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内蒙古乌梁素海浮游植物优势种的生态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摸清内蒙古乌梁素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物种间关系以及对环境资源的利用程度,2011年7月和2012年2月分别对乌梁素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调查,在利用生态位理论的基础上,采用改进的Levins公式和Petraitis指数分析了内蒙古乌梁素海夏季和冬季优势种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程度变化。结果显示,夏季湖中小空星藻(Coelastrum microporum)、栅藻(Scenedesmus mey)、小席藻(Phormidium tenu)和颤藻(Oscillatoria vauch)的生态位较宽,均大于3.6,而冬季的针杆藻(Synedra ehrenberg)和尾裸藻(Euglena caudata)的生态位较宽,均大于5.0。不同季节的生态位宽度显示,小空星藻、栅藻、小席藻和颤藻适合夏季生长环境,能充分利用湖泊周边环境资源;而针杆藻和尾裸藻在冬季更具有竞争能力。同物种在不同季节中的生态位重叠指数差异较大。生态响应速率分析结果表明,在夏季,除舟形藻(Navicula bory)的生长空间属衰退型外,其它优势种均处于发展状态,小席藻的发展空间最大,其次为螺旋藻(Spirulina princeps);在冬季,针杆藻、单鞭金藻(Monochrysis skuja)、卵形隐藻(Cryptomonas ovata)处于衰退状态,其它优势种均处于发展状态,小席藻的发展空间仍最大。浮游植物优势种典范对应排序结果表明,小席藻和螺旋藻受温度影响最大;硅藻门的舟形藻与水体中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较低,针杆藻受水体p H值影响最大,大部分浮游植物种类的适盐性较低,丰度随盐度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金沙江下游干流江段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物种与生境之间的关系,于2019年6月和10月对金沙江下游攀枝花至水富段因梯级电站蓄水产生的三类不同水体(自然河流型、过渡型、类湖泊型)开展浮游植物与水环境调查,结果显示:2次调查共鉴定出浮游植物7门53属74种,主要以硅藻(47.30%)、绿藻(33.78%)和隐藻(6.76%)为主;浮游植物密度变化范围为13.9×104~105×104个/L,其中6月平均密度(54.92×104个/L)高于10月(27.22×104个/L),自然河流型水体平均密度低于其它两种类型水体。硅藻在自然河流型水体为绝对优势种,在过渡型水体和类湖泊型水体中其优势度降低,而蓝藻和绿藻优势度增加,但三种水体中以小环藻(Cyclotella sp.)平均优势度最大。各优势种6月生态位宽度Bi和生态位重叠ΔSOij分别为0.13~0.77和1.04~38.46,10月分别为0.10~0.80和3.55~39.48,和10月份相比,6月各优势种生态位宽度Bi较高,而优势种间生态位重叠ΔSOij数值较低,表明6月各优势种种间竞争态势相对均衡,群落状态相对稳定。Shannon-Wiener指数(H'')、Marglef指数(D)及Pielou均匀度指数(J)变化范围分别为1.99~2.69、2.56~5.88和0.50~0.78,总体表现为6月>10月,自然河流型水体>过渡型水体>类湖泊型水体,各江段水体处于α-β中污染状态。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的典范分析(Canonical Analysis)结果表明:透明度、流速、水温、溶解氧、总氮是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且不同优势种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有所不同。研究可为金沙江下游梯级库区水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究色林错-普若岗日国家公园潜在建设区夏季浮游植物群落及优势种生态特征,于2015年和2016年8月对浮游植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分析,并运用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及生态响应速率等方法测定优势种的生态位量度。结果表明:(1)色林错-普若岗日国家公园潜在建设区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27种,隶属于3门5纲11目18科35属,其中优势种5种,隶属2门5属,优势种丰度和优势度在不同区域均有差异;(2)泉生菱形藻(Nitzschia fonticola)生态位宽度最大,嗜盐舟形藻(Navicula halophila)生态位宽度最小;(3)浮游植物优势种生态位重叠程度不高,种间竞争弱,群落结构较为稳定;(4)浮游植物优势种呈发展或衰退趋势是不同浮游植物优势种间竞争的必然结果。本研究结果为色-普国家公园潜在建设区浮游植物多样性积累基础数据,为探讨生态位分化理论下的种间关系、资源利用及生态适应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青藏高原高寒湖泊不同空间维度浮游植物群落优势种的生态位及种间联结性,本文选取青藏高原东南部最大的高寒冰山堰塞湖之一的巴松错为研究地点,于2020年7月对巴松错浮游植物进行了定性和定量采集,采集了水平和垂直维度浮游植物的水样275个,结合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值、生态响应速率、总体联结性、x2 检验、联结系数( AC) 、共同出现百分比( PC) 以及点相关系数(φ) 等方法,分析优势种的生态位及种间联结性。结果表明:1)共鉴定浮游植物优势种5属8种,均属于硅藻门;2)生态位宽度值差异较大,可分为三大生态位类群,且水平-垂直二维生态位宽度的变化幅度受水平维度生态位宽度影响比较明显;3)在水平维度上,生态位重叠度达到有意义的种对比例较高,具有明显的同质性;在垂直维度和水平-垂直维度上,生态位重叠度达到有意义的种对比例较低,具有明显的异质性;4)巴松错夏季浮游植物群落优势种生态响应速率在水平维度上形成正反馈,在垂直和水平-垂直维度维度上形成负反馈,表明巴松错夏季浮游植物群落存在群落多稳态,垂直和水平-垂直维度上群落较水平维度更稳定;5)巴松错夏季浮游植物群落总体处于演替的初期阶段且存在正向演替的趋势,物种间联结性不强,种间关系较为松散。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高寒湖泊优势种生态位和群落多稳态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5.
于2007年6月至9月对利津县陈庄重盐碱地南美白对虾养殖池塘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和生物量进行了研究。共采集水样48个。结果表明,利津重盐碱地养殖池塘浮游植物主要是淡水普生种类,一些是典型的盐水种。浮游植物的优势种为小色球藻、小席藻、针晶兰纤维藻、微小平列藻、铜绿微囊藻、类颤藻鱼腥藻;绿藻门的尖细栅藻、卵形衣藻、湖生卵囊藻和普通小球藻;硅藻门的星肋小环藻、近缘针杆藻;金藻门的卵形单鞭金藻;裸藻门的绿色裸藻;隐藻门的卵形隐藻、啮蚀隐藻和尖尾兰隐藻等。浮游植物的平均密度为6.98×107L-1,变化范围在0.05×107~17.4×107L-1之间;平均重量为51.7 mg/L,变化范围在0.23~207.72mg/L之间。  相似文献   

