虫所占比例分别为88%、4%和8%,同时增补了该地区26种根结线虫寄主国内新记录,本文在研究结果为华东地区制定根结线虫防治规划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松材中两种重要线虫比较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沈伯葵  胡兹苓 《林业科学》1993,29(4):345-349
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和拟松材线虫(B.mucronatus)被进一步证明是两个不同的种。除表现致病力差异外,形态上具有明显的不同特征,特别是前者交合伞卵圆形,后者平截形;生理学试验表明二者不能交配产生后代;生物化学方面的差异是:酯酶凝胶电泳中松材线虫酯酶带3条,迁移率分别为0.42、0.45、0.49;而拟松材线虫只1条酯酶带,迁移率为0.65。二者脂肪酸总量、不饱和度、短链和长链脂肪酸含量都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不同株系致病性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0-1993年,从国内外收集的松材线虫9个株系和拟松材线虫5个株系,用皮接法接种3-6年生的松苗,测定线虫的致病性。结果表明,松材线虫的致病力明显高于拟松材线虫,其中国内的5个株系致病力最高,拟松林线虫通常不致病或致病力极低,在同一线虫种内,株系间致病力随寄主不同而不同。在寄主死亡速度上,寄主相同并死亡率相同或相近时,采自南京、广东马尾松病树上的线虫株系接种后,寄主平均死亡时间略短于其它株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日本学者Kosaka与Ogura发现松褐天牛成虫除携带松材线虫外,雌成虫卵巢内还携带有另一种线虫,他们将其命名为卵巢线虫,并认为这种线虫是松褐天牛成虫的寄生性线虫。我国对该种线虫的研究迄今未见报道。为了证明这种线虫在我国是否存在和分布,开展了本项研究。[方法]分期分批捕获刚羽化的松褐天牛雌雄成虫,采用解剖松褐天牛成虫松树木质部及感病的松褐天牛幼虫等方法,调查卵巢线虫的存在与分布。[结果]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我国的松褐天牛成虫体内有该卵巢线虫存在,分布于松褐天牛成虫、幼虫体内和松树木质部3个部位;在松褐天牛成虫体内的卵巢线虫通过松褐天牛雌成虫产卵而接种、进入寄主树木木质部中。同时,木质部的卵巢线虫也有一部分进入松褐天牛幼虫体内寄生,另一部分仍在木质部生活,当松褐天牛幼虫再次发育为成虫时,在木质部中的卵巢线虫和已被寄生的松褐天牛幼虫体内的卵巢线虫再次进入松褐天牛成虫体内,完成循环。卵巢线虫在松褐天牛雌、雄虫体内均有分布,携带率为44.4%,其中松褐天牛雌成虫携带率为43.8%,松褐天牛雄成虫携带率为45.0%,两者间无显著差异;每头松褐天牛成虫平均携带卵巢线虫574条,其中雌成虫平均携带816条,雄成虫平均携带308条,具显著差异。初步研究表明,卵巢线虫在松褐天牛成虫体内只能完成产卵到1~4龄的幼虫阶段,不能完成一个完整的世代;在松褐天牛幼虫体内寄生和在木质部生活的卵巢线虫能完成一个完整世代,但具体过程尚不清楚;调查中未观察到卵巢线虫对松褐天牛成虫有寄生致病或致死的现象,但对松褐天牛幼虫有寄生致死的能力;卵巢线虫常与松材线虫同时存在,而且侵入松树及离开松树的方式与松材线虫相同。[结论]我国松褐天牛体内也发现有卵巢线虫存在;目前尚不能证明该线虫对松褐天牛成虫具有寄生致死性,但对松褐天牛幼虫具有一定的寄生致死性;卵巢线虫的生活史与松材线虫相似,是否与松材线虫一样对松树具有危害性以及其病理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的杂交遗传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杂交方法对来自南京、四川、日本、法国和加拿大等地的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共10个株系作遗传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的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能杂交成功,但后代数量少且大多不孕,两者间遗传差异较大,这两种线虫各株系间无明显差异。当中国线虫分别与日本、法国、加拿大株系杂交时,无论种间或种内均有差异,前者差异更显著。种间杂交中多数后代雌虫较难与父本加交产生子代幼虫。种间杂交在产生正常后代的同时也产生10%~60  相似文献   

