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8年8月至2019年5月,采用无人机跟踪调查及访问调查对云南江城县、思茅区和景洪市交界活动的野生亚洲象群的种群数量、种群结构及分布动态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该区域分布有3个象群,种群数量总计为45头,其中,成年雄象7头,亚成体雄象3头,幼体雄象2头;成年雌象27头,亚成体雌象1头,幼体雌象4头(含一头新生象)。根据中国亚洲象种群、亚种群的划分方法,将该区域活动的亚洲象群体命名为西双版纳-普洱种群中的江城亚种群。年龄结构和性比分析结果显示,该亚种群中雌象占比(72.7%)明显高于雄性(27.3%),性比适当;处于繁殖(75.6%)和未繁殖(24.4%)年龄的个体比例较高,年龄结构合理,呈增长型亚种群。数量大、年龄结构、性比合理、活动范围较大,且与其他亚洲象群之间交流频繁是本亚种群长期保持数量稳步增长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2018年12月,采用无人机监测技术,监测到中国云南省勐海县和澜沧县分布的亚洲象为1群19头,根据种群分类方法将勐海县和澜沧县分布的象群命名为"西双版纳勐海-普洱澜沧种群",目前无亚种群之分。性比分析结果显示,该种群雌雄性比为10:9,雄象多,而雌性数量有限,暗示着雄象间争夺交配权的斗争激烈,种群内近交繁殖和遗传多样性下降的机率高。种群年龄结构中,成年象12头,亚成体及幼象7头,无老年个体。全部个体中,2/3处于繁殖期,亚成体和幼象占总数量的比例达32%,属于高生产型种群。1992~2018年期间的种群动态分析结果显示,尽管该种群还属于极小种群,但增幅却较大,从1992年最初的4头发展到2018年的19头,表明该种群正处于繁殖盛期。将西双版纳勐海-普洱澜沧亚洲象种群分布划分为3个阶段,种群经历了探索北上阶段和转移南下阶段,目前正处于辐射扩张阶段,反映了该种群对这一地区环境的适应过程,同时也反映出该种群栖息地的不固定性。  相似文献   

3.
云南太阳河自然保护区亚洲象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62年思茅就有野生亚洲象的记录,1976年象群消失,1992年又从西双版纳返回,近年来种群在不断变迁,但据以往的调查记录亚洲象很少进入太阳河保护区。在思茅区亚洲象数量和分布增加的背景下,2017年4月~2019年7月,我们运用红外相机技术、样线法和访谈法对保护区内亚洲象开展调查。自2018年4月以来,发现亚洲象重返太阳河自然保护区,数量为5~6头的极小种群。结果表明亚洲象的种群数量整体上呈增长趋势,分布区域也有扩散的趋势,亚洲象保护取得显著成效,但其保护现状仍不容乐观,面临着栖息地减少和高度破碎化、食物不足以及人为活动干扰等威胁。本文还讨论了亚洲象对森林生态系统的作用及相关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4.
野生亚洲象目前在我国仅分布于云南省南部3个地区,种群大小在288~338头。西双版纳地区的亚洲象种群大小在228~279头,分为5个独立的种群。自2005年以来,亚洲象种群数量及分布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采用同步调查、跟踪调查、访谈等方法对西双版纳地区的亚洲象种群分布及变迁进行了调查及分析。结果认为,亚洲象的种群数量呈增长趋势,分布区从整体看有扩散的趋势,亚洲象从保护区范围向周边国有林、集体林扩散。现面临着栖息地减少和高度破碎化以及日益严重的农业开发干扰等问题。藉此提出在几个孤立的地理种群建立生态走廊带等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5.
亚洲象种群动态是研究者和管理者关注的最基本点,是种群研究的核心内容。以个体增长率、死亡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为研究指标,2015年9至2016年12月,通过跟踪调查和定点观察,采取全事件取样法和焦点动物取样法,对西双版纳地区的亚洲象种群内禀增长力进行初步研究。调查结果,共观察到17个种群的227头亚洲象,其中幼体21头、青少年体37头、亚成体68头、成体101头。研究结果表明,亚洲象种群的雌雄比为3.39∶1,年度出生率、死亡率分别为26.92%、1.32%,均生殖率(Ro)为28.096,平均世代时间(T)为37.5 a,内禀增长率(rm)为0.038 6,周限增长率λ为1.039 3,实际增长率r为0.079 3。综合亚洲象的数量、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出生率、内禀增长率等参数,得出西双版纳地区亚洲象种群有较强的增殖潜力,但由于种群间的相隔,互不相连,阻碍了基因交流,不利于种群的繁殖,甚至面临近交的危险。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人-象冲突(Human-elephant conflict, HEC)问题成为亚洲象保护中较为凸显的问题之一。于2015年3月至2017年12月,利用无线红外相机技术在西双版纳景洪市勐养镇搭建了一套亚洲象预警系统,尝试利用亚洲象预警系统来缓解人-象冲突问题。结果显示:(1)预警区域内,6月至9月为人与亚洲象的活动高峰期;(2)亚洲象预警系统的有效预警率为83.57%;(3)大部分(93.10%)社区居民认可亚洲象预警系统的功能;(4)亚洲象预警系统的运行成本低廉,大范围推广使用的可行性较强。此外,亚洲象预警系统也需要不断完善和改进自身的一些问题,减少或避免无效信息回传,降低该系统后台处理的工作量,提高该系统预警信息准确性和高效性。根据亚洲象预警系统的优点,亦可以在人与野生动物冲突严重的地区,结合实际情况,构建类似的预警系统,来尝试缓解人与野生动物的冲突问题。  相似文献   

