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索不同微生物菌剂及配施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影响,明确小叶杨与不同菌剂联合复垦技术对土壤的改良效果,为“植物 + 微生物菌剂”联合复垦技术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方法 本研究采用丛枝菌根真菌(AMF)、哈茨木霉菌(TH)和胶质芽孢杆菌(BM)作为修复菌剂,并以小叶杨为复垦植被,设置单施、混施处理进行土壤复垦。通过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来明确菌剂配施技术对该类型区土壤的改良效果。 结果 土壤含水量和有机质含量分别在BM单施与AMF单施处理组最高;pH值和电导率均以AMF + BM混施组最高;土壤酶活性与菌剂种类和配施方式密切相关,各菌剂处理组的酶活性得到了显著提高,AMF + BM处理的土壤酶综合指数最高,为0.84。菌剂配施促进了土壤养分和酶活性恢复,其中,AMF + BM处理的效果最佳,酶恢复指数为238.89%,养分恢复指数为178.15%。冗余分析显示,AMF + BM处理改善了土壤pH值、全P、过氧化氢酶、脲酶和土壤呼吸等指标。 结论 AMF与植物根际促生菌(PGPR)的配施在不同程度上改善了风蚀水蚀交错区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酶活性;其中,AMF + BM处理效果最显著。  相似文献   

2.
土壤理化性质对腐朽红松根部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干腐红松活立木根部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在凉水国家自然保护区第18林班22棵腐朽红松活立木根部采集土样,带回实验室,采用传统培养法进行微生物分离培养计数和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并对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红松活立木根部土壤三大类群微生物数量分布规律为:细菌数量最多,所占微生物总数量的比例为94.333%~99.986%;放线菌数量次之,所占比例为0.010%~5.590%;真菌数量最少,所占比例为0.001%~1.566%。(2)土壤真菌数量、细菌数量和微生物总数主要受土壤全N含量的影响,全N含量对真菌数量变化的贡献率为45.1%,对细菌和微生物总数变化的贡献率为32.8%;土壤放线菌数量主要受土壤全K的影响,全K含量对放线菌数量变化的贡献率为67.1%。通过对腐朽红松根部土壤微生物数量分布等情况及其与理化性质关系初步研究,期望能为红松活立木的保护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广西国有高峰林场不同红锥人工林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旨在为该区红锥人工林合理经营和持续生产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红锥纯林、红锥+湿地松混交林、红锥+米老排混交林、红锥+火力楠混交林4种红锥林型人工林0~60 cm土层为研究对象,分析4种红锥林型的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生物量差异以及变化规律。【结果】4种林型3个土层(0~20、20~40、40~60 cm)间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容重(ρb)、含水率(θg)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均差异显著,且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4种林型的SOC、TN、全磷(TP)、θg均表现为逐渐降低,ρb表现为逐渐增大。0~60 cm土层4种林型间SOC、TN、TP、θg、pH值、ρb均差异极显著。其中红锥+米老排混交林土壤SOC、TN、TP、θg和MBC、MBN均最大,pH值和ρb最小;红锥纯林土壤SOC、TN、TP和MBC、MBN均最小,pH值和ρb最大。相关分析表明,MBC与SOC、TP呈显著正相关,与ρb呈显著负相关;MBN与SOC、TN、TP呈显著正相关,与ρb呈显著负相关;SOC、TN、TP与ρb呈显著负相关。【结论】红锥混交林能够有效提高土壤养分,改善土壤质地,且红锥阔叶混交林较红锥针阔混交林的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4.
为探明由不同树种组成的森林对土壤肥力的影响机制,采集湘中丘陵区地域相邻、立地条件一致、年龄相近的马尾松+石栎针阔混交林、南酸枣落叶阔叶林、石栎+青冈常绿阔叶林和杉木人工林土壤(0~15、15~30 cm)进行理化性质测定。结果表明:杉木人工林两土层的容重均高于3种次生林,4种森林土壤具有南方丘陵区红壤典型质地粘重特征,均为粘壤土,但4种森林类型土壤各粒级颗粒百分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各土层含水率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表现为杉木人工林最高,其次是南酸枣落叶阔叶林和石栎+青冈常绿阔叶林,马尾松+石栎针阔混交林最低;4种森林土壤全N、全P、全K、水解N、有效P、速效K平均含量均表现为0~15 cm土层高于15~30 cm土层,不同森林类型土壤养分含量及其供N、P、K强度均有明显的差异,杉木人工林土壤养分含量普遍低于3种次生林,但供N、P、K强度高于3种次生林,表明不同森林在土壤养分的积累、贮存和转化等方面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5.
林地遭受火灾后,林地质量出现下降,对林地后续修复带来了困难。以过火林地为研究对象,对过火后林地理化指标及微生物数量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过火后林地理化指标变动较大,容重上升,孔隙度、含水量及土壤pH均显著下降;过火后微生物数量显著降低,并且其变化与土壤理化指标变化相关性显著。  相似文献   

