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天秀 《四川蚕业》2005,33(2):43-46
蚕桑生产作为我县农业产业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为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作出过较大贡献,在历史最高水平的1995年,全县有桑树5000多万株,全年养蚕6万多张,产茧3万多担(1担=50kg,下同),农民茧款总收人1400多万元。但近年来我县蚕桑生产急剧萎缩,到2004年底全县仅有桑树400多万株,年养蚕1万多张,产茧7000多担。为探讨我县蚕桑生产急剧萎缩的原因及今后应采取的对策,笔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2.
(一) 我县种桑养蚕有较长的历史。解放前,合江、那务、林尘等地的农民就利用地界种桑,农民养蚕生产的蚕茧只是作加工丝被或织造士丝布。解放后,各级党委、政府加强了对蚕桑生产的领导,我县的蚕桑生产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到1985年,全县的种桑面积达2.8万亩,产茧4.15万担,这一年,全县农民养蚕收入茧款840多万元,地方财政从缫丝工业获税利100多万元。尔后两年,由于桑青枯病的严重危害和蚕茧价格波动等因素的影响,我县的蚕桑生产出现滑坡,到1987年我县桑园面积仅剩下0.87万亩,产茧1.45万担,只有1985年产茧量的34.93%。从1985年  相似文献   

3.
我县有11个乡镇,耕地40多万亩,总人口58万多人.1981年蚕桑生产分布在四个乡镇,桑园242亩,产茧不足50吨.1985年蚕桑生产已遍及全县11个乡镇,桑园扩大到3219亩,养蚕农户2927户,全年养蚕11651张,总产茧2344吨.总产值991441元.我县蚕桑生产发展之所以比较快,我们做了一些工作,并有如下体会:  相似文献   

4.
周学珍 《蚕学通讯》2003,23(4):58-60
1 我县蚕业现状我县栽桑养蚕历史悠久 ,这一古老而传统的产业为我县城乡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辉煌的业绩。初步统计 ,自 1 983年组建县丝绸公司至今 ,全县累计养蚕 83.74万张 ,收茧1 6 2 7.89万kg ,蚕农收入茧款 1 3587.89万元。 1 995年是 2 0世纪蚕桑生产发展的鼎盛时期 ,养蚕 7.6 6万张 ,产茧 1 4 5万kg ,农民茧款收入 1 336万元。但近年来 ,我县蚕桑生产逐渐萎缩 ,2 0 0 2年发种 2 .3万张 ,产茧 6 0万kg ,蚕农茧款收入 6 0 0万元 ,分别是最高年景的 30 %、4 1 .3%、4 5% ,蚕业的发展步入困境。1 .1 产业模式落后嫘祖教民养蚕的传说 ,说明…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丝绸行情疲软,茧价低落,蚕桑生产处于徘徊不前的形势,为了探索出一条有利于蚕桑生产发展的新路子,尽快恢复我县的蚕桑生产,我们经过考察、论证,决定1998年对我县的养蚕布局进行调整,现将一年来的调整实施结果总结于后.一、我县养蚕的基本情况我县养蚕历史悠久,农民有栽桑养蚕的习惯.从其养蚕布局来看:每年都是养4季蚕,其最高年发种量达15万张,产鲜茧370  相似文献   

6.
<正> 蚕桑生产是我县开发农业的骨干项目,是脱贫致富的主要门路。近几年来,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我县大安乡的蚕桑生产得到迅速发展。1987年全乡桑树达到174.4万株,其中良桑80.8万株,占47.1%,发种3141盒,产茧98,934公斤。同1981年相比,产茧翻了一番。但由于长期以来,科学养蚕水平低,蚕茧总产、单产基本形成了春  相似文献   

7.
<正> 蚕室、蚕具、劳力、桑叶和蚕种是蚕茧生产的基本条件,如果将现代蚕桑生产的科技成果同先进的技术综合配套,形成规范化,标准化的养蚕体系,就能提高蚕桑生产整体水平,结出丰硕的经济效益之果。我县1983年养蚕,产茧4.25万担,为历史最高水平,单张产值93.25元,鲜正茧上车率  相似文献   

8.
<正> 栽桑养蚕是我县的一项传统性副业生产。建国后,我县蚕桑生产有很大发展。1958年全县产蚕茧20020公斤。1985年全县桑园面积曾达16734亩,1984年养蚕703张,产茧24680公斤,超过历史最高水平。栽桑养蚕已成为我县群众的扎根副  相似文献   

9.
在淮阴县实行蚕桑生产基地化经营,可以充分地利用先进的蚕桑生产综合配套技术,有效地改变目前我县蚕桑生产因一家一户分散经营而造成的生产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浪费大、成本高、效益差的粗放式经营,提高我县蚕桑生产经营水平,促进我县蚕桑生产产业化发展。1我县实行蚕桑生产基地化经营的可行性我县是工业小县、农业大县,种桑养蚕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曾为推动我县的经济发展作出较大贡献。1995年蚕桑生产达到我县历史上最高峰:桑园面积13.5万亩,年养蚕发种31万张,年创产值1.5亿元之多。但是在上几年低潮冲击下,也…  相似文献   

10.
<正> 海安县现有桑园12.49万亩,1991年养蚕39.5万张,产茧12358.4吨,连续十年名列全省第一;亩产茧98.9公斤,养蚕户平均茧款收入1200多元,占养蚕户农业收入部分的50%以上。尽管我县蚕桑生产已达一定规模,并具一定水平。但低产桑园的存在,制约着桑叶  相似文献   

