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新农业》2013,(11):1
2013年以来,各级农业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部署,积极应对各类重大自然灾害,狠抓工作落实,扎实推进春季田管和春耕备耕。特别是针对东北地区遭遇历史罕见的低温和春涝,给春耕春播工作带来极大困难的实际情况,农业部迅速贯彻落实国务院第8次常务会议部署和李克强总理、汪洋副总理重要指示精神,东北四省区全面动员,紧急行动,全力推动抗春涝保春播,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全年粮食丰收争取了主动。国务院领导同志对农业部门抵御东北地区历史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2013年春季异常气候条件对抚顺市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2013年春季全市平均气温为6.3℃,比常年偏低1.4℃;降水量为118.9mm,比常年偏少10%;日照时数为643h,比常年偏少30h。春季前期低温春湿,大田整地和春播推迟。不利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带来影响,使地温回暖缓慢,春播期延迟,低温寡照食用菌段发菌缓慢。大棚蔬菜生长受到影响,病虫害较重,使节气延后。形成异常气候环流形势特征为:初春极涡中心偏向东北部,4月东亚大槽偏西偏强,我国东北地区存在显著的负距平,造成抚顺市初仲春气温异常偏低,雨雪天气频繁。  相似文献   

3.
<正>2012年黑龙江省遭遇严重秋涝,2013年春秋两季再次发生内涝和洪涝,2014年4月份降水偏多,5月份气温偏低,回暖延迟。连续3年湿涝因素叠加,抗低温战春涝保春种任务艰巨。针对近3年春耕生产面临的严峻形势和不利影响,特提出2015年水、旱田春耕生产技术建议。1旱田春耕生产技术建议1.1适时高标准整地对于雪大、土壤水分饱和的地块,要充分利用大机械及早耙耢活雪,促雪早融散墒;化冻后有积水的地块  相似文献   

4.
去年入冬前我市大部分地方是“湿封地”,冬季中降雪偏多,积雪较厚,入春雪融“桃花水”可能造成部分农田,特别是低洼地过湿甚至积水内涝。据气象部门预测,我市春季气温略高,但有低温时段;降水比常年同期略多,与去年同期相近,且空间分布不均,可能发生低温春涝“双碰头”隋况,影响适时整地和适期播种。为及早应对可能发生的低温春涝,提前做好抗御低温春涝的各项准备,有力有序地推进抗灾保春播,确保一次播种一次拿全苗,为夺取全年粮食丰收奠定基础,现制定工作预案如下。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资》2013,(15):3
<正>本报讯当前已进入春耕关键时期,但今年东北遭遇严重春涝,农资市场启动受到影响。日前,农业部在黑龙江召开东北四省(区)抗春涝保春播座谈会,部署打好春耕生产首个攻坚战。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指出,目前东北春播工作突出表现为"五碰头",即春整地任务重,去年秋整地面积不足上年一半;农民筹措资金难,粮食含水量高卖粮难、粮价下行农民种粮收益减少;生产投入高,去秋抢收、今  相似文献   

6.
田峰 《中国农垦》2013,(6):21-23
黑龙江垦区和内蒙古东部的海拉尔、大兴安岭垦区所产粮食和油料作物分别占全国农垦的近七成和三成多,搞好农业生产,对这些垦区的经济发展、职工增收,对农垦系统完成全年预期目标,都具有重大意义。常言道:"瑞雪兆丰年",今年却非同一般。由于去冬今春东北地区降水量大,气温回暖滞后,地面化冻时间延迟,致使春播时节推迟,并面临历史罕见的严重春涝。做好抢农时战春涝保春耕工作,任务非常繁重。必须抢回农时,并高质量完成春播,否则很可能造成农作物生长期不足,导致粮食大幅减产,品质下降。相关垦区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机械、科技、组织优势,落实各项抗灾措施,坚持标准,抢抓农时,干部职工全动员,各类机械齐上阵,坚决打赢春耕春种生产战役,力争全部播在高产期,夯实粮食高产职工增收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资》2014,(13):22-22
<正>去年秋天,东北地区雨水较多,部分地区农田土壤过湿,特别是因洪涝灾害沿江不少农田积水封冻。入冬后东北大部降雪早、雪量大、积雪厚,立春后又出现几次大范围的降雪过程。气象部门预测,春季东北地区平均气温比常年偏低1-2℃,降水偏多1-5成,局部可能发生重于2013年的低温春涝"双碰头"情况。为搞好大豆春耕生产,农业部大豆专家指导组和全国农技中心共同研究提出如下技术意见:  相似文献   

