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西南地区不同套种模式对土壤肥力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不同作物组合的种植模式对土壤肥力及经济效益的影响,寻找作物搭配合理、低投入高产出的套作模式。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研究比较了4种套作模式(小麦/玉米/大豆、小麦/玉米/甘薯、小麦/高粱/大豆、马铃薯/玉米/大豆)的土壤肥力、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差异。连续种植3年后,各种植模式的土壤养分含量基本维持或得到提升(速效钾除外)。甘薯茬口对全钾、速效钾消耗均较大,需适当提高钾肥用量。小麦/玉米/甘薯的总产量最高,小麦/玉米/大豆模式的大豆单产量最高,小麦的单产各模式无显著差异。不同模式收益表现为,小麦/玉米/大豆马铃薯/玉米/大豆小麦/玉米/甘薯小麦/高粱/大豆;产投比表现为,小麦/玉米/大豆马铃薯/玉米/大豆小麦/玉米/甘薯小麦/高粱/大豆。小麦/玉米/大豆收益为14196.41元/hm~2,产投比为3.69:1,均为所有模式中最高,加之大豆茬口可以活化土壤养分,是相对理想的套作模式。  相似文献   

2.
小麦套朝天椒间作玉米高效栽培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青兰 《种子科技》2017,(10):49-50
小麦—朝天椒—玉米间套立体高效栽培模式是以小麦为前茬作物的套种技术,在朝天椒中间作玉米。以小麦、朝天椒和玉米3种农作物的种植特点和经济表现等进行研究,通过调节时间差,科学利用农作物的发育季节和农作物的边际优势,还可以充分利用土地、空间和季节因素,发挥土地重复种植效率,提升农作物产量,增加土地的经济效益。对小麦—朝天椒—玉米间套立体高效栽培模式和配套栽培技术进行研究分析,以期为提高种植效率作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范云秀 《种子科技》2023,(18):58-60
我国是农业大国,经济发展中占比最大的是农业经济,农业发展对我国整体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地域辽阔,农业类型十分多样,不同地区的粮食需求不同。大豆和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应用,一方面可以大大提升粮食的产量,另一方面可以实现耕地空间的高效合理利用,这不仅能够满足我国居民对大豆和玉米的需求,还为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文章主要从种植模式、技术研究、模式建构、推广措施4个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4.
不同作物对VA菌根真菌的依赖性差异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姚青  冯固  李晓林 《作物学报》2000,26(6):874-878
以玉米、 小麦、 大豆、 三叶草四种作物为试材, 在低和高两个施磷水平下接种或 不接种泡囊-丛枝菌根真菌(VAMF), 研究不同作物的菌根依赖性及其影响因子。 结果表明 , 接种菌根真菌显著地促进了玉米、 大豆、 三叶草的生长, 但小麦无此效果, 菌根依 赖性的大小顺序为玉米>大豆>三叶草>小麦。 菌根真菌提高作物的叶绿  相似文献   

