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探究“粳不籼恢”配组的杂交水稻遗传特性,挖掘优异的种质资源,选取4个BT型粳稻不育系和13个广亲和偏籼型恢复系,按照不完全双列杂交配制了52个杂交组合,分析了8个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参数。结果表明:1A/R12、ZJ7A/R3961、J14A/R86是综合农艺性状较好的苗头组合;产量与结实率、每穗实粒数和每穗总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且在特殊配合力效应上,每穗总粒数和每穗实粒数发挥了重要作用;株高、穗长、有效穗数、千粒重主要受基因加性效应的影响,结实率主要受基因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互作的共同影响,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产量主要受基因非加性效应影响;株高主要依赖不育系,而穗长、有效穗数、千粒重、结实率主要依赖于恢复系。因此,以BT型粳稻不育系与广亲和偏籼型恢复系配组时,应侧重于选育半矮秆型粳稻不育系,以及穗长、有效穗数、千粒重较高的恢复系,把大穗型、高结实率作为杂交组合选育的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2.
粒两优8022是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用小粒不育系粒68S(千粒重13.8 g)与恢复系R8022选配而成的强优势杂交水稻新组合。该组合穗大粒多,结实率高,稻米品质好,株叶形态好,冠层较高而穗层相对较低,根系发达,具有优异的抗倒伏能力和较大的高产潜力。2023年,粒两优8022参加四川省德昌县百亩片超高产攻关示范,平均单产达18.77 t/hm2。详细阐述了其超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3.
为了给K型小麦雄性不育系、恢复系的选育及杂种组合选配提供依据,以4个K型小麦雄性不育系与9个恢复系组配成36个杂交组合,探讨不同小麦雄性不育系的易恢性差异和恢复系的恢复力差异,并对杂种F1代的有效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等产量性状进行相关分析与通径分析。结果表明,4个小麦雄性不育系中,A116的易恢性最好,A306、A1129的易恢性适中,KJ32A的易恢性最差。9个恢复系中,RE9、R92、RE6、R45233是一组恢复力较强且稳定的恢复系,平均恢复度均超过70%;R538、R45231、R159、R198的平均恢复度在64%~70%之间,是一组恢复力中等的恢复系;R417的恢复力较弱。本研究还表明,不育系与恢复系间存在一定互作效应。在产量性状上,有效小穗数及穗粒数表现出明显的优势。说明在杂交小麦强优势组合选育上,K型小麦雄性不育系A116的应用价值较大,同时还应注意优势组合的有效穗数和穗粒数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为了筛选出理想的穗形、粒形近等基因系,对以粳稻品种‘日本晴’为背景亲本、以大穗品系‘R1126’和大粒品系‘TDX’为供体亲本构建的大穗、大粒株系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P01、P05、P09、P19和P20株系每穗粒数显著多于日本晴,而其他农艺性状与日本晴基本相当;G08和G09的粒重、粒长显著大于日本晴,而株高、穗长、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和单株粒重等性状与日本晴相当。这些株系是基于日本晴背景的理想大穗、大粒近等基因系,为后续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5.
宽幅带播对大穗型冬小麦冠层特征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宽幅带播在小麦种植上的应用效果,在大田条件下,以兰考矮早八为材料,研究了宽幅带播种植对大穗型冬小麦冠层特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条播比较,宽幅带播的小麦群体叶面积指数、冠层光截获量和相对湿度较高,而冠层温度较低,穗数显著增加,产量提高0.47%~13.70%.宽幅带播下随着行距增大,叶面积指数、光截获量和湿度降低,而冠层温度升高,穗数和穗粒数减少,千粒重增加,最终产量降低.宽幅带播下15 cm行距可作为大穗型冬小麦品种的适宜行距配置.  相似文献   

