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新型微孔矿物肥对芦柑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新型微孔矿物肥和正常肥水管理对18年生芦柑树进行施肥比较试验,结果显示:新型微孔矿物肥比正常施肥的树势较健壮,叶片浓绿增厚;果品等级率提高,可溶性固形物比增0.28个百分点。施用新型微孔矿物肥增产638kg/667m^2;增加收入2138元/667m^2,扣除增加新型微孔矿物肥成本60元/667m^2,可净增纯收入2078元/667m^2。  相似文献   

2.
绿鑫钾镁肥是一种矿物型钾肥.试验结果表明,绿鑫钾镁肥作为底肥一次性施入35kg/667m^2可比施用硫酸钾10kg/667m^2增产9%左右:施用量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粉煤灰磁化复合肥是一种新型肥料,为春对花生根瘤形成和产量的影响,在汝南县砂姜黑土上进行了试验,粉煤灰磁化肥在花生上一般用量的840kg/hm^2左右,粉煤灰磁化肥比对照增产24.5%,增产729kg/hm^2,比当地农民习惯施肥增产6.9%,增产240kg/hm^2;比等量N,P,K混合肥增产4.7%,增产165kg/hm^2,比未磁花粉煤灰复混肥增产3.3%,增产120kg/hm^2。最高产量为  相似文献   

4.
大豆施用粉煤灰磁化肥增产肥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粉煤灰磁化肥在大豆上试验表蝗:粉煤灰磁化肥在大豆上一般用量为49kg/667m^2左右。粉煤灰磁化肥比对照增产25.9%,增产23.7kg/667m^2,比当地农民习惯施肥措施增产15.2%,增产15.2kg/667m^2;比等量N,P,K混合肥增产4.5%,增产4.9kg/667m^2,比未磁化粉煤灰复混肥增产2.4%,增产2.8kg/667m^2。最高产量施用粉煤灰磁化肥为66.4kg/667m^2。大豆产量为13.03kg/667m^2;最佳产量施用粉煤灰磁化肥为49kg/667m^2,大豆产量为127.18kg/667m^2。  相似文献   

5.
两年大区试验结果表明:在水稻返青期与返青肥一起施入水稻增产素1kg/667m^2,分蘖期再施入0.5kg/667m^2,可使空育131增产10%,上育增产24.5%,特别是在低温年施用效果更明显。试验是在两年、两个品种、15hm^2的大面积上进行的,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6.
水稻应用“万兴”牌植物氨基酸液肥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喷施植物氨基酸能促进水稻生长发育,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品质。本田喷施植物氨基酸液肥三次.每667m^2施入量为225ml,稀释400倍喷施,效益最佳,增产稻谷40.3kg/667m^2,纯增收入37.11元/667m^2,投入产出比为1:3.29。  相似文献   

7.
试验结果表明:甘蔗基肥施用250ml/667m^2惠满丰活性液肥有明显的增产增糖效果.其平均667m^2增产原料蔗4778Kg.增产幅度为14.8%.糖分提高0.42%(绝对值).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8.
水稻机械插秧高效栽培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满昌 《中国稻米》2006,12(4):37-38
引用软盘育秧、机械插秧技术;应用优良品种、测土配方、平衡施肥、综合防治病虫害、科学用水等技术措施,将解决皖南山区水稻产量“不稳不高”的问题。2005年在安徽省广阳乡进行百亩试验示范生产,水稻产量达到524kg/667m^2,比前三年平均增产68kg/667m^2,增产14.16%,净增产值74.21元/667m^2。  相似文献   

9.
施倍得高效生物菌肥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浸种催芽后,用“施倍得”高效生物菌肥(粉剂)拌均阴干后播种;在水稻孕穗期,用100g/667m^2“施倍得”菌肥,配成1.5%浓度的肥液进行叶面喷肥。试验结果表明,处理较对照,平方米有效穗增加12穗,每穗粒数增加5粒,千粒重增加0.4g,增产稻谷68kg/667m^2。  相似文献   

10.
2007年在甘蔗上施用甘蔗冲施肥3kg/667m^2后,用采用广西区农业厅甘蔗测定产量方法进行测产,结果增产691.32~770.37kg/667m^2,增产百分率为13.79%~18.66%。  相似文献   

