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以低影响开发模式表现的雨水花园,是构建海绵城市的绿色“海绵体”。采用实地调查与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针对植物的气候适应性,着重从植物选择与配置角度进行研究,对上海共康雨水花园植物配置中的林下植物景观进行记录,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园内林下植物的配置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共康雨水花园的常用植物以耐旱涝、根系发达的植物为主,植物种类主要包括:水杉、垂柳、紫花泡桐、红枫等乔木类,八角金盘、洒金东瀛珊瑚、红花檵木等灌木类,萱草、大吴风草、细茎针茅等草本类,芦苇、唐菖蒲、黄菖蒲、鸢尾、千屈菜、旱伞草等水生类。依据生长区域、植物观赏特性等,筛选出景观效果良好的3种林下植物配置模式:模式A,黄菖蒲+再力花+千屈菜+玉带草+香蒲+德国鸢尾;模式B,千屈菜+朱蕉+鸢尾+旱伞草+再力花+唐菖蒲+灯心草;模式C,旱伞草+德国鸢尾+鸢尾+朱蕉+萱草+再力花+黄菖蒲。  相似文献   

2.
五种湿地植物组合对城市污水净化效果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各植物生长状况及其对水体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筛选出净化效果优良的植物组合。选取旱伞草、马蹄莲、黄菖蒲、再力花、千屈菜、睡莲6种优势湿地植物构建5种组合,在室内静水条件下对比研究各植物组合生长状况及净化能力。结果表明:(1)各组合植物在污水中生长良好,生物量增长率均在45%以上。(2)五种植物组合对总氮(TN)、铵态氮(NH_4~+-N)、总磷(TP)的净化效果均较好,对pH改善作用明显。但植物组合的净化效果存在差异,其中,再力花+伞草+黄菖蒲+睡莲(T+C+I+N)、再力花+伞草+千屈菜(T+C+L)对TP的净化效果最好,最终去除率达99.21%、97.63%,而再力花+旱伞草+黄菖蒲(T+C+I)对TN的净化效果较好,最终去除率达99.01%;各组合对NH_4~+-N的去除表现差异不显著。(3)处理时间对植物组合的净化效果存在显著影响,30~36d时污水的净化效果最佳。综合评价表明,再力花+旱伞草+千屈菜(T+C+L)、伞草+再力花+黄菖蒲(T+C+I)的综合净化能力最强,且适应力强、景观效果佳,可作为最优植物组合应用于污水净化。  相似文献   

3.
为促进水环境治理,通过水培的方式研究了华北地区常见的9种挺水植物(旱伞草、黄菖蒲、水葱、西伯利亚鸢尾、千屈菜、蒲苇、水生美人蕉、黄花鸢尾和花叶芦竹)对水体中氮磷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不同植物间株高和地上生物量的变化差异明显,其中水葱株高变化最大,水生美人蕉地上生物量变化最高。9种挺水植物对水中总氮、总磷的去除都有较好的效果,总氮去除效果排序为黄菖蒲西伯利亚鸢尾旱伞草黄花鸢尾千屈菜≥花叶芦竹水生美人蕉蒲苇水葱对照组。总磷的去除效果排序为西伯利亚鸢尾黄花鸢尾≥水葱黄菖蒲水生美人蕉旱伞草花叶芦竹千屈菜蒲苇对照组。各组植物间单位面积总氮的去除不存在明显差异,总磷的去除差异明显;地上单位生物量的总氮、总磷去除率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50~6.58和0.043~0.455mg·g-1。考虑到氮磷净化效率及景观效果,西伯利亚鸢尾、黄花鸢尾可作为富营养化水体修复的备选植物。  相似文献   

4.
潜流人工湿地修复河道水质研究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装置潜流人工湿地污染河水处理中试系统建设在河道中段旁。系统分3块,填料分别为砾石、卵石、页岩,均混种芦苇、美人蕉、香蒲,为了景观需要,搭配少量景观植物,包括黄菖蒲、花叶芦竹、旱伞竹、鸢尾、梭鱼草、再力花、雨久花、水葱等。植物种植方法为20cm×25cm。  相似文献   

