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水稻是越南的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600万公顷.褐稻虱是越南水稻的主要害虫,为害面积每年为10万公顷.迁飞和种植感虫品种是褐稻虱猖獗的主要原因.越南对该虫的防治计划是以筛选抗虫品种为主的综合防治计划.  相似文献   

2.
我省位于长江中游南岸,全省耕地面积331.8万公顷,稻谷播种面积425.5万公顷,稻谷总产占粮食总产量的93%,每公顷产5670公斤。水稻发生的病虫种类多,危害面积大。主要病虫有二化螟、三化螟、褐飞虱、白背飞虱、稻纵卷叶螟、黑尾叶蝉、稻纹枯病、稻瘟病、白叶枯病、黄矮病等。大面积推广综合防治技术前,几乎每年都有一、二种病虫暴发危害。  相似文献   

3.
我县位于四川盆地东南边缘的武陵山区,全县稻田面积23万亩,稻飞虱是我县水稻上的主要害虫,常年发生面积8—15万亩,损失产量500—1000万斤。自进入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南岭及其以南稻区杂交水稻和常规中迟熟品种大面积推广和种植,引起我地稻飞虱种群发生了几个新的变化:1.白背飞虱、褐稻虱始见期及迁入主峰明显推迟。2、白背飞虱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危害程度逐年加重。3、8月上、中旬褐稻虱主害时期,褐稻虱、白背飞虱混合种群的危害现象日渐突出。4、随着白背飞虱、褐稻虱种群发生数量高峰期的延  相似文献   

4.
水稻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探讨和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焕明 《广西植保》2011,24(2):26-28
大新县地处桂西南边陲,耕地面积3.36万公顷,其中水田1.92万公顷,旱地1.25万公顷,是一个典型的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农业县,水稻常年种植面积2.12多万公顷。近年来,由于受气候变化、种植制度、栽培方式和生态环境等因素的综合影响,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稻纹枯病、稻瘟病等病虫害连年大发生,对水稻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5.
淮北地区直播稻田杂草稻的特征特性及防除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茹 《杂草科学》2009,(4):42-43
水稻直播栽培具有省水、省田、省工、节本的优点,加之直播稻可推迟水稻播期以避开灰飞虱的迁移高峰,减轻灰飞虱危害,从而控制条纹叶枯病的发生,故深受广大稻农喜爱,被稻农自发使用。近年来,江苏省直播稻面积扩展迅速,2005年仅为25.3万hm^2,  相似文献   

6.
安徽省1997年单季水稻褐飞虱大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安徽省1997年单季水稻褐飞虱大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刘家成(安徽省植保站合肥230031)肖满开(安庆市植保站)朱昌稳(芜湖县植保站)安徽省地处长江、淮河中下游,常年水稻种植面积220万hm2,其中单季稻120万hm2。稻作制度有以油菜、绿肥—稻—稻一...  相似文献   

7.
稻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属同翅目飞虱科,单食性害虫,为害水稻,现在几乎遍布亚洲水稻种植区。稻褐飞虱的为害,主要是直接刺吸植株液汁,致使稻株枯死,同时被害植株发育也受到抑制,导致水稻穗数减少,成熟度不一,造成大幅度减产。此外,稻褐飞虱还是水稻病毒病草丛短缩病(grassy stunt)和粗糙矮缩病(raggedstunt)的重要传病媒介。矮杆多计,直立草状的品种适于稻褐飞虱的栖息繁殖。高肥栽培技术和全年栽培有  相似文献   

8.
越南水稻种植面积约6百万公顷。在北部,水稻为冬春作及夏作雨季,大约有60%的种植品种为抗褐飞虱Ⅱ型;在南部,为冬春作、夏作和夏秋作三季,大约70%以上的品种为抗褐飞虱Ⅱ型品种,但其中有不少现今已经不抗Ⅱ型褐飞虱了。在北部以夏季稻褐飞虱为害重,总发生面积10万公顷左右。在南部每年有3个褐飞虱发生高峰,即1—2月份;7—8月份和10—11月份。在1990—1991年,一个诱虫灯,一个夜晚,最高曾诱到褐飞虱成虫达10万头。1973—1975年曾种植抗褐飞虱Ⅰ型的品种,如 IR1561、IR26、IR30等,  相似文献   