7.
西双版纳勐养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野生亚洲象的主要栖息地之一,区内分布着120头左右的亚洲象。近年来由于亚洲象种群数量的增加和林内野象的食物相对减少,野生亚洲象损坏农作物、伤害人、畜的事件频繁发生。为缓解人象冲突矛盾,于2005年开展了野生亚洲象栖息地建设工作,目前已先后89次把亚洲象吸引到这一区域活动。经亚洲象在食物源基地内的活动及取食情况分析,其在食物源基地的活动与人类的农事活动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提出适当增加食物源基地的面积和数量,逐渐改变食物源基地的种植结构等建议。  相似文献   

8.
采用野外跟踪调查、村寨走访调查、半结构式访问调查等方法,分析了野生亚洲象自2002年以来在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腊子自然保护区种群数量与分布变迁情况。结果表明,如今野生亚洲象数量越来越多,种群数也有所变化,分布范围越来越广,活动区域和栖息地逐渐朝北迁移,并且主要分布在人类活动频繁区域。对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以及亚洲象的生存环境现状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保护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的亚洲象仅生活在云南西双版纳、普洱、临沧的小片栖息地里。它们是亚洲现存体型最大的陆生动物,喜欢结成庞大的群体,还具有惊人的智商,是动物界罕见的"智慧巨物"。但是,它们也有脆弱的一面。一小群亚洲象正悠闲地蹚过野象谷中的小河。充足的水源对亚洲象非常重要,如果水底有矿物质沉积,对亚洲象将更具吸引力。  相似文献   

10.
<正>亚洲象和非洲象最基本的区别,就是非洲象无论是雌性还是雄性都有象牙,而亚洲象只有雄性拥有象牙。另一区别就是耳朵的形状和大小,非洲象的耳朵是亚洲象的两倍。亚洲象的栖息地(上)。亚洲象与非洲草原象近似,甚至更适应于食草生活,它们之所以退居到森林中,可能仅仅是由于干旱平缓的区域被人类占据,它们只能在与人的竞争中妥协。云南西双版纳保护区一个亚洲象家庭在戏水(下)。目前,中国亚洲象分布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子保护区:勐养、勐腊、尚勇)及周边、临沧市南滚河(南滚河保护区)和普洱市(思茅区、澜沧县、江城县)这3个地区。  相似文献   

11.
对西双版纳尚勇自然保护区周边7个村寨开展村寨访谈,结合步行样线调查和村寨同步监测方法,调查亚洲象种群数量及其栖息地选择情况。本次调查共发现6个种群,包括目击到的实体和足迹、粪堆等痕迹,推断在尚勇子保护区内生存的亚洲象最小种群数量为66~71头,重点活动区域在勐满上中良水库—不足不沙—三岔河区域。亚洲象觅食区域以热性竹林为主,取食和休息区域以竹阔混交林为主,在灌丛或林下灌木丛区域路过或休息。文中就亚洲象种群数量估计、栖息地选择以及种群分布受人为活动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讨论,并藉此提出保护及进一步研究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中国亚洲象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亚洲象栖息地减少,伴随而来的人象冲突问题使亚洲象及其栖息地保护工作十分紧迫,通过对中国亚洲象种群数量、遗传多样性、行为和人象冲突等方面进行归纳与总结,对国内亚洲象相关研究工作进行梳理,为亚洲象保护管理和人象冲突缓解工作提供科研基础.  相似文献   