5.
选择贵州省正常运行状态下的3种不同植物配置的生活污水处理人工湿地,定期测定污水中的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磷酸盐、氨氮、总磷(TP)等水质因子。结果表明,香蒲(Typha orientalis Presl)+茭白(Zizania latifolia)+美人蕉(Canna indica)+水葱(Scirpus validus Vahl)+睡莲(Nymphaea tetragona Georgi)的植物配置对COD、磷酸盐的去除率最高,分别为86.36%、73.20%;BOD的去除率以水葫芦(Eichoimia crassips)+风车草(Cyperus alternifolius)+美人蕉+再力花(Thalia dealbata)+香蒲植物组合为最好,达到81.28%;氨氮、总磷的去除率以风车草+再力花+菖蒲(Acorus calamus Linn.)+千屈菜(Lythrun salicaria)+水葫芦+美人蕉+花叶芦竹(Arundo donax var.versicolor)的植物组合为最高,分别为75.96%和72.28%。  相似文献   

6.
不同水生植物人工浮岛对生活污水的净化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水生植物人工浮岛对生活污水水体的净化效果。[方法]利用人工浮岛技术种植水生植物,通过建立模拟的静态污水池,研究千屈菜、水生黄鸢尾、菖蒲、水生美人蕉对污水中化学需氧量(COD)、氨氮和总磷的净化效果。[结果]污水池中,千屈菜长势最好,所有植株开花;水生黄鸢尾和香蒲的株高变化明显,且不断有新芽冒出,长成完整的植株;水生美人蕉长势最差,根系生长不明显,只有少数植株开花,叶子呈黄色。4种植物对COD的净化主要在生殖生长阶段,对氨氮和总磷的净化主要在营养生长阶段。4种植物的优选顺序依次为千屈菜、水生黄鸢尾(菖蒲)、水生美人蕉。[结论]该研究可为优选水生植物和地面水的净化修复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7.
竹类植物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极高的美学价值,但目前竹类植物在雨水花园中的相关应用研究基本空白。采用实地调研与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杭州市25个雨水花园的竹类植物资源进行分析,包括应用比例、种类组成、生长状况、应用区域和配置模式。结果表明,调研的25个雨水花园中只有5个种植竹类植物,占比为20%。竹类植物种类仅有3种,分别为小琴丝竹(Bambusa multiplex cv.Alphonso-Karri)、箬竹[Indosasa tessellatus(Munro) P. C. Keng]和刚竹(Phyllostachys sulphurea var.viridis R. A. Young),其中小琴丝竹应用最多。应用区域集中在边缘区和缓冲区,蓄水区中没有应用。配置模式主要为丛植和片植。针对杭州市雨水花园竹类植物资源存在应用比例偏低、种类单一、应用区域不够广泛,以及配置模式单调的问题,探讨了雨水花园竹类植物的多样性提升策略、生态适宜性策略,以及种植区域与配置模式拓展策略。研究结果可为雨水花园和海绵城市建设中的竹类植物资源应用拓展和景观多样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3种滨水花卉植物的水分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鸽  王月华 《天津农业科学》2011,17(3):125-126,129
为选择适宜滨岸区域水旱交替生境条件的植物,研究了干旱和水涝对3种滨水花卉植物千屈菜、黄菖蒲、毛茛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黄菖蒲对水分的适应范围最宽,既喜水湿又耐干旱;千屈菜更喜欢水湿环境;毛茛不耐干旱。在园林中应用时,临水种植千屈菜更有利于其生长,毛茛不宜种植在距水较远的地段,而黄菖蒲可以种植在浅水到岸坡较广阔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水生植物对土壤重金属的吸附与富集能力。[方法]选用美人蕉、黄花鸢尾、旱伞草、再力花4种湿地植物进行盆栽试验,比较其对土壤中4种重金属Cu、Zn、Pb、Cd的富集特性,分析4种水生植物体内重金属的富集与迁移特征,研究4种水生植物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重金属的动态分布,评价其对土壤中重金属的综合去除能力。[结果]干湿交替处理不仅降低了植物的迁移系数也改变了重金属的富集能力;干湿交替处理促进了美人蕉、黄花鸢尾、再力花对Cu、Zn、Pb、Cd的富集,抑制了旱伞草对4种重金属的富集;水淹处理4种水生植物对重金属的迁移系数明显高于干湿交替处理。[结论]对于Cu、Zn、Pb、Cd污染的土壤利用美人蕉、黄花鸢尾和再力花进行修复时适合水淹种植,利用旱伞草进行修复时水淹和干湿交替均可。  相似文献   