6.
2011年8月对内蒙古岱海、乌梁素海和呼伦湖3个典型湖泊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水环境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3个湖泊共采集到浮游植物92种,隶属于6门、24科、47属,未采集到黄藻门和金藻门种类.岱海、乌梁素海和呼伦湖分别采集到浮游植物19种、55种和55种.岱海优势种为绿藻中的卵囊藻(Oocystis sp.),占浮游植物总密度的73%;乌梁素海和呼伦湖的优势种群均为蓝藻,但优势种不同,乌梁素海的优势种依次为颤藻(Oscillatoria sp.)、假鱼腥藻(Pseudanabaena sp.)和阿氏项圈藻(Anabaenopsis arnolodii),三者占到浮游植物总密度的76%;呼伦湖的优势种依次为点状平裂藻(Merismopedia minima)、螺旋鱼腥藻(Anabaena variabilis)和柔细束丝藻(Aphanizomenon issatschenkoi),三者占到浮游植物总密度的53%,反映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之间的差异.3个湖泊均已达到富营养水平,部分指标超过Ⅴ类水标准.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表明,Cd和CODMn是影响夏季岱海浮游植物群落演替的重要因子,TP和BOD5是乌梁素海的重要因子,浊度、DO、TN和pH等因子对呼伦湖的影响作用较大,其中浊度的影响作用最大.  相似文献   

7.
利用形态学鉴定方法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对2018年12月海水池塘生态养殖系统中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2种方法共鉴定浮游植物8个门,绿藻门(Chlorophyta)和隐藻门(Cryptophyta)为主要优势类群.共鉴定浮游植物39个属,仅有5个属,包括裸藻属(Eutreptiella)、颤藻属(O...  相似文献   

8.
2008年7月至2009年5月对宝应湖浮游植物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宝应湖共有浮游植物62种,隶属8门22科36属,其中绿藻门有14属25种,硅藻门有8属14种,蓝藻门有8属12种。优势种季节性变化明显,全年优势种为小球藻、啮齿隐藻、湖生束球藻等。全年种类结构以绿藻、蓝藻等为主,生物量以蓝藻、绿藻和隐藻为主。不同采样点浮游植物数量在2.94×106~8.08×106ind/L,Shannon-Weaver指数2.040~3.284。宝应湖处于中营养状态向富营养状态过度的类型。  相似文献   