8.
2010年,大同市年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0.2℃,春季气温为1971年以来历史同期次低值,夏季气温为次高值;年降水量418.9mm,比常年偏多5%,秋季降水量为197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二多。年内,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多项气象要素突破极值。冬春季持续低温致春播延期、作物发育推迟;夏季全市高温破历史纪录,阶段性干旱明显,局地冰雹及洪涝灾害偏多;秋季连阴雨天气造成涝灾及作物贪青晚熟,春季全市出现大范围大风沙尘天气,给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较大的损失和影响,其中干旱、冰雹及洪涝造成的损失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9.
呼伦贝尔市2008年春季平均气温异常偏高,初春及春末降水量偏多,解冻后全市长达50多天无有效降水,严重的干旱威胁呼伦贝尔市大部分地区,导致牧草返青延迟,农区春播期被迫推迟。  相似文献   

10.
<正>黑龙江省各地农机部门积极组织协调农机技术人员、农机企业和现代农机合作社等检修农机具、培训农机驾驶员、进行春整地等,全面备战春耕生产。从省农委农机局了解到,2013年封冻前,该省北部地区土壤过湿,南部地区土壤含水量也超过往年。据气象部门预测,2014年春季该省平均气温比常年偏低1~2℃,降水偏多1~5成,可能出现低温春涝"双碰头"。因此,农机管理部门早部署、早启动,做好春耕生产的农  相似文献   

11.
利用1981—2011年辽西地区土壤相对湿度、降水和气温资料,对该区土壤湿度和降水变化特征及二者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湿度具有明显干化趋势,同期降水不是唯一影响因子;春播期土壤湿度与前秋降水正相关,深层相关系数为0.69,与底墒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最高可达0.84,如此显著的正相关是由于北方特有的封冻雨,秋季降水封冻在土壤里,到第二年春季,气温升高,解冻返浆,土壤变得湿润;5月土壤湿度与同期降水呈正相关,浅 层相关系数为0.67,与气温呈负相关,深层相关系数为-0.58。  相似文献   

12.
河西灌区免耕秸秆覆盖对春小麦播种及出苗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在河西灌区储水灌溉条件下进行了秸秆覆盖免耕(NTS)、秸秆还田(CTS)和常规耕作(CTB)对春小麦播种出苗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春小麦的播种期,3种耕作方式的平均日均地温变化趋势一致,均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小,且在同一时间NTS的地温小于相同土层CTS和CTB,NTS在5 cm处14∶00的地温比CTS和CTB分别低0.7~4.6℃和1.2~6.1℃.NTS的地温日变化趋势相对缓和.苗期全天5 cm处的地温NTS比CTS和CTB分别低-1.40~2.90℃和-0.60~3.70℃.NTS造成的“低温效应”对种子发芽不利,所以尽管NTS的播种时间比CTB和CTS推迟了一周,但出苗率仍远低于CTS和CTB.  相似文献   

13.
以整个黄土高原地区为研究区域,建立作物的气候变化适应度模型,通过数理统计和地理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自1960—2011年来,区域冬、春小麦对水分、温度、光照的适应度时空变化特征,并进行了适应度分区。结果表明:区域冬小麦全生育期的综合适应度达到了较强适应水平,有减小趋势;除返青—拔节期在中度适应水平外,其他生育期均为较强适应水平。春小麦全生育期的综合适应达到较强适应水平,有升高趋势;灌浆—成熟期最大,达到了较强适应水平;播种—出苗期最小,只达到中度适应水平。区域综合适应度由西北向东南呈增加趋势且与水分适应度分布的相关性最大,与温度适应度的相关性相对较小,与日照适应度的空间分布呈负相关;其倾向率在西部、西北和东北地区呈增加趋势;在南部和东南部呈减少趋势。冬小麦在返青—拔节期,春小麦在播种—出苗期需要加强人工管理,以增强其适应度;且气候变化对北部的春麦种植较为有利,而对南部的冬麦种植不利。  相似文献   