6.
收集不同熟期、不同类型的BT型粳稻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对亲本分别按不同性状进行聚类,比较分析不同类型亲本配组杂种后代的性状表现,结果表明:1)不同类型亲本配组,杂种的性状一般表现为中间类型;2)亲本的抽穗期、株高对杂种单株穗数、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单株产量、单株颖花量等多数产量性状无明显影响。亲本的穗粒结构对杂种的穗粒构成有明显影响,多穗型亲本间配组,杂种每穗总粒数及单株颖花量、产量潜力均较小;大穗型亲本间配组,杂种每穗总粒数及单株颖花量、产量潜力均较大;3)以多穗型不育系与大穗型恢复系配组,产量较高,是现有亲本配制杂交粳稻一种较好的配组方式;4)直立穗不育系与弯曲穗恢复系配组,杂种单株颖花量最多,产量潜力最大,而且株叶形态较好,如筛选到结实率高的组合,该配组方式的杂种具有较高的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7.
不同株型水稻对无芒稗的生态控制研究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16  
以不同株型的水稻品种(组合)为材料研究了混栽其中的无芒稗[Echinochloa crusgalli(L.) Beauv.var.mitis (Pursh) Peterm.]的生长状况。高秆大冠层株型水稻品种Ⅱ优2070显著降低移栽稻田无芒稗株高、叶面积指数、植株干物质、分蘖数、穗长和穗粒数。水稻对无芒稗的竞争力,以高秆大冠层株型最强,中秆中冠层株型次之,矮秆小冠层株型最弱。在无芒稗50株/m2干扰下,高秆大冠层株型水稻各产量因子下降不明显,而矮秆小冠层株型粳糯稻各产量因子显著下降,平均减产40%。  相似文献   

8.
选取6个不育系和8个恢复系,按照NC Ⅱ设计配制48个杂交粳稻组合,分析了 8个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和遗传率.结果表明,各组合的主要农艺性状特殊配合力存在差异,产量特殊配合力效应值最高的组合是65A/R3.不育系对杂交组合有效穗数、穗长和每穗实粒数的遗传贡献较大,恢复系对杂交组合的结实率、千粒重和产量遗传贡献较大.杂交...  相似文献   

9.
氮密交互对大豆干物质在冠层中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东农52大豆为试材,采用裂区设计,设置3个密度(20万,25万,30万株·hm-2)和3种施氮方式(基肥施N 60 kg·hm-2;基肥施N 18 kg·hm-2+R3/R4追N 42 kg·hm-2),研究氮密交互对R4期后大豆叶片、叶柄和荚果干物重在冠层中分布以及不同粒数荚在冠层中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R6期前,中冠层各器官干重随密度的升高而升高,而到R7期,25万株·hm-2处理上、中冠层各器官干物重显著高于30万株·hm-2的处理,从R5期开始,启动氮加追氮处理上、中冠层各器官干重显著高于氮肥一次性施用,且R4期追氮优于R3期追氮;R8期,25万株·hm-2密度的上冠层荚果干重R4期追氮处理较氮作基肥一次性施用高15.2%(P0.05)。上、中冠层≤2粒荚数在密度为30万株·hm-2时最高;而3、4粒荚数在密度为25万株·hm-2时达最大值;启动氮+R4期追氮显著提高了上、中冠层3、4粒荚数。综上得出,25万株·hm-2密度下启动氮+R4期追氮处理能显著提高R6期后上、中冠层各器官干重以及3、4粒荚数,产量较其他处理增加10.8%~36.5%(P0.05)。  相似文献   

10.
杂交稻数量性状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5×4不完全双列杂交法,对配制的20个组合的稳数、穗粒数、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和单株重6个数量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一般配合力相对效应值比较,不育系较恢复系高,尤其是穗数、稳粒数、穗实粒数和单株重;组合的特殊配合力相对效应值的大小不能完全由不育系和恢复系的一般配合力相对效应值所决定,是两亲本基因相互作用的结果;杂种优势的产生是不育系和恢复系遗传基础互补为主,但也受环境条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