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4 毫秒
1.
昆虫生物多样性是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对浙江省3个自然保护区(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龙王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百山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昆虫群落多样性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分析昆虫群落多样性指数、均匀度、优势度与丰富度等指标对不同地区的森林环境健康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昆虫丰富度指数变幅较大,Shannon-Weiner指数H和Simpsons指数D反映的情况基本一致,反映出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昆虫群落结构相对较为合理,稳定性较强,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优于龙王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百山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表3参23  相似文献   

2.
李星群  文军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2):5757-5759
调查了山口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居民对滨海生态旅游开发的认知情况。结果显示,社区居民对生态旅游开发认知集中在旅游开发意愿认知、旅游开发外部因素感知、旅游影响感知、旅游者认知、旅游开发认知、环境效益认知6个方面。社区居民的认知集中反映出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如何成为对社区居民负责任的旅游和如何增加社区居民生态旅游参与2大问题。并从保护区管理处职能定位、全方位提供旅游开发支持措施、搭建社区居民旅游参与平台等方面提出了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基于SWOT分析构建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策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对浙江省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临安市西天目乡人民政府和周边社区不同类型村民代表等主要相关利益者的12个小组访谈,及104个农户和59个社会公众的问卷调查,以SWOT为分析框架,阐述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的强势与机会及弱势与挑战。强势与机会有:①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②当地生态旅游的发展;③基于非木质资源利用为主的产业结构;④当地居民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⑤社区共管模式雏形的出现;⑥强有力的林业科研力量支撑。弱势与挑战为:①对当地社区居民的利益补偿机制不完善;②自然保护与社区利益共享机制未完全形成;③社区共管机制尚不健全;④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滞后;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出现退化。提出了构建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利益共享和伙伴合作机制的设想。表4参8  相似文献   

4.
以旅游发展典型县域阳朔县为例,立足于旅游地社区居民对旅游生态补偿的感知视角,采用问卷调研方法进行数据收集并利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结果表明,居民对旅游负面影响中的物价上涨、交通拥堵、生态环境破坏、水质污染感知强烈,而正面影响主要集中在改善生活水平、经济带动、改善卫生环境和增强幸福感;社区居民对当前所获得的旅游补偿很不满意,且强烈期望政府和景区能提供税收优惠及资金补助;社区居民对旅游生态补偿的感知可分为经济效益补偿、社会效益补偿、环境效益补偿和文化效益补偿4个类别;从居民感知视角分析旅游生态补偿,并从中提炼出社区居民对旅游生态补偿的感知类别和利益诉求,对于构建科学的可持续人地关系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也是进一步实现阳朔旅游健康有序发展的保障。  相似文献   