5.
不同作物与玉米间套作对玉米产量和生物量累积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设置蒜苗、甘蓝、豌豆、大豆、胡麻、小麦与玉米间套作,研究不同作物与玉米间作对玉米产量及生物量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除大豆/玉米间作模式外,其他模式土地当量比(LER)均大于1,表现出明显的间作产量优势,不同作物与玉米的共生期越短,其模式的LER越大;相对于单作玉米,与蒜苗、甘蓝、豌豆间作的玉米穗粒数和百粒重均显著提高;与大豆间作的玉米百粒重虽显著提高,但穗粒数提高不显著,与胡麻和小麦间作的玉米各产量构成因素均有提高,但不显著.玉米的生物量累积符合logistic增长模型,相比单作玉米,与蒜苗、甘蓝间作的玉米在播后66~ 86d后生物量累积高于单作,与大豆间作,共生期玉米生物积累量始终低于单作;与豌豆、小麦、胡麻间作,间作玉米的生物积累量转折点分别为玉米播后106、86、75d.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新疆北疆玉米与大豆间作模式对作物根系分布及产量的影响,本试验以大豆单作、玉米单作、豆玉间作3种种植模式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模式作物根系形态和产量变化。结果表明,间作种植模式使各作物之间根系分布更为合理,间作种植大豆和玉米的SPAD值较单作的有所提高,缩短了大豆的生育期,节约土地资源,玉米与大豆间作土地当量比大于1,表明该间作模式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本文研究对新疆北疆滴灌地区推广发展豆玉间作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马铃薯、玉米和大豆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其种植和高产栽培技术一直备受农业科学家关注。以马铃薯、玉米和大豆带状复合种植高产栽培技术为主题,探讨了该种植模式对3种作物产量的影响,以及种植密度、施肥、灌溉等方面的优化策略。研究表明,马铃薯、玉米和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土地资源,提高作物的产量。在种植密度方面,合理的间距可以减少农作物间的竞争情况,有效保障光照和空气流通,进而促进作物生长。适当施肥和灌溉可以提供作物所需的养分和水分,进一步提高产量。叙述了马铃薯、玉米和大豆带状复合种植高产栽培技术,该技术有望成为现代农业生产的一种可行模式,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正小麦作为商洛市的主要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在80万亩左右;大豆作为主要的粮油兼用作物,常年种植面积在50万亩左右。近年来,为了确保在化肥减量使用的情况下粮食作物产量不下降,我们在多点多地示范的基础上,推广应用小麦—大豆轮作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技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一、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9.
玉米纹枯病是玉米生产中的一种重要病害,在全国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除为害玉米外,还可以侵害水稻、小麦、大麦、高梁等多种禾本科作物以及棉花、大豆等双子叶植物。近年来,有逐渐加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大豆苗期根系分泌物化感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选择不同浓度的大豆2周苗期根系分泌物,研究其对3种主要农作物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提高大豆根系分泌物浓度,对小麦种子萌发有促进作用,对大豆、玉米种子的萌发有抑制作用;大豆根系分泌物随着浓度的增大显著增强小麦、玉米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活性,极显著抑制大豆SOD总活性;大豆根系分泌物随着浓度的增大对3种供试作物丙二醛(MDA)含量的作用表现不同,使小麦MDA含量极显著降低,使大豆MDA含量极显著增加,对玉米MDA含量变化不大。大豆根系分泌物对供试小麦、大豆茎长及茎干重、根长及根干重表现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作用。大豆根系分泌物浓度的增大对玉米茎长及茎干重、根长及根干重化感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11.
间(套、混)作试验的几种研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间作套种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传统经验,是充分利用地力、光能、热能资源的有效形式,是增加复种的有效措施之一。间套作方式在我国南北方都普遍存在,并且面积大、效果好,尤以早作更明显。间(套、混)作作物的搭配原则是:(1)高秆喜光作物与矮秆耐荫作物,如向日葵—小豆,玉米—木薯,玉米一花生等;(2)浅根系作物与深根系作物:如黄花茅(Anthoxanthnm odoratum)牧草—长叶草前(Plantago lanceolata)药草;(3)豆科作物与非豆科作物;如高粱—菜豆(豆类),玉米—大、小豆,棉花—矮秆豆类等;(4)直立型作物与蔓性作物:如小麦—苕子,大豆—甘薯,玉米—甜瓜,高粱—红花等。  相似文献   

12.
邵秀兰  韩冰 《种子世界》2021,(12):0039-0041
玉米和大豆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油料作物,也是畜牧养殖、养殖业、医疗卫生、轻工业、食品等领域的重要原料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大豆、玉米需求不断上涨,玉米、大豆价格持续上涨,激发了广大农户种植热情。玉米与大豆间作模式比单一种植玉米或大豆模式更好,可充分发挥边际效益,让大豆获得更优质的生长空间,实现光能、养分的最大限度利用,不仅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而且还可以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3.
河北省旱地立体农业种植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在调查河北省现有的立体种植模式下,按照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类型,将其分为粮粮、粮果、粮油等八大类型,并分析比较得出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的32种立体农业种植模式。该研究详细介绍了安国市粮药组合、赵县粮油组合、固安县棉粮油组合模式,并具体分析了各种作物的投入、产值及净收益,得出小麦瓜篓比小麦玉米增效55.7% ̄64.7%,玉米大豆间作比玉米单作增效46.28%,棉花地芸豆红小豆间作比小麦玉米增效61.4%。对不同种植模式进行产值分析得出,粮果>粮瓜>粮药>粮菜>粮棉>粮油>粮粮。  相似文献   

14.
郭奎 《种子科技》2023,(4):46-48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是一种综合利用玉米和大豆两个不同季节作物,使其生长特征相辅相成,达到单位面积玉米、大豆增产的一种集约化农业技术。传统的间作套种虽然可以增加耕地产量,但不能实现机械化生产且经济效益较低。采用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既能促进作物间的和谐共生,又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从根本上解决由于连续耕作造成的土地钙化和病虫害大规模暴发等问题,推动循环农业的发展。文章主要介绍了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概念,阐述了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应用优势,研究了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要点,分析了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推广和应用的重点工作,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小麦/玉米/大豆和小麦/玉米/甘薯套作体系中根际细菌群落多样性与作物氮素高效吸收的差异特性及二者间的关系,应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研究了小麦–大豆(A1)、小麦–甘薯(A2)、玉米(A3)、小麦/玉米/大豆(A4)和小麦/玉米/甘薯(A5)5种种植模式的根际细菌群落多样性。结果表明,与A1、A2、A3及A5相比,A4套作提高了各作物在开花期(或吐丝期)与成熟期的籽粒吸氮量、地上部总吸氮量和Shannon-Weiner index多样性指数(H′)。处理间的吸氮量与H′的变化规律为套作>单作、大豆茬口>甘薯茬口,以A4处理最高。不同种植模式下DGGE图谱条带的数量及亮度有较大区别,且有几条特征性条带发生了明显变化。不同种植模式间的细菌群落结构相似性较低,群落相似度系数(Cs)表现为套作与套作间>套作与单作间;A4与A5间的Cs相对较小,二者间的细菌群落结构差异较大。A4模式有利于提高根际细菌群落多样性,增强植株对氮素的吸收能力。  相似文献   