11.
重庆市苎麻榨菜套作模式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榨菜、苎麻是重庆市特别是涪陵区目前农业结构调整的主推产业。利用苎麻冬闲地套种榨菜,既有利于苎麻生长,又增收一季榨菜。研究表明:本市中高海拔区域苎麻地可收获鲜菜头1750kg/667m^2,可产原麻217.3kg/667m^2。比不种榨菜的对照区平均增产8.7%(其中头麻增产11.6%);低海拔区域收获鲜菜头2250kg/667m^2,产原麻265.5kg/667m^2,比对照区平均增产10.8%(其中头麻增产14.4%)。而且“麻菜”季节茬口衔接合适,当年麻菜总收入可达到2500元以上/667m^2.该种植模式目前已在重庆市三峡库区范围内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试验结果表明,有效SiO2时水稻生育有促进作用。施硅肥的植株比不施硅肥(对照)生长旺盛,分蘖旱,分蘖多,茎秆粗壮,抗病抗倒。生育进程有提前趋势,有效分蘖率、结实率和粒重均有明显提高,比对照增产5.8%。在硅肥基施600kg/hm^2的基础上。于有效分蘖末期(6月30日)再追施150kg/hm^2,比基施增产1.5%,比对照增产7.3%。施硅肥净增效益212.06~265.52元/hm^2。投入产出比1:1.7。增产增效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3.
为发挥甬籼57的增产潜力,笔者开展了甬籼57氯肥施用量和施用方式的研究。结果表明,甬籼57获得高产的纯氮施用量应在14.0kg/667m^2以上。如果单攻高产,可采用纯氮18.0kg/667m^2左右的高施氮量;如综合考虑高产、稳产和效益,施氮量以14.0kg/667m^2为宜。施氯方式以基、苗、穗肥比例2:0:1这种重施基肥适施穗肥的“V”字型施肥方法最佳。在施用纯氮14.0kg/667m^2时,采用基、苗、穗肥比例为2:1:0的施氮方式也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4.
4a定位研究结果表明,稻草秋季还田比春季好。秋季将风干的稻草粉碎成长10cm左右的碎段后均匀地撒在稻田里(500kg/667m^2),再配施草量1.0%-1.3%的纯氮(尿素10.9-14.1kg/667m^2)以及适量的磷钾肥,然后将草、肥翻埋到耕层。可提高植株的抗倒伏能力,增产10%左右,纯增经济效益35元/667m^2以上。  相似文献   

15.
花生区组间杂交新品种花育31号的选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花育31号是山东省花生研究所生物技术部分子育种组利用不亲和野生种育成的国内外首个大粒型的花生属区组间杂种品种。在山东省两年区试中,平均荚果产量341.65kg/666.6m^2,籽仁产量248.97kg/666.6m^2,分别比对照鲁花11号增产8.16%和9.26%。生产试验荚果产量331.05kg/666.6m^2,籽仁产量243.68kg/666.6m^2,分别比对照丰花1号增产7.19%和11.78%。2009年3月23日通过山东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6.
不同氮磷钾组合搭配对佛手茶产量效应的影响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茶叶目标产量为基础,以氮磷钾肥料不同组合搭配进行L9(3^4)正交试验,结果氮磷钾肥取2:1:1水平为最优化配方组合,处理4(A281C2)、处理6(A283C1)较接近最优化配方组合,但经经济效益分析,只有处理6(A283C1)单产582.00kg/667m^2,纯收入2973.59元/667m^2为最佳组合。由此认为在粘质红壤施肥,应以氮肥为主,配合施用速效磷肥,即尿素32.60kg/667m^2、钙镁磷66.18kg/667m^2、氯化钾7.50kg/667m^2,纯N14.996kg/667m^2,N:P2O5:K2O=1:0.75:013为最佳组合较合理。佛手茶是大叶品种,适量增施氮磷肥,有利于促进新梢的生长而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7.
甘薯氮磷钾肥施用的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了氮磷钾不同组配量对甘薯产量、肥料利用率及经济效益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氮、钾肥当季利用率随着施肥量增加而减少,平均为25.1%、29.5%。磷肥当季利用率呈无规律变化,其值在负值~24.3%之间;施氮区和施钾区都比缺氮区和缺钾区有较好的增产效果。氮、钾肥的增产效果依低、中、高施肥水平分别为:87.4kg、41.6kg、25.5kg和46.3kg、24.4kg、15.1kg。在土壤有效磷含量低时磷肥的增产效果明显,有效磷含量高时增产不明显;由回归方程得出最高施肥量为施N9.1~19.4kg/666.7m^2、P2O52.6-4.2kg/666.7m^2、K2O7.4-25.7kg/666.7m^2,最佳施肥量为施N8.4~17.4kg/666.7m^2、P2O52.3-4.2kg/666.7m^2、K206.1-24.2kg/666.7m^2。  相似文献   

18.
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方法,研究基肥和蘖肥纯N量比例变化对寒地水稻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化肥时,基、蘖肥比例3:3施法分蘖多、颖花多、结实率和千粒重高、产量高,效果最好。基施1200kg/667m^2有机肥,增产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对影响铁丰31号栽培条件的密度、施肥量、叶面喷肥、化控次数四个因素分别设定三个水平的处理。采用正交表L9进行数据分析处理。结果表明影响铁丰31号大豆新品种产量因素的顺序是:施肥量、密度、叶面喷肥、化控次数;铁丰31号最理想的栽培技术模式是密度1.1万株/667m^2,施肥量为20kg/667m^2,叶面喷肥1次,化控次数1次。密度高于1.1万株/667m^2时,产量与密度呈负相关;密度低于1.1万株/667m^2时,产量与密度呈正相关。产量与叶面喷肥次数、化控次数呈正相关,极差R值分别为8.91和6.17,但并不显著。说明适时适量的叶面喷肥次数和化控次数对铁丰31号大豆品种提高产量有积极的调节作用,但不能起到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20.
特优202是漳州市农科所2002年用自主选育的不育系龙特甫A和恢复系漳恢202配制的优质、高产感温型杂交早籼新组合。2004年参加漳州市早稻区试,平均产量537.9kg/667m^2,比对照汕优63增产5.58%,达显著水平;2005年续试,平均产量494.45kg/667m^2,比对照汕优63增产6.59%,达极显著水平;2006年参加漳州市早稻生产试验,平均产量524.9kg/667m^2,比汕优63增产6.95%。2007年1月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闽审稻2007E0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