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选择8个玉米品种进行施用生物肥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在氮肥、磷、钾肥及有机肥用量相同的条件下,玉米施用生物肥与不施用生物肥其经济性状、产量有明显差异,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品种间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经济性状有明显差异;施用生物肥对不同玉米品种的经济性状、产量的影响差异较大,品种与生物肥的互作亦达到极显著水平;施用生物肥对提高玉米种植的经济效益有重要作用,且这种作用品种间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2.
为了分析山东省玉米区域试验青岛试点现状及参试玉米组合穗部性状和产量的遗传关系,以2006-2015年山东省玉米区域试验青岛试验点参试品种为材料,进行了相关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0年山东省区域试验青岛试点设置4个组别,参试品种数量为563个。经对4个组别的参试品种进行方差分析,得出密度为67 500株/hm2的玉米组合产量最高;对67500组各品种穗部性状相关分析表明:各穗部性状与产量的相关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出籽率(r=0.556**)百粒质量(r=0.491**)穗粒数(r=0.462*)行粒数(r=0.372*)穗行数(r=0.285*)穗长(r=0.271*)穗粗(r=-0.004)轴粗(r=-0.096)秃顶(r=-0.332**)。通径分析表明,穗长和出籽率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较大,说明穗长和出籽率数是影响玉米产量的关键性状,在选育玉米新品种时要特别注意对穗长和出籽率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利用2001年、2002年、2004年山东省特种玉米区域试验汇总资料,通过对参试糯玉米品种株型、鲜穗采收期、产量性状、商品果穗率、品质性状、抗病性等指标进行综合分析,为指导山东省糯玉米育种提供借鉴和参考。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山东省糯玉米品种紧凑型株型偏少;鲜穗采收期存在较大差异;参试品种的产量和穗粒数差异显著;一些参试品种的双穗率过高,影响商品果穗率偏低;参试品种蛋白质、游离氨基酸、赖氨酸、可溶性糖的含量差异都很显著,风味品质分差异不明显;参试品种对茎腐病、大斑病、弯孢菌叶斑病的抗性较差。  相似文献   

4.
英敏  余虎 《种子》2006,25(11):82-83
通过对“十五”期间贵州省玉米区域试验参试品种综合性状的分析,总结出新育品种产量及其他性状的变化趋势,为今后的育种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5.
国家鲜食甜玉米区域试验品种产量和品质性状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分析国家鲜食甜玉米区域试验品种产量和品质性状可为鲜食甜玉米品种选育提供参考。以2000—2015年国家鲜食甜玉米区域试验品种为材料,分析甜玉米参试品种产量和品质现状。结果表明:甜玉米区试点数量2013—2015年稳定在54个,除青海、西藏、宁夏和甘肃外,其他省份均有分布,且以广东省试点数量最多(5个)。16年(2000—2015年)共有658个(次)品种参试,审定了43个品种。鲜食甜玉米产量和品质性状年度间、区域间和品种间均有显著差异。审定品种比参试品种的鲜果穗产量高4.5%,品尝品质总分高1.2分,生育期、出籽率、百粒重、理化性状(皮渣率、可溶性总糖和还原糖含量)无显著差异。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生育期较长、百粒重较高有利于提高鲜果穗产量;皮渣率与可溶性总糖、还原糖含量和皮厚薄显著负相关。品尝品质总分与各项分值均极显著正相关,回归分析表明皮厚薄、感观品质、气味风味和甜度的提高有利于品尝品质调优。今后甜玉米选育方向是优质与高产并重,兼顾抗性。  相似文献   

6.
针对不同环境、多性状条件下优良品种选择效率低下的问题,探讨整合环境型鉴定技术(envirotyping techniques, ET)和多性状选择对黄淮海夏玉米区试参试品种进行综合评价,以期为品种合理布局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2016—2017年黄淮海夏玉米组区域试验数据为材料,基于当年19个环境协变量信息采用ET将40个试点划分为不同生态区(mega-environments,ME)。采用品种-产量×性状(genotype by yield×trait,GYT)双标图技术对不同生态区(mega-environments,ME)籽粒产量与生育期、株高、穗位高、倒伏率、空秆率、穗长、秃尖、穗行数、穗粒重、百粒重、茎腐病和黑粉病等农艺性状的组合表现进行综合评价,研究GYT双标图技术在玉米区域试验多性状评价中的作用。AMMI方差分析表明, 2016年被测农艺性状基因型、环境和互作效应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 2017年被测农艺性状除穗位高互作效应不显著外,其余性状基因型、环境和互作效应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根据当年气象因子信息将位于8个省份的40个试点划分为4个ME,降水亏缺...  相似文献   