16.
通过间套作模式和种植技术来提高土地单位面积产出,是山地农业技术提升的关键之一.本试验利用玉米、大豆和大蒜苗作物间套作接茬,设计玉米行间套作大豆,大豆采收后,利用玉米遮阳,秋季提早种植大蒜苗.与桐梓县常规玉米套作红薯模式进行对比,试验模式比对照模式净增收3728.7元/667 m2.总结了该高产高效模式种植技术方法,为下...  相似文献   

17.
免耕轮作对内蒙古地区农田贮水特性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2005—2011年,在内蒙古清水河县进行了免耕留高茬覆盖(NHS)、免耕留低茬覆盖(NLS)、免耕留高茬(NH)、免耕留低茬(NL)和常规耕作(T)5种耕作方式与3种轮作模式(燕麦-大豆-玉米、大豆-玉米-燕麦和玉米-燕麦-大豆)对土壤贮水特性和作物产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免耕轮作处理中以免耕留茬覆盖结合燕麦-大豆-玉米轮作模式对土壤贮水量的提高程度最大,增幅为常规耕作的35.66%~41.63%。不同免耕轮作模式均能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和作物产量,且作物产量高低与降雨量的变化趋势一致。第一个轮作周期后NHS、NLS、NH和NL分别较T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增加43.77%、31.45%、26.74%和13.91%,作物产量增加29.68%、27.69%、18.05%和15.66%。第二个轮作周期内由于干旱比较严重,免耕方式结合燕麦-大豆-玉米模式效果较轮作第一个周期有所下降,但NHS、NLS、NH和NL仍分别较T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增加29.83%、20.51%、6.18%和3.15%,作物产量增加17.52%、13.60%、4.33%和1.95%。因此,在土壤水分基本来源于自然降水的内蒙古旱作区,免耕轮作能够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增加作物产量,尤其以免耕秸秆覆盖结合燕麦-大豆-玉米模式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三种作物种子:小麦、大豆、玉米封样进行不同处理,并比较种子发芽率在保存一年后各处理之间的差异。结果发现:樟脑球及抽真空处理的小麦和大豆发芽率均显著高于对照。对于这三种作物来说,樟脑球及抽真空均是有效的保存封样种子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9.
<正>每年进入7月份以后,露天和棚室中夜蛾类害虫发生最为严重。夜蛾类害虫为害范围广泛,从小麦、玉米到棉花、豆类以及多种蔬菜作物,都是其为害对象。夜蛾类幼虫由于体型较大,多数具有暴食习性,很多蔬菜叶片可被一夜取食,仅剩光秆。目前来说北方地区为害较为严重的夜蛾类害虫主要有斜纹夜蛾、甜菜夜蛾和甘蓝夜蛾,尤其是斜纹夜蛾,近几年在北方地区猖獗发生,很多菜农对此束手无策,这里重点介绍一下  相似文献   

20.
由于长期受到流水冲击,黄河故道区域农田以中低产田为主,因此本区域农田质量提升成为黄河中下游平原绿色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在河南濮阳清丰地区秸秆还田方式的基础上,选取黄河故道区域广泛种植的小麦、玉米和花生三大主要农作物,于2009年进行4种种植模式长期定位试验:小麦-玉米、小麦-花生、小麦-玉米-小麦-花生和单季花生,其中小麦和玉米秸秆全部还田,花生秸秆不还田,探究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量越多,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越多,小麦-花生、小麦-玉米-小麦-花生种植模式下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且其土壤含水量也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上层土壤容重有所降低,显著改善了土壤砂质化,提升了土壤的蓄水能力;秸秆还田量较大的种植模式的养分保持能力明显提高,养分含量显著增加;微生物群落结构对不同种植模式响应结果为,花生可以显著提升微生物丰度,微生物群落多样性随种植作物类型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小麦-玉米-小麦-花生种植模式较为适宜濮阳清丰黄河故道区域,有利于土壤改良和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