14.
研究不同保护性耕作模式与施肥模式对春玉米田土壤养分、水分利用效率、养分利用效率、作物产量的影响,筛选适宜的保护性耕作和施肥模式,为渭北旱塬农田培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和增加玉米产量提供技术支撑。2013-2014年在渭北旱塬开展田间试验,设置农户常规模式(翻耕+低肥)、现有高效模式(免耕+高肥)和创新高效模式(深松+平衡施肥)3种处理,测定玉米播前和收后土壤养分变化,各生育时期、休闲期土壤水分变化和作物产量。结果表明:"深松+平衡施肥"模式与"免耕+高肥"模式较"翻耕+低肥"模式提高土壤0~60cm土层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质量分数,其中0~20cm土层增加显著;2013年"免耕+高肥"模式对土壤养分增加量较"深松+平衡施肥"模式高,2014年"深松+平衡施肥"模式较"免耕+高肥"模式和"翻耕+低肥"模式高,在0~20cm土层增加显著。"深松+平衡施肥"模式较"翻耕+低肥"模式2a平均增加产量11.23%,土壤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2.3%,且显著提高氮磷肥利用效率。综合分析表明,"深松+平衡施肥"模式在增加土壤养分质量分数、提高水分和养分利用效率及增加产量方面优于其他2种模式,是适合渭北旱塬春玉米增产的生产模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深松(耕)方式对砂姜黑土耕层特性、作物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筛选砂姜黑土区适宜的土壤耕作制度,为构建砂姜黑土合理耕层提供依据。【方法】试验设置5个冬小麦-夏玉米周年耕作处理,分别为秋季旋耕+夏季免耕(ART+SNT,对照)、秋季深松+夏季免耕(ASS+SNT)、秋季深耕+夏季免耕(ADMP+SNT)、秋季深耕+夏季下位深松(ADMP+SSSS)和秋季深耕+夏季侧位深松(ADMP+SSSL)。研究深松(耕)方式对冬小麦-夏玉米土壤物理特性、根系形态、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深松(耕)显著降低了土壤紧实度和土壤三相比R值,促进了冬小麦和夏玉米根系生长,提高了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且深耕的效应大于深松,在冬小麦季深松(耕)的影响大于夏玉米季。与秋季旋耕+夏季免耕相比,秋季深松(耕)土壤紧实度降低20.9%,土壤三相比R值降低12.9%,作物根系干重密度增加29.8%,冬小麦、夏玉米及周年总产分别增加22.0%、8.8%和15.2%,冬小麦季、夏玉米季及周年水分利用效率分别增加18.2%、7.9%和14.0%,经济效益增加19.8%。秋季深耕+夏季深松对土壤耕层特性的改良效果优于单一秋季深松(耕),其作物根系生长、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高于单一秋季深松(耕)。与单一秋季深松(耕)相比,秋季深耕+夏季深松土壤紧实度和土壤三相比R值降低5.6%和15.0%,作物增产4.4%,水分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增加4.0%和3.3%。5个处理中,以秋季深耕+夏季侧位深松对土壤耕层特性的改良效果最好,作物根系生长量、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秋季深耕+夏季侧位深松土壤紧实度和土壤三相比R值比秋季旋耕+夏季免耕分别降低28.4%和26.6%,夏玉米根长、根系表面积、根系体积和根系干重密度分别增加67.0%、45.3%、23.1%和49.5%。秋季深耕+夏季侧位深松冬小麦、夏玉米和周年作物产量比秋季深耕+夏季免耕分别增加5.5%、3.4%和4.4%,比秋季旋耕+夏季免耕分别增加27.8%、11.6%和19.4%;冬小麦季、夏玉米季及周年水分利用效率比秋季深耕+夏季免耕分别增加3.7%、3.5%和4.1%,比秋季旋耕+夏季免耕分别增加20.9%、10.7%和18.1%;经济效益比秋季旋耕+夏季免耕增加24.4%。【结论】秋季深耕+夏季深松的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高于单一秋季深松(耕)。在5个不同的深松(耕)方式处理中,秋季深耕+夏季侧位深松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是砂姜黑土区适宜的深松(耕)方式。  相似文献   

