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启远 《绿色科技》2019,(11):175-177
在马尾松间伐林地采用裸根苗、1年生容器苗、2年生容器苗3种不同类型的枫香苗木进行了造林试验,结果表明:裸根苗、1年生容器苗、2年生容器苗3种枫香苗木造林的保存率、树高、胸径和单位面积蓄积量生长差异达显著水平,以2年生容器苗造林的保存率、树高、胸径、单位面积蓄积量最大,造林保存率达91.75%,树高达9.7m,胸径达8.48cm,单位面积蓄积量达29.75m3/hm2,这说明容器苗造林保存率高,2年生苗恢复生长快,可在生产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2.
试验研究了定县白杨、毛白杨、小黑杨、香椿、花椒、黑枣等“三北”防护林地区常用造林树种苗木施肥生理及生长变化。合理施肥处理,明显提高叶绿素a含量,速生期净同化率是对照处理的2.66倍。试验确定了不同苗木的适宜肥料用量和配比。施肥适宜比对照处理,合格苗产量增加95%~237%。  相似文献   

3.
云杉是高山林区的主要更新树种之一,而氮、磷、钾是云杉苗木生长不可缺少的重要营养元素.弄清氮磷钾对苗木生长的影响,有助于解决合理施肥的问题,从而为苗木的速生丰产提供有利条件.为此,1980年至1981年我们在四川理县米罗长河坝苗圃进行了一年生云杉苗在不同营养水平下生长反应的试验.  相似文献   

4.
天山云杉Pica ScnhrenKiaNa Fihsch et MeY是新疆主要用材树种.它树形高大、干形通直,抗性较强,单位面积蓄积量高,材质优良.但苗期生长特别缓慢,一般三年生的苗木高度仅有十公分左右,六至七年大苗方可上山更新,这对我区更新跟上采伐带来一定困难,因此缩短苗期培育年限,设法解决更新苗源,这是我区当前营林生产中的疑难问题,而至设想采用扦插繁殖手段进行试验工作.  相似文献   

5.
缩短红皮云杉苗木培育期的主要技术环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造林单位反映:三年生红皮云杉苗,由于根系生长的两对侧根呈八字形展开,而且很硬,植苗比较困难。附合造林标准的二年生苗,根系比较柔软,侧根角度小栽植方便,我圃从1982年开始搞二年培育成苗的生产技术攻关。通过几年的实践,取得良好的效果。1985年培育的二年生红皮云杉苗木,亩产达到15.6万株,超过规定产苗量的20%,其中地径达到0.35cm以上、苗高达15cm以上的苗木占85%。地径达0.55cm、苗高30cm  相似文献   

6.
为了论证杨树1年生整株苗造林树体控制技术中最适宜的截干高度以及后期采用何种主干控制技术能使苗木获得较好的生长,本研究采取双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设置不同截干高度和不同主干控制方式两个因素进行试验.结果表明:1年生整株苗造林树体控制技术的苗木造林平均成活率达97.4%以上,显著高于常规整株苗造林的平均成活率;合理截干高度...  相似文献   

7.
云杉,是松科云杉属的常绿乔木.分布于陕西、四川、甘肃等省.耐寒抗旱,是秦岭高山区的主要造林树种之一.陕西省龙草坪林业局中心苗圃,从1979年开始云杉苗木的培育,在更新造林中效果较好.培育的大苗在城市绿化和道路边绿化中也有使用.  相似文献   

8.
樟子松苗木培育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3年试验表明.樟子松1—1苗木的地径、苗高生长均达到了辽宁省林木育苗技术规程标准,造林平均成活率在84%,应以株行距5~8×10~15cm移植,比培育3年生苗木提高圃地利用率,是培育造林苗木的主要方法。从5种密度切根不移植培育2年生苗木的试验看出,造林平均成活率达88.8%,最高为95%,以125~150株/m2密度培育.转培育1一1苗省移植工序.是培育造林苗较理想方法。比1年生苗剪根保留15cm和20cm根长,培育1—1苗木为佳。  相似文献   

9.
采用红皮云杉2 ̄4年生休眠枝扦插苗和2 ̄3年生嫩枝扦插苗造林,其生长量均超过裸根苗的生长量,侧根长度和根系直径均比裸根苗大,但扦插苗抗逆性弱,虫害发生率较裸根苗稍高。用扦插苗造林,不但可以缩短苗木培育周期,也能提高造林质量。  相似文献   