7.
根据2016年北玉玉米品种联合体区域试验(西南春播玉米组)在保山试点的产量、抗性、果穗性状及农艺性状等试验结果,对参加区域试验的7个玉米品种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6个参试品种的综合性状均优于对照品种渝单8号.6个参试品种中,民生5961综合性状表现突出,建议在保山海拔1000~2000m范围扩大示范推广;周玉0913丰产性较好,建议在保山海拔1800m以下区域种植应用;金秋7209和康农玉508单季综合表现可以,可继续试种观察;金白玉2号和中单888综合性状表现一般偏下,在保山的种植利用价值不大;对照渝单8号综合表现较差,不适宜在本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8.
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不同玉米品种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密度间产量差异极显著(P0.01)、不同品种间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茎粗、穗长、穗粗、单穗重、穗行数、行粒数随密度的增加而有所减少,株高基本保持恒定,穗位高有所抬高,叶片数、出籽率变化不大,穗粒数、千粒重随密度增加小幅度减少。参试品种均在密度82500株/hm~2时产量最高,且与密度67500株/hm~2产量差异显著,建议大田种植时密度控制在75000~82500株/hm~2较为适宜。因此,选择适宜的品种并提高种植密度能增加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9.
新单22系新乡市农科所于1997年育成,组合为新358×新77。母本新358是本所用3189、5003和8122作亲本杂交选育而成,父本新77也是本所用自选系京7黄和外引系昌7杂交选育而成。该品种属中秆紧凑大穗型,具有高产、多抗、综合性状好等特点。生育期100天。2003年4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产量表现1.1河南省区域试验结果2000年在河南省玉米杂交种区域试验(套种组)中,参试品种15个,全省9个试点全部增产,平均公顷产量7681.5kg,比对照种郑单14增产15.8%,达极显著水平,居试验第4位。2001年参试品种16个,全省8个试点,7点增产1点减产,平均…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2018~2021年辽宁省玉米品种(东裕)联合体晚熟区域试验资料,近几年晚熟参试品种数量基本上呈逐年减少趋势,除特殊年份外,晚熟玉米区域试验参试品种产量平均水平略呈上升趋势;通过区域试验能够评价、筛选出一些产量高、稳定性好、适应性强的玉米新品种。产量数据结合农艺性状、抗性鉴定、品质分析等报告结果,初步分析认为,目前辽宁晚熟玉米品种选育的主要方向依然是高产、高抗、优质。提出如下建议:⑴加强晚熟玉米种质资源的引进与创新研究;⑵自交系选育过程中,要加大选择压力,加强抗逆性筛选;⑶注重品种的稳产性和适应性;⑷开展晚熟粮饲兼用型玉米新品种的选育。  相似文献   

11.
在尼日利亚中北部进行中尼玉米新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参试的4个杂交玉米品种有3个产量极显著高于当地常规种,尤其是矮秆大穗型品种中试3号经济性状突出,产量高达7148kg/hm^2,比对照增产30.00%以上,宜在尼日利亚中北片区及相似生态区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12.
正1产量性状1.1区域试验2013年泉花806参加福建省花生区域试验,产量居参试品种首位,荚果产量3 930.0 kg/hm~2,比高产对照泉花7号增产10.3 6%,增产达极显著,籽仁产量2 778.0kg/hm~2,比对照增产14.25%,增产极显著。2014年续试,荚果产量3 816.0kg/hm~2,比对照泉花7号增产6.55%,增产极显著,籽仁产量2 734.5kg/hm~2,比对照增产10.22%,增产极显著。两年平均泉花806荚果产量3 873.0 kg/hm~2,比对照泉花7号增产  相似文献   