10.
广州地区适合雨水花园应用的植物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已有基础资料对广州地区13处海绵型绿地开展现状调查.采用AHP层次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建立雨水花园植物评价体系.结果表明:耐涝性、污染吸附净化能力、抗旱性、对雨水的截流作用和绿化美化特性5个指标对雨水花园植物选择具有重要影响;74种应用较多的植物可分为4个等级,其中落羽杉、黄金榕、鸢尾等13种为1级,是广州地区雨水...  相似文献   

11.
居住区雨水花园建造方法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了居住区雨水花园的概念、功能、建造原则、建造方法、植物选择和配置方法以及养护管理等内容,展望了我国居住区绿地雨水花园的建造前景。  相似文献   

12.
几种水体生态改良型植物的耐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相对电导率的测定与半致死温度的确定,表明5种水体生态改良型植物的耐寒性存在差异,其中千屈菜与再力花的耐寒性较强,梭鱼草与水生美人蕉的耐寒性较差。  相似文献   

13.
以17种挺水植物为研究对象,对挺水植物进行驯化处理,随后移植在模拟生活污水中培养,在不同的时间段内采集水质,并对水质中的总氮、总磷、氨氮和化学需氧量以及pH进行监测,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评价挺水植物的综合净化水质的能力。结果表明,不同的挺水植物对单个水质指标的去污能力差异较大;灰色关联度分析17种挺水植物综合去污能力优等的有3种,分别是旱伞草、紫芋和灯芯草;综合去污能力良好的有6种,分别是海寿花、水葱、溪荪、水生美人蕉、花叶芦竹、再力花;综合去污能力中等的有5种,分别是香蒲、水芹、慈姑、纸莎草、泽泻;综合去污能力较低的有3种,分别是千屈菜、黄菖蒲、菰。初步筛查出9种挺水植物具有良好的综合去污效果,试验结果可为后续小微湿地水生植物示范与推广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4.
为指导西北地区湿地盐碱化改良和生态修复,以宁夏太阳山湿地作为试验区,通过水培试验,研究不同盐度下西芹(Apium graveolens Linn)、花花柴[Karelinia caspia(Pall.)Less]、千屈菜(Lythrum salicaria L.)、黄菖蒲(Iris pseudacorus L.)、马蔺[Iris lactea Pall.var.chinensis(Fisch.)Koidz]、水葱(Scirpus validus Vahl)6种植物的耐盐能力。结果表明,西芹、花花柴、千屈菜、黄菖蒲、马蔺、水葱6种植物在保证其成活率为50%的条件下,耐盐阈值分别为3.30‰、10.10‰、4.30‰、8.00‰、8.90‰、5.90‰,其耐盐性从强到弱依次为花花柴>马蔺>黄菖蒲>水葱>千屈菜>西芹。盐度超过5.00‰的强盐碱地区,花花柴、马蔺、黄菖蒲、水葱可作为生态修复的首选植物;盐度位于3.00‰~5.00‰的中度盐碱地区,西芹、千屈菜也可作为植物首选。  相似文献   

15.
基于海绵城市视角的生态雨水花园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雨水花园是一种重要的绿地系统,具有雨水收集与处理、涵养地下水源和改善生态环境等生态功能,同时兼具构造简单、成本低及景观效果佳等优点,在国内建设海绵城市中广泛应用。以深圳前海前湾片区梦海大道的雨水花园工程应用为例,阐述雨水花园从前期地形塑造、土壤改良与构造原理再到植物选择与配置等构建工艺,以期为雨水花园相关技术的设计和建设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6.
12种挺水植物对模拟污水的净化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室内盆栽试验,研究12种北京地区常见多年生挺水植物在不同水力停留时间对模拟污染水质的净化作用。结果表明各试验植物对TN和TP的净化作用随水力停留时间的延长而提高。水力停留时间为30d时,除花叶菖蒲和小香蒲外,各植物对总氮去除率在95%以上,对总磷去除率在85%以上,较无植物空白差异显著。试验期间,千屈菜、黄菖蒲和菰对N,P元素的吸收对三者生物量增加有显著影响。综合考虑净化速率和最终净化率,千屈菜、野慈姑和黄菖蒲对总磷的净化效果尤为突出。菖蒲、野慈姑和芦苇对总氮净化效果位于前3位。菖蒲和千屈菜与其他植物相比对氮磷浓度较高的污水具有净化优势。  相似文献   

