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25个玉米品种的茎腐病抗性分析和产量损失评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2014年河南省玉米茎腐病大爆发,调查25个品种的发病情况。依据国家玉米品种抗病鉴定标准,浚单509为抗病品种;豫单606、金赛38和浚单3136为中抗病品种;其他21个品种均为高感品种。确定以5%的产量损失率为划分耐病性标准的临界值,耐茎腐病品种有浚单509、豫单606、金赛38、浚单3136、怀玉5288、桥玉8号、XY046、正玉10、黎乐66、伟科702和浚单29。品种的抗病性主要以病株率的高低作为划分依据,耐病性主要以产量损失率作为划分依据,以Venn图的形式展示品种的抗病性和耐病性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优良玉米自交系新01A3及其姊妹系新6是以优良玉米杂交种为基础材料,利用热带种质资源8085泰杂交,用昌7-2回交后,经多代自交选育而成的优良自交系,属于塘四平头类群,具有中早熟、高抗、高配合力、质优等突出优点。直接利用新01A3、新6及其改良系,选育出多个通过省审和国审玉米杂交种,其中新单68为河南省第一批审定机收组品种,新单58、新单65、新单68、新单88为国审机收品种,适宜黄淮海夏玉米种植,适宜玉米全程机械化操作。新单33、新单36、新单38、新单61及豫单606为普通玉米品种,具有优质、高产、高抗等特性。  相似文献   

3.
优良早熟玉米自交系KL3及其衍生系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交系KL3是以441×1034为基础材料经多代自交选育而成的优良自交系,是黑龙江省早熟玉米育种的重要自交系,因其抗病性好、抗逆性强、配合力高、农艺性状好、熟期适中而被广泛应用。自交系KL3直接利用选育8个玉米品种,间接利用选育13个玉米品种,社会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4.
10份玉米自交系配合力的分析及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红兴隆科研所选育的10份玉米自交系为被测系,采用NCII交配设计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了9个性状的配合力及其群体遗传参数。结果表明:被测系各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方差均达极显著水平。红系316等3个自交系的综合性状较优,可在育种中直接利用;而红系320和红系324综合性状较差,需改良后方可利用;其余自交系部分性状的一般配合力较优,可用来改良其它自交系或作为选育二环系的基础材料。被测系多数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方差大于特殊配合力方差,穗长、穗粗、行数、行粒数的遗传力大于50%,可以早期进行选择;而秃尖、百粒重、出籽率则受环境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5.
鲜早白玉米是辽宁省辽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的一个适合鲜食的玉米新杂交种,不仅具有良好的商品外形、白色、有粘性,鲜食风味好,优质,而且具有高产、高抗和综合性状优良等特点。已于1999年经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填补了辽宁省鲜食品种的空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1 品种来源及选育过程鲜早白玉米是由母本早舒512与父本C1953杂交组合而成。1.1 母本早舒512的选育早舒512原始材料为“舒洛夫”杂合体。从1976年开始选育,到1982年在第6次自交后代出现性状稳定的系,开始进行配合力测定,其中以551121111系配合力最高,到1986年定名为…  相似文献   

6.
玉米瑞德微群体创建与自交系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瑞德微群体是由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创建的具有较高利用价值的自交系选育基础材料。对该微群体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微群体遗传基础较丰富、配合力高,自身繁殖能力较强,抗病性好。以该群体为基础材料已选育出7个稳定自交系,所组配的杂交种已有6个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  相似文献   

7.
乾S是以两系不育系深08S为母本与自育不育中间材料L80S杂交选育而成的优质籼型水稻温敏核不育系,表现株叶形态好、开花习性好、配合力强、米质较优等特点,2016年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技术鉴定。已配制出乾两优2号、乾两优3号、乾两优6号、乾两优7号、乾两优8号和乾两优9号等6个杂交组合通过了国家或广西区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8.
浚单26是河南省浚县农科所1998年以自选系kx99—25作母本、自选系926—8作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玉米单交种。2005年4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豫审玉2005006)。2008年通过陕西省(陕引玉2008030)、山西省(晋引玉2008011)、内蒙古(蒙引玉2008011)三省引种认定。该品种具有产量高、适应范围广、抗病性强、活秆成熟、淀粉含量高等特点,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适合清、间混套种,清种最适密度4000~4500株/hm^2.  相似文献   