8.
通过研究两种昆虫病原线虫的生物学特性表昨:15-2品系比NC52品系具有较强的繁殖力,在等同的温度下,NC52品系和15-2品系的侵染力差异并不明显;而土壤温度对它们的侵染力有明显的影响,在17%和21%的两个处理中,NC52品纱的侵染期较长,到第10天侵染力达到最高,而15-2品系在第7天就达最高;在砂壤土中NC52存活时间较长;NC52品系具有较强的扩散能力,最远可扩散到25cm处,而15-2品系只能扩散到20cm处。  相似文献   

9.
遗传背景相对一致、致病力稳定的植物线虫材料是开展其遗传学和致病机制研究的基础。对分别来自中国和日本的4个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和1个拟松材线虫(B.mucronatus)虫株采用两条幼虫配对在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基质上进行单异活体共培养的方法获得了若干个遗传背景相对一致线虫家系,家系成功率为13.3%~20%。线虫家系在盛有灰葡萄孢培养基质的、直径为9 cm的培养皿上取食完全所需的时间为10~44天。对不同家系进行了致病力测定表明,家系间的致病力分化明显。综合考虑感病率、感病指数、接种松苗死亡历期等指标,其中松材线虫家系AN19#F1的致病力最强,而拟松材线虫虫株AN5#所建家系都没有表现致病力。  相似文献   

10.
研究测定了5种芳香型植物叶提取液杀灭线虫生物活性的效果.结果表明,不同种植物的叶提取液,对线虫杀灭活性存在明显差异.其中以桂花、广玉兰叶的水提取液对甘薯茎线虫致死效果较好,杀灭率分别为74.07%和54.75%.另外比较了不同植物叶提取液对线虫杀灭效果与作用时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松材线虫病对森林生态健康有显著影响,可以导致松林大面积死亡,有效预防松材线虫病是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措施。伊氏线虫菌是一种松材线虫的内寄生真菌,具有作为松材线虫病生物防治的天敌的潜力。近几年,对于这种鲜为人知的真菌的研究增多。本文从该菌的发现、形态学、培养、侵染机制、分子层面研究和生物防治应用等方面较系统全面地介绍该菌。伊氏线虫菌共有6个菌株,能产生月形孢子和杆状孢子2种类型的孢子,月形孢子能黏附到松材线虫体表并寄生于体内将其杀死。伊氏线虫菌能在松树和松树分泌的树脂中存活,通过产生宿主松树的香味而引诱松材线虫。培养条件对伊氏线虫菌生长、产孢、孢子侵染活力的影响较大,可以在培养基中添加甘氨酸等增强其对环境的抗性。伊氏线虫菌基因组已被完整测序,还克隆出1个对松材线虫具有强毒力的丝氨酸蛋白酶基因,同时在菌株细胞内发现内生细菌的存在,可以通过分子方法检测该菌。在温室和野外采用树干注射、树冠喷洒和伤口接种等不同方法施用含有该真菌的生防菌,均显示其能降低松材线虫对松树的侵染。目前对于该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实验室,对于林间防治应用也有研究,但还是较少。关于该菌未来的研究可以从几方面开展:1)分子层面弄清其侵染机制;2)商品化生物制剂; 3)野外防治方案; 4)松褐天牛与伊氏线虫菌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和拟松材线虫B.mucronatus是伞滑刃属内两个独立的种,均可引起松材线虫病。松材线虫与拟松材线虫能否进行种间杂交在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采用4个虫株在实验室条件下开展了杂交试验及杂交后代繁殖力研究。结果表明:实验室条件下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可成功杂交,他们之间未发展出严格的生殖隔离,二者极可能来源于同一祖先。  相似文献   