10.
马尾松是我国主要用材树种之一,苗期施肥是培育壮苗的重要措施。合理的施肥量要保证苗木健壮及造林后生长优良。据中国林科院的研究;苗圃施单种肥,以磷肥最好,每平方米施过磷酸钙5.625克,可使造林后二年生苗高和地径增加8.6%和12.7%。氮肥可促进苗木高生长,钾肥可显著提高荣高、地径和地匕部生物量,但对苗木根系生长不利,影响苗木造林后的生长。比较合理的施肥量是每平方米施过磷酸钙11.25克、氯化钾7.SO克,可使圃地苗地下部生物量增加ZI.6%,使造林后苗高、地径分别增加23.5%和26.4%。也就是说,造林地苗木高、径…  相似文献   

11.
《林业科学》2021,57(7)
【目的】探究秋季施肥对苗木质量、养分贮存和造林效果的影响,明确苗木生长与养分回流的内在联系,确定最佳施肥水平,为苗木培育精准施肥提供参考。【方法】以三倍体毛白杨组培苗"北林雄株1号"为试验材料,顶芽形成后进行秋季施肥,每周1次,连续6周平均施入(9月2日—10月7日)。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3个秋季施肥水平和1个对照,每株施肥0、5、10和20 g(水溶肥花多多1号:20%N+20%P2O5+20%K2O+TE),分析秋季施肥对苗圃阶段苗木生长、养分贮存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水平以及造林后苗木成活、生长和养分回流等的影响。【结果】1)秋季施肥对苗圃阶段苗木生长的影响较小,但可显著促进苗木尤其是根系氮贮存和非结构性碳积累,茎、根氮浓度分别提高2.4%~12.0%和17.4%~48.1%,根淀粉浓度提高17.9%~34.5%;秋季同时施用氮、磷、钾肥,主要提高氮贮存而不影响磷、钾贮存,表现出氮元素利用偏好性; 2)翌年造林后,苗高、地径和茎体积生长量在施肥量每株10 g时达到最大(分别比对照提高40.0%、80.4%和85.3%),苗圃施肥效果得以充分体现;苗圃施肥量每株20 g的苗木造林后生长受抑,成活率最低(63.3%); 3)造林后苗木(施肥量每株10 g时)生长量的提高可提升氮回流效率(71%),降低落叶氮淋失(56.4%); 4)回流效率的变化并非受单一元素控制,而与叶片中多种元素的浓度变化相关;氮回流效率与落叶氮、落叶钾浓度呈负相关,与绿叶磷、落叶磷浓度呈正相关;磷回流效率与绿叶氮浓度呈正相关。【结论】苗木氮贮存量、非结构性碳积累量、翌年造林成活率和生长量是评价秋季施肥效果的主要指标,苗圃合理秋季施肥能够提高苗木氮贮存和非结构性碳积累,进而提高苗木翌年造林成活率和生长表现;造林后,苗木生长量的提高可提升叶片氮回流效率,降低落叶氮淋失。秋季施肥是一种理想的养分加载方式,但合理秋季施肥量的确定尤为重要,施肥量每株10 g时最有利于苗木养分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贮存及造林后成活和生长,施肥量每株20 g时则产生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不同子叶切除强度和苗圃施肥对栓皮栎容器苗造林效果的影响,为丰富苗木质量调控技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双因素试验设计,设置3种子叶切除强度(E1/3、E1/2、E2/3)和不切除对照(E0)设置,同时2种苗圃施肥处理(N0、N100),施入相同量的磷钾肥和微量肥料,调查分析生长季末栓皮栎苗高、地径和生物量以及造林1年后苗木形态、养分积累和光合特性。【结果】苗圃不施肥条件下,子叶切除处理均降低造林苗木生物量、养分含量和光合特性。苗圃施肥条件下,E1/3、E1/2处理苗木造林1年后主根生物量较对照(E0)分别增加21.9%、31.7%,侧根生物量分别增加41.4%、45.2%;E1/3、E1/2处理还提高造林苗木根系养分含量和光合特性,促进苗木对光能的利用与碳同化;E1/2处理对单株生物量和养分含量也有显著促进,对光合特性的促进效果比E1/3更佳;而E2/3处理苗木造林后生长受到严重抑制,苗圃施肥并未起到缓解作用,表明子叶自身养分对于苗木发育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苗圃施肥效果有赖于子叶养分丢失程度。从苗圃和造林2个阶段评价子叶切除效应更为可靠;在子叶切除对造林苗木生长的影响评价过程中,苗木光合特性和生物量、养分含量同等反映苗木生长状况,是评价子叶切除效应的有效、便捷指标。【结论】适度切除子叶结合苗圃施肥有利于提高栓皮栎容器苗造林效果,切除1/2子叶结合苗圃施肥(每株100 mg N)培育栓皮栎容器苗造林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3.
油松容器苗育苗期的施肥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油松容器苗,进行了氮、磷、钾配比施肥对苗木生长量、生物量和苗木质量的影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对油松容器苗各项生长指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氮、磷、钾平衡施肥能够促进油松容器苗的生长量,通过6个配方的施肥试验,筛选出配方试验2(氮、磷、钾比例为2∶1∶1)和配方试验3(氮、磷、钾比例为2∶1∶2)最佳,其苗木质量指数分别为1.18和1.10。  相似文献   