9.
玉米自交系丹99长的选育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玉米自交系丹99长是丹东农业科学院1989年以含有旅9宽血缘为主的E28、丹340、丹341组成旅大红骨集团35为基础材料,导入丹988抗病基因,再与长穗型外引系营851杂交,经自交、复合杂交、回交、N离子束辐射处理和性状定向选育等方法于2002年选育而成。该系具有一般配合力高、抗病性强、品质优、熟期适中等特点,其组配的品种有2个通过国家审定,有7个通过省级审定,这些组合表现高产、稳产、抗病性强、耐旱、品质好,适宜在我国东北、华北玉米主产区种植。截至目前,该自交系组配杂交种累计种植面积达216.83万hm2,增产粮食19.52亿kg,增创经济效益39.03亿元。  相似文献   

10.
粮饲兼用型高产玉米杂交种浚单98—3选育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浚单98—3是河南省浚县农业科学研究所用自选系93—8一1作母本,浚92—8作父本组配而成的玉米单交种。生育期98~102d,高产、稳产,品质优良,籽粒黄色,活秆成熟,适宜于河南及黄淮海相邻同一生态区域种植。2002年通过河南省品种审定,2007年通过陕西省引种认定。  相似文献   

11.
高油玉米花粉直感效应对普通玉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两个高油玉米品种与5个普通玉米品种混种,利用高油玉米品种为普通玉米品种授粉,研究高油玉米对普通玉米的花粉直感效应。两年的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花粉直感效应,增加了普通玉米的含油量和粗蛋白含量,改变了淀粉含量。与通油1号玉米杂交的5个普通玉米产量均增加,增加幅度最高的是吉单180,其经济效益也最大。与四油199玉米杂交的5个普通玉米,除吉单180外,产量均降低,经济效益最高的是吉单180。由此可见,高油玉米通油1号比四油199更适合与普通玉米进行花粉直感效应,而吉单180是与高油玉米进行花粉直感效应最为合适的普通玉米品种。  相似文献   

12.
玉米穗粒腐病抗病资源鉴定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通过人工接种串珠镰刀菌,进行玉米穗粒腐病抗性鉴定.从90份玉米自交系中筛选出15份高抗材料和27份中抗材料.结合血缘追踪发现,78599和78698等先锋海外种子公司育成的玉米杂交种的衍生自交系普遍具有较高的抗性。  相似文献   

13.
王胜祥  王胜  晏纯 《杂粮作物》2006,26(2):150-151
着重分析我国玉米生产和玉米育种面临的任务和存在的问题。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玉米的主要用途依次是饲用、食用和工业用。目前我国玉米65%~70%用于饲料,人均占有饲用玉米60 kg,美国人均占有饲用玉米300~500 kg,而我国远远低于农牧业发达国家。中国人口众多,再经过30年努力,玉米总产翻一番,人均占有玉米量也不超过120 kg,仅靠玉米数量增加是无法满足畜牧业发展对饲料的需求,因为大部分肉、禽、蛋、奶是靠玉米转化的。当前应加强品质育种研究,使今后玉米产业向高层次迈进,发展优质蛋白玉米(高赖氨酸玉米opaque-2玉米)是一项势在必行的农业技术措施。此外,为满足市场需求,还要发展高油玉米、青饲青贮玉米、高直链淀粉玉米等。  相似文献   

14.
加拿大玉米群体与我国主要玉米种质杂种优势关系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将20个加拿大早熟玉米群体与4个我国主要种质类群的代表自交系按照NCⅡ设计组配80个测交组合,2006、2007年进行田间鉴定试验,研究引进群体与我国主要种质类群的杂种优势关系。结果表明,EP1、EP9、EP14、EP15、EP16和EP17群体单株产量等综合性状一般配合力效应表现较好;EP1、EP8和EP19群体属于塘四平头群,EP12、EP14、EP15和EP22属于Reid群,EP17、EP20、EP21和EP23属于Lancaster群,EP3、EP6、EP7、EP9、EP10、EP11、EP13、EP16和EP18属于旅大红骨群;加拿大早熟玉米群体与旅大红骨类群的杂种优势最强。  相似文献   