9.
抗性品种与天敌对褐稻虱种群的协同调节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褐稻虱(Nilaparvuta lugens)是我国水稻的主要害虫。以往的粳稻品种,感褐稻虱;近几年来一系列抗褐稻虱品种如秀水620、秀水664已经育成,1990年已种植150万亩。种植抗性品种可少用或不用杀虫剂,能大量保存天敌,抗性品种与天敌的协同作用,对控制褐稻虱种群,改善防治策略,具有现实意义。该文报道了田间和实验室观察调查多种天敌的数量和捕食或寄生效果,估计了在不同抗感品种上褐稻虱种群趋势指数1值,并分析了粳稻抗性品种与蜘蛛类抑制褐稻虱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0.
我国主要稻区褐稻虱生物型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具有不同抗性基因的水稻品种,测定了我国主要水稻区包括9个省25个县市的褐稻虱,除TN1品种属敏感外,其他品种均表现出抗性。说明这些地区的褐稻虱属于生物型1。从生存率和群体建立试验结果来看,也证实了上述的结果。根据褐稻虱在我国稻区以生物型1为主的事实,本文对今后抗褐稻虱水稻品种选育的策略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稻虱缨小蜂的发生和消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飞虱是水稻后期的重要害虫。稻虱缨小蜂是稻飞虱卵的重要天敌,其寄生率可达20~50%。1982~1983年夏秋我们在江苏东台县弶港农场直播稻田对稻虱缨小蜂的发生、消长和生活习性作了调查和观察,结果如下。一、种类和性比稻虱缨小蜂有三种:稻虱缨小蜂 Anagrus sp,稻虱黄缨小蜂Anagrus sp,黑腹缨小蜂Anagrus sp。三种缨小蜂中以稻虱缨小蜂数量最多。7至9月  相似文献   

12.
一、概况我县位于长江下游,是太湖流域的一个平原地区。全县有耕地42000公顷。其中水稻面积为24800公顷,水稻年平均每公顷产7104公斤,1987年产7222.8公斤。地处亚热带,平均每年有无霜期233天,适宜种植单季中、晚熟粳稻,一年稻、麦两熟或稻、油菜两熟。水稻上主要  相似文献   

13.
水稻品种抗性对虫体酯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苗期群体鉴定法对供试水稻品种进行了抗性鉴定,在此基础上测定了取食不同抗性水稻品种的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羧酸醑酶、酸性及碱性磷酸酯酶活力的变化。结果表明,取食感虫品种的褐稻虱若虫及第2代若虫体内上述三种酶的活力明显高于取食抗虫品种的;取食中抗品种的褐稻虱若虫三种酶的活力介于取食感虫和抗虫品种的若虫之间。这一结果与褐稻虱在不同抗性水平上水稻品种的存活率和发育进度是一致的。表明抗虫品种对褐稻虱具有抗生机制,从而抑制了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取食不同水稻品种的褐稻虱的羧酸酯酶米氏常数(Km)值无明显差异,但最大反应速度(Vmax)值差异极显著。取食感虫品种的 Vmax 值明显高于取食抗虫品种的。这表明取食不同抗性水稻品种的褐稻虱羧酸酯酶性质相同,差异主要是由于酶量的不同。  相似文献   