6.
有机肥料能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并改善其质量,还能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增加土壤氮素磷素含量,改善土壤的容重和孔隙度,增强土壤保水、保肥和通透性,提供大量微生物来提高土壤的酶活性,加速土壤中有机养分的分解和循环,实现土壤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7.
以浑河源头落叶松、红松、混交林地(落叶松和红松混交)、采伐迹地4种水源涵养林为对象,研究土壤团聚体和土壤有机质特征。结果表明:4个样地0.25 mm风干土团聚体含量为79.62%~87.78%,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为40.61%~67.09%,均小于风干土团聚体含量。4个样地土壤结构体破坏率为5.92%~64.41%,表现为红松采伐迹地落叶松混交林地,各样地之间均差异显著(p0.05)。土壤风干土团聚体MWD和GMD表现为红松采伐迹地落叶松混交林地,水稳性团聚体MWD和GMD表现为混交林地落叶松采伐迹地红松。各样地0~10 cm、10~20 cm、20~3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均存在差异;4个样地土壤有机质表现为混交林地落叶松采伐迹地红松,各个样地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8.
竹林间种竹荪对其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9.
在武威枸杞产地进行了4种微生物肥料的田间肥效试验,结果表明:细菌、放线菌数量增加明显,放线菌数量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处理A2、A3、A4的全氮变化不明显,但土壤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增加显著;土壤容重相对减小;提高碳氮比。施用微生物肥料,不仅改善了土壤结构,而且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土壤的持水保肥能力。  相似文献   

10.
竹林间种竹荪对其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竹林内间种珍贵食用菌竹荪,土壤容重、紧实度分别下降17.5—38.6%、43.4—54.1%,孔隙度和通气度分别增加8.8—24.4%、46.6—69.4%;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54.8—58.5%、全N增加37.7—43.2%,P(P_2O_5)含量增加23.5—29.4%、速效K含量增加65.7—81.1%,相当于林地人工施肥(大豆饼风干物)937.5千克/公顷。竹林间种竹荪大大改善了其土壤的理化性质。  相似文献   

11.
杉木种植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云南屏边6、13及18年生极木人工林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种植杉木后,林地土壤含水量增加,容重降低,紧实度减小,土壤物理性状有改善的趋势;土壤有机质逐渐增加,速效P、PH逐渐降低,而水解N在杉木生长后期有上升趋势,速效K则变化规律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再生水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使用再生水灌溉城市绿地的试验研究,从土壤酸碱度与土壤肥力以及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变化情况两方面详细地阐明了再生水在城市绿地中应用的可行性,这为今后在城市绿地中更大范围地利用再生水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福建柏人工林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相似文献   

14.
分析比较了23年生福建柏与毗邻杉木人工林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福建柏林地比杉木林地土壤结构稳定性强,土壤孔隙和水分性能良好,土壤营养贮量较为丰富且供应能力较强,具有良好的培肥土壤的作用。并认为采用福建柏与杉木轮栽或混交方式造林,可改变地力下降状况。  相似文献   

15.
对云南屏边6、13及18年生杉木人工林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种植杉木后,林地土壤含水量增加,容重降低,紧实度减小,土壤物理性状有改善的趋势;土壤有机质逐渐增加,速效P、pH逐渐降低,而水解N在杉木生长后期有上升趋势,速效K则变化规律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爆破整地技术在石质荒山造林绿化中已有较大面积的应用,在河北省的“生态经济沟”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爆破整地技术在规划设计、整地方法及其对林木生长的影响、生态及经济效益等方面已有人进行了研究。但到目前尚未见到有关爆破整地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方面的报道。为此,作者于1986~1988年间,在易县梁格庄乡旺隆村对此课题进行了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以鞍山地区不同树龄的落叶松为研究对象,采集林下土壤分析了其化学性质变化,为林地生产力的可持续性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可知:随着树龄的增长,林下土壤PH值逐渐增大,由偏酸性转变成偏碱性。有机质随着树龄的增长而增多,速效氮钾元素呈增多趋势,而速效磷呈递减趋势。  相似文献   

18.
封山育林后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枸杞栽植后土壤理化性质的演变规律,以定植1a和定植6a的枸杞地为研究对象,对枸杞样地0~20cm和20~40cm的土层的土壤理化性质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人工开垦会导致土壤肥力下降,但栽植枸杞后,土壤理化性质有所改善,不同土层深度养分含量的变化非常一致,土壤有机质、氮素、磷素等指标均随枸杞定植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大,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对土壤理化性质改良效果最好的是定植6a,定植1a改良效果次之。枸杞栽植后,降低了土壤pH值,土壤有机质、有机碳、N和K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20.
尤溪县于1985年实施封山育林,6年后形成马尾松林分,对林地土壤取样分析表明,封山育林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林地土壤结构体、孔隙状况和水分状况,改善了土壤化学性质和土壤酶活性,有利于林地水土保持和林木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