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5 毫秒
1.
端正沟梁村综合治理试验基点为辽宁省“一二三工程”第三期工程基点。几年来栽植水土保持林100.3hm2,种草33.3hm2,加上原有林地面积597.1hm2,现在林草面积占宜林宜草面积的80.2%。新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46.2hm2, 加上原有治理面积643.8hm2,现在治理程度达80%。据调查该村1990年人均收入450元,1995年猛增到1200元/人,提高 了166.7%,人均占有粮食由1990年的 263kg增加到1995年的500kg,提高了90.1%.经过5年综合治理,使流域内人均收入每年以 33.3%的速度递增,人均占有粮食每年以18%的速度递增。小流域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基本控制了水土流失,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  相似文献   

2.
皇甫川是黄河中游的一条多沙支流,也是黄河主要粗沙产区之一。1983年皇甫川流域列为全国重点治理区后,准格尔旗开展治理的一期工程开展38条小流域,通过十年综合治理,累计保存治理面积750.7km2,治理程度达73.8%;人均产粮由326kg提高到526kg,人均收入由116元提高到557元;总产值由1982年的1361.1万元增加到6385万元;土地生产率由每平方公里1.71万元提高到7.75万元;可增加环境容量6.3人/km2据测算,重点治理区的蓄水效益达73%,减沙率为70.6%。  相似文献   

3.
汾河水库上游水保监督执法工作全面启动李文银,孙建轩,冯九梁(山西省水利厅,太原030662)汾河水库上游四县是我省水土流失重点治理示范区,自1988年以来,省里每年投资2000万元用于水土流失治理与开发。六年来,在治穷致富、拦沙保库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  相似文献   

4.
古交市世行贷款水土保持项目区地处汾河上游一、二库区间,总面积711.29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650.00km2。经过6年治理,到2004年底,新增水土流失初步治理面积5739.74hm2,累计治理度达到27.92%。据监测,土地利用率提高,土地利用结构与经济结构得到有效调整,农民人均纯收入明显增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水土保持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5.
以全国七大流域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的依托的黄河四片二期一阶阶段重点治理,成效显著,5年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935.3km^2,累计治理度达到76.7%,年均治理度10.6%,实施重点治理的463条小流域人均基本农田达到0.18hm^2,人均经济林0.07hm^2,人均粮食553kg,人均纯收入1190.7元,项目区人口脱贫率为72.6%,植被覆盖率达到58%,年减少入黄泥沙68.8%。  相似文献   

6.
临汾地区水土保持世界银行贷款项目于1993年底实施,至1999年底,共完成治理措施面积362.53km2,年治理进度达12.3%,是本地区年均治理进度2.2%的5.5倍。项目实施6年,农业年总产值提高了1.2倍,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由治理前的 469元上升到 982元,年人均产粮达490.8kg。新增治理措施年可减少入河泥沙 124万t。农民从项目的实施中增长了科技知识,掌握了大量的实用技术。世行项目的贷款报账制、国内配套计划制、工程付款分期制的资金运行机制和管理机构专业制、工程施工招标制等,都是国内工程项目需要借鉴学习的。  相似文献   

7.
珠江上游南北盘江石灰岩地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试点工程经过3年的实施,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显著:治理区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79.2%,580 km2的石漠化土地、潜在石漠化土地得到了整治;建成了高标准综合配套的坡改梯工程7 123 hm2,新增保护耕地面积27 370 hm2,增加灌溉面积13 364 hm2,改善了农业生产基础条件,粮食总产量比治理前增加6.1%;农业总产值由治理前的13.16亿元提高到17.67亿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由治理前的1 076元上升到1 369元,农村贫困人口由治理前的13.74万人减少到10.02万人;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了社会进步。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切实抓好"珠治"工程建设的意见。  相似文献   

8.
宁南彭阳县黄土丘陵半干旱区的白岔村,自1979年开始综合治理。“八五”开始依据生态学原理与系统工程的方法,进行了生态农业建设的规划设计,经过3年的实施验证,于1993年取得了显的生态经济效益,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到70%,林草覆盖面积50%,森林覆盖率19%;人均有粮400kg,人均纯收入408元。全村97.2%的农户解决了温饱,有13%的农户人均有粮超500kg,纯收入超1000元。  相似文献   

9.
马耳山小流域位于山东省诸城市南部低山丘陵区郝戈庄镇,流域总面积18.4km2,水土流失面积12.7km2,2004年被列为山东省水土保持补助资金项目,2年实施期内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6.5km2,水土流失治理程度由26.38%提高到77.56%,年人均粮食产量达到348kg,年人均纯收入达  相似文献   