14.
对木莲2种方法育苗及培育大苗进行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育苗方法齐苗时间、苗木总产量、移栽成活率、高生长节律等比较差异较大,采用大棚容器方法育苗,能够快速繁育木莲苗木,同时按木莲苗木生长节律施肥,能够合理为苗木提供生长所需。  相似文献   

15.
不同形态肥料桉树盆栽试验生物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中采用前期制作的相同配方的块状(块孔和块实)、粒状肥料进行桉树苗木盆栽施肥试验,结果显示两种块状肥料的后期均比较粒状肥料的肥效好。在前3个月各处理苗高、地径生长与不施肥对照差异均不大,在3个月后施肥处理与不施肥对照开始出现差异。至调查结束时施用块状肥的苗木相对施用粒状肥的苗木其苗高平均提高了10.6%和4.3%,地径平均提高了8.8%和2%。根据对肥料的利用率进行对比两种块状肥料氮、磷、钾的利用率均大等于粒状肥氮、磷、钾的利用率,说明本试验中块状肥料有利于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更能适合苗木的肥效需求规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指数施肥能诱导苗木对养分的奢侈消耗并建立养分库,从而实现苗木对肥料的稳定持续吸收,进而实现养分在体内的稳定积累,针对1年生赤皮青冈幼苗对不同水平指数施肥的响应,对比常规施肥,旨在探索不同施肥方式和施肥水平对赤皮青冈在不同时间段苗木生长阶段的生长速率大小以及苗木质量指标的影响,揭示指数施肥对赤皮青冈苗木生长的潜在影响以及赤皮青冈苗期对氮素的需肥规律,为赤皮青冈苗木培育和人工林培育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赤皮青冈1年生幼苗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试验法,基于对照(CK)、常规施肥(CF)、指数施肥(EF1、EF2、EF3、EF4)等6个处理,施氮量(纯氮)分别采用0、3.0、1.0、2.0、3.0、5.0 g·株-1,分5次施入,每30天施入1次,施肥前先测量苗高、地径,生长期结束后,用全量收获法测定每1株的苗高、地径、干质量。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进行生长指标分析。【结果】在不同处理条件下,施氮处理对苗高、地径等影响不同,赤皮青冈的苗高生长差异表现较大,表现为EF2 EF1 CF EF3 EF4 CK,其中处理EF2的苗高达136.5 cm,比对照处理95.2 cm高出43.41%,比常规施肥CF处理高出25.34%,差异均达到显著性水平(P 0.05)。对地径的影响差异表现为EF2 EF1 EF3 CF EF4 CK,其中中低浓度的指数施肥EF2和EF1处理,对地径生长的促进作用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 0.05),地径分别比对照处理高出49.33%、37.38%;中高浓度的指数施肥处理EF3、EF4与常规施肥处理CF对地径生长的促进作用效果相同,也显著高于对照处理。由不同处理条件下赤皮青冈苗木总生物量介于58.13~125.80 g·株-1,不同处理间差异显著,质量指数差别较大(P 0.05),其中以处理EF2、EF1最佳。【结论】指数施肥不仅能节约肥料的施用量,减少肥料的浪费,还能有效提高赤皮青冈苗木质量。综合分析不同施肥方式和施肥量,指数施肥方式EF2处理(2 g·株-1)指数施肥处理在苗高、地径、总生物量、质量指数等指标显著优于1 g·株-1的处理及其他处理,在根比重方面也表现略优,从苗木质量培育的角度综合考虑,指数施肥2 g·株-1是赤皮青冈苗木培育的最佳处理,能获得最佳的苗木形态指标和质量指标。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的问题为小叶杨的年生长规律和矿质肥料的三要素,追肥时期,追肥方法对小叶杨二年生播种苗的质量与产量的影响,研究方法是采用田间定位试验与土培试验结合进行的,并进行了土壤理化性质的分析及植物生物指标的测定。本文主要内容:(1)小叶杨苗木的年生长,根据苗木高生长的形态表现分为:出苗期,幼苗期,速生期和硬化期等四个时期,苗木的高生长与地际直径生长,根系生长是交替进行的;高生长停止期在先,直径与根系生长停止期在后;(2)肥料三要素(氮,磷,钾)加速了苗木的生长,促进苗木体内的氮,磷和糖含量的积累,加强了光合作用与叶绿素的合成能力,使Ⅰ,Ⅱ级苗木的产量比不施肥的提高15-37%,也提高了苗木移植后的成活率和第二年的生长量,在氮、磷、钾中以氮促进生长的作用最大,缺氮的苗木生长不佳,I,Ⅱ级苗的产量比施N,P,K的苗木低22%,磷肥效果次之,钾对生长的作用最小;(3)追肥时期对苗木质量有影响,氮,磷,钾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施入的效果以幼苗期的早期追肥的苗木质量好,I,Ⅱ级苗木的产量比不追肥的高37%,比中期追肥的高15%,(4)相同的肥料和用量,以土壤追肥及土壤加根外追肥的效果最好,I,Ⅱ级苗的产量比不追肥的增产36-38%,而只用根外追肥的效果比不追肥的增产29%。  相似文献   