5.
金华珍 《安徽农学通报》2021,27(13):179-181,207
旅游业不仅能促进旅游地经济、文化和环境的快速发展,同时也给旅游地居民带来各种不同程度的影响,旅游地居民的态度直接影响着旅游业的发展.该研究以旅游地居民视角,通过实地访谈,从经济、社会文化及环境方面探讨金达莱村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结果表明,总体上正面感知效果更大,但有些负面感知也不可避免.结合和龙市金达莱村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针对经济利益、社会文化和居民参与度等方面的负面感知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金达莱村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尤建林  陈献志  孙德斌  项宁宇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5):21889-21892,21895
通过对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调查,结合历年来天目山游客相关数据,分析了当前条件价值法在森林游憩价值评估应用中存在的一些不合理的地方。最后应用条件价值法评估了2007年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森林游憩价值,得出评估结果。通过对天目山游客支付目标的统计,计算出天目山自然保护区各功能支付价值,从高到低依次为欣赏风景、锻炼身体、参观古迹、摄影、科学研究、野餐野营、宗教;非使用价值方面,存在价值比选择价值与遗产价值高一些。通过以上研究得知,天目山的旅游开发潜力巨大。最后就宣传工作、项目设置以及人工景观建设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天目山景区客流季节性波动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季节性是经营森林型旅游景区面临的挑战之一。为准确把握景区客流季节性波动特征及影响因素,指导景区有效监控客流动态、保障游客体验质量,制定缩减淡旺季差异措施,基于浙江省天目山景区1997-2013年年度及2005-2013年月度游客接待数据,利用基尼指数、季节指数、TRAMO/SEATS方法、HP滤波法等方法,探讨天目山景区客流季节性波动特征及成因机制。结果表明:1天目山景区受经营管理体制改革事件的影响,客流年度的演变基本上呈现2个阶段,其中2004年之前属于起步发展阶段,2005年进入企业特许经营之后,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其中1998年、2003年受突发事件影响,呈现2个低谷。2年内客流变化呈现"三峰三谷"形态,季节性不均匀,淡旺季差异明显,呈现"冬冷夏热"特征;3气候条件、公共假期制度、游客出行习惯等因素是天目山景区季节性波动特征变化的重要因素。同时注意到,旅游地发展阶段和门票价格会影响景区客流的年际变化。最后,针对气候因素是影响森林型旅游地客流波动的主导因素及由季节性引起的淡旺季差异将继续存在的趋势,建议天目山景区对外通过联合其他景区形成大区域的旅游产业集聚,降低季节性风险;对内不断强化自然资源特色,培育景区发展的多维动力,形成多元驱动的旅游地成长机制,促进森林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潘立军  刘喜梅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2):16038-16041
以南岳衡山为例,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影响宗教旅游地居民旅游感知态度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社区归属感、对旅游业的依赖程度、对基础资源的使用情况3类因素与旅游影响变量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9.
未来乡村是浙江省对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未来乡村的规范名称。辨明居民对于未来乡村低碳场景的感知度和支持度,有利于精准进行未来乡村的高质量建设。以“两山”理念发源地浙江余村为研究区域,对未来乡村生态建设研究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以余村居民对社区低碳发展的感知与支持度为研究对象,突出该区多类型居民主体特征,构建假设理论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影响该区居民由地方感、参与度构成的自变量,引起低碳感知与支持度的关键性因素和低碳发展支持度,并运用SPSS统计软件和AMOS结构方程模型软件对结构方程模型进行研究假设检验与模型修正。研究结果显示:居民地方感、低碳参与度、居民低碳感知是提高居民对未来乡村低碳发展支持度的重要因素。地方感对低碳生活感知、低碳获益感知和低碳成本感知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居民的低碳参与度将直接和间接通过中介效应影响低碳发展的支持度,参与度对低碳生活感知不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对低碳获益感知和低碳成本感知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低碳生活感知对低碳发展支持度具有负向影响;低碳获益感知和低碳成本感知对低碳发展支持度具有正向影响。通过提升居民低碳发展支持度,推进建设居民能直接感受到的“有温度、可感知、地方感...  相似文献   

10.
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中国一项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由政府主导推进的旅游公共服务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保障,推进城乡一体化旅游公共服务建设,应加强旅游公共文化的赋能作用。贵州省是著名的山地旅游大省,也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世居少数民族包括苗族、布依族、侗族等,少数民族文化精彩纷呈,但不同地区旅游业发展差距较大。选取贵州郎德(上寨)和丹寨(高要村和卡拉村)两个处于不同旅游生命周期的民族旅游村寨作为研究对象,对民族村寨旅游公共服务发展过程中现存的原住民旅游感知度及旅游资源差异性等问题进行分析,得出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郎德居民,其旅游感知度明显高于处于旅游起步阶段的丹寨居民的结论,最后提出适当的意见和建议,以期望实现城乡一体化下民族村寨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天目山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的冲突和成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天日山自然保护区为对象,通过对天日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西天日乡政府、周边社区不同类型村民代表及科技人员等主要相关利益者的12个小组访谈,及104个衣户和59个社会公众的问卷调查,分析了天日山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的主要冲突:①野生竹笋抚育经营受限,社区居民经济收入减少;(9补偿措施不到位,社区居民预期收益未能兑现;③保护区总体规划滞后,当地项目投资开发受限;④限制采薪烧炭,给当地居民生活带来不便;⑤旅游开发后.环境质量和社会治安状况变差。并就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冲突成因进行了分析:①自然保护区的外部性是客观基础;②保护理念和模式落后是认知原因;③产权交易机制不健全是制度原因。  相似文献   

12.
以湖南永顺为例,对芙蓉镇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运用Excel和SPSS进行数理统计,采用主成分分析、方差最大化旋转和交叉分析,研究居民的主要感知因子及不同人口学特征的居民对各项因子的感知差异。结果表明:旅游扶贫产生非常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文化效益,景区居民对旅游扶贫的正面感知要强于负面感知,主要体现在经济和社会文化方面,不同人口学特征的居民对旅游的利益感知有差异,景区发展旅游对当地生态环境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游憩价值评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使用旅行费用法对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游憩价值进行评估。针对旅行费用法存在的2个缺点:①与社会经济条件密切相关,②只能评价森林游憩的使用价值,分别引入发展阶段系数之比以及条件价值法中对森林游憩非使用价值的评估,加以调整。评估结果表明,旅行费用是影响游客到天日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游玩的最重要因子。2007年。天日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森林游憩价值为39727.4万元,人均1805.80元,消费者剩余8599.6万元,人均390.90元,评估结果与当前国内外所做同类研究相近,过程相对较为合理和客观。图1表1参16  相似文献   