13.
针对特定油菜品种进行多区域多年份的数据分析,以期更好地揭示油菜株型特性与产量性状相关关系。选择近10年间长江中下游广为应用的5个优质杂交油菜代表性品种,以长江中下游国家新品种区域试验数据为依据,分析各品种在特定区域、不同年份的主要株型特点及产量相关因子的相关关系。5个品种的株型均符合高产品种特点,其分枝高度占比平均为0.34~0.39,主花序长占比0.34~0.37,且品种间不存在差异,表现出角果层密度与单株产量和小区产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4和0.22)。另一方面,虽然长江中、下游两个种植区产量及株型等其他性状普遍存在显著差异,尤其是随着种植密度的提高,株高、分枝起点和角果层密度均发生极显著改变,但年度间小区产量差异并不显著。跟踪并分析多年多环境下高产品种的株型性状变化及产量表现,可为优质高产品种培育提供更有效的试验依据与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筛选适宜磐安县推广种植的优良鲜食玉米品种,以 7 个鲜食玉米品种为材料,对参试品种的生育期、农艺性状、产量、品质等指标进行对比与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参试的 7 个鲜食玉米品种间性状表现差异较大,其中雪甜 7401、浙甜 20、黑甜糯 168 综合性状表现良好,符合农民对鲜食玉米新品种的需求,适宜在磐安县推广种植。珍甜 1718 产量低、易倒伏,田间综合表现较差,不适宜在磐安县进行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5.
东华北不同生态区玉米品种产量及相关性状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0个中晚熟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在东华北的5个生态区进行种植试验,对产量、穗部性状、农艺性状、抗倒性、抗病性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生态区对玉米产量潜力存在很大影响(F=13.53),品种间也存在较大差异(F=22.93);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系数为穗数>穗粒数>百粒重,穗部性状受不同生态区的影响程度为秃尖长>穗粒重>穗长>穗行数,秃尖长是不同生态条件下变化最为活跃的穗部性状,与产量呈极显著的负相关;不同生态区抗倒性变化较小,倒伏率变异系数的变幅仅为1.24%~2.43%;在玉米病害方面,山西是病害易发区,不同病害在各生态区的发病存在很大差异。总体上,参试的10个玉米品种在内蒙古和山西更有利于生产潜力的发挥,抗倒性弱的品种适合在内蒙古种植,抗病性弱的品种不宜在山西种植。根据不同生态区的温度、日照和降水量特点,合理调配播种时间、开花时节是提高玉米生态适应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小麦区域试验产量性状及其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评价小麦品种的丰产性和稳定性,运用作物品种区域试验非平衡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利用2008年和2009年的江苏省淮北地区小麦区域试验资料,对各参试品种的产量性状及其稳定性进行了分析。方差分量分析结果表明,试点和年份×试点互作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较大。参试小麦品种的平均产量变幅为7078.35~7798.11 kg/hm2,品种V2、V3、V13和V14的产量显著高于对照,其中品种V13的平均产量居首位,比对照品种V21增产500.97 kg/hm2,增产率为6.87%;品种V8和V18的产量较低但与对照品种的差异未达显著水平。产量的稳定性方面,品种V14对环境指数的反应较敏感,品种V4和V6的一致性表现较差,其余参试品种的稳定性表现相似。综观参试小麦品种两年的产量表现,丰产性和稳产性较好的品种有V2和V13,品种V14的产量较高但稳定性表现较差。此外,开展多年多点试验,对于客观评价小麦区试参试品种的产量性状及其稳定性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雨养条件下玉米穗位叶与产量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华北地区是我国夏玉米主产区,但该地区地下水超采严重,玉米生育期内经常干旱缺水,雨养玉米已经成为节水农业发展的趋势。筛选简单易行的抗旱指标,对抗旱节水高产玉米品种的评价和选育有重要意义。在雨养水分亏缺条件下,对华北地区广泛种植的10个玉米品种穗位叶性状与产量关系进行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在10个参试品种中浚单20的叶面积中等、叶鲜重和叶干重较重,物质的转运能力较高,其产量最高,具有抗旱节水高产特性。穗位叶各性状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其中叶面积对叶干重的影响较大,穗位叶干重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并具有共线性关系。因此,建议将穗位叶干重作为雨养条件下品种鉴定及选育的指标进行应用。  相似文献   

18.
应用高稳系数法综合评价甜玉米区试品种的高产稳产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2个甜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产量数据为材料,采用常规的产量稳定性分析方法和高稳系数法对各甜玉米品种的高产稳产性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各参试品种的产量高稳系数与产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产量变异系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常规产量稳定性分析中的回归系数与产量相关性不明显,但与产量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呈极显著负相关.研究表明,高稳系数可以作为甜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中高产稳产性的评价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为了筛选出适宜彝族集中地区种植的白粒型玉米品种,本研究选用 18 个白粒型玉米品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在美姑和昭觉 2 个环境下开展不同白粒型玉米的产量及品质分析。结果表明,参试的 18 个白粒型玉米品种在昭觉试验点种植产量优于美姑试验点种植。产量方面,富华 9 号、格美玉 3 号、超龙玉 168、大天 1039 与凉单 3 号(CK)产量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综合产量与品质来看,品种格美玉 3 号在产量与蛋白质含量方面均极显著优于凉单 3 号(CK);大天 1039 同时在产量和脂肪含量与对照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产量和淀粉含量均高于对照的品种是山玉 13、富华 9 号和富华 22,但它们与对照间 的含量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20.
为筛选适宜海河低平原种植的优良青贮玉米品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对14个玉米品种进行了生物产量、农艺性状、品质及抗逆性筛选评价。结果表明,参试品种株高、穗位高度分别为246.7~322.8 cm和86.2~148.9 cm,雅玉青贮79491株高最高,郑单958株高最低;参试品种生物产量为14.46~22.19 t/hm2,品种间差异极显著(P0.01),其中雅玉青贮79491、中地175、北农青贮308和北农青贮2932生物产量较高,分别较郑单958增产28.35%,20.43%,20.06%和10.09%;玉米乳熟期-蜡熟期收获,其生长天数与生物产量相关极显著,R=0.77**,株高与生物产量间相关显著,R=0.62*;品种间饲用品质差异极显著(P0.01),中地175、郑单958、先玉335、衡玉321及兼用型品种巡青518作为普通玉米、其余为青贮玉米进行统计,普通玉米中性洗涤纤维及酸性洗涤纤维含量较青贮玉米低2.59%和4.58%,可溶性糖及淀粉含量较青贮玉米高2.06%和2.12%;参试品种收获时绿叶数11.1~13.8,鲜干比30.23%~39.15%。除北农308、雅玉青79491和先玉335倒伏率+倒折率15%外,其他11个玉米品种各项测定指标符合国家分级标准,青贮品质达2级以上,其中恩喜爱298、中农大青贮Y4515、辽单青贮625和巡青518等4个杂交种符合国家青贮品质1级标准。为促进玉米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中地175等普通玉米品种同时作为普通玉米、全株青贮、粮饲兼用型多用途开发推广应用具有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