17.
为筛选出对农村散户生活污水出水净化效果好的水生植物,以29种常见水生植物为材料,对模拟农村生活污水出水进行净化能力比较,并将不同植物对污染物的去除能力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有植物处理对污染物的去除率明显高于无植物对照,水力停留时间(HRT)对净化效果具有显著影响,水生植物在早期对污染物净化速率快。有植物处理对TN(总氮)的净化率比无植物对照组提高6.21%~26.66%,对NH3-N(氨氮)、TP(总磷)、CODCr(化学需氧量)、SS(悬浮固体)的净化率分别提高7.03%~23.92%、17.40%~28.13%、7.47%~18.62%、8.90%~13.00%。其中凤眼莲在试验前期对TN、NH3-N、TP净化具有一定优势,但试验后期对污染物净化能力与其他植物基本无差异,芦苇和香蒲在试验后期对TP净化效果较好。根据筛选指标的平均隶属函数值对29种植物进行聚类分析,可将植物分为高、中、低净化能力植物三大类:高净化能力植物为芦苇、凤眼莲、香蒲、花叶芦竹、美人蕉;中等净化能力植物为旱伞草、马蹄莲、大薸、睡莲、槐叶萍、伊乐藻、满江红、水葱、苦草、菖蒲、金鱼藻、千屈菜、荷花、萍蓬草、梭鱼草、茭草、狐尾藻、再力花、菹草、轮叶黑藻、德国鸢尾、芡实、黄菖蒲;低净化能力植物为菱。研究表明,挺水植物芦苇、香蒲、花叶芦竹、美人蕉,浮叶植物睡莲,漂浮植物凤眼莲,沉水植物伊乐藻、苦草对农村生活污水出水具有较高的净化能力,适合用于农村散户生活污水的植物修复治理中。凤眼莲属于外来入侵物种,在工程应用中需要采取一定控养措施,防止其对原有生态系统造成危害。  相似文献   

18.
为乡村河道污染水体的生态修复提供参考,采用静态模拟试验研究美人蕉(Canna indica)、再力花(Thalia dealbata)、菖蒲(Acorus calamus)、水芹(Oenanthe javanica)、水葫芦(Eichhornia crassipes)、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慈姑(Sagittaria trifolia)、千屈菜(Lythrum salicaria)和风车草(Cyperus involucratus)等植物对乡村河道污水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9种植物对河道污染水体的总磷(TP)、化学需氧量(COD)及氨氮(NH4+-N)等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其中,水葫芦、菖蒲和风车草对COD去除率较高,分别为32.3%、31.5%和31.2%;美人蕉、风车草和水葫芦对TP去除率较高,分别为85.2%、84.7%和84.4%;芦苇、水葫芦及慈姑对NH4+-N去除率较高,分别为50.6%、43.3%及42.2%。9种植物对污水中各种污染物的去除率有一定差异,水葫芦对各种污染物的平均去除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19.
浙江几种鸢尾科植物的染色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者观察13种鸢尾科植物根尖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其中4种和1个栽培种是首次报道,2种和2栽培种的结果与文献记录不同,2种和2栽培种与文献资料相同。 我们得到的结果如下:马蔺、2n=44,单苞莺尾、2n=34、小鸢尾为44、小花鸢尾为44,蝴蝶花为54、鸢尾为36、燕子花28、德国鸢尾28、黄菖蒲36、射干32、唐菖蒲58,番红花24、香雪兰22。 染色体标本保存在浙江农业大学植物教研组。  相似文献   

20.
在天津市实验林场水稻种植区充分利用现有排水沟渠,进行工程改造,配置不同植物,建设成生态拦截沟,使之在具有原有排水功能的基础上,增加对排水中氮、磷养分的拦截、吸附、沉积、转化和吸收利用。试验配置了7种植物组合,结果表明,7种植物配置均起到了氮磷拦截效果,总氮去除率分别为鸢尾+菠菜(92.27%)菖蒲+紫穗槐(84.92%)芦苇+刺儿菜(83.73%)三菱草+苜蓿(83.47%)美人蕉+芦苇(69.81%)菖蒲+茅草(59.18%)芦苇+芦苇(26.07%);总磷去除率分别为鸢尾+菠菜(88.89%)菖蒲+茅草(84.77%)菖蒲+紫穗槐(82.98%)美人蕉+芦苇(76.92%)三菱草+苜蓿(65%)芦苇+芦苇(62.96%)芦苇+刺儿菜(23.08%)。景观方面,鸢尾和美人蕉有很好的美观效果,苜蓿和紫穗槐长势良好,并且吸引了大量昆虫,增强了生物多样性,形成良好的景观生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