13.
金瑜  王娟  李起 《林业调查规划》2024,49(2):168-175
对思茅区亚洲象肇事情况进行调查,并分析思茅区土地利用类型情况及其对亚洲象肇事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2009年以来思茅区亚洲象数量呈稳定快速增长趋势,肇事数量和造成的损失也呈增长态势,2017—2020年共造成经济损失2 400.10万元,人员伤亡4人,分布范围和受损户数扩大;亚洲象对农作物损害程度不同,其肇事频率与季节性食物变化密切相关,月损失呈先波动增长后降低的趋势;土地利用格局是其种群扩散分布的重要基础。建议采取建设生态廊道提高亚洲象栖息地连通度,建设食源基地与完善象损赔偿机制,强化亚洲象预警系统等对策缓解人象冲突。  相似文献   

14.
在云南茂密的热带丛林中,生活着我国仅有的亚洲象群。它们是人类幸运的图腾,曾经生活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但现在它们的生存空间却被严重挤压。野生亚洲象仅活动在云南临沧、普洱和西双版纳3个市(州)的7片支离破碎的原生森林及其边缘地区。  相似文献   

15.
理解公众对物种保护的态度差异及其原因,有利于制定更加合理的保护行动方案。针对野生亚洲象保护,本研究于2018年在线收集了505份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受访者对亚洲象的态度、是否赋于亚洲象存在价值、缓解措施成效等。问卷结果显示:尽管受访者对亚洲象的负面态度(31%)多于正面态度(25%),但仍有79%受访者认为应该保护亚洲象;是否赋于亚洲象存在价值、是否遭受亚洲象损害、保险赔偿和预警效果是影响公众对亚洲象态度的关键因子,然而,仅35%受访者认为现行预警是及时的,62%受损者不满意保险赔偿。综上,提升公众赋予亚洲象的存在价值、完善保险赔偿机制、提高监测预警效率可以减少公众对亚洲象的负面态度。  相似文献   

16.
亚洲象保护的机遇和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亚洲象在全球的分布和数量等基本情况,阐明了亚洲象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和面临的生存威胁,提出了亚洲象保护的优先领域和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缓解人象冲突和保护亚洲象两个行动方向,阐释了构建亚洲象种群基因交流廊道和从生态学和社会学角度研究人象冲突发生机制的必要性。还提出了研究亚洲象觅食农作物的行为机制和能量补给策略,以及探究亚洲象的个体差异与肇事行为的关联机制等亟待开展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2019年2月,采用样方法对拟建思茅至江城高速公路左右各1km范围内9个样方内的植被、植物进行了调查,共记录到53科,114个属136种植物,其中包含37种为亚洲象食物;野外样方调查和遥感数据解译,共记录到10种植被类型。从海拔适宜性、栖息地隐蔽度、坡度适宜性及三种因子的叠加分析结果显示:调查区域内大部分为亚洲象的适宜栖息地性,其康平到整董段为优等栖息地,预测可能是亚洲象集中活动的区域。亚洲象种群、活动点、迁移路线及人象冲突调查结果验证了栖息地适应性分析预测结果。拟建思茅至江城高速公路与亚洲象的活动区域、迁移路线存在有许多交叉、重叠,分析认为,高速公路的建设可能会对沿线亚洲象及其栖息地造成较严重的负面影响。为减少高速公路对沿线亚洲象及其栖息地的影响,提出了相关意见和建议,供思茅至江城高速公路规划设计时参考。  相似文献   

18.
亚洲象分布、数量、栖息地状况及种群管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全世界野生亚洲象的数量约为5万只,分布于全球13个国家。亚洲象喜栖于热带雨林和季雨林地区,集中在各国气候湿润地带且多呈跨境分布。亚洲象适宜栖息地丧失和破碎化是各分布国面临的最主要问题之一,栖息地面积减少带来的亚洲象死亡、人象冲突等一系列生态经济问题凸显,各国就解决栖息地丧失与破碎化问题和缓解人象冲突问题提出了相关办法并拟定了共同行动方案。文中从亚洲象在世界各分布国的数量、栖息地丧失和破碎化程度的现状、人象冲突问题及各国针对保护亚洲象正在和将要计划实施的种群管理措施等方面介绍亚洲象相关信息,以期为科学管理和保护亚洲象种群提供详细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邹异 《广西林业》2009,(1):28-28
大象属长鼻目动物,目前仅有2个种,依地理分布而命名亚洲象和非洲象(也有一说是分3个种,其中非洲象分为2个种,非洲象和草原象)。无论是分布区域还是种群数量,非洲象都比亚洲象具更多优势。亚洲象是世界最为濒危的物种之一,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皮书列为极度濒危物种,也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物种,是禁止商业贸易的物种,  相似文献   

20.
亚洲象     
<正>亚洲象分布于印度和泰国等南亚、东南亚国家,全球数量约为4万-5万只,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为"濒危"等级,是非常珍稀的旗舰物种。我国的亚洲象分布于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普洱市和临沧市,数量约为250头左右,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999年博士毕业后的一个偶然机会,我参与到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亚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