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党中央明确提出贯彻实施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相似文献   

2.
卷首语     
《林业建设》2008,(1):1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建设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张丽 《绿色大世界》2012,(4):176-177
指出了实施"三供两治"工程是黑龙江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合理利用资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从排水设施、工程建议、水源环境等方面探讨了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及建设,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绿色中国(A版)》2007,(6):57-57
为了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等指示精神,共同促进绿色产业发展,为推进和谐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做出贡献。中国绿色之星评选委员会在绿色中国理事会的领导下,借助社会各方面力量,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勾画了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美好蓝图。提出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与林业工作紧密相联、密不可分。发展林业,作保护森林资源,扩大总量、优化结构,培育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进而实现生态良好,直接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作贡献。依法、科学、合理、有序、有限、有偿利用森林资源,创新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直接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作贡献。我们要把整个林业工作摆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当中,放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背景下,找准发展位置,加快发展。一、充分认识林业工作在建设资源…  相似文献   

6.
论山东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是抵御海啸和风暴潮等自然灾害的绿色屏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山东省沿海地域辽阔,自然及社会条件复杂多样,本文在分析沿海防护林建设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从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了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的基本思路和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7.
“我国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和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十一五”规划中国家对发展中的资源环境问题做出的一系列规定。随着人类改造世界的技术和手段的提高,人类文明进步日益显现。然而,人们对地球资源的过度攫取,对各种区域的过度开发,由此对生态和环境的破坏,也显而易见。过去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变成了黄土高原,哺育中华儿女的黄河长江日见萎缩……这一切已让我们深切体会到资源环境与自己生活的关联,将节约资源列为国策、将保护环境作为首要任务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8.
连云港市森林资源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全省相继启动了沿海防护林工程、平原绿化工程等重大林业工程以后,本市的林业建设取得了巨大进展,林业资源得到显著增长,地区生态、社会环境大大改善。通过对“七五”初与2002年底的林业资源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总结了多年来的林业建设经验,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第三部分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将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履行<气候公约>相应的国际义务,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强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湘南丘陵防护林体系建设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的目的意义 ,论述了以县为单元的防护林体系中林种、树种、林分结构优化以及防蚀保土型农林复合经营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强调了示范在提高县级防护林体系建设中技术显示度的积极作用。在分析研究资源、环境、社会特点和防护林建设现状的基础上 ,制定了试验与示范 ,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技术路线 ;根据技术路线 ,布设试验示范林 ,并编制了项目分解与研究流程图。依据国内外文献和检索资料 ,从防护林的效益、林种结构、林分类型及作用、农林复合经营及其水土保持作用等方面概述了研究的动态和趋势。为防蚀保土型农林复合经营的研究及防护林配套技术研究方案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一项传统美德,随手关灯、使用节水用具这些看似小事的行为,随着“十一五”规划的出台,其重要意义得到升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节约,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被提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节约的重要性与我们资源的有限性息息相关。诚然,我们生活的地球如母亲般无私地为我们奉献,但是,并非所有资源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从资源禀赋来看,我国都是总量上的大国,人均上的…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湘南丘陵防护林体系建设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的目的意义,论述了以县为单元的林体系中林种、树种、林分结构优化以及防蚀保土型农林复合经营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强调了示范在提高县级防护林体系建设中技术显示度的积极作用。在分析研究资源、环境、社会特点和防护林建设现状的基础上,制定了试验与示范,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技术路线;根据技术路线,布设试验示范林,并编制了基础上分解与研究流程图,依据国内外文献和检索资料,从防护林的效益、林种结构、林分类型及作用、农林复合经营及其水土保持作用等方面概述了研究的动态和趋势,为防蚀保土型农林复合经营的研究及防护林配套技术研究方案制定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发展林业,保护森林资源,扩大总量、优化结构,培育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进而实现生态良好,直接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作贡献。依法、科学、合理、有序、有限、有偿利用森林资源,创新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直接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作贡献。一、充分认识林业工作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制定的“十一五”规划《纲要》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出了很多生态保护和建设措施。《纲要》首次把森林覆盖率规定为具有法律效力的约束性指标。提出稳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把国…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与林业工作紧密相联、密不可分。发展林业,保护森林资源。扩大总量,优化结构,培育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进而实现生态良好,直接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做贡献。依法、科学、合理、有序、有限、有偿利用森林资源,创新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直接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做贡献。  相似文献   

15.
盆周山区生态经济型长防林建设初探谭世雄一、生态经济型长防林工程的模式长防林工程建设是国家继“三北"防护林工程之后,开展的一项举世瞩目的巨大的生态建设工程。建设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的目标:一是要建设起以防护林为主,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特种用...  相似文献   

16.
何锐 《云南林业》2011,(6):46-47
资源、环境、人口,是当今世界关系人类生存的三大焦点问题。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已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贯彻这一基本国策的关键,是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  相似文献   

17.
随着国家对美丽中国,美丽乡村的提出,对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也提出了较高要求,这就要求在城市绿化建设方面,既要达到园林的美观,又要达到对资源的节约。而将低造价理念应用在园林建设中就顺应了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国策。本文就目前我国园林建设中存在的浪费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并分析低造价理念在园林建设中的应用,达到高品质地景观效果并减少浪费。  相似文献   

18.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是我国林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工程之一,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社会稳定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环境、空气污染等问题也日益突显出来,国家以及社会越来越关注林业建设。当前,随着林业碳汇的兴起与蓬勃发展,利用林业碳汇推动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是现阶段面临的重要问题。基于此,文章从多个角度就发展林业碳汇推动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进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9.
指出了生态经济型防护林工程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同时,每个区域的自然条件具有差异性,工程的建设路径会不同,人们不仅应形成良好的生态意识,而且需注重结合科学技术,保障经济与环境的发展相统一。基于此,提出了生态经济型防护林工程建设的具体策略,包括增强技术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结合、遵照自然与经济规律、进行规模经营、大力发展林产加工业,以促进生态环境被充分的保护,防护林建设成果获得人们的广泛认可。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我国目前资源能源现状和生态环境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就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进行了探析并提出了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