11.
<正> 单盒蚕种产茧量的多少取决于盒种饲育蚁蚕头数的结茧率和单粒茧重量,结茧率和粒茧重量直接关系蚕农的养蚕经济效益,蚕农的经济效益又影响着蚕桑生产的正常发展。近几年,我县桑蚕结茧率逐年下降,蚕茧产量连年减产,严重影响了蚕农的养蚕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蚕桑生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县蚕桑生产不断发展,出现了不少养蚕重点户专业户,接着是蚕桑专业村也不断涌现和发展,从84年十个增加到85年七十个增长6倍。蚕桑专业村大大推动了我县蚕桑生产的发展,从84年产茧只有3909担增加到85年10167担增长1.60倍。全县85年70个蚕桑专业村桑地面积达3680.5亩,占全县桑地面积38%,其中产茧50担以上的蚕桑专业村有32个,桑地面积2484亩,饲养量9848张占全县养种量49%,养蚕总收入1084034  相似文献   

13.
自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桑养蚕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发展;1984年我县实现了“万担茧县”。但是,由于生产关系的变革,由蚕桑专业队集体经营变为千家万户培桑养蚕,有些户由于不懂养蚕技术,单产低,经济效益低,无心经营蚕桑,以至出现毁桑改种。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技术推广工作,为蚕农提供优质服务,进一步提高蚕桑生产经济效益,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重要课题。笔者于  相似文献   

14.
天兴乡位于我县西部,与隆昌、富顺接壤。辖9个村,99个社,3964户,13063人,耕地9523亩。现有桑树428.9万株,其中小桑园1278亩,良桑占67.1%。 1989年初,乡党委、政府根据乡情,把蚕桑生产列入“八五”期间农村经济发展的骨干项目之一,制定了蚕桑“八五”规划,即:1995年养蚕发种1万张,产茧6000担,  相似文献   

15.
杨波 《广西蚕业》2003,40(4):24-27
近年来,象州县委、县人民政府大力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把发展桑蚕生产作为重要经济支柱来抓。全县上下掀起了种桑养蚕的热潮,桑蚕生产得到迅速发展。到2003年上半年,全县种桑面积达到8.7万亩,养蚕农户有4万多户,桑蚕业初具规模。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县有幸迎来了“广西蚕桑优良新品种产业化”项目,该项目在我县的实施,进一步加快了我县蚕业发展的步伐。1 我县桑蚕生产基本情况 从1999年开始,我县桑蚕生产进入了正常发展轨道,通过几年来的大力发展,桑园面积增加了十几倍,1999年全县有桑面积0.37万亩,养蚕2.2万张,产茧1.2万担。到了2001年,…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由于各级领导的重视,技术业务人员的努力,广大蚕农的辛勤劳动,我县蚕桑生产已初具规模,年产茧量已近6万担,属全市第三位,全省第15位,蚕农收入茧款2700多万元,工业产值达3260万元,成为农村中农民日常生活开支和维持农业再生产必不可少的组成部份,成为我县财政经济的重要支柱,但是养蚕效益的差距,发展蚕桑费力的现状,困扰着蚕农和蚕桑技术人员,同样也使各级领导大伤脑筋,在蚕桑生产逐步走向质量竞争、效益竞  相似文献   

17.
<正> 我县蚕桑生产发展速度较快,近三年,每年平均增产茧1万多担,总产超8万担。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实行了各种形式的蚕桑生产责任制。主要形式有:一是管桑养蚕一条龙,以桑田面积联系产量产值计酬;二是集体管桑,专业组(户)养蚕;三是队有户养(即集中共育,分户饲养);四是“专业户”承包管桑养蚕,实行全奖全赔包干制。其次还有社员自产叶自养蚕。据统计,在四种责任制中,  相似文献   

18.
<正> 近年来,我县蚕桑生产在速度和数量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蚕茧单张产量的下降,尽管发种量年年都有较大幅度的增加,蚕茧总产量却不能实现同步增长。乐至县从1955年开始栽桑养蚕,到1982年的28年间以社为单位的集体养蚕时期,共发种648818张。总计收茧19383055.5kg,平均单张产茧29.87kg;1983年至1995年的13年间随着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变革,养蚕由集体改为各农户经营,期间共养蚕1437314张总产茧344498790kg,平均单产只为24.00kg,比集体养蚕期间的平均单产下降5.87kg,下降幅度达20%。1995年全县养蚕18.8万张,总产  相似文献   

19.
<正> 南屏公社葛桥四队是我县蚕桑生产先进单位之一,76年以来一直稳产高产。这个队共有桑园15.5亩,81年养蚕69张,产茧5106斤,亩产茧329.4斤,亩产值713.29元,张产茧74斤,春蚕张产茧92.9斤。见表1  相似文献   

20.
德庆县马圩公社是一个蚕桑新区,是我县蚕桑生产发展较快的公社之一。从七八年八月在公社农场试种三亩桑开始,八一年便发展到十一个大队,七十六个生产队,种桑943亩,投产776亩,六十九个生产队养蚕,收入174350元(纯茧款)第一次跨进产茧千担公社。今年有八十二个生产队种桑1389亩,投产943亩,七十一个生产队养蚕,全社蚕桑持续增产,蚕茧造造丰收,全年养蚕2283张,收入219694元(纯茧款)产茧1323.45担,比去年增长26.1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