14.
浙江天目山自然保护区森林景观格局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浙江省天目山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收集森林景观格局特征所需的地形图、遥感影像以及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等资料。将天目山自然保护区森林景观分为5种森林景观斑块类型:即阔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经济林和竹林,并将森林景观分为2种类型:自然景观和半自然景观;选取斑块密度、形状指数、多样性指数和优势度指数等景观格局指数,在GIS和RS技术支持下,对森林景观格局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森林景观斑块中,斑块密度和分离度最大的均为经济林,最小的为阔叶林;竹林斑块具有最复杂的形状特征,经济林具有最规则的形状特征;景观多样性指数排序为:整个景观〉自然景观〉半自然景观,优势度指数排序为:半自然景观〉整个景观〉自然景观。  相似文献   

15.
天目山柳杉的茎干液流特征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利用Envis网络生态监测系统,对天目山柳杉Cryptomeria fonunei古树的茎千液流特征及环境因子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监测,并对柳杉古树茎干液流速率的日变化、月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柳杉古树茎干液流速率的日变化呈单峰或多峰曲线,并有明显的昼夜变化规律,茎干液流随环境因子的变化而波动。冬季的平均茎干液流速率在11月份最大,为56.7mL·min^-1,比2月份高22.9mL·min^-1。晴天茎干液流变化幅度较大,雨天茎干液流变化幅度较小。柳杉古树的茎干液流速率与环境因子之间经关联度分析得出:茎干液流速率与光合有效辐射关系最为密切.其次为气温和空气相对湿度。图5表1参26  相似文献   

16.
选择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为目标物种,对它们在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潜在栖息地进行适宜性评价分析,以期对黑麂生境保护提供指导意义。在总结黑麂生活习性的基础上,分析对黑麂栖息地生态适宜性有重要影响的4种因素:植被因子、地形因素、水源距离和人为干扰。对不同因素在一年四季的影响权重综合赋值,结合保护区的自然环境条件,确定黑麂潜在栖息地适宜性评价准则与分析方法。结果表明:由于毛竹Phyllosta~hysedulis林和针叶林的不合理分布和800~1000m海拔处较为强烈的人为干扰,研究区域内黑麂潜在适宜栖息地、次适宜栖息地和不适宜栖息地面积分别为3.2122,3.0222,和2.9922km。,占地比例分别为34.8%,32.7%和32.5%。天日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麂潜在生境的保护,需要加强对上坡位人为干扰的控制,同时通过建立生态绿道,强化潜在适宜栖息地之间的联系,促进次适宜栖息地向适宜栖息地转化。  相似文献   

17.
李亚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665-666,669
通过对河南省万仙山风景区内南坪、郭亮、水磨3个村落居民旅游影响感知的比较研究,发现景区内旅游参与程度高的村落对旅游经济、社会积极影响感知较为强烈,对当地发展旅游业也持积极支持态度;反之,旅游参与程度不高的村落由于承担了旅游业发展的大量社会成本,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偿,对旅游经济、社会积极影响感知微弱,对当地发展旅游业表现出不支持或漠然的态度。对环境消极影响的感知则表现为旅游参与程度越低的村落越强烈。发挥政府干预作用,降低旅游企业社会成本,对社会成本的分担者予以一定的补偿,是促使目的地社区居民积极支持旅游业,实现当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新冠肺炎疫情对浙江省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游客生态旅游消费行为特征的影响,分析疫情暴发后生态旅游产品偏好特征,为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提供指导。  方法  应用SPSS 23.0软件分析疫情暴发前后自然保护区游客生态旅游行为特征、需求特征,疫情暴发后生态旅游产品陈述性偏好、显示性偏好的人口学特征差异,及生态旅游产品陈述性偏好对显示性偏好的影响效应。  结果  ①疫情暴发前后游客去往自然保护区的旅游频次、旅游时段的差异极显著(P<0.01),疫情对游客了解自然保护区的信息渠道、交通方式、旅游花费影响极显著(P<0.01),而对其他生态旅游需求、行为特征均无显著影响。②疫情暴发后,游客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收入等人口学特征对部分生态旅游产品陈述性偏好有显著影响(P<0.05);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对天目山保护区部分产品显示性偏好水平有显著影响(P<0.05)。③保护区游客生态旅游产品的陈述性偏好对显示性偏好有显著影响(P<0.05);天目山保护区游客生物景观和自然教育产品的陈述性偏好对显示性偏好的影响效应,比地文景观和水域景观更明显。  结论  通过融合创新产品引导全新需求、推出智慧化生态旅游产品和服务、加强游客体验后的分享等途径,提出天目山保护区生态旅游产品开发建议。表6参2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