14.
车琳  蒋沁宏  王也  李春广  闫硕 《植物保护》2022,48(3):233-241
为掌握我国水稻各产区害虫的发生形势和防控现状,为分区域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分析了11年来水稻五大产区(华中稻区、西南稻区、华南稻区、东北稻区和华北稻区)的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的发生及防控情况,并进行了差异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二化螟、稻纵卷叶螟、褐飞虱和白背飞虱是我国水稻的主要害虫。五大产区的害虫发生情况不同,二化螟在东北稻区、西南稻区和华北稻区整体发生较重;“两迁”害虫(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在华中稻区、华南稻区和西南稻区发生较重。水稻病虫害防控主要通过化学防治,应进一步提升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比重,推进水稻绿色防控技术的普及应用。  相似文献   

15.
不同水稻挥发物对稻虱红螯蜂雌蜂的引诱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水稻挥发物在稻虱红螯蜂雌蜂寻找寄主过程中的作用,采用触角电位仪和Y-型嗅觉仪测定了稻虱红螯蜂雌蜂对不同水稻挥发物的触角电位(electroantennogram,EAG)反应和行为反应。不同生育期水稻挥发物中,稻虱红螯蜂雌蜂对幼苗期挥发物的EAG反应最强烈,显著高于分蘖期及抽穗期。行为测定显示中优5617和湘优109幼苗期稻株挥发物对稻虱红螯蜂雌蜂具有显著引诱作用。稻虱红螯蜂雌蜂对虫害植株挥发物的EAG反应最强烈,与健康植株和机械损伤植株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稻虱红螯蜂雌蜂明显趋向于湘优109、黔香优302和宜香481三个品种的虫害处理植株。结果表明,幼苗和虫害稻株挥发物在稻虱红螯蜂雌蜂寻找寄主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灰稻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en)是水稻条纹叶枯病毒的传毒媒介,分离、筛选和繁殖灰稻虱经卵毒虫是研究水稻条纹叶枯病关键的一步。过去分离灰稻虱经卵毒虫是用若虫筛选工作量大,而且仅有一半左右的成虫是雌性。作者采用初羽化的雌成  相似文献   

17.
水稻新害虫──稻粉虱陈兆肃,李绍粦,张时兴(福建宁德地区植保站,352100)(霞浦县值保站)稻粉虱Bemisizoryzaeyoung(Ms.),隶属粉虱科,是水稻上新发生的害虫,国内仅分布我省闽中、闽东稻区,未见详尽资料报道。据闽东沿海稻区调查,...  相似文献   

18.
本县地处苏北沿海,水稻面积23万亩左右,以单季中籼杂交稻为主,是白背稻虱和褐稻虱发生并重的地区。为了探索防治稻飞虱的特效药-扑虱灵在本地的最佳施药适期,本站于1990-1991年进行了这方面的探索,其结果1991年大面积验证,效果十分显著。 白背稻虱 “治二控三”效果。1990年7月9日二代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干旱胁迫对稻虱缨小蜂Anagrus nilaparvatae Pang et Wang生态适应性的影响,采用不同浓度的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6000模拟干旱生境,研究了干旱胁迫对稻虱缨小蜂生长发育、繁殖的影响,并观察了稻虱缨小蜂对感虫品种TN1和抗虫品种IR36水稻上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l卵的选择情况。结果表明,稻虱缨小蜂幼虫的发育历期随PEG6000浓度的升高而延长;成虫寿命则随着PEG6000浓度的升高而缩短,经20%PEG6000处理7 d后雌蜂寿命最短,在TN1和IR36水稻上分别为25.1 h和25.4 h;经20%PEG6000胁迫处理7 d后,在TN1、IR36水稻上稻虱缨小蜂的平均卵寄生量最低,分别为10.9粒和8.1粒。与20%PEG6000处理相比,稻虱缨小蜂对未经干旱胁迫处理水稻上的褐飞虱卵具有明显的选择性。研究表明,模拟干旱胁迫能降低稻虱缨小蜂生态适应性,且降低对褐飞虱卵的寄生力和选择性。  相似文献   

20.
褐稻虱是我区水稻主要害虫之一,早晚稻上均有危害,尤以二晚后期受害更为严重。为了摸清褐稻虱在赣南的发生世代和为害规律,进行了室内饲养观察和田间调查。现将结果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