10.
2010年汾河流域土地退化经济损失评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地退化是汾河流域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直接关系到全流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实地调查为基础,结合已有的文献资料和汾河流域环境特征,运用生态经济损益核算方法,分析了汾河流域土地退化状况和变化趋势,估算了2010年汾河流域土地退化的经济损失。结果表明:(1)2010年汾河流域土地退化的经济损失高达3.83×109元,其中水土流失的经济损失最大(占61.79%),为2.37×109元,沙漠化、盐渍化的经济损失分别为2.31×108和1.23×109元。(2)2010年汾河流域土地退化的经济损失约占全流域GDP的0.77%(上游占1.45%),上游地区是土地退化的重点治理区;占第一产业产值的14.58%,影响着流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土地退化的经济损失人均负荷值为290.08元/人,制约着流域人民的脱贫致富,因此,应加强对土地退化的治理。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汾河上游人为水土流失加剧、污染源增加、管理较松懈,严重延缓了其水环境的治理。在分析汾河上游水环境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和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2.
海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其效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东长岛县是一个海岛县,水土流失特殊,危害严重,生存环境极为恶劣。经过50年坚持不懈的综合治理和规模开发,全县森林覆盖率由1949年的0.5%提高到53%,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94%,地表径流拦蓄率80%以上,人为水土流失得到了遏制,农民人均纯收入3309元,全县人均存在1.8万元。基本经验与做法是:领导重视,建立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宣传教育,全面增强干部群众的国策意识;政策激励,调动建设水保生态的积极性;搞好规划,依靠科技提高治理水平;强化监督管理,巩固和保护生态建设成果;综合开发,因地制宜地高效利用水土资源。  相似文献   

13.
山东省莒南县是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重点县 ,全县已治理小流域 76条 ,防治水土流失 76 4 6km2 ,水保监管卓有成效。治理区森林覆盖率由治理前的 16 5 %提高到 36 % ,农民人均年占有粮食由 315kg增加到 46 5kg ,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由 6 80元增加到 2 5 6 0元。全县逐步形成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农业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4.
隋栋梁 《中国水土保持》2008,(2):F0002-F0002
马耳山小流域位于山东省诸城市南部低山丘陵区郝戈庄镇,流域总面积18.4km^2,水土流失面积12.7km^2,2004年被列为山东省水土保持补助资金项目,2年实施期内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6.5km^2,水土流失治理程度由26.38%提高到77.56%,年人均粮食产量达到348kg,  相似文献   

15.
郭罗沟流域综合治理效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罗沟流域是长治工程项目在甘肃南部的一个项目区,该项目区经过7年治理,1997年底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86.7%,农业生产总值已由143.66万元提高到484.4万元,林草覆盖率已由21.7%提高到46.6%;蓄水与拦沙效益分别达到52%和73%;人均纯收入由276元提高到1002元;显示出显着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表明该流域治理措施的布局、配置是合理的,能为同类型区的流域治理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6.
无定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 ,是黄河粗沙的主要来源地之一。 1982年国家在无定河流域实施重点治理工程 ,按照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的技术进行水土流失治理 ,把措施布局、措施的对位配置作为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核心 ,并根据不同水土流失类型区特点建立综合防护体系。近 2 0年来 ,水土流失得到初步控制 ,林木覆盖率由 5 2 %提高到3 1 46% ,土地利用结构趋于合理 ,年人均产粮由 87kg增加到 2 0 7kg ,年人均纯收入由 192元提高到 10 67元 ,取得了显著的治理成效  相似文献   

17.
张崇庆 《中国水土保持》2008,(8):F0003-F0003
自1997年重庆成为直辖市以来,在水利部的关心、支持下,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各地做到了领导、机构、投入、治理、监管五到位。水土流失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10年来,全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累计投入达35.35亿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5万km^2,水土流失面积从5.2万km^2下降到3.85万km^2。治理区的土壤侵蚀量比治理前减少69.5%,每年减少土壤侵蚀量达4000多万t,年人均增产粮食125kg,年人均增收480元。  相似文献   

18.
《中国水土保持》1993,(9):18-20
<正> 山西省岚县属汾河水库上游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区,其中汾河流域面积1131km~2,占全县总面积的74.4%,水土流失面积占岚县汾河流域面积的74.2%,年侵蚀总量596.4万t,占全县侵蚀总量的89.4%。严重的水土流失,落后的自然经济观念,低层次的平面垦殖,形成历史性的生态、经济、社会相互交织的恶性循环。在推行农村大包干形势下,应运而生于80年代初的户包小流域治理,给全县水土保持工作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9.
沂蒙山区石灰岩地区综合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面积开发利用表明,根据石灰岩地区水土流失特点,把治理与开发融为一体,采取水土保持综合措施,可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生产力,有效地控制水土流矢,改善当地农业生产条件,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开始向良性方向转化。经过8年开发性治理,马连河小流域土壤流失量比治理前减少75%,林木覆盖率由开发前的16.7%提高到31.8%,人均收入由200元增加到720元。  相似文献   

20.
<正> 彭河小流域位于大沙河上游山区,隶属潜山县(有名的贫困县)内极贫困的彭河乡,总面积35.13km~2,人口4284人。治理前,农民缺吃少穿,生活十分清苦,1987年人均产粮仅121.5kg,粮食自给率40.5%,人均纯收入164元。该流域水土流失面积33.3km~2,其中中度以上流失面积19.9km~2。 该流域从1988年冬被列为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小流域以来,经过五年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水土保持效益。具体表现在:水土流失得到控制,累计治理面积30.58km~2,治理程度达90.18%,减沙效率为75%;土地资源得以充分利用,产业结构得到合理调整,粮食、多经、林业用地比例由1:0.67:5.02变为1:2:13.1,初步形成四大基地和茶桑两大拳头商品,人均纯收入增长80.5%,粮食自给率提高到73.8%;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