15.
闫巨光  刘丽 《杂粮作物》2007,27(2):152-153
种植青贮玉米调制青贮饲料,是草食家畜不可缺少的青绿多汁饲料,目前,辽西地区养殖户主要是收籽实后的玉米秸作青贮饲料,在生产上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畜牧业发展的需要,用玉米秸远远不够,同时随着青贮玉米选育研究的向前发展,调制优质玉米青贮饲料的条件已经具备。寻找辽西地区推广全株玉米青贮饲料,从经济效益和生产实践上考虑,是否经济合算,为此,开展了此项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黄淮海夏玉米区玉米国审品种和主栽品种对南方锈病的抗性,对该区域2018~2020年审定品种及2020年部分主栽品种对玉米南方锈病的抗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427份审定品种中未见对南方锈病高抗(HR)的品种,抗性以高感(HS)为主,占比高达62.06%,抗性(R)品种、中抗(MR)品种和感病(S)品种分别占4.45%、4.92%和28.57%。47个主栽品种中未发现高抗南方锈病的品种,抗性品种、中抗品种、感病品种和高感品种分别占12.77%、27.66%、19.15%和40.43%。黄淮海夏玉米区国审品种和主栽品种对南方锈病的抗性较差,品种抗性以高感为主。因此,应加强病原菌的监测预警工作,加快抗病育种进程,引进利用优质抗性基因资源,发掘创新抗性材料,培育多基因聚合的持久抗性品种。  相似文献   

17.
秸秆深还对土壤水分转移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将玉米秸秆切段、粗粉碎、细粉碎、细粉碎后压粒和细粉碎后氨化处理,研究玉米秸秆深施还田对土壤水分转移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粉碎程度越细,吸水能力越强,深施后土壤渗水速度越快;粉碎的秸秆较其他处理更能促进土壤水分竖直方向转移;各处理的蓄水能力表现为粉碎状秸秆处理段状秸秆处理CK(不施秸秆),且细粉碎、细粉碎后氨化处理在还田初期就能呈现出明显的蓄水效果;秸秆粉碎状态越细,深施后土壤容重减小的速度和幅度越大,细粉碎处理和细粉碎后氨化处理能在还田初期对减小土壤容重产生明显作用,播种后25 d,土壤容重减小幅度最大,分别达0.052和0.045 g/cm3;秸秆深施还田有效提高玉米产量,产量排序为细粉碎细粉碎后氨化处理粗粉碎细粉碎后压粒秸秆切段CK(不施秸秆),其中细粉碎处理对玉米产量的增加影响最明显。  相似文献   

18.
玉米五大种质对红蜘蛛抗性的鉴定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五大种质常用玉米自交系、自选稳定系及近两年山西省审定的玉米新品种对红蜘蛛抗性的田间调查、鉴定与分析,并建立了对红蜘蛛抗性的分级指标体系。结果表明,5大种质系统抗性有明显的差异,初步认为P系统总体最好;较差的是Reid系统;Lancaster系统、旅大红骨系统、塘四平头系统抗感表现相差不大。证明玉米植株的抗病性、叶片的持绿性、株叶型结构对红蜘蛛抗性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作物驯化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中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推动了人类社会从单纯的狩猎和采集型向农业型的转变。玉米(Zea mays L.)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农作物之一,其起源演化的机制一直备受关注。2012年12月1日,华中农业大学严建兵团队与其合作团队在Science(《科学》)在线发表研究论文,通过深入解析大量玉米野生种和栽培种材料的基因组变异,重新定义了现代栽培玉米的驯化过程,揭示了6 000年前墨西哥高原亚种(Zea mays subsp. mexicana)基因组的渗入及其优异等位基因的选择,实现了栽培玉米的二次驯化,同时推动了栽培玉米的广泛传播,研究结果为深入阐明作物起源演化这一古老的科学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相似文献   

20.
玉米转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0  
玉米转基因的方法主要有农杆菌、基因枪、PEG介导等方法,受体主要是愈伤组织和幼胚等生活较旺盛的部位。目前在玉米上的成功应用是抗玉米螟的Bt转基因玉米、抗除草剂转基因玉米等种类。转基因技术目前面临的问题是关于环境和食物链的问题。也就未来玉米的转基因发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