9.
宝应湖浮游植物调查及营养状况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7月至2009年5月对宝应湖浮游植物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宝应湖共有浮游植物62种,隶属8门22科36属,其中绿藻门有14属25种,硅藻门有8属14种,蓝藻门有8属12种.优势种季节性变化明显,全年优势种为小球藻、啮齿隐藻、湖生束球藻等.全年种类结构以绿藻、蓝藻等为主,生物量以蓝藻、绿藻和隐藻为主.不同采样点浮游植物数量在2.94×106~8.08×106 ind/L,Shannon-Weaver指数2.040~3.284.宝应湖处于中营养状态向富营养状态过度的类型.  相似文献   

10.
2004年12月至2005年5月对重庆市渝北区宝圣湖的浮游植物进行了观测。宝圣湖浮游植物平均生物量为36.2797mg/L,浮游植物优势种为针杆藻(Synsdrasp),小环藻(Cyclotellasp),啮蚀隐藻(Cryptomonas crata)。将浮游植物按粒径分为五级,结果表明20—50um的小型种类在浮游植物中占优势,其平均生物量为16.9055mg/L,其次是小于20μm的微型浮游植物,平均生物量为11.8865mg/L,浮游植物的小型和微型化与湖水的营养盐浓度相关,因此可以根据湖泊中的浮游植物的大小来判断湖泊的营养水平。  相似文献   

11.
洱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季节演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1年4月至2012年3月对洱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季节演替进行了周年调查.结果表明,洱海常见浮游植物有7门、80属、115种;其中,蓝藻门24种,硅藻门16种,绿藻门65种,金藻门和隐藻门各2种,甲藻门和裸藻门各3种.春季以钝脆杆藻(Fragilaria capucina)、直链藻(Melosira sp.)、尖尾蓝隐藻(Chroomonas acuta)为优势种;夏季以直链藻、小环藻(Cyclotella sp.)、转板藻(Mougeotia sp.)、尖尾蓝隐藻、惠氏微囊藻(Microcystis wesenbergii)、乌龙藻(Woronichinia sp.)为优势种;秋季以乌龙藻、游丝藻(Planctonema lauterbornii)为优势种;冬季以游丝藻、水华束丝藻(Aphanizonmenon flos-aquae)、钝脆杆藻为优势种;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季节变化表现为秋季最高、夏冬季次之、春季低,最高值出现在11月,达5 899.17×104个/L,最低值出现在2月,为339.21×104个/L.与历史资料相比,近年来洱海浮游植物生物量呈上升趋势,多样性指数降低,蓝藻水华优势种由鱼腥藻转变为微囊藻和乌龙藻,绿藻门细胞数量占浮游植物细胞总数量的比例持续增加.  相似文献   

12.
基于2011~2016年春季对赤水河4个断面浮游植物的调查,分析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及优势种生态位,揭示赤水河春季浮游植物群落变化规律、优势种的生态位分化及其环境适应性,为赤水河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研究提供基础资料。调查结果表明,6年间在赤水河共采集到浮游植物7门68属233种(变种),主要为硅藻,占比超过60.51%;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在(17.28~136.68)×10^4cells/L之间波动,各段面浮游植物密度年际间变化无显著差异,浮游植物群落组成时间异质性较空间异质性明显,时空方差分解显示时间变异可解释总变异的24.5%,空间变异仅解释总变异的2%;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显示2014年与2016年赤水河处于轻或无污染状态,2011~2013年与2015年受到中度人为影响。2011~2016年春季赤水河共出现优势种31种(变种),主要为广生态位和中生态位种,生态位重叠指数在同一门类物种中最高,在不同门类物种中最小。分析结果表明赤水河春季浮游植物对水生态环境的适应能力强,对水环境的变化有较好适应性。  相似文献   