16.
Soil moisture is the most critical limiting factor impacting yields of dryland winter wheat(Triticum aestivum L.) and it is strongly affected by tillage practice and sowing methods. This study was to assess the link between sowing method and tillage practice during summer fallow and their subsequent effect on soil moisture and grain yield. Furthermore, we sought to identify a more appropriate farming management practice for winter wheat production in Loess Plateau region of China. The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from 2011 to 2013, using a two-factor split plot design, including subsoiling(SS) or no tillage(NT) during summer fallow for main plots, and conventional drill sowing(DS) or plastic film drill sowing(FM) for subplots.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aximum soil water storage(SWS) was under SS×FM treatment with values of 649.1 mm(2011–2012) and 499.4 mm(2012–2013). The SWS during the 2011–2012 growing season were 149.7 mm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2012–2013 growing season. And adoption of SS×FM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precipitation use efficiency(PUE) and water use efficiency(WUE) compared to other treatments for both seasons. Moreover, adoption of SS×FM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yield by 13.1, 14.4, 47.3% and 25.9, 39.1, 35.7% than other three treatments during the two growing seasons, respectively. In summary, combining subsoiling during summer fallow with plastic film drill sowing(SS×FM) increased SWS at sowing and effectively improved WUE, thus representing a feasible technology to improve grain yield of dryland winter wheat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相似文献   

17.
不同耕作方法对土壤水温动态和春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针对华北高产农区连年旋耕导致耕层变浅、耕层生产能力下降的问题,在河北吴桥地区设置了6种耕作处理,研究大田条件下不同耕作方法对土壤水热状况与春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耕作处理对土壤蓄水量的影响较大.耕作初期,深旋松耕处理土壤易于跑墒,随着时间推移,深旋松耕处理表现出利于降水入渗、储蓄更多水分的优势,并且越是干旱的时段,表现越突出,在抽雄吐丝期深旋松耕处理土壤蓄水量均极显著高于旋耕处理和间隔深松处理,其中深旋松耕50 cm处理的0~50 cm土层土壤蓄水量分别比旋耕处理和间隔深松处理增加37.67和26.41 mm,提高了60.57%和35.96%.土壤耕作结合地膜覆盖可以防止水分蒸发,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其中深旋松耕30 cm+地膜处理的0~30和0~50 cm土层土壤蓄水量分别比深旋松耕30 cm增加18.18和24.67 mm,提高35.26%和24.64%.2)单纯耕作方法对春玉米土壤温度没有太大影响.深旋松耕结合地膜覆盖会在春玉米封垄之前气温较低时有较好的保温效应,从而延长生育期5d左右,延长了灌浆时间,利于提高产量.3)耕作方式的不同对土壤水温状况有影响,并进而影响春玉米物候期、群体LAI、干物质积累和灌浆速率以及产量的形成.所有耕作处理中,深旋松耕处理的春玉米产量显著高于深松耕作和旋耕耕作,其中深旋松耕50 cm+地膜处理产量最高达12 698.93 kg/hm2,与长期旋耕耕作相比增产27.45%.总体来看最适宜本地区的耕作处理是深旋松耕结合地膜覆盖处理.  相似文献   

18.
近50年广西春播期低温阴雨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艳兰  黄卓  覃卫坚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19427-19429,19456
[目的]研究近50年广西春播期低温阴雨的变化特征。[方法]选取广西88个气象站1961~2010年逐日平均气温资料,统计逐年春播期低温阴雨日数、低温阴雨结束期,利用线性倾向计算、阶段性分析、Morlet小波分析、相关分析等气候诊断分析方法,分析了近50年广西春播期低温阴雨的变化特征,并分析气候变暖对春播期低温阴雨日数和结束期的影响。[结果]1961~2010年广西各地春播期低温阴雨日数多年平均值在3.5~23.2 d,其地域分布特点是东北多、西南少,山区多、河谷少;结束期的地域分布特点是东北部晚、西南部早,山区晚、河谷早。近50年广西春播期低温阴雨日数呈略减少趋势,低温阴雨结束期呈略偏早趋势;低温阴雨日数和结束期的阶段性变化特征较明显,20世纪80年代初~90年代中期低温阴雨日数明显偏多、结束期明显偏迟,90年代末以后低温阴雨日数明显偏少、结束期明显偏早;低温阴雨日数存在4、6、8、10~14年的周期振荡信号,结束期存在6、12~14年周期振荡信号。广西春播期低温阴雨日数、结束期与2月中旬~4月上旬平均气温相关显著,气候变暖使低温阴雨日数趋于减少,结束期趋于提前。[结论]该研究为当地进一步了解低温阴雨的发生规律、趋利避害、合理安排生产以及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