13.
松材线虫作为外来入侵种,逐步取代拟松材线虫占据生态位。初步研究表明这可能与两种线虫的繁殖能力差异关系密切。本研究采取了两种方法,即离体条件竞争试验和体内竞争试验比较二者繁殖力。结果表明,松材线虫的繁殖水平明显高于拟松材线虫。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混合物长时间培养后,松材线虫逐步竞争淘汰拟松材线虫。除此以外,离体培养和体内竞争结果均表明,竞争条件下松材线虫的繁殖力高于非竞争条件。  相似文献   

14.
寄生真菌对根结线虫的致病力评价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用南方根结线虫卵作接种试验,证明从根结线虫成虫及卵上分离76个菌株中大部分菌株有寄生能力,种间及株间寄生率差异明显,表明这种方法是检验寄生真菌寄生能力的一种良好方法。通过测定,76个菌株中有10个菌株对南方根结线虫卵的寄生率超过50%,种间及菌株间对卵的寄生能力存在很大差异;Paecilomyceslilacinus,Verticiliumchlamydosporium及V.lamelicola对Meloidogyneincognita,M.arenaria和M.javanica卵的寄生能力进行比较,在3种线虫之间没有明显差异,说明这3种真菌对这3种根结线虫有进行防治的可能性。首次研究了寄生真菌培养滤液对根结线虫的作用,发现大多数寄生真菌的代谢产物对幼虫有毒害作用。28个菌株中24个的培养滤液对南方根结线虫幼虫有很高的毒性作用,在4h内56%~100%幼虫不活动;P.lilacinus菌株54培养滤液对幼虫作用的时间不同,效果也有很大差异,作用4h,幼虫不活动率为100%,作用48h,幼虫死亡率为100%。在盆栽试验中,证明某些真菌对无菌土栽培的番茄上南方根结线虫有明显的防治效果。其中P.lilacinus  相似文献   

15.
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雄虫交合伞形状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似文献   

16.
疫木切面上松材线虫抗原的免疫学检测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抗松材线虫血清建立在疫木切面上直接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松材线虫抗原的方法。ELISA和免疫斑点印迹的结果表明:该方法对松材线虫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可以检测出木材表面0·1μg的线虫抗原,显示了较好灵敏度。自然感染松材线虫的黑松疫木免疫组化的染色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清晰地检出管胞处松材线虫蛋白抗原的存在。  相似文献   

17.
基于李氏长尾线虫(Seinura liiHuang & Ye,2006)与吴氏长尾线虫(S.wuaeHuang & Ye,2006)是一对形态很相似的姊妹线虫,在原始描述之后,采用单一配对杂交方法来进一步探讨它们相互间的生殖关系。结果表明,李氏长尾线虫与吴氏长尾线虫在生殖上相互隔离,并且它们之间的生物学特性可能存在着较大差异;研究还表明,李氏长尾线虫与吴氏长尾线虫的生殖方式都为有性生殖。  相似文献   

18.
对山西平陆县28年生枯死油松进行了取样、分离、镜检,发现13个样品中有4个样品分离到线虫。通过对分离物的形态测量与比对,鉴定为拟松材线虫,且样品中分离线虫的数量较少。所分离的拟松材线虫株系为东亚型拟松材线虫。  相似文献   

19.
合川沟环线虫Ogma hechuanensis n.sp.采自四川合川县柑桔根围土壤中,该种雌虫体较长,R=64-74。第一头环直矩大于第二环。头体间缢缩明显。体中部鳞片列通常为11-12。鳞片近方形,近阴门处其先端呈锯齿状。口针长116.54-13.7.91μm,Rexp=19-22。阴门、肛门距尾端近,Rv=5-7,Ra=2-4。尾端钝,具数个鳞片,与近似种O.querci在以上特征上可相区别。  相似文献   

20.
利用病原线虫防治几种天牛幼虫的室内寄生性测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报道了应用泰山I号线虫,芜菁夜蛾线虫对台湾柄天牛,光肩星天牛,桑天牛,黄带黑绒天牛等4种天牛幼虫的敏感性与寄生性。测试表明,每年害虫使用剂量1000条线虫和线虫直接接触侵入寄生效果最好,特别对天牛的低龄幼虫及体壁较薄的虫种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