13.
长沙梅溪湖为新兴城市人工湖泊,是国家级新区湘江新区的城市“海绵体”,其水环境与水生态状况是该区域高质量发展关注的重点,对维护湘江新区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为揭示梅溪湖水生态现状,分季度采集梅溪湖水样,分析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梅溪湖浮游植物共有7门96种,其中以绿藻、硅藻和蓝藻种类数居多,占总种类数的86.46%,主要优势种为细小隐球藻(Aphanocapsa elacjista)、小环藻(Cyclotella sp.)、链状曲壳藻(Achnanthes catenata)和尖尾蓝隐藻(Chroomonas acuta),优势种具有明显季节交替性。浮游植物年均密度为(23.97±9.95)×10^6 cells/L,各季度东部水域密度均高于西部水域;多样性指数评价结果表明梅溪湖水体处于中度污染和中-富营养状态,与水质评价结果基本一致。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基于转化的冗余分析结果显示,水温、氧化还原电位、总氮和亚硝酸盐氮是影响梅溪湖浮游植物群落的主要驱动因子,控制总氮等营养盐的输入将是改善梅溪湖水质和营养状态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4.
杭州西湖浮游植物群落对沉水植物恢复的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评价杭州西湖沉水植物恢复对浮游植物群落的影响,以西湖湖西水域(茅家埠、乌龟潭、浴鹄湾)为代表,通过5年连续采样监测数据,研究了该区域沉水植物恢复前后浮游植物物种组成、生物量、多样性指数及其与水质理化参数的动态变化关系。结果表明,2009-2013年共检出浮游植物156种,隶属8门、78属,其群落结构在3个湖区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藻类优势种的年际变化呈现由绿藻门(Chlorophyta)的球衣藻(Chlamydomonas globosa)、小球衣藻(Chlamydomonas microsphaera)和蓝藻门(Cyanophyta)的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不定微囊藻(Microcystis incerta)逐渐向绿藻门的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细丝藻(Ulothrix teneriima)、多形丝藻(Ulothrix variabilis)和硅藻门(Bacillariophyta)的颗粒直链藻(Melosira granulata)、具星小环藻(Cyclotella stelligera)转变。浮游植物群落的Margalef和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分别在0.632~3.396和0.581~4.438之间变化,指示水体处于中度富营养状态且有转好趋势。调查期间水体总氮和总磷浓度分别在0.92~5.26 mg/L和0.005~0.108 mg/L。水质理化参数分析表明,茅家埠和乌龟潭浮游植物生物量与水体总氮的变化呈显著正相关(P0.05)。研究表明,相比工程实施前,西湖湖西水质有明显好转,沉水植被恢复是富营养化水体治理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5.
为进一步了解嘉兴南湖的水生态特征,探究环境因子对浮游植物分布的影响规律,于2018年5月在南湖主干河流、主要出入湖口及南湖分别设置7个、6个和3个采样点,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分布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南湖及其水系共发现浮游植物64种,隶属6门、47属,优势种有6种,分别是绿藻门游丝藻(Planctonema lauterbornii)、小球藻(Chlorella)和衣藻(Chlamydomonas)、硅藻门小环藻(Cyclotella)、隐藻门啮蚀隐藻(Cryptophyceae)和具尾蓝隐藻(Chrcomonas caudata),优势度分别为0.290、0.039、0.020、0.199、0.065和0.049。从空间分布来看,浮游植物平均密度为1021×104个/L,平均生物量为7.43 mg/L,其中南湖及主要出入湖口浮游植物种类(20种、25种)、密度(1958×104个/L、1303×104个/L)及生物量(14.95 mg/L、7.66 mg/L)均高于南湖7条主干河流(16种、378×104个/L、4.01 mg/L),区域分布差异明显。各采样点浮游植物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H′)为1.59~2.70,平均值为2.18;Margalef丰富度指数(D)为0.77~1.53,平均值为1.20;Pielou均匀度指数(J′)为0.57~0.92,平均值为0.74;南湖各出入湖口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较高,7条主干河流显示出较高的均匀度,而南湖水体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较低。营养状态评价发现,南湖水系大部分水体处于中-富营养水平,无贫营养水体。物种与环境典型对应分析表明,南湖水系浮游植物分布受电导率(EC)、pH、溶解氧(DO)、总溶解性固体(TDS)、浊度(TUB)、水温(WT)等水体基本理化指标以及总氮(TN)、总磷(TP)、亚硝态氮(NO 2-N)等水质指标双重作用影响,这些指标是决定南湖水系浮游植物分布的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庐山西海生态系统结构,维护水库生态系统平衡,于2012年夏季(8月)和秋季(10月)在庐山西海均匀设置18个采样点,对浮游植物进行采样调查。结果表明,浮游植物共计8门、86种;其中,绿藻门种类最多,共43种,占总种类的59.43%;其次是硅藻门和蓝藻门,为17种和14种,分别占19.54%和16.09%。优势种共4门、14种,主要有莱哈衣藻(Chlamydomonas reinhardi)、黏四集藻(Palmellaceae mucosa)、类颤藻鱼腥藻(Anabaena oscillarioides)、卵形隐藻(Cryptomonas ovate)和尖尾蓝隐藻(Chroomonas acuta)。浮游植物密度为4.28×105~5.17×106个/L,平均为2.20×106个/L;生物量为1.24~7.01 mg/L,平均为2.90 mg/L;其中,夏季平均密度为3.15×106个/L,生物量平均为3.90 mg/L;而秋季平均密度为1.25×106个/L,生物量平均为1.89 mg/L。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2.84~4.45,Pielous均匀度指数为0.63~0.89,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为1.46~3.69。庐山西海浮游植物的季节性变化明显,藻类种数、数量和生物量均表现为夏季高于秋季,生物多样性指数表现为秋季大于夏季;空间分布上,夏、秋季各采样点浮游植物的种类丰富程度、群体结构稳定程度及水质清洁程度总体较好,其中夏季过渡区较好,而秋季湖泊区较好。  相似文献   