18.
通过应用杉木扦插育苗技术表明,要做好扦插育苗技术推广工作,首先要选用优良家系建采萌圃作扦插材料。采用冬天假植,次年春季移植的方法扦插,成活率高,生长较好。用优良家系扦插苗造林16个月后,12个家系间生长均匀,没有显著差异,说明优良家系遗传性能稳定。较大面积造林结果,2年生材料说明,与以初级种子园的种子培育的实生苗造林相比,其高生长增加7.11%—32.31%,显示出优良家系扦插苗早期的生长优势。  相似文献   

19.
对分布于株洲市茶陵县的优良乡土树种天然的刨花楠的生物学调查、采种育苗试验和丰产栽培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野生刨花楠实生植株前期生长较慢,10年生胸径和树高年均生长量为0.17~0.44 cm和0.27~0.53 m;野生刨花楠萌芽植株生长较快,10年生胸径和树高年均生长量为1.1 cm和0.87 m;刨花楠人工林采伐后,可采用萌芽更新;刨花楠育苗芽苗期采用70%遮荫的技术措施,可防止芽苗遭受太阳灼伤,提高苗木质量和成活率。刨花楠容器育苗芽苗截根移栽和全根移栽在苗高、地径生长方面无显著差异,但对主根长度和须根数量有显著影响。刨花楠截根移栽培育的容器苗主根短、须根多,有利于提高造林成活率;刨花楠造林最适宜的海拔高度,即在海拔300~600 m的丘陵和低山区最适合刨花楠生长。  相似文献   

20.
沙地云杉(Picea mongolica)是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特有的针叶乡土树种,也是我国特有的树种。是沙地造林的首选树种之一。本文详细介绍了沙地云杉的种子处理、基质、容器、播种、补充光照、施肥、病害预防、苗期管理、苗木出圃等技术要求,得出容器出苗率达到92.5%,当年年底苗木成活率达到89.2%;经过强化培育3a,容器苗平均苗高达到21.2cm,造林成活率达到91.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