17.
三峡水库三期蓄水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于2007年1月、4月、7月、10月,对三期蓄水后三峡库区秭归至江津江段的长江干流和5条支流(乌江、磨刀溪、梅溪河、大宁河、香溪河)的浮游植物进行了为期1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在调查期间,浮游植物共计7门164种,以硅藻和绿藻为主,分别占浮游植物总种类数的48.78%和31.70%,其它门类共只占19.52%。优势种有美丽星杆藻(Asterionella formsa),尖针杆藻(Synedra acus),颗粒直链藻(Melosira granulata),实球藻(Pandorina morum),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飞燕角甲藻(Ceratium hirundinella)和拟多甲藻(Peridiniopsissp.)。浮游植物种类的季节变化比较明显,种类数以秋季最多(101种),冬季最少(68种)。三峡库区浮游植物现存量的周年变化,干流明显比支流小。在干流中以春季最大(平均密度为27.75×104ind./L,平均生物量为0.88 mg/L),夏季最小(平均密度为6.97×104ind./L,平均生物量为0.25 mg/L);在支流中以春季最大(平均密度为269.30×104ind./L,平均生物量为6.75 mg/L),冬季最小(平均密度为48.88×104ind./L,平均生物量为1.33 mg/L)。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在干流中平均值为1.84,四季中秋季最高,其次为冬季、夏季、春季;在支流中平均值为1.95,四季中夏季最高,其次为冬季、秋季、春季。  相似文献   

18.
研究珠江三角洲河网水域不同水文期浮游动物的生态位,为进一步研究珠三角河网浮游动物种间竞争共存机制提供理论依据。2017-2018年在珠江三角洲河网设置13个调查站位,调查浮游动物在丰水期和枯水期组成与分布,分析浮游动物优势种组成、优势种生态位宽度值及优势种生态位重叠程度变化,并通过典范对应分析(CCA)研究优势种的生态位分化情况。结果表明:调查水域丰水期和枯水期分别检出浮游动物96和92种,广布中剑水蚤(Mesocyclops leuckarti)、右突新镖水蚤(Neodiaptomus schmackeri)、跨立小剑水蚤(Microcyclops varicans)等为珠三角河网水域浮游动物优势种;珠三角河网浮游动物在不同水文期各优势种的生态位宽度有差异,变化范围为1.04~4.02,主要由广生态位种群、中生态位种群和窄生态位种群组成;不同水文期各优势种的生态位重叠程度不均匀,在0~0.94,潜在的种间竞争压力较大;CCA分析结果表明,水温、溶解氧、总溶解性固体物质和总磷是影响珠三角河网浮游动物优势种生态位宽度的重要因素。不同水文期珠三角河网的生境条件变化引起浮游动物优势种生态位的差异,使得珠三角河网水域浮游动物的空间分布具有复杂性。  相似文献   

19.
采用投喂鸡粪浆的方法培养轮虫,并与5种微藻培养轮虫的脂肪酸组成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鸡粪轮虫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HUFA含量达25.9%,仅次于小球藻轮虫和新月菱形藻轮虫,EPA和DHA的含量分别为11.2%和4.4%;在5种微藻培养的轮虫中,用小球藻、新月菱形藻和球等鞭金藻培养的轮虫营养价值较高,而用微绿球藻和衣藻培养的轮虫营养价值相对较低;轮虫的脂肪酸组成受饵料影响显著